《伊利亚特》中明喻的审美价值_第1页
《伊利亚特》中明喻的审美价值_第2页
《伊利亚特》中明喻的审美价值_第3页
《伊利亚特》中明喻的审美价值_第4页
《伊利亚特》中明喻的审美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伊利亚特》中明喻的审美价值

一、诗体风格与形式《大英百科全书》是史诗明言的定义。“一个连续扩展的明隐喻通常用于史诗风格,以强化主题的英雄风格(如比较)。”英国学者罗吉·福革士说,史诗中明喻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现在时态将某一行动或观念从短暂和特殊中抽取出来,并将它植入永恒和熟悉的事物之中。从而使读者领略到诗人的某种高尚而复杂的情感(P130)。亚里士多德有许多关于明喻的论述,但并无对史诗明喻的直接论述。他只是说“因为明喻……也是隐喻,差别在于需加说明;由于比较长,所以不那么使人感到愉快”(P176)。关于史诗的特点,亚氏认为史诗是严肃庄重的文学,容量大,有分量,能表现气势,调节听众的情趣和接纳内容不同的穿插(P132-169)。结合亚氏有关明喻(史诗明喻)和史诗两方面的论述来看,在容量大、有长度的史诗里使用较长的明喻,去表现那种磅礴的气势和调节听众的情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同时,这也说明在文体风格方面,史诗明喻能十分自然、有机地融入史诗。由于荷马在他的史诗《伊利亚特》(以下简称《伊》)和《奥德赛》中大量使用史诗明喻之故,它也被称为“荷马式明喻”。陈中梅认为这种修辞手法是“另一类明喻,即复杂性明喻,在其他民族早期的史诗中绝少出现,但在荷马史诗中却是个用例众多、趋于普通的语言现象”(P8)。其实,在成书年代与《伊》基本上同时代的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中就有使用史诗明喻的情况。雅各在祝福他的儿子犹大时说:“犹大像头少壮的狮子,/扑取猎物,回到洞穴;/他伸直身子安然躺卧,/谁也不敢惊动它!”(《创世纪》)(P44)在对另一个儿子以萨迦的祝辞中,雅各把他比喻成一头驴,他说:“以萨迦简直像粗壮的驴子,/躺伏在羊圈之中。/他喜欢安定的地方,/爱好肥美的土地。/他将屈肩负重,/被奴役,做苦工。”(《创世纪》)(P45)在描写犹大京城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军攻陷,民众遭掳的悲惨情形时,有这样的比喻:“(锡安城昔日的荣光,/今已成为陈迹)/她的领袖像找不到草吃的鹿,/因饥饿而衰弱,/他们因逃避猎人的追赶,/而耗尽了精力。”(《哀歌》)(P184)由此可见,在荷马时代,史诗明喻这种修饰手段,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还是较为流行,是诗人们喜欢采用的一种比喻形式。《伊》中大量的史诗明喻是构成这部史诗雄伟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史诗明喻的喻体都取自于自然物象,以及与古希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事务,显得原始古朴、苍劲雄奇,生活气息浓厚,极富人情昧,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源泉,在很多方面对西方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史诗明喻对以后史诗的影响则较为独特,从公元前8世纪到17世纪,历经2000多年,这种修饰手法在史诗创作中一直被传承下来,这一语言特色在《埃涅伊德》(以下简称《埃》)、《仙后》和《失落园》这几部史诗里都有体现。二、荷马p54荷马摹仿自然,是师法自然的大师。亚里士多德说“荷马从他的严肃的诗说来,是个真正的诗人,因为唯有他的模仿既尽善尽美,又有戏剧性。”(P12-13)随后师法他的罗马诗人维吉尔甚至认为摹仿自然与摹仿荷马别无二致。《伊》中的大量史诗明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然有关的现象、力量,存在于自然界的物体、动物和植物。另一类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生活行为、生产活动、人际关系等。与自然现象和物质有关的喻体涉及天象、海浪、野火、风暴、雨雪和云雾等。