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世界近代史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世界近代史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世界近代史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世界近代史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近代史主题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是各种社会势力出于各种不同目的而共同推动的产物)(1)经济根源: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3)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狂热。(4)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5)技术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日益丰富。(6)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威胁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商品因加价而奇贵。2.主要航线的开辟时间航海家支持国家方向开辟的新航线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从欧洲向东抵达非洲东海岸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从欧洲向东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从欧洲向西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从欧洲向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3、其他航路的开辟1)_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2)航线开辟区域支持国家时间航海家开辟航线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英国1497年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法国16世纪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17世纪初哈得逊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南半球英国1578年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兰1642—1643年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3)主要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知识拓展】郑和下西洋与全球新航路的开辟对比比较项郑和下西洋全球航路的开辟不同点目的宣扬国威,以朝贡贸易推动中外交流海外寻金;打破商路封锁;传播宗教;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影响经济七次远航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中止,后续航海业发展衰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也初现雏形;航海业后续发展蒸蒸日上政治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增高了明朝的影响力掀起了殖民热潮,对亚非美地区人民造成严重伤害相同点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主题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1.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的状态)(1)人口的迁移①背景:新航路的开辟。②表现: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③影响: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2)物种交换①背景:新航路开辟,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②表现:欧亚→美洲美洲→世界植物小麦、燕麦、大麦、裸麦、橄榄、葡萄等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等动物马、牛、猪、羊、鸡等小龙虾、黑豚、负鼠等微生物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3)疾病的传播①因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②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③影响: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使得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特点: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2)表现①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②大西洋贸易:欧洲与美洲的贸易和“三角贸易”。③白银输入中国澳门中转贸易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获取大量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太平洋贸易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3)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三角贸易】3.早期殖民扩张(1)表现①葡萄牙: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②西班牙: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③荷兰、英国和法国: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2)影响对非洲和美洲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对亚洲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对欧洲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对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知识拓展】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主题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Renaissance)背景经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阶层力量壮大(根本);政治:工商业城市中,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中世纪教会的“禁欲”观念;文化:意大利保留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遗存和典籍,同时,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大量学者西来。概念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核心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自由、幸福。代表人物及成就意大利“文学三杰”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丑恶现象进行抨击;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表“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思想,宣传平等,主张发展个性。意大利“美术三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雕像《大卫》、《哀悼基督》;拉斐尔:圣母画像,《雅典学院》。扩展英国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影响积极性: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①经济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②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③文学艺术方面: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和文学作品。④自然科学方面: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局限性:①没有彻底摒弃宗教欺骗;②过分推崇人文主义,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③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没有批判封建制度宗教改革(Reformation)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人的质疑;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劵(直接原因)。内容序幕: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马丁·路德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扩展: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主张:“因信称义”,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每个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婚配和还俗;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主张教随国定,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性质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影响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西欧各国王权得到加强,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影响;思想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知识拓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同点背景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目标都是反封建斗争,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范围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结果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不同点形式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矛头指向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披着宗教的外衣,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内容肯定人性,反对神性,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主张信仰得救,强调人可以避开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范围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思想解放运动。作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天主教权威受到挑战,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人们进一步挣脱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三、近代科学的兴起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时间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成就(1)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4)生物学: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1859年);意义(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四、启蒙运动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人文主义;科学上,近代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内涵核心是理性主义,建立“理性王国”,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性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及思想兴起(17世纪)地点:英国霍布斯:《利维坦》,人们按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洛克:《政府论》,提出分权思想,赞成君主立宪制高潮(18世纪)地点:法国伏尔泰:《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抨击天主教会(并非废除天主教);主张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伏尔泰非常推崇孔子及儒家思想,其目的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法律是理性的体现。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实践了三权分立思想。(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卢梭:《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百科全书派: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宣扬理性、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3.扩展地点:德意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应该独立思考,人非工具,主权属于人民,自由也要自律英国:亚当斯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影响性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直接推动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对世界: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对文明进程: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核心概念天赋人权:指人生而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人民主权: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社会契约:人们订立契约,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治社会和政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人们生有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自然权利;分权制衡:指将原来集中到君主一个的国家最高权力进行分散,分别被不同的人分掌且相互牵制,以避免专制暴政【知识拓展】比较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间1417世纪初16世纪17—18世纪背景西欧中世纪晚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天主教会权威受到更多的质疑,人们对教廷的长期剥削日益不满思想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兴起发展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发源于德意志,波及西欧兴起于英国,后法国成为中心,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特点批判对象神学世界观教皇权威,教会教义及领袖教权(教会的世俗权力)、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领域文学、艺术(人性解放: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政治、宗教(信仰自主: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政治、思想等(人权解放: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方式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披着宗教的外衣抛弃宗教外衣,理性批判指导思想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斗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启蒙思想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共同意义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有利于解放思想,传播人文主义;科技: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主题四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2.发展历程(16401688)开始:164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英国成为共和国。结束: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君主专制——共和国——护国制(克伦威尔独裁)——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3、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目的和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4、积极影响:结束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是历史一大进步;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模板。(日本、荷兰、西班牙、摩纳哥、柬埔寨)消极影响:是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时代);没有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阶级)。二、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政体(一)独立战争1.原因: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独立的呼声高涨。2.时间:177517833.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4.领导人:华盛顿5.经过:1775年克莱星顿的枪声,拉开了战争的序幕——1776年7月4日(国庆日),费城大陆会议指派杰弗逊等人起草发表《独立宣言》,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1781年,美国终于打败了英国殖民军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6.意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之后,仍是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府,局势动荡不安;各州之间关卡林立,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786年谢斯起义,使北方的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深刻意识到建立中央政府的必要性;2.(1)内容联邦制: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大权,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民主制: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2)评价: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民主精神。但也有不足,在以后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3.意义:进步性: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缓和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缺陷:确立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三)美国两党制(1)形成:萌芽于联邦之际,终成于19世纪。