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下 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_第1页
川教版八下 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_第2页
川教版八下 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_第3页
川教版八下 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_第4页
川教版八下 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探究一建国以来摘取了哪些科学技术的明珠?领域成就时间“两弹”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实验洲际导弹航天领域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农业领域籼型杂交水稻医学领域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治疗领域成就时间“两弹”原子弹1964.10.16氢弹1967.6导弹核武器实验1966.10洲际导弹1980.5航天领域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神舟五号2003.10.15农业领域籼型杂交水稻1973医学领域断肢再植1963大面积烧伤治疗1997一、“两弹〞的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导弹材料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侵略的战火烧至中国边境。麦克阿瑟曾经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对外讲话中宣称,一直在积极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材料一:二战后美、苏在冷战中大规模加强军备。双方不断更新各种武器装备,核武器竞争尤为剧烈。4、为了给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1、为了加强国防能力;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3、为了保卫中国的安定,维护世界和平;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开展研制“两弹〞?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钱学森我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王〞1955年,钱学森一家乘克莱夫兰总统号〔PresidentCleveland〕轮船回国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试验成功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二号〞飞行试验成功〔1964年6月29日〕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核导弹试验,图为钱学森〔右一〕与聂荣臻〔右二〕等在现场看到导弹飞行正常时的情景。1966年10月27日9:00进行导弹和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9:09分14秒,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的高度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导弹核武器首次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进行全程发射洲际导弹试验成功〔1980年5月〕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标志。——邓小平二、航天技术航天技术的成就:〔一〕卫星技术〔二〕运载火箭技术到达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三〕载人航天工程突破性进展。“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重量173公斤,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9.4公斤)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继苏、美、法、日后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基地官兵收听卫星发回的“东方红〞乐曲1988年“风云一号〞我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实验通信卫星“STW-1〞1984年4月8日中国继美苏之后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75年11月26日11时30分至11月29日是继美苏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科学实验卫星9号〞。是中国发射的第9、10、11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宇航技术水平到达了新的高度。1961“世界首位太空人〞——加加林〔苏〕1961年4月12日,身着90公斤重的太空服,原苏联首位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重达4.7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阿姆斯特朗说:“对一个人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行动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4圈,在太空飞行21小时18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2021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景海鹏刘旺刘洋2021年6月11日神舟10号飞船成功发射神10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

2007年10月24日,中国西昌发射中心,“嫦娥一号〞顺利踏上登月旅程。这是“中国制造〞第一次离开地球,奔向月球,一个时代就此来临。“嫦娥二号〞于2021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2021年12月13日16时30分09秒,是地球首次对“战神〞进行近距离探测。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21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三、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会这么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普通水稻杂交水稻一期杂交水稻二期杂交水稻三期产量(千克)14170080010001973年-南优二号——“东方魔稻〞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工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新浪网?感动中国-04年度人物评选之袁隆平:远离饥饿?《垂死的女人》《饥饿的女孩》2004年10月14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和塞拉利昂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共同获得世界粮食奖。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创造之后的第五大创造,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0/4/2023医院应用针刺麻醉施行扁桃体手术获得成功,开创了麻醉的新途径

1963年中国医生在上海开创了断肢再植临床手术的成功先例,并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

屠呦呦青蒿素四、“863〞方案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各国把抢占科学前沿目标、开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星球大战〞方案,西欧提出“尤里卡方案〞,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1986年,科学家王大珩等上书中共中央,建议开展中国自己的高科技。1991年邓小平为“863〞方案实施5周年挥毫题词“开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863〞方案四位科学家给党中央的信和邓小平的批示时间均在1986年3月而得名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国家图书馆大型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国银行大型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学生在电子教室上课探究二建国以来摘取科学技术明珠的原因?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假设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材料二——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开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制度、政策、经济、主观因素、国际等方面思考〕建国以来摘取科学技术明珠的原因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实立2.政策保障:党和政府对科技开展的重视3.物质根底:经济实力的增强4.主观因素:科学工作者的扩创新和无私奉献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制度、政策、经济、主观因素、国际等方面思考〕探究三建国以来摘取科学技术明珠的意义?〔政治、经济、军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