自古以来,天体是最容易引起人类的注意,也是最令人类感兴趣和神往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它们成了荷马摹仿的首选对象。与希腊联军首战告捷后,特洛亚人在旷野上点燃了营火。黑夜中,千百堆熊熊燃烧的营火,“宛如天空中的星宿,遍撒在闪着白光的明月周围,/放射出晶亮的光芒;其时,空气静滞、凝固,/高挺的山峰、突兀的石壁和沟壑/全都清晰可见——透亮的大气,气量不可穷限,从高天/泼泻下来,突现出闪亮的群星——此情此景,使牧人开怀。/就像这样,特洛亚人点起繁星般的营火,/在伊利昂城前,珊索斯的激流和海船间。/平原上腾腾燃烧着一千堆营火……”(P172)通过这个比喻,这一壮观美丽的“夜景”使人又增添了多少无限的思怀。水是自然界最基本和普遍的物质。海浪、洪水和激流又都是跟水有关的巨大自然力,荷马用它们形容军队的集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庞大的希腊联军来势凶猛,“正如巨浪击打涛声震响的海滩,/西风卷起峰尖,一浪接着一浪地冲刷,/先在海面上扬起水头,然后飞泻下来,/冲荡着滩沿,声如滚雷,水波拱卷,/对着突兀的岩壁击撞,迸射出四溅的水花,/达奈人的队伍,一队接一队,蜂拥而至,/开赴战场……”(P84)荷马善用森林大火形容战将的勇猛和破竹之势。希腊联军主将阿基琉斯在敌阵中所向披靡,“一如暴獗的烈焰,横扫山谷里焦干的/树木,焚烧着枝干茂盛的森林,/疾风席卷着熊熊的火势——阿基琉斯到处/横冲直撞,挺着枪矛,似乎已超出入的凡俗,/逼赶,追杀敌人,鲜血染红了、乌黑的泥尘。”(P438-39)雨和雪也是荷马常用的喻体。特洛亚人与希腊联军在西军基地的护卫墙两侧交战,双方互掷的石头在空中飞来飞去,密集得遮天蔽门。荷马用了浓密的雪片来形容此时的情形(P254)。动物和植物是自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也是与人类的生活和活动密切有关的。荷马在史诗明喻中用了大量的动物和植物作喻体,以渲染气氛。野兽中用得最多的自然是兽中之王——狮子。阿伽门农追杀溃败的特洛亚人时,追杀者被形容成狮子,而被迫杀者则成了逃散的牛群,“尽管如此,平原中部仍有大群的逃兵,宛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被一头兽狮惊散的牛群,狮子/惊散了整个群队,但突至的死亡只是降扑一头牛身/——猛兽先用利齿咬断喉管,然后/大口吞咽血液,生食牛肚里的内脏。/就像这样,阿特柔斯之子,强有力的阿加门农奋勇追击,/一个接一个地杀死掉在最后的兵勇,把他们赶得煌煌奔逃。”(P222)诗中有时也偶尔用恶狼来形容彪悍凶猛的士兵(P337)。用猎狗喻进攻和厮杀是常有的情况。在阿基琉斯跟赫克托耳两人最后的交锋中,前者在特洛亚城的城墙外追击后者,诗人用了这样的比喻:“地面上,迅捷的阿基琉斯继续追赶赫克托耳,/毫不松懈,像一条猎狗,在山里追捕一只跳离/窝巢的小鹿,紧追不舍,穿越山脊和峡谷,/尽管小鹿藏身在树丛下,卷缩着身姿,/猎狗冲跑过来,嗅出他的踪迹,奋起进击——/就像这样,赫克托耳怎么也摆脱不了裴琉斯捷足的儿子。”(P466)天上的飞鸟中,用得较多的是猛禽鹰隼。阿基琉斯的好朋友帕特洛克洛斯战死沙场,墨奈劳斯遍寻他的战友安提洛克斯,要他回营地向阿基琉斯报告这个噩耗。墨奈劳斯“四下里举目索望,像一只雄鹰——人们说,/在展翅天空的鸟类中,鹰的眼睛最亮,/虽然盘翔高空,却能看见撒腿林中的野兔,/吓得卷缩起身子,躲在枝蔓横生的树丛里;/鹰隼府冲直下,逮住野兔,碎毁了它的生命。/就这样,高贵的墨奈劳斯,你目光烁烁,/扫视着每一个角落……”(P383-384)。诗史明喻中也少不了用到地上爬行的毒蛇。在与阿基琉斯的最后生死之战之前,“他(赫克托耳)等待着迎面扑来的阿基琉斯,一个高大的身影,/像大山上的一条毒蛇,蜷缩在洞边,等待一个向他走去的/凡人,吃够了带毒的野草,体内翻涌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盘曲在洞穴的边沿,双眼射出凶险的寒光——就像这样,/赫克托耳胸中腾烧着难以扑灭的狂烈,一步不让……”(P463)在家畜方面,使用较多的是牛、羊、马和驴。特洛亚人善驭马,把他们比喻成捷足的骏马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帕里斯在家中与海伦分别后,在即将投入下一轮残酷的厮杀前,“他穿上光荣的战甲,生辉的青铜,/奔跑着穿过市区,迅捷的快腿使他充满信心。