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浅谈_第1页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浅谈_第2页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浅谈_第3页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浅谈_第4页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浅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执法文书浅谈

运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李战强第一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概念

一、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概念与特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实施行政监督管理过程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系列法律文件的总称,是行政行为的具体文字表述,一般属于国家行政公文的范畴。一、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概念与特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具有以下特征:1、合法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制作主体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即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对具体的行政行为或事件作出的判断、决定、要求、处分等内容在性质和程度上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即内容合法。制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应当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即程序合法。2、形式规范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是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的全国统一格式的文书,对文书的制作有规范的要求,具有结构规范化、用语规范化、事项要素化的特点。一、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概念与特征3、表述准确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语言文字要规范化,表述清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要言简意赅。4、强制性和制约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是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是餐饮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制约性。二、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分类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照文书的性质来分类,可分为餐饮服务监督类文书、餐饮服务行政处罚类文书、餐饮服务许可类文书。(二)按照制作用途分类,可分为证据类文书、执行类文书、工作类文书。(三)按照制作方式来分类,可分为笔录类文书、填写类文书、叙述类文书。第二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制作注意事项和总体要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文书的正确应用体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体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的社会地位,体现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必须充分重视正确应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行政执法中,保证制作的文书规范、合法、准确,符合相应的要求。一、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规范性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应用中应注意使用文书种类的规范性、文书书写的规范性和应用程序的规范性。1、文书种类的规范性是指在餐饮服务行政执法工作中,按照文书规范规定的使用方法,在不同的工作阶段,使用相关对应的文书。如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管理相对人的轻微违法行为,要求其予以纠正时,应使用监督意见书,违法行为严重应予以行政处罚如警告或罚款时,应当使用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行政处罚决定书,而不能在监督意见书中填写警告或罚款的内容替代行政处罚决定书。再如不能使用现场笔录进行询问,也不能记录现场观察不到的拟断。但有些文书是日常监督工作中和行政处罚过程中共用的,如采样记录笔录、封条等。一、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规范性

2、文书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用蓝色或者黑色的墨水笔或者签字笔填写,保证字迹清楚、文字规范、页面清洁。使用符合公务用语要求的规范用语,力求语言结构完整,句子成分齐备,不得随意省略,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句,如:"原则上"、"大部分"等。恰当使用法律术语、专业术语,以准确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文书栏目应当逐项填写。摘要填写,应当简明、完整、准确。签名和标注日期,必须清楚无误。有条件时可以按照规定的格式打印。一、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规范性3、使用程序的规范性第一,必须按照法定程序的规范地使用文书,不得随意简化或省略。如行政处罚过程中,从立案初始的立案报告,到案件调查中的现场检查、询问、以及内部研究讨论的合议记录,到告知程序的通知书、笔录,直至案件处理执行后的结案报告等,均应按照程序正确使用,不得随意简化。第二,执法文书的使用审批程序要规范,应当由那一级领导或那个机关签字盖章的,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不得随意更改。如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使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的印章,而不能使用执行餐饮服务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机构的印章,避免越权执法。第三,文书制作使用后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送达、备案或归档。如现场行政处罚实施后7天内应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备案,案件执行后应当及时归档。二、文书制作的合法性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使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包括依法进行行政许可,依法进行行政处罚,依法填写执法文书。第三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的制作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共51种,其中许可类的文书14种,监督执法类文书共37种:

1.餐饮服务许可申请书

2.餐饮服务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单

3.餐饮服务许可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

4.餐饮服务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

5.餐饮服务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6.餐饮服务许可现场核查笔录

7.餐饮服务许可延期通知书

8.不予餐饮服务许可决定书

9.不予变更餐饮服务许可决定书

10.不予延续餐饮服务许可决定书

51种执法文书

11.撤销《餐饮服务许可证》决定书

12.注销《餐饮服务许可证》决定书

13.注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书

14.餐饮服务许可审批表

15.案件受理记录

16.立案报告

17.现场检查笔录

18.监督意见书

19.责令改正通知书

20.询问笔录

51种执法文书

21.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

22.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

23.产品样品采样记录

24.产品样品确认通知书

25.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

26.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处理决定书

27.查封(扣押)物品审批表

28.查封(扣押)物品决定书

29.查封(扣押)物品处理决定书

30.封条

51种执法文书

31.技术鉴定委托书

32.检验结果告知书

33.案件合议记录

34.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35.陈述和申辩笔录

36.听证告知书

37.听证通知书

38.听证笔录

39.听证意见书

40.案件调查终结报告

51种执法文书

41.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

42.行政处罚审批表

43.行政处罚决定书

44.送达回执

45.没收物品处理审批表

46.物品清单

47.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

48.结案报告

49.案件移送审批表

50.案件移送书

51.撤案决定书

案件受理记录示范:案件受理记录()第号案件来源:□投诉/举报□移送□交办投诉/举报人:

联系方式:

当事人:

受理时间:

案情摘要:

受理意见:经办人签名:年月日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案件受理记录(一)制作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案件受理记录,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检查发现、消费者投诉举报、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交办、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请、有关部门移送来的案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受理手续的文书。处理意见,应当写明经办人提出的具体办案建议,如案件是否需要进一步核实、承办具体部门、承办负责人等。负责人意见,是有关领导对处理意见的批示。案件受理记录(三)制作和使用相关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答复、核实、处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并对咨询、投诉、举报和答复、核实、处理的情况予以记录、保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核实、处理、答复;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立案报告示范:立案报告()第号当事人:

案件来源:

发案时间:

受理时间:

发案地点:

案情摘要:

经初步审查,当事人的行为涉嫌违反了

的规定,建议立案调查。

经办人签名:年月日审批意见:

,本案自

日起立案,由

承办。负责人签名:年月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立案报告(一)制作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立案报告,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受理的案件进行初步核实后,确认有违法事实,属于本部门管辖,需要予以立案调查,向有关领导提出的书面报告。立案报告中案情摘要,应当按性质和程度,由大到小、从重到轻加以排列,逐个提出问题并加以简要说明。同时要指明当事人违反的具体法规条款。负责人审批意见,是负责人对查处案件的批示。如批准立案,应当确定承办人员。一般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时间的,应当报请上级行政机关批准。行政机关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因情况特殊,需要现场立案的,应当在三日内补办立案报告手续。现场检查笔录现场检查笔录()第号第

页共

页被检查人:

检查机关:

检查时间:

分至

分检查地点:

检查记录:当事人签名:执法人员签名:年月日年月日

备注:本记录一式两联,第一联留存卷宗备查,第二联交当事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一、概论(1)概念

现场检查笔录,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或者案件调查过程中,对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勘验时记录的文书。它属于证据类文书。我国法律只规定了特定的笔录属于证据之列,行政诉讼法中(行政诉讼法31条)规定的证据有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笔录主要形式是文字记录,但是也包括绘图、照相、录音和录像等方式。在司法实践中,以音像方式记录勘验、检查或现场执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越来越称为普遍的做法,因此,把这种证据形式改为“记录”或执法记录似乎更准确。一、概论现场笔录以文字形式固定现场状况,它与现场照相、录象以及现场提取的物证互为补充,互相印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与案件有关的地点和物证现场状况、有关生产经营场所真实状况,是直接证明案件现场状况的书面凭证,是查明违法行为、收集违法证据、直接取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方法,是重要的直接证据。现场检查笔录经查证属实以后,可作为定案的根据。一、概论二、作用1、通过笔录中的文字内容,可以再现现场客观存在的状况,使没有到过现场的人对现场的真实状况以及生产经营者存在的违法事实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2、是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行政处罚和行政诉讼的重要原始依据之一。3、是了解管理相对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制作立案报告的依据之一。三、适用范围:现场检查笔录适用于查清案件违法事实、收集现场证据时使用。一、概论四、制作原则现场检查笔录是一种证据类文书,现场检查及记录的过程,也就是调查取证的过程。因此,书写现场检查笔录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客观性、真实性原则现场检查笔录是对现场状况的客观记录,因此,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必须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客观实录,不妄加评论。追求客观真实,是制作笔录的真谛,应该用纪实、叙述的写作手法来记录检查的情况,切忌在笔录中作评论、推断。现场笔录应该是执法人员在现场所看、所听的实录,而不应是询问笔录。即要记录客观存在的违法事实和违法行为,而且这种违法行为和事实是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观察到的。只有记录下现场客观存在的违法事实和违法行为的笔录才能起到直接证据作用,才符合证据客观性原则。因此,没有亲眼看到的不能记;分析判断的不能记;群众举报的不能记;管理相对人所讲的内容不能记。(2)相关性原则。记录的违法事实、违法行为及安全状况的内容,要与查处的案件相关或与卫生监督类别相关。监督哪一类就应记录哪一方面的内容,与案件无关的内容没有必要记,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中发现违反计划生育的案件就不要记。(3)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记录的程序和手段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一是程序要合法。在现场检查时,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如要有两名以上餐饮服务监管执法人员同时进行检查,出示检查执法证件,请被检查单位人员陪同,边检查边记录,笔录结束后要经被检查人核对无误后,写明“以上笔录属实”并签名。检查人员也应签名,同时注明执法证件号码,这样就能从文书上反映出执法人员履行了出示证件这一法律程序。二是手段要合法。即检查笔录、录像、拍照等都应该现场公开进行,并在现场检查笔录中相关内容加入有影像资料为证。不能今天检查,第二天才完成笔录,更不能伪造现场进行拍照和录像。二、现场检查笔录内容及要点1、当事人在被检查场所开展经营活动的由来或当事人与被检查场所的关系;2、场所的概况。情况复杂的场所应交代方位,必要时绘图说明;3、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工具、设施的名称、规格、数量、状况、摆放位置、使用情况及相关的书证、物证;4、与违法行为有关的人员的活动情况,包括当事人及其职工、帮工以及顾问、消费者的情况;5、检查人员检查的活动及结果;6、当事人在检查活动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行为;7、交代现场询问当事人、旁证人员,现场摄影、录像、绘图,当事人主动提交的证据的情况;8、交代抽样取证、强制措施的情况。情况复杂、规模较大的场所,可以按照分工,由检查人员按照各自的检查任务,分别制作笔录,但最后应制作汇总笔录,总领整个检查情况。9、《现场检查笔录》应在现场检查时当场制作,不能今天检查,第二天才完成笔录。10、笔录写好后要交给当事人阅读或向其宣读,并由当事人签章(逐页)。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并且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字。有其他人在场时,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检查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三、制作检查笔录应当注意的问题(1)记录顺序。记录顺序可以与勘验、检查工作的顺序一致,边检查边记录;也可以在检查结束后,当场对检查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并结合法律条款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记录。在检查过程中,拍摄现场照片、提取物证的,也应同时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方法可避免记录内容失实、误差、遗漏、重复和紊乱。可以采取“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方法,首先简要描述大环境、方位地点,再收缩到具体需要重点检查的位置;从物品总体摆放、堆码再聚焦到具体商品数量,包装标签及现场痕迹等等。三、制作检查笔录应当注意的问题(2)重点记录主要违法事实。贴近案情,详略得当。检查笔录要抓住主要违法事实作详细记录,不能事无巨细全部记录,这样不但累赘,而且重点不突出。主要违法事实要以法律、法规的标准来衡量,就某个管理相对人来说,违反义务性条款的事实与违反禁止性条款的事实比,违反禁止性条款的事实是主要违法事实;违反禁止性条款的事实与造成危害后果的事实比,造成危害后果的事实是主要的违法事实。抓住了主要违法事实就为采取进一步的具体行政行为打下了基础。记录时只对现场状况和违法行为作记载,不作任何评价,不写处罚与否。三、制作检查笔录应当注意的问题同时,对现场操作人员在从事何种活动,也要作好记录。对与具体案情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简写,而对于与案情关联紧密的商品、标识、人员作业情况、工具、原料、广告、检查过程,甚至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地面污水痕迹、废弃损毁物品的状况都应详记,并尽可能地加以固定、提取。