(2)基础:①驴——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②象——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3)特点: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4)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知识拓展】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项目美国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国王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选举产生世袭国家元首的任期任期制(4年)终身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政府首脑总统首相国家的政治中心总统议会内阁的特点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其受议会的制约政府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三、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法国大革命1.原因:内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社会矛盾尖锐,路易十六当政时,对内加强剥削人民,对外连年战争;启蒙运动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先导;外因: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2进程①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②1789年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③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④1799年,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3.18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反复艰难、动荡不安)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艰难原因:经济上,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较弱;政治上,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思想上,法国君主专制长期存在;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家的仇恨和恐慌、普奥等国家的武装干涉。】主题五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农奴制改革(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①举措:1861年,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随后沙皇又进行其他改革: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还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②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二、美国内战①背景: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尤其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②经过:1861—1865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赢得胜利。③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三、意大利统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四、《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德意志的统一根本原因:14世纪以来,德意志陷入封建割据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2.1864年1871年,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自上而下、威廉一世、俾斯麦)(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内容:规定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有权签署和监督法律实施,统率军队。在军事、财政外交问题上有否决权。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有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选举产生。帝国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皇帝——首相——联邦议会——帝国国会)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的权力中心,属于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进步性: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局限性: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改革,最终把德国拖进了一战的深渊。五、日本明治维新①背景: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幕府统治被推翻。②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189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③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掌握实权,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六、资本主义制度评价:1、进步性:(1)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2、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1)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2)对外,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专题六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家英国条件政治: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经济:(1)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2)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技术:手工工场和工人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生产技术的进步。成果①织:飞梭、水力织布机;纺: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②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生产。2、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①机器大生产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特点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②工厂制度开端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特点制度工人实行倒班制,工厂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影响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③工厂制度引入中国洋务派19世纪中后期,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3)动力革新:瓦特改进蒸汽机,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4)机械制造: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3.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渐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成就(1)电力技术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3)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4)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焕发出新的活力特点(1)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2)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各国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3)工业革命的进程各具特色【知识拓展】两次工业革命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70年代开始范围以英国为中心逐渐影响他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轻工业为主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部门技术来源工场手工业积累的经验技术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研究的运用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成就蒸汽机、火车、汽船等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等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中小企业)垄断组织(大企业,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时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人类进入电气、钢铁时代侵华方式商品输出为主(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为主(在华设厂、对华贷款)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工业革命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垄断组织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社会生活(1)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3)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4)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世界市场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金本位制背景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形成(1)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2)此后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特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作用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的生活方式变化变化视角概况城市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问题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措施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步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表现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影响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促进了乡村的改变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影响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加强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表现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中公共区域多设有标准钟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背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措施(1)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2)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斗争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专题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从空想到科学)(一)背景: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根本原因)②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傅里叶、圣西门、欧文)。③阶级基础: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觉醒并登上了政治舞台。(1831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42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普鲁士王国纺织工人的起义。)④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标志: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接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即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三)《共产党宣言》内容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2.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3.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四)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五)理论发展撰写《资本论》内容: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②意义:《资本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2)创立唯物史观①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②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巴黎公社(1871年)(由理论到实践)(一)背景:民族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普鲁士大军压境。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二)革命措施政权建设: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军事措施:建立国民自卫军司法措施: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结果:失败,5月28日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消灭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②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未能发动广大农民;没有统一的政党领导。意义: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专题八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倾销、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文化制度输出,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一、亚非拉美的殖民地化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概况①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②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③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2)统治①政治:设立总督制度,实行专制统治。②经济: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掠夺,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③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2.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1)第一阶段(15、16世纪)①葡萄牙: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到16世纪中叶,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②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2)第二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殖民国家英国、荷兰、法国概况南亚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东南亚荷兰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英国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法国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西亚在英、法、俄等国的侵略下,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还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东亚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阶段特点①第一阶段: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以前,列强对非洲的侵略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②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2)北非①英、法控制了苏伊士运河,控制了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②1882年,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实际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③英国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④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3)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①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②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③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4)柏林会议: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提出“有效占领”原则。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形成(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2)表现: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原因: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3.影响(1)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3)世界联系: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世界格局: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5)斗争高涨:殖民统治和掠夺使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