/如同一匹关在棚厩里的儿马,在食槽上吃得肚饱腰圆,/挣脱缰绳,蹄声隆隆地飞跑在平原,/直奔常去的澡地,一条水流清疾的长河,/神气活现地高昂着马头,颈背上长鬃/飘洒,陶醉于自己的勇力,跑开/迅捷的腿步,扑向草场,儿马爱去的地方。”(P136)特洛亚人的队伍构成被比喻成羊群。“特洛亚人的队伍则是另一番景象:如羊群一般,成千上万,/挤在一位资产丰足的阔佬的农庄,熙熙攘攘,/等待着献出洁白的鲜奶,人手的挤压,/听到羊羔的呼唤,发出咩咩的叫声,持续不断——/就这样,特洛亚人喊声嘈响,拥挤在宽长的队列里。”(P84)在特洛亚人的紧逼下,埃阿斯恋战,违心后撤。这时诗人用了小孩赶驴的比喻。他“像一头难以推拉得犟驴,由男孩们牵着行进,/闯入一片庄稼地里,尽管打断了一根根枝棍,/但他仍旧往里躬行,咽嚼着穗头簇拥的谷粒;/男孩们挥枝抽打,但毕竟童力有限,/最后好不容易把它撵出农田,但犟驴已吃得肚饱溜圆”(P235)。史诗明喻中也不乏用到昆虫,它们主要是蜜(黄)蜂、蝗虫和苍蝇。希腊军队在海滩集合,听阿伽门农的战前动员训示时,来自不同部落的士兵们从营棚和海船中涌了出来,他们“像大群的花蜂,一股接着一股,/没完没了地冲涌出空心的石窟,抱成/一个个圈团,飞访着春天的花丛,/四处游移漫舞,成群结队。/就像这样,来自不同部落的战士涌出营棚和海船,/一队连着—队,行进在宽阔的滩沿,走向集会的/地点”(P25)。用被激怒的蜜(黄)蜂比喻凶猛的攻击性。希腊士兵成群结队地“扑向特洛亚人,像路边的蜂群,/忍受着男孩们经常性的挑逗,/日复一日的惹扰,在路旁的蜂窝边——/真是一帮傻孩子!他们给许多人招来了麻烦。/倘若行人经过路边的窝巢,/无意中激扰了蜂群,它们就勃然大怒,/倾巢出动,各显身手,为保卫自己的后代而拼战”(P340-41)。史诗明喻中用作喻体的植物主要是乔木,常用的有橡树、杨树、松树和橄榄树,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用树被伐倒时的情形比喻战将被击伤或击毙倒地时的状况;二是用树形容武士高大魁梧的身姿。在叙述希腊战将杀死特洛亚战将欧福尔波斯时,诗中唱道:“像农人种下的一棵枝干坚实的橄榄树苗,/在一处僻静的山地,浇上足够的淡水,/使之茁壮成长;劲风吹自各个方向,/摇曳着它的枝头,催发出银灰色的芽孢。然而,/天空突起一阵狂飙,强劲的风暴把它/连根端出土坑,平躺在泥地上——就像这样,/阿特柔斯之子墨奈劳斯杀死了潘苏斯之子,手握粗长的/木杆枪矛的欧福耳波斯,开始抢剥他的铠甲。”(P363)除了从自然中汲取养料,捕捉生动、恰当的喻体外,荷马还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摄取一些精彩的‘镜头’,用史诗明喻的方式将它们展现出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了人情味。在特洛亚军队攻打希腊军基地的护卫墙一役中,攻守双方隔墙奋力拼杀的情形被形容成“像两个手持量杆的农人,站在公地上,/大吵大闹,为决定界石的位置,在一条/狭窄的田域,为争得一块等量的份地翻脸,/其时,雉墙隔开两军,而横越墙头,/双方互相杀砍……”(P259)由于希腊军士的顽强抵抗,特洛亚人还是不能打败对方,荷马于是把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势比喻成“像一位细心的纺毛妇女,/拿起校秤,提着撑竿,就着压码计量羊毛,求得/两边的均衡,用辛勤的劳动换回些许收入,供养孩子的生活。/就像这样,双方兵来将挡,打得胜负难分……”(P259)荷马还用了许多不同的农活来比喻战斗场面。诗人把交战双方比喻成排成两队正在地里收割庄稼的农民:“勇士们,像两队割庄稼的好手,面对面地/步步进逼,在一个富人的农田,收割/小麦或大麦,手脚麻利地扫断一片片茎秆,/特洛亚人和阿开亚人咄咄逼近,你杀我砍,/双方争先恐后,谁也不想后退——后退意味着毁灭。”(P218)阿基琉斯出战,扭转了对希腊联军不利的军事局面,希军由此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阿基琉斯所向披靡,他战车的驭马从战场上的死尸上踏过,鲜血染红了乌黑的泥尘,“像农人套起额面开阔的犍牛,/踏踩着雪白的大麦,在一个铺压坚实的打谷场上,/哞哞吼叫的壮牛,用蹄腿很快分碾出麦粒的皮壳——/就像这样,拉着心胸豪壮的阿基琉斯,捷蹄的快马/踢踏着死人和战盾……”(P439)渔猎是远古时代人类谋生的主要手段和生产活动之一。荷马不失时机地用这些家喻户晓的劳动过程来比喻他所叙述的战斗行动。希腊战将杀死特洛亚战将塞斯托耳的整个过程被比喻成一次钓鱼活动(P345)。