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绪论
文化与中国文化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目的: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教学重点: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的功能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思考题教学参考书目、文献中国文化伟人黄帝姬姓,号轩辕,人称轩辕黄帝,相传25子,得姓12个,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12个姓的后代;苗、戎、狄、匈奴等少数民族都承认是黄帝的后裔,所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道教所指称的黄帝: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二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帝舜嫘祖
黄帝元妃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唐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孔子像孔子行教图老子画像泉州老子石像
万里无云万里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输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而起有感则通无感不应犹如月影有水则现无水水显然此三身本是一体从用立名故有多种论云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应身如月之影是也[出宝王论]
一月喻三身一月喻三身一月喻三身者。以月体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也。盖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体惟一。不迁不变。而能出生诸法。统摄万事。犹如月体。一输在天。影含众水。报身即是寂照之智。智无自体。依理而发。明了一切。无有差谬。犹如月光。照临万像。无有隐形。应身即是变化之用。用无自性。从体而起。有感则通。无感不应。犹如月影。有水则现。无水水显。然此三身本是一体。从用立名。故有多种论云。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应身如月之影。是也。[出宝王论]佛陀涅槃像莫高窟第158窟龙
龙是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鳞、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凤凰
凤凰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又叫不死鸟、火之鸟、长生鸟、火烈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它的形象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凤凰的形态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徵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甲骨文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图六祖慧能真身张九龄“开元名相”“九龄风度”“文采风流”“岭海诗祖”“甲开岭南”始兴张文献公祠联曰“唐代无双士南天第一人”利玛窦传教士利玛窦像1589-1594年,利玛窦在韶州传教。文化犹如空气,无所不在.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界说中国文化观;"以文教化“西方文化观
中国文化观传统文化观;"以文教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语中的文化概念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各文字体系有相应的认知心理。
西方文化观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从而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释文化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释文化以人们自己创造出来,又受它濡染、规束的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比较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异同,分析其成因,研究其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进化学派是最早的主导理论。功能学派、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20世纪30年代前后,文化人类学所关注的已不仅仅是原始民族和文化的起源,其研究方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一为跨文化比较分析,一为实地调查。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二)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文化的概念,可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二)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陶
玉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1)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2)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
(三)狭义文化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称作“小文化”。
三、文化的特征(一)普适性(二)传承性(三)创造性(四)多元性(五)排他性(六)包容性文化的特点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点。首先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文化的基础是象征。此外,文化作为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各种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只是单向的文化表现,如吃白蚁的方式,警戒的呼喊声等。这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文化的基础是象征文化的基础是象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现方式如图像(如图腾旗帜)肢体动作(如握手吐舌)行为解读(送礼)等。整个文化体系是透过庞大无比的象征体系深植在人类的思维之中,而人们也透过这套象征符号体系理解\解读呈现在眼前的种种事物。如何解读各种象征在该文化的实质意义便成为人类学和语言学等社会学科诠释人类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作为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多元文化政策多元文化政策是多民族社会用以管理文化多元性的公共政策,它采取官方手段在一个国家内部强制推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多元文化政策强调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独特性,事关接纳其他民族时尤其重要。这个词最早在1957年用来描述瑞士的政策,在1960年代末期被加拿大接纳,并且扩散到其他英语国家。广义地看,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者国家,由于移民而导致的文化族群的多重性。这一现象可能引发对民族特征稳定性的焦虑,也会引起对各方均可受益的文化交流。这类交流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和哲学,以及外在表现出的音乐、服装和饮食的彼此欣赏。狭义上,可以指文化上截然不同的人们在同一个城市里共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才能更新发展。因此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过程。无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都只能导致停滞与落后。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既保持自己本土的族群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中加以吸纳,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从某种意义而言,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一部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冲突
、融合的发展史。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作为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汇、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融合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等各种优秀文化。外来思想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生存和发展,其根源应在于中国的文化中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国文化的创新性文化的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创新性的一种表现。中华文化就是一部继承创新史,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是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结果。3、中国文化包容性与创新性的体现(l)外来文化的本土化(2)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中国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4)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l)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它也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迎接外来文化的进入。但其融合的条件,就是进入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应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以作敲门砖,又要学会将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同的部分逐渐融会到其中起作用,使传统思想文化有所改变。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必须实现本土化。