三、制作检查笔录应当注意的问题(3)记录要准确、具体,不能笼统、抽象。现场检查笔录不能以抽象概念代替具体的描写和叙述。如“卫生一般”、“卫生不合格”、室内很脏”、“生熟不分”等。记录现场对违法事实的描述必须具体,主要从地点(部位)、内容、数量、状况等方面考虑。以“室内很脏”为例,就应该写明什么地方脏,脏的东西是什么等。如“在某操作间内,地面有*%处痰迹、有*个烟头、墙角有垃圾,工作台面上有鼠粪,工作台上有几只蟑螂,天花板上有蜘蛛网”就描写叙述得很具体。对于一些具体的违法事实和违法行为的描写更要具体,能一看就具体了解。三、制作检查笔录应当注意的问题(4)使用正确、书写规范。现场检查笔录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人员收集证据的专门文书,必须做到使用正确、书写规范。主要是注意:“不能当作催款单使用,如“限”#日内将检验费交给某某单位;#不能当作产品推销广告,如“要安装某品牌的紫外线消毒灯”等;不能当作责令改正通知书;不能当作行政控制决定书;不能当作没收违法物品的收据或者清单。书写要规范,不要用简称。如“无证经营”、“无证上岗”这样的记录就使人不明白无什么证,这样的简称不但不能准确具体描写出违法行为,还容易产生歧义。不能写错别字。错别字不但影响文书质量,个别关键字也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在执法实践中因此而导致败诉的不乏其例,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制作检查笔录应当注意的问题(5)要记录现场调取的物证和现场的拍照。笔录要记录物证和拍照的物品所在的位置、名称、数量、状态、标记等。使现场检查记录与现场拍照、现场提取的实物证据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构成证据锁链。三、制作检查笔录应当注意的问题(6)记录现场采取的行政控制措施或保存证据措施。如果在现场采取了行政控制措施或保存证据措施的应为在现场检查笔录中记载。(7)一案多个现场或同一现场进行多次检查的,不能结合起来只制作一份笔录,而应当分别制作。三、制作检查笔录应当注意的问题(8)现场检查笔录需要修改、补充的,应当在修改、补充后再履行签署手续。注意:修改方法符合规范要求,把在平时修改时用的方法用到执法文书中不妥,应按规定修改在错误的文字上划双线(=)然后在其上方紧接着处修改内容。四、现场检查笔录常见问题现场检查笔录是行政执法机关的办案人员依法对违法活动有关的物品和违法现场进行检查时所做的书面记录,是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效力。其用语要客观,记录应全面。但在实际办案中,许多基层执法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做记录时马虎,造成现场检查笔录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严重失误的情况。四、现场检查笔录常见问题记录的词语主观性较强现场笔录只是对现场状况作记载,应采用白描的手法,详细记录现场所见,不得有判断、推断的语言,力求精确不应作任何评价,其文字表述必须符合客观、具体的要求。有些执法人员未能把握住现场检查笔录的即时性、现场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制作的现场检查笔录包含的主观性因素太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四、现场检查笔录常见问题1、对物品数量不能作出精确描述,。使用“大约”、“大概”、“估计有”等模糊或不定词语,这是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的一大禁忌。2、以现场检查笔录代替询问笔录。有的现场检查笔录以“据当事人口述”的形式将当事人购进、售出物品的数量、价格等内容记录下来,这类现场检查笔录看起来更像询问笔录。四、现场检查笔录常见问题3、现场进行主观认定。先入为主,使用“违法”、“非法”、“擅自”等词语,或者像制作处罚文书一样,直接在现场检查笔录中叙述违法情形。如当事人不能出具卫生许可证或健康证等,即使没有办理,写‘未取得---’即不妥。只能写‘不能出示餐饮服务许可证或者其他----资格等’,然后在询问笔录中彼此印证;此外,执法人员自己分析的内容也不应写在现场检查笔录上,例如:XX单位未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擅自拆除冷荤间2个水池。执法人员去检查,只能见到冷荤间内有几个水池,而不是看到了他在拆除,擅自拆除,是要通过询问笔录和审批时的平面图来确认的。四、现场检查笔录常见问题4、记录的主体性内容不全面有的执法人员不能全面记录检查的内容、方法、结果和相关人员的行为等情况。所记的主体性内容不全面。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记录抽象、笼统、不具体。如:“一般环境差”,具体应该写有什么什么等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违法行为,用描述性的语言;“顾客待使用的餐具没有消毒”,具体应该写放在什么地方的餐具,以防当事人狡辩;“原料库房杂物与食品用原料混放”,具体写明杂物名称,以示杂物与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无关;“操作间内苍蝇较多”,应写明为一个视野内可见几只苍蝇;“卫生设施不完善”,应写明什么地方什么设施不全或没有;“**名从业人员无有效健康证明”,应写明具体从业人员的名字及其正在从事的从业活动。(2)只记录实施现场检查的结果而未记录检查活动的过程。如未记录检查过程中的拍照、录像,收集、提取其他证据,邀请其他人员到场等情况,如使用现场快速检测则还应注明检测方法。对这些情况应一并记录,以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3)只记录执法人员的检查行为而未记录当事人的活动状况。如未记录检查过程中现场工人是否正在作业,操作人员是否正在加工什么食品,当事人是否按要求提供票据、账册以配合检查等。对这些情况,也应一并记录,从而体现现场检查笔录作为一种动态笔录的性质。(4)只记录实施检查的内容而未记录采取相关措施的情况。如未记录在检查过程中,依据现场情况而作出的先行登记保存、封存、扣留等措施。按有关要求,采取相关措施也是现场检查笔录应记载的内容。(5)只记录发现物品的数量而未记录其数据来源和获取途径。如未记录在检查过程中确定的物品数量依据、方法(盘点、称重、查账等)和过程。如此记录的数据是否真实、合理,值得怀疑。(6)只记录当事人未签名的事实而未注明其不签名的原因。实践中,许多执法人员往往忽视对当事人未签名原因的记载,这样的笔录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当事人拒绝签名或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的规定,必须予以纠正。当被监督人胡搅蛮缠、无理取闹、撒野耍赖时,应进行录像,以视听资料固定。四、现场检查笔录常见问题5、填写的辅佐性项目不完整有的执法人员对现场检查笔录中辅佐性项目填写不完整,甚至漏填。表现在:(1)检查时间填写不精确。有的只填写现场检查的日期,而不填写具体起止时间;有的只写可开始时间,没有结束时间;有的虽然填写了时间,却未能精确到分钟(2)检查地点填写不清楚。只写到街道或村组,而未写清门牌号,或通过选择参照物的方式确定具体地点。检查地点不仅包括被检查现场所在地的地址,还包括被检查现场的具体位置。如:XX市XX街XX号XX酒店XX操作间、食品原料库等(3)被检查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全称、地址、联系电话、法人代表或负责人姓名、性别、联系电话等。在工作中经常有当事人身份填写太简单。不少现场检查笔录只填写当事人的姓名,不填写其年龄、性别、住址、联系电话等其他基本情况。(4)执法证号码填写不齐。有的只填写记录人员的执法证号码,而漏填执法人员的执法证号码。(5)页码。第X页共X页。五、对于几个问题的探讨1.《现场检查笔录》的文字表述必须符合客观、具体的要求。何谓“客观、具体”?更实际的问题是“到底需要记得多详细,多具体?2.关于结论性的语言。证件问题。检查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语句:×××未取得×××证从事×××经营活动;×××未取得健康证从事×××加工活动;×××未索取×××证购进×××物品;总之,现场检查笔录的书写,是执法人员的基本功的体现,作为一名餐饮服务执法人员首先要掌握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才可以运用这些法律知识进行检查,做到检查中能有的放矢,才能发现问题,并准确记录,写好现场检查笔录,我们书写现场检查笔录的目的就是为了处罚违法,在书写时做到客观、具体、准确对于我们惩治违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监督意见书

