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毒驾没有处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框架的不断上升,汽车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生活必需品。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22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4%,这是我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大关,仅次于美国的2.85亿辆,位居世界第二。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增长20.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322万辆,增长25.5%。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含汽车和摩托车)保有量为2.25亿辆,其中汽车1.06亿辆,全国机动车领取驾驶证人员达2.36亿人,同时,我国的机动车驾驶人还在以平均每年2000多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在伴随着我国进入汽车社会的同时,因汽车而带来的道路拥堵、空气污染等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另外,由于汽车而引发的违法犯罪活动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例如:酒后驾驶机动车带来的危害已为全民所认识,经过专家、新闻媒体以及群众的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驾、飙车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作为犯罪行为处罚,醉驾入刑后,全国各地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而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减少。以郑州市为例,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与2010年5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相比,因酒后或醉酒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下降27.13%。与此同时,吸毒后驾驶交通工具所产生的严重社会危害虽已逐渐引起社会关注,但与全社会对待酒后驾驶的态度相比却是远远不够的,对吸毒后驾驶行为的处罚力度也是非常低的。因此,有必要对吸毒后驾驶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便将这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范在法律控制的范围内,将其具有的危害降低到最小。一、根据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并确定适用的措施为规范对吸毒后驾驶行为的管理,首先要对其进行界定,明确其范围,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从国内现有的资料来看,已有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对吸毒后驾驶行为的范围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界定,为更具可操作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其他犯罪毒品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禁毒法》所规定的毒品概念采用了列举式加概括式的表述方法,既包括传统毒品如海洛因,还包括化学合成的兴奋剂、致幻剂等新型毒品,这为负有毒品查禁职责的公安、司法等所有机关提供了工作标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表述的“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不得驾驶机动车”中的毒品概念采用了概括式的表述方法,是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依据。两部法律对毒品概念的表述并不相同,就需要对两者进行比较。一是《禁毒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效力相同。二是对于毒品的规定《禁毒法》属于特殊法,按照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理,对于毒品的界定应适用《禁毒法》。三是从立法者的立法意图上看,《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时对于毒品等专业概念已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定,已无必要再进行重新定义,立法者采取了概括定义的方式。因此,《禁毒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毒品概念是相同的,仅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别。(二)基于机动车普及性的限制驾驶的本义是操纵车船或飞机,使之行驶。如按此种解释,吸毒后驾驶行为就是指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船舶、飞机等所有交通工具的行为。虽然吸毒后驾驶船舶、飞机的行为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且也曾有过飞行员、船长吸毒的报道。但考虑到机动车的普及性,机动车驾驶员的人数相比船舶和飞机等其他交通工具的驾驶员要更多,可能发生的危害更大,所以,本文对驾驶行为仅限定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范围内,即只讨论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而机动车的定义就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的相关概念。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吸毒后驾驶行为”即指服用了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尚未完全戒除期间驾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机动车辆的行为。而对驾驶人服用药品的目的不再予以区分,即无论是非法服用(即吸食毒品),还是因出于医疗目的合法服用。因为无论何种目的,服用管制药品后对驾驶人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其后驾驶机动车造成的危害也是相同的,同时,也避免了在实际工作中,非法服用毒品的驾驶人假借医疗目的逃避处罚。为便于表述,本文的“毒驾”涵盖了吸毒和服药后的驾驶机动车行为。二、“毒驾”是社会危害不同的环首先,在法律层面上,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由此可知,饮酒后驾驶机动车与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当然包括吸毒行为)后驾驶机动车都是法律明文禁止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的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毒驾”与醉驾通常在法律规定中并列出现,因此,两者的法律地位相同,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相同。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3条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可以看出,对于醉酒或者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给他人造成损害的,都应当承担同样的责任。其次,在现实危害程度上,近年来因驾驶人吸毒造成的重特大交通事故经常发生。2012年4月22日上午9时25分左右,沿江高速江苏常熟段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旅游大巴与一辆大货车发生猛烈碰撞,造成13人死亡、21人受伤。