《伊》这部史诗波澜壮阔、场面宏大,荷马的史诗明喻取喻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荷马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现实主义手法,把无情的自然力、残酷的生存、血腥的战争、生的荣耀,死的悲壮、人的尊严、伟大、恐惧和勇敢都真实地呈现在了他的听众面前。这部作品之所以有那么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史诗明喻对诗中叙述的主要情节和行动所起的铺垫、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不仅如此,荷马所使用的史诗明喻还影响了后世西方史诗的创作。三、热火朝天的劳动时代2433-1333年柏拉图说荷马是“所有这些美的悲剧诗人的祖师爷”(P387)。但是荷马首先是自然的学生。他观察、摹仿和表现自然和人生。后世西方诗人们都把他崇奉为榜样着力模仿。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有罗马诗人维吉尔、英国诗人斯宾塞和弥尔顿。《埃》从《伊》结束的地方开始,描写特洛亚王子埃涅阿斯在特洛伊陷落后,到意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按照维吉尔同时代人的说法,他在创作《埃》时有意模仿荷马史诗,想要跟荷马一比高低(P225-226)。尽管这两部史诗在情调、创作方式和形式特征、英雄使命、形象塑造、性格刻画以及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维吉尔沿袭了荷马史诗中的常用手法,如典型的旅途,神对人事的干预、战争场面和演讲等。其中,在用语方面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史诗明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埃涅阿斯来到迦泰基城外的山上,看到狄多女王统治下的臣民们正在忙着建城。维吉尔用了繁忙辛劳的蜂群来比喻这种紧张、热闹和有序的劳动场面:他们(推罗人)“就像初夏时节的蜜蜂,在阳光下鲜花盛开/的草地上一个劲地忙个不停,/一些领着长大的幼蜂,一些/挤出流淌的蜂蜜,用甜蜜的甘露/修筑蜂房,或搜集那些回归蜜蜂/运回的花粉,还有一些排成纵队/把懒惰的雄蜂赶离蜂巢;/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芬芳的蜂蜜洋溢着百里香的甜蜜”(P11)。到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维吉尔成了斯宾塞的主要模仿对象。素有“诗人之诗人”美誉之称的斯宾塞写下了他的鸿篇巨制《仙后》。在这部史诗里,诗人用了很多史诗明喻,有时甚至一个诗节(stanza)就是一个史诗明喻。这是斯宾塞较之其他使用史诗明喻诗人不同之处。在与半女人半蛇的怪物搏斗中,红十字骑士掐住怪物的喉咙,怪物口里吐出大量龌龊不堪的污物。斯宾塞把它比喻成尼罗河泛滥时的情形;“如同老父亲尼罗河开始涨起,/季节性潮水漫出埃及的山谷,/层层波浪夹杂着肥沃的粘泥,/流溢在每一座平原和低洼的峡谷;/但当它最后的潮水退落了岸浦,/便留下大堆大堆的泥沙,成千/上万种生物,都从它那丰富/多产的种子里长出,半女半男;/这丑恶的奇形怪状,在别处不可能看见。”(P150-151)红十字骑士在与无信交战时,双方猛烈相撞,这两个人“像两只公羊,充满狂妄的野心,/相互厮拼,争夺对羊群的统治权/双方用长着犄角的额头猛劲/相撞,各自都被可怕的震撼/惊呆,犹如木头一般地昏昏然,/忘记了夺取那悬而未决的胜利;/这两人也呆立不动,犹如石岩,/彼此狠狠地瞠视着对方,手里/无用地握着先前撞碎的断矛折戟”(P177)。弥尔顿早就酝酿着写作伟大崇高的诗歌。他抱着这样的信念,即真正的诗歌应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美德和信仰”(P323)。《失落园》便是他以古典史诗形式描写基督教主题的“伟大的英国史诗”。在这部诗里,弥尔顿从多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古典史诗的传统,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用了“大量瑰丽璀璨的史诗明喻”(P326)。上帝乘战车,施雷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