监督意见书()第号被监督人: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地址:

联系电话:

监督意见:

当事人签收:(公章)年月日年月日

备注:本意见书一式两联,第一联留存卷宗备查,第二联交被监督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监督意见书监督意见书,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被检查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出具的指导性或者指令性文书。监督意见栏应当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使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经营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关要求。是对法律法规的一种宣讲。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轻微违法行为,要求其予以纠正时,应使用监督意见书;也可以使用责令改正通知书。违法行为严重应予以行政处罚如警告或罚款时,应当使用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行政处罚决定书,而不能在监督意见书中填写警告或罚款的内容替代行政处罚决定书监督意见书询问笔录一、概念和作用询问笔录,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向案件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被询问人的询问记录文书。属于证据类文书。作用:(1)收集案件所需要的相关证据材料;(2)核实已取得的证据材料是否真实(3)可以扩大或发现新的违法事实及相关线索。二、适用范围为了查清案件事实询问当事人、受害人、见证人、知情人或其他有关人员时使用。三、如何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是行政执法的重要证据之一。制作询问笔录的最终目的是查清违法事实,为行政处罚的实施提供证据。《行政处罚法》第30条规定:"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第38条第1款第(三)项规定:"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这就要求我们将笔录制作得有条有理,将违法行为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询问笔录,其实质是能足以证明违法事实的客观存在。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询问笔录是证据中书证的一种,主要是对案件涉及人行为过程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了解并记录的书面证据。制作一份合格的询问笔录,必须注意以下五点:1、询问前充分准备询问前准备目的是理清思路,突出主题,紧紧围绕违法事实展开询问。如果是重大或复杂案件,执法人员一定要先开一个准备会,确定由谁询问、谁记录、询问什么内容、切入点在哪里、可能碰到什么问题,拟出一个询问提纲,以免询问时遗漏。执法人员在对涉案人进行询问前的准备主要分为案情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证准备。案情准备即要求执法人员在进行询问前,必须要认真地了解已经掌握的情况和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这有利于在询问过程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心理准备就是要求执法人员在进行询问前,对这次询问的目的、询问运用的策略、方法及切入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制作笔录时围绕目的开展询问。同时,对被询问人可能会发生的抵制询问、回避重要案情等情况要有所预见。物证准备是指对案件已经掌握的物证(如已先行登记保存的货物、进出货票据等),应准备齐全,以便在询问时及时向涉案人出示,掌握询问主动权。2、严格按程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作为行政处罚重要证据之一的询问笔录,也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所制作的笔录才具有法律效力。在进行询问时,执法人员必须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一人记录,一人或一人以上询问。在询问开始前,执法人员应出示证件,表明身份。一般地讲,被询问人在不明办案人员身份和来意前,不会轻易如实告诉情况。《行政处罚法》第37条:"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4条第(四)项规定,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份的合法性有异议的,原告可以要求相关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办案人员的介绍、出示证件等过程记录在询问笔录上,经被询问人签字认可后,就不会再有什么异议了。符合法定人数(不少于两人)、出示证件是这一部分的实质之所在。在询问过程中,记录人员应对涉案人的回答据实记录,方言、土语也应按音记录并在后面用括号注明意思。询问人员对涉案人的提问必须与案情相关,并不得采用威胁、引诱等方式套取涉案人的口供。《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7条第(三)项规定:“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作为执法人员应充分尊重被询问人的权利,准许被询问人进行陈述和申辩。对与案件有关的内容,及时予以记录。询问结束,应将询问笔录交给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向其宣读。如被询问人认为笔录有遗漏或差错,允许其补充或更正,更正处由被询问人加按手印。被询问人认为笔录无误后,要在笔录每页签名和加按手印。此外,笔录每一页都应由被询问人注明“笔录经本人核对,记录属实”。当事人拒签的,应在笔录中注明。最后,与案件有关的在场人员都要签名,询问人、记录人要签署日期并签字,询问人与记录人不得相互代签。3、询问时因该注意的事宜在询问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被询问人的姓名和年龄。如果被询问的是本案当事人--公民,那么《行政处罚法》第39条关于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的事项第一部分即当事人姓名。而年龄在《行政处罚》第25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即使被询问人不是本案当事人的公民,而是本案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以及能够证明本案真相的其他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其姓名是受法律保护的,年龄是其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重要标志,亦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同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是对违反餐饮服务监督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的一种惩戒,是针对特定的当事人进行的。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对象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三大类,处罚对象在接受处罚前,有陈述、申辩及要求听证的权利。那么对被处罚人当如何认定,也是询问笔录的重要目的之一。4、灵活运用询问技巧:在对涉案人进行询问时,被询问人一般都有避重就轻的心理,甚至有一定的反询问方法和抵触情绪,这都给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询问技巧,并灵活加以运用,就可以在和他们的“交锋”中取得胜利。询问人要尽快使对方了解办案人员的来意,不要转弯抹角,让人家多半天不知我们想干什么。根据案源的不同,询问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事先有准备的,如根据群众举报等获得案源的;二是事先没有准备的,如监督检查中发现或者我们在调查某一涉嫌违法事实又突然发现新的违法线索等。对第二种情况,办案人员应有深厚的法律法规功底,亦即发现后,能够及时判定该行为涉嫌违反了哪部法律法规,尔后才能有的放矢的去调查。无论何种情况,都必须告诉被询问人:调查什么,被询问人应当怎么做。同时,应在询问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当事人,他必须依法如实回答,如果故意说假话或者隐瞒案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这样的告之,促使其实话实说,让被询问人明白不如实介绍情况的法律后果。