经警方查证,旅游大巴驾驶员王振伟在事发前曾吸食冰毒,并涉嫌严重疲劳驾驶。2012年5月26日,在沪杭甬高速公路上,一辆别克轿车变道时撞到了前面的一辆面包车,导致车上两名乘客死亡,经过尿检司机为毒驾。经过学者研究,服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后对驾驶者的操控能力、反应速度、判断能力等驾驶技能有较大影响,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毒驾”这个字眼正在不停地冲击着人们的神经,是什么造成了吸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呢?仅仅是因为汽车和驾驶员数量的增加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禁毒系教研室主任李文君认为:近年来发生的吸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必然呈急剧增加的态势,呈现出“荷塘效应”。即吸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和意外事件已进入集中爆发阶段。三、“毒驾”的法律管控虽然在因“毒驾”造成多起恶性交通事故以后,“吸毒后驾驶行为”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出台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降低“毒驾”的危害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要真正将“毒驾”纳入法律可控的范围内还需要制定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的规定。本文拟以吸毒后驾驶行为的发生为界限,将吸毒后驾驶行为分为三个阶段管控。即:事前阶段、事中阶段、事后阶段。(一)初步控制步骤即在驾驶人出现吸毒并驾驶机动车行为以前。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将吸毒行为与驾驶行为相分离,以起到防止出现吸毒后驾驶行为的作用。1.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控制委员会的作用吸毒后驾驶行为涉及吸毒和驾驶机动车两个行为,这两个行为分别由公安禁毒和公安交管两个部门管理,虽然两个部门同属公安机关,有着共同的领导机关,但两者在实际工作中有着明确的分工,可以分别对吸毒和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进行管辖,但如果吸毒和驾驶行为连接在一起时,当前的工作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另外,除了公安禁毒和公安交管两个部门外,在涉及驾驶人特别是客货运企业驾驶人的管理工作中,交通运输部门负有更多的管理职责,而在校车驾驶人的管理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则掌握更多的信息,所以,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是加强管理的前提。建议在不增加工作部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级禁毒委员会的作用。根据规定,国家禁毒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禁毒领导机构,成立于1990年,由外交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民政部、教育部等23个部委组成,现增至25个部委,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我国禁毒方面的重要措施和政策,协调有关毒品的重大问题,统一领导全国的禁毒工作。同时,在各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禁毒委员会,分别领导本地区的禁毒工作。因此,可以由各级禁毒委员会统一负责职权范围内的吸毒后驾驶行为工作管理,领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工作。2.预防吸毒和服药行为发生异常情况,需要加强公车管理强吸毒后驾驶的行为要件主要涉及公安禁毒和公安交管两个部门的管理权限,对于吸毒和驾驶机动车的独立行为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吸毒人员和驾驶人的单独管理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来保障,但当吸毒行为与驾驶机动车行为联系在一起以及吸毒人员与驾驶人的身份发生重合时,现有的制度就出现了空白。所以,公安禁毒和公安交管两个部门在此项工作中就居于重要地位。一是严格驾驶证申领的源头管理。为了避免吸毒人员申领驾驶证后出现“毒驾”情况,2012年9月12日,公安部公布修订后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第12条规定:三年内有吸食、注射毒品行为,或者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措施未满三年,或者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这使得吸毒人员无法申请机动车驾驶证,持证“毒驾”的人数将大幅减少。但在具体实践中,申领驾驶证的体检环节是否要增加检测以排除吸毒人员则没有明确规定,这就需要迅速制定配套措施加以完善。二是完善驾驶资格的退出机制。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67条也有了明确规定:被查获有吸食、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行为,正在执行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措施,或者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注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公安交管部门应当根据规定将有上述行为的人员进行机动车驾驶证的注销。三是对现有机动车驾驶人吸毒和服药的情况进行清理。根据《2011中国禁毒报告》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发现登记吸毒人员154.5万名,滥用合成毒品问题更加突出,仅查获登记的就有43.2万名,在加上隐性吸毒人员以及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人员,其数量就更加庞大。由于吸毒后驾驶机动车问题近年来才引起社会关注,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到2013年1月1日施行,在此之前已有大量吸毒和服药人员持有驾驶证,对这部分人的及时清理是目前工作的重点。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利用公安信息平台对两类人员进行比对。当前的公安信息平台包括了多个信息系统,其中就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和禁毒信息系统,两套系统中又分别包含了驾驶证管理系统和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可以将这两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比对,对发现的身份重合人员进行重点查找,可以在驾驶证审验、机动车审验、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处理、治安以及刑事案件处理等多个环节加以排查,一旦发现,立即按照法律规定移交公安交管部门进行机动车驾驶证的注销。同时,公安禁毒部门在办理案件时,对确定的吸毒人员进行驾驶证查询,发现持有机动车驾驶证的移交公安交管部门处理。公安禁毒与交管部门的联动,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毒人员与驾驶人员身份重合的人数。(二)为处罚吸毒行为提供证据即发现吸毒后正在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提高查处效率、固定证据,以便为处罚吸毒后驾驶行为提供证据支持。由于对持有机动车驾驶证的吸毒或服药人员的排查、清理、注销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还会出现吸毒或服药人员无证驾驶机动车的情形,所以,对发现的“毒驾”行为处理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1.道路材料发展现状目前,毒品检测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有尿液、血液、毛发、汗液、唾液等5种,而以尿液检测方式的使用最为广泛,也是公安禁毒部门的主要检测方法。