(2)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汉传佛教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佛教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影响深远,佛教文化已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产生于印度古代社会的外来文化,佛教经两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融合儒家的人文精神,吸收道家的玄学观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禅宗思想,实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改造,最终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相鼎立,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全方位地影响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为中华文化带来有价值的思想,弥补了先秦以来传统文化的欠缺。其特有的思辨哲学,对生死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普度众生的倡导等,促进了本土儒学和道教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从心开始2006年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词明贤法师:文化的渊源在佛教2006年7月19日到2006年11月20日,“重走唐僧西行路”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全面展开。本次活动以僧人徒步行走的方式重走部分当年玄奘西行印度取经之路。两名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僧人,从西安启程,过兰州,穿甘肃,越新疆,经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最后到达终点站——印度那烂陀寺。作为本次活动选拔出来的西行僧人之一,明贤法师接受了《凤凰周刊》的专访。明贤法师认为文化的渊源在佛教。明贤法师:文化的渊源在佛教目前,中国的文化界不足以引导人的心灵,最根本的是文化界没有重视到文化渊源的问题。文化界所谓对美,对艺术的种种发掘,到了根源上就同归心源了,是人的心理结构的问题,即生命问题,就是宗教要解决的,宗教是文化的文化。文化界没有和宗教挂钩,脱离渊源,所以人心存在普遍的迷茫。用音乐、舞蹈、学术的形式,让佛教来引导人的心灵,这是中国文化界应该做的事情。专访现代版“西游记”高僧明贤法师《凤凰周刊》2006年第14期(总219期)(3)中国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基督教也在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融合下进入了中国的国度。明末清初,以罗明坚、利玛窦为代表的基督教耶稣会士是最早来华布道的传教士,他们成为此时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成为向东方传播天主教教义的主要媒介。西方输入中国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而且还涉及西方的物质文明、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及思想学说等诸多方面。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方式与佛教不同,基督教是以改革自身以适应儒家文化与以自身的思想文化去解释儒家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的。(4)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道教是适应了东汉末期中国本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以及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其主要思想来源于逐渐与神仙家思想相结合的道家思想,当然也与两汉流行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加快了道教建立的过程。佛教也受中华文化滋养和改造,渐与儒、道成为构筑中华文化大厦的支柱之一。4、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由于中国文化的特质中有包容性与创新性的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元性的特色。《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
(1993年9月4日世界宗教会议通过)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1993年,世界各国宗教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及其他方面的专家会聚美国芝加哥,通过并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一致推许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全人类都应当认可、接受和遵循的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辞,即“你希望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四、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的功能
(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六)调控功能
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文化传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一)中国文化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汉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华民族文化1,农业民族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2,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
(三)中国地域文化1.北方文化南方文化2.水系黄河文化长江文化
珠江文化3.区域中原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荊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岭南文化
(三)中国地域文化1,中原文化2,秦晋文化3,齐鲁文化4,荊楚文化5,吴越文化6,巴蜀文化7,燕赵文化8,岭南文化
(三)中国地域文化1,中原文化2,秦晋文化3,齐鲁文化4,荊楚文化5,吴越文化6,巴蜀文化7,燕赵文化8,岭南文化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中国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2)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3)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1)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与摒弃的态度。(2)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则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继承。(3)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则是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的。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历史传承包容大度多元发展汉字文化圈与中国化(汉化)
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汉字文化圈从地理角度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从文化角度可称为儒教文化圈。这些地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儒家、道教、汉传佛教、文学、艺术、科技乃至生活习俗等)。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朝鲜、日本和越南等。这些区域主要是农耕民族,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包括图中绿色、深绿色、浅绿色部分,其中浅绿色表示位于圈内但仍然主要或同时使用其他文字的地区,深绿色表示古代使用汉字、现在部分使用或废止汉字的地区,绿色表示完全使用汉字的地区。黄色表示过去汉字文化圈曾涉及到的地区。
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改造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圈周围文化被同化的程度非常高。有很强主动性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到中国后,也很快被同化。儒家文化强调对尊长的服从和对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强烈地对故土的留恋感和民族自豪感.儒家文化圈各民族的移民总是怀念故乡,往往在移民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岛。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改造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化(汉化)中国化包括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对周边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也被称作汉化。这个过程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自古以来,汉人具有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悬殊的人口优势,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导角色。中国化是指将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或文化同化入中国语言或文化的过程。
去中国化去中国化通常与住民理论,以及当地的独立运动紧密结合,同时通常均有国外(一般是西方)支持者的参与及协助。19世纪以来,越南与韩国/朝鲜都发生过「去中国化」的活动。现在华文媒体提到「去中国化」时,除非有特别指明对象,否则大概都是特指台湾目前被称为去中国化运动的运动。去中国化,有时亦称脱汉,是指随着近现代中国的衰落,一度深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却设备和装置产品供应链分析
- 动物辅助疗法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宠物推车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刺激益生菌生长的膳食补充剂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剃胡膏产品供应链分析
- 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许洛平)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数学试题 含解析
- 厚纸板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电动锯产品供应链分析
- 数据处理设备用印刷电路接口卡产品供应链分析
- 创意雕塑艺术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2017年版
-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标准及规范
- 什么是121会议?
- 外骨骼下肢助力机器人技术研究
- 作文题记PPT课件
- 天津报建手续流程
- 形式发票格式2 INVOICE
- 环境法律纠纷案例ppt课件
- 软件测试大作业(共23页)
- 《艺用透视学》教案
- 变压器磁芯参数表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