进入涉嫌违法事实调查时,最主要的是办案人员的取证技巧。首先是办案人员之间要密切配合。从哪问,怎么问,怎样记录才客观、公正等要有默契。比如说,有些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为防止出现僵局,在询问过程中时有短暂的"玩笑"、"聊天"、"拉家常"等,这些就没有必要载入笔录。但在重要的、关键的时候,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不能有错,方言土语出应尽可能地记得原汁原味。询问人员说的每句话,都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授人以柄。可以采用加重语气、突出重点的方法,说出的话应掷地有声,紧紧抓住实质问题和被询问人已暴露的问题,有条不紊,顺藤摸瓜。在被询问人"话匣子"打开时,要温而不火,乘胜追击。当被询问人不予配合,甚至个别耍泼时,要以静制动,切不可先乱了自家方寸,火上浇油。气氛十分重要,而且气氛最终要为笔录的字里行间所体现。《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7条第(三)项规定: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如果因被询问人暴躁我们就跟着发脾气、说大话,扬言要将人家怎样怎样,那不仅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而且作为证据的询问笔录是否具有证明效力将成为问号。当然,加重语气,突出重点,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具有震摄力,那是另一码事。还要紧紧抓住实质问题,追根究底在很多案件中,事先收集到的证据是执法人员在进行询问时的有力武器。在询问中,掌握好时机向被询问人出示证据,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为使证据扎实,在涉嫌的违法事实基本搞清后,如果被询问人是本案当事人的,询问人员还应当要求当事人提供其不违法的证据。依据《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9条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也就是说,在询问笔录过程中已经要求当事人提供其没有违法的证据,当事人却拒不提供,即使案件进入行政诉讼序后再重新提供,人民法院也不会采纳。当事人能够提供不违法的证据那当然更好,因为我们主观上并不希望当事人违法。而我们要求了,当事人提供不出或不提供,那后果就由其自负了,这里要紧的是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我们要有证据来证明我们是“要求”了。5、询问人和记录人密切配合询问与记录是完成一次询问调查的二个方面,虽由不同的人完成,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需要二者讲究一定的技巧,密切配合。询问开始前,询问人员和记录人员应事先沟通、交换意见。记录人员应了解询问人员询问的主要目的、方法、询问的重点等,以便在记录的过程中能时时抓住询问的重点进行记录。询问人员也要了解记录人员的记录速度,在询问时负起引导、把握的责任,调整好语速。在询问过程中,询问人根据询问的需要和当事人回答的情况,会采用不同的节奏进行询问。在快的时候,记录人员很难记录全部询问内容,这就要求其根据询问的目的,有针对性地予以概括,等询问人员放慢节奏、缓和气氛时,及时补记。对于不明确的地方,也可以在此时作适当的补充性询问。记录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能随意取舍,不能将检查人员的主观推断掺入记录的内容之中,以保持其原意不变。记录的文字用语要肯定、确切,不能用“大概”、“可能”、“较长”、“也许”等不定量词,使用数量词要准确。询问人员在询问完以后,应对笔录进行检查,对有问题的地方核实改正后再交当事人核对。四、制作询问笔录时的询问技巧询问必须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并尽量按照被询问人的表述如实记录。切忌自问自答或由询问人叙述事实,然后问被询问人是不是这样。在执法实践中,可以通过有效询问来调查事实真相,在询问时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巧:1)询问时不对该事件的合法或违法性进行评判,询问只对具体的事情进行调查,就事问事,以免当事人避重就轻或隐瞒真相,甚至拒绝回答;2)对某些当事人比较敏感的问题,有时还必须采取迂回战术。如果在询问时直接问核心问题,当事人往往有所准备,进而自圆其说,从而不易调查到事实真相。3)要注意避免把询问笔录作成提示性或诱导式的笔录。有些执法人员在对当事人询问时不得要领,同时又嫌被询问人讲话罗哩罗嗦,条理性不强,干脆把被询问人的意思通过自己的语言整理成一段文字作为询问内容,然后问被询问人是不是这样,其实这种询问方式很容易构成提示性或诱导式询问的嫌疑,在法庭上是经不起质证的。询问技巧七例1、试探性发问一般用于初次询问。在被查人处于戒备状态下,不能一开始就问关键重大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询问人对询问是否成功没有把握,所以应先进行试探性发问,如:“你叫什么名字?”“年龄?”“家庭住址?”两、三句话是常规性的,具有查明身份的意图,被查人也不会有什么反感,可以起到缓和被查人紧张心理的作用。通过试探性发问,看对方能否交待违法事实,了解被查人配合行政执法的态度,同时可以观察了解他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道德品质和他采取什么方法对付询问。