但尿液检测也有明显的弊端。如采集方式不方便、检测时间较长等,对于在道路交通环境下执法的交通民警来说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就要求采用一种类似于测试酒后驾驶呼气检测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如欧盟自1999年1月起开展了一项名为“路旁测试评估”的专项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满足对吸毒或服药后驾驶的路旁测试设备的需求,并对现有设备及样品进行比较,此项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路旁测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当地政府借鉴2003年12月通过的《道路安全法(药后驾车)议案2003——违禁药物路旁唾液筛查》。该法规定,采用唾液而非血液,进行路旁随机检测大麻和甲基苯丙胺这两种违禁药物。检测对象为所有的驾驶人,而且采用的是随机筛查的方法,而不是经警察判断为有用药嫌疑后才对其采集血样检测。从此,维多利亚州成为全球第一个立法规定实行路旁随机筛查毒品的地区。我国在快速检测吸毒工作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人员成功研发出通过唾液快速检测吸毒的技术,此项技术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通过在浙江嘉兴、金华等地进行的历时2个月的路边吸毒筛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至2分钟,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在改进检测技术以后,有关部门可以将此项技术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基层办案机构配置相关设备,同测试酒后驾驶的酒精测试仪一起列入基本装备,对涉嫌“毒驾”的人员进行现场测试,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对潜在的驾驶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2.道路执勤民警执法处理流程目前的各类法律法规对于“毒驾”仅有一些原则性的禁止性条款,不具有可操作性。建议由主管机关参照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理,制定从发现、检测到确认、拘留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程序。一是发现环节。路上执勤的民警一旦有合理理由怀疑驾驶人可能“毒驾”,就可以要求驾驶人停车并接受相应的“毒驾”测试。二是检测环节。对于需要接受测试的驾驶人,由执勤民警采用唾液快速检测方式,在检测结果出来以后视情况处理,结果显示为服用毒品的可以将驾驶人带回公安机关进一步确认。三是确认环节。执勤民警将已经过唾液检测的驾驶人再次进行尿液检测或血液检测,以便为下一步的处理提供确切的证据。四是拘留环节。在经过尿液或血液检测后确定为“毒驾”的,由执法机关对驾驶人予以拘留,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罚。(三)“毒驾”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即已经确定为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对此种行为的处罚,以起到处罚“毒驾”者并警示后来者的作用。“毒驾”的危害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公安部公布修订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对于避免吸毒人员持有机动车驾驶证有了制度规范。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关于“毒驾”的问题仅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出现了执法中的尴尬。对于“毒驾”造成一定危害结果的行为,按照其他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例如:2010年7月26日,北京南四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造成21辆车剐蹭,所幸没有人员伤亡。肇事司机是位的哥,出事前曾吸毒。事发后,该司机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警方刑拘。而对于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毒驾”行为,因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公安交管部门只能将“毒驾”者移交禁毒部门依据《禁毒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而其驾驶行为则无法处罚。与此相对应的酒后驾驶机动车而言,从《刑法修正案(八)》、《道路交通安全法》到《道路交通安全实施条例》、《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及新公布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于酒后(含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无论是否造成危害结果,各种规定都比较健全,衔接比较合适,行为人都会受到处罚。因此,对于具有相同危害性的“毒驾”行为,也建议完善处罚机制。1.危险驾驶罪的我国背景《刑法修正案(八)》中增加了“危险驾驶罪”,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由于法条采取了列举式的表述方式,使得该法条只能适用于飙车和醉酒驾驶的情况,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将“毒驾”列入“危险驾驶罪”中去,即“毒驾入刑”。201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主任施杰呼吁尽快将“毒驾”列入刑法的处罚范围,即应将服用国家管制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范畴。此外,国内的许多学着也对“毒驾入刑”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毒驾入刑”打下了理论基础。在此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例如:我国的香港地区,自2012年3月15日,香港正式生效实施的《2011年道路交通(修订)条例》规定,任何人驾驶时若血液或尿液含有任何浓度的“指明毒品”,即海洛因、氯胺酮(俗称K仔)、甲基安非他明(俗称冰毒)、大麻、可卡因及摇头丸,不论驾驶能力有否因而受损,都属违法行为。违例者最高可罚款2.5万港元并处监禁3年,如属首次定罪,会被吊销驾驶执照不少于两年,再次定罪则不少于5年。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典》在分则中对毒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主任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中学老师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4工程技术咨询协议3篇
- 2024年大连出口吸污车产品责任保险合同3篇
- 实习报告总结合集15篇
- 实习申请书(15篇)
- 建筑行业实习总结例文
- 某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建议书
- 六年级上第四单元比集体备课思维导图
- 《电器火灾的防范》课件
- 《冲突及冲突管理》
- (完整版)第二章-铸铁的结晶及组织形成课件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某厂酸洗硫酸烟雾治理设施设计
- 典型的战略管理型组织结构案例-首创集团组织结构课件
- 小学生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 2014 年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试卷
- SparkCCD6000操作规程操作版分解
- 计量经济学论文
- ft531型机器人解包系统
- 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议书范文
-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