经过试探性交往,询问人对被查人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态度是坦白或比较坦白的,心理是狡辩或者抗拒的,个性是通情达理或粗暴恶劣的,为继续发问或下一次询问创造条件。2、简单发问因被查人的接受能力限制,只能用简单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发问、论述。为的是使被查人听明对话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定向反馈。防止似是而非,生硬难懂的字眼出现,以免被查人答非所问,或模棱两可,甚至造成误解,增加被查人陈述的心理障碍。根据询问情况和策略需要,采用简单用语。如被查人已进入交待违法与犯罪行为状态时,立即显现出较少顾虑和狡辩的可能性,为了明确肯定某种情节、某件证据,可以简单明确的提问,让被查人作出回答。因为此时,被查人违法事实已基本明朗化,用不着多加修饰的去引导、暗示,只是注意言语不要过于刺激对方,使他感到真诚、正直、可信就够了。这样会更显得询问人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加深被查人对询问人敬畏心理和依赖的心情,积极配合,如实陈述。3、委婉发问在询问中,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对案情的掌握程度及策略的需要。在不便、不愿、不宜直说的地方,故意用委婉的话,把本意暗示出来,使其意在言外,让被查人听出弦外之音来。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言词的刺激性,以免被查人产生反感。避免所设想的论据不真实、不完整,让被查人摸到虚实。避免因概念、含义、容量有限,使被查人回答受到限制。避免用语上的不文明,使被查人产生误解等。委婉用语有两种:一种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案情有关的事情,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如为了让违法分子明白违法数额巨大,询问人不直接说被查人违法数额巨大,而从被查人与某件事某个人、某笔生意有关入手展开论述,使被查人知道询问人对被查人情况都很了解,烘托出询问人对被查人违法情况是了解的,促使其如实陈述违法事实。另一种方法是用含蓄、闪烁的话,即使本意模糊起来,又使被查人隐隐约约地得到暗示,放弃侥幸心理防线,如实陈述违法事实。4、迂回发问是相对于直接发问而言。通常用于违法案情较为复杂,被查人比较狡猾,已经有了应付询问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发问不会有好的效果,采取迂回的方法,使被查人不知不觉地进入询问正题,可防止被查人在正面回答提问时有狡辩的余地,使他内心形成进退两难,不打自招的局面。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从侧面看起来同违法案件无实质联系的问题发问,使被查人思想麻痹,产生错觉,摸不着询问人意图,同时也可避免直接发问使被查人一下子适应不了,而形成僵局的情况。迂回发问,从与案件无关紧要的问题问起,被查人就不会过于戒备而能随意交谈,往往回答的正是证人不详知的问题。询问时,被查人可能在狡辩中漏出破绽,询问人要抓住时机根据漏洞再提出与案件有关的问题,被查人就难以回避。这样就可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把被查人违法问题问清挤净。5、直接发问直接发问有启发式、揭发式、质问式、驳斥式四种。启发式是引导、启迪被查人,重在询问言语的真挚、热情、体贴、关心,给被查人一种积极的思想影响,使其萌发良知,承认违法行为。揭发式是针对被查人狡辩、抵赖的态度,揭露其谎言,抓住要害,一针见血,哪怕一件事,常常也能制被查人于无可辩驳的境地。质问式是当被查人在陈述和辩解中出现矛盾时,运用的询问方法。被查人所说的道理经不起逻辑推理论证或已经不起实践检验时,提出质问,使其不能自圆其说,抓住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狡辩,以事实分清是非,使被查人在事实面前,在真理面前无可辩解。驳斥式是被查人说了假话、谎话和毫无事实依据的话以后,询问人用事实直接予以驳斥,揭穿被查人的伪装和谎言。6、跳跃式发问是在询问人已经掌握了一定证据、材料,被查人不仅不如实陈述违法行为,还早有防备,并对一般询问方法比较了解时采用的方法。这是为了打乱被查人事先准备的防御办法和编好的陈述及辩解腹稿的询问方法,适用于案情比较复杂的税收违法与犯罪案件。有些被查人反稽查能力较强,熟知询问方法,这时询问人适当挑出一件或几件事实情节发问,使被查人措手不及,往往被迫在陈述和辩解中出现矛盾、破绽,而无法自圆其说。有时根据询问进展也可以采取命题发问,使被查人防不胜防。7、循序渐进发问是步步为营,逐步揭露被查人违法行为的方法。适用这种方法询问,要视违法案件的成员多少,时间长短,涉及地域范围,作案次数以及案情复杂程度而定。可以按时间顺序,行为顺序,成员顺序,地域顺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询问。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给被查人造成有意无意的东扯西拉,歪曲事实,颠倒是非,以假乱真,混淆黑白的机会和容易遗漏事实情节的机会。这种方法适用于违法时间长,次数多,数额巨大涉及面广的案件。使用这种方法,询问人必须认真阅卷,熟悉了解案件情况,将问题按时间顺序或按不同性质列出详细的询问提纲和计划。这种外延大于内涵的提问方法,允许被查人思考、回忆并作详细陈述。询问人要认真做好笔录,一次询问不完可以二次、三次询问,只要被查人不拒绝陈述又不有意东扯西拉拖延时间,就尽量让被查人详细讲。然后将被查人陈述与拟定的询问提纲对照,审查看哪些讲了,哪些没讲,有哪些新情况,哪些仍有疑点矛盾。对被查人承认又与询问人掌握情况相符的应认定,不要复重。对没有讲的,下次再问。对新情况和疑点、矛盾应采用其他方法核实,核实后根据情况确定询问方法和内容。询问时要有重点,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地问。为使询问按顺利进行,可就一个时期、一个地方、一种类型、一次或一笔违法情况逐一发问,弄清一个再转入下一个,然后综合起来研究认定,去伪存真,决不能让税收违法与犯罪事实漏网。五、拒绝询问者的心态及询问技巧在具体办案中,决大多数询问对象会热情、主动向执法人员如实交待问题,提供线索。但是,由于利害相关,有的被询问者一开始就不合作,有的在反映或交待中,对一些实质性、关键性问题躲闪、回避,甚至拒绝回答。这种拒绝询问的心理通常起因于被询问对象对后果的顾虑与担忧,对执法人员的误解、敌视,以及对被询问事件的戒备等等。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解决询问的技巧问题1、拒绝询问者的通常表现在办案中让执法人员碰钉子的都是些什么人呢?1)一般性证人。他们对自己没把握,怕说出来于己不利,常常躲闪回避,有时会给询问者软钉子碰。2)当事人之一。这些人对执法人员办案目的有怀疑,会出现恐惧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辩解意识,对询问后果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和担心。另外还有一类是明知自己违法情节严重,已触犯刑律,他们会故意给执法人员出难题,甚至专门找岔子,阻挠办案。2、改变被询问者拒绝态度的可能性社会心理学把态度的改变过程视为沟通、劝导过程,“是劝导者通过各种方法,作用于目标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劝导者(改变别人态度者)有意识向目标对象(态度被改变者)传递通过考虑设计的信息,希望能够借此以改变对方的态度”。这里说到了在改变态度过程中,起作用的四个因素:劝导者——执法人员,目标对象——拒绝询问者,传递的信息——执法人员对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及拒绝询问者周围的情境1)劝导者。执法人员如果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政治素质等,在询问时,又能以自己的诚恳、刚正赢得拒绝询问者的信任,就有利于其改变态度。2)目标对象。从案发的情节和性质的严重程度看,情节较轻且性质为一般违章的易于改变拒绝态度;反之则难。3)传递的信息。执法人员宣传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是否适合被询问者的心理特点,讲话的方式是否恰当,找出突破口的时机是否恰到好处等等,决定了说服效果的好坏。4)周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被询问对象对周围情境所持的立场、态度,对其是否改变态度起重要作用。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才能与被询问者沟通思想,使其正确对待发生的问题,严格履行提供证据的义务。3、改变拒绝态度的询问技巧1)从认知入手。对认为如实反映情况于已不利,担心影响上下、周围关系而拒绝回答的人,关键要解决“认知”方面的错误。执法人员要耐心宣传国家法律对举报人及证人的保护,强调所发生事实对社会的危害,以正确的劝导改变其认知,达到促使其转变态度的目的。这是一种通过认识的改变而消除拒绝询问的心理的方法。2)从情感矛盾入手。除了认知方面的错误外,还有一部分拒绝询问者,明知要回答的情况于已不利,但是社会舆论、社会道德以及所发生事情对社会的危害造成对自己良心的谴责使其常常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时有效的方法是正确利用其矛盾心理,有目的地进行劝导,促使其接受询问的心理占优势。首先要分析拒绝询问的情感矛盾。比如:先了解询问对象的职务、文化水平、个性特征以及对所发生事情的基本态度等。询问时,通过观察分析,从而判断出对方在这件事上有哪几种想法,有哪些情感矛盾及其起因、性质与程度等。通过说服、教育促使矛盾转化。一是开导他们,通过申述和答复,或者通过法律程序去解决在其心底的问题与痛苦等。二是由远而近,先是比较隐晦地用些例子和榜样去开导,使其思想上有一个缓冲的余地,然后再巧妙地转到关键性问题上来。最后还要注意机警地隐蔽说服动机,尽可能地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劝导对方。3)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法律的威慑力。有错误的询问对象在知道办案机关开始查处后,烦恼、懊悔、焦躁等情绪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形成的心理压力常常使他们非常痛苦、压抑,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无法解脱。这类人无论其性格如何固执,对所造成的事实承担什么责任,他们在对待自己的行为上都有一种侥幸心理:一是“拖”、二是“躲”、三是“抗”。实在不行,有的人软磨——死活不开口;有的人硬抗——发脾气或干脆当面否认等等,以各种方式建造自卫的“保护壳”。这时执法人员要视具体情况,恰当、正确地利用法律的威慑力使其有一定的恐惧感。这种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恐惧唤醒”法。使用时要适度、恰当地告诉询问对象一些问题的严重性,给以明确的指示和出路,使之解除恐惧,改变抗拒的态度关于行政执法中的几个问题

一、没收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是否应当听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没收财产是否应进行听证及没收经营药品行为等有关法律问题的答复([2004]行他字第1号2004年9月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你院[2003]新行监字第27号请求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一、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行政机关作出没收较大数额财产的行政处罚决定前,未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或者未按规定举行听证的,应当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确认该行政处罚决定违反法定程序。有关较大数额的标准问题,实行中央垂直领导的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没收处罚决定,应参照国务院部委的有关较大数额罚款标准的规定认定;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没收处罚决定,应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认定。二、根据《行政处罚法》、《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没收处罚只能由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作出规定。答复中明确指出,没收较大数额财产也应进行听证。二、行政执法中的重要的时限(一)行政许可的有关时限

1许可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场或者5日内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2行政部门对申请材料审查后,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经本级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3行政部门依法需要对申请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检验、检测、检疫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内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按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进行,并书面告知检验、检测、检疫所需时限。需要延长检验、检测、检疫时限应另行书面告知申请人。检验、检测、检疫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许可期限内。4被许可人依法需要延续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30日内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二、行政执法中的重要的时限(二)行政执法时限2.1案件受理记录的案件符合如下几个条件的应在7日内立案:①有明确违法行为人或危害后果。②有来源可靠的事实依据③属于卫生员行政处罚范围④属于本机关管辖2.2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应在7日内提出处理意见。2.3证据保存期7天2.4作出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的罚款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听证权,当事人在被告知后应在3日内答复,行政机关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2.5《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场交付当事人或7日内送达(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2.6当事人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罚款,逾期不交,行政机关每日可按缴款数额3%追收。2.7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在2日内通过银行上缴国库。2.8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可在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90日内提起行政诉讼。2.9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10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2.10复议机关从受理行政复议之日起,7日内将申请书副本交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10日内提交有关证据,并作出答辩书。2.11行政复议应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2.12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13法院立案后应在5日内将诉状副本交被告,被告应在10日内提供答辩状。2.14法院立案后应在3个月内作出一审判决,对一审判决不服者可在15日内提起上诉。2.15公告送达的时间,自公告之日起六十日视为送达2.15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件3个月内2.16国家赔偿追诉时效为2年三、法律法规的规范表述:条是法律条文的基本单位,一般以中国数字表示,较容易辨认。款在法律条文中不出现数字,以分段来表示款,一个条文中有几段即有几款。不是所有条文中都有款。项以(中国数字)的方式表示,如第三条第(一)项,项也不是条文必需的。条中可以无款,也可以无项。条下可以有款、项,也可以直接跟项。三、法律法规的规范表述:条、款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第一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第二款)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第三款)三、法律法规的规范表述:条、款、项《法》第四十二条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二)成分或者配料表;(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四)保质期;(五)产品标准代号;(六)贮存条件;(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八)生产许可证编号;(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第四十二条第二款)条、项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第二十八条第一项)(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第二十八条第一项)(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四、行政机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没有充分证据就做出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等。行政机关实施强制措施、行政处罚时应查清事实,在调查取证时,对违法事实的地点、时间、情节、程度、后果等也要查清。五、超越职权指行政机关没有职权而实施了行政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使了其他机关的职权、超越管辖权、越级行使职权、处理对象超越职权、处理手段超越职权。六、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从实体上说,运用自由裁量权时正确把握“度”,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注意从轻、减轻情节。公平对待违法者和受害人,全面、客观收集证据,不能只听受害人的陈述,或者只听违法者,对不利于违法者的证据,应给予对方质疑、反驳、申辩的机会。从程序上说,必须保障被处罚人的陈述、申辩、听证、复议与诉讼权利,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法的制定、实施都应该按照法的最佳价值去操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法治结果。七、违背合理行政原则符合正当性原则,在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的动机,在客观上必须符合正当的目的;符合平衡性原则,即行政机关在选择作出某种行政行为时,必须注意权利与义务、个人受损害与社会所获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符合情理性原则,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不能要求行政相对人承担其无法履行或者违背情理的义务。八、被处罚主体认定不清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行政处罚的被处罚主体(或称当事人)共有三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条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

(1)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

(2)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

(3)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4)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的社会团体;

(5)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6)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8)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9)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其他组织。

(1)对个体工商户处罚时只写业主,或者只写字号《民法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

个体工商户分为不起字号的和起字号的两种,对前一种情况处罚时当事人容易认定。起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字号名义从事工商业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41条规定“起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在民事诉讼中,应以营业执照登记的户主(业主)为诉讼当事人,在诉讼文书中注明系某字号的户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6条规定“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由此,起字号的工商户的民商事活动的主体是字号,诉讼主体是业主。在行政处罚中,当事人必须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因此应以业主为当事人。个体工商户属于公民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