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尚的社会文化分析_第1页
青年时尚的社会文化分析_第2页
青年时尚的社会文化分析_第3页
青年时尚的社会文化分析_第4页
青年时尚的社会文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年时尚的社会文化分析

时尚应该是年轻人表达个性的好手段。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时尚是现代社会时尚的代表和先锋,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每一次青年时尚的出现,都是一种创新,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更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一、时尚是弃旧纳新的过程时尚的永远是流行的。没有流行性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尚了,时尚的形成一般表现为年的穿着一定要有个性,“酷妆”大受青睐,黑黄掺杂的乱发、大如书包的裤兜、夸张的松糕鞋、标榜“原则”的腕表和手镯、细肩带贴身小背心和补丁牛仔裤成了青年的最爱。颜色也一改过去暗淡灰色调,鲜亮的橙色、银蓝成为新宠。夸张、独特、扮酷成了青年特立独行的一种标记,一种宣言:“我就是我”,才能显示自己截然不同的品味,才能让自己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时尚的特别是娱乐的。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离,愈发让人们注重自我的展现,他们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具体看法,而只在乎他人是否注意到自己。青年便以各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将自己凸显出来,使自己得到社会、周围人的关注。休闲娱乐活动是青年继续社会化的组成部分,也满足了青年渴望展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在青年眼中,时尚是与美划等号的,引领潮流无疑是美的,前卫独特无疑是美的。这一求美的过程是带有娱乐性的,这是一件愉快的令人兴奋的游戏。实际上,时尚文化本身的商品性促使其始终能与消费者的口味保持一致。2006年6月份,新浪网与《南方都市报》等15家报刊联合推出大型公众调查: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结果鲁迅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金庸居第二位,而张国荣和王菲也杀进了前十名。这一现象表明,当今社会“文化”已经不再纯粹,它更多地带有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痕迹。无论是“追星族”、“模仿秀”、“超女”还是“恶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而制造的娱乐消费。时尚的往往是标新立异的。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时尚无疑是新颖的,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不断地刺激人们的需求欲望,因而,时尚是一种弃旧纳新的过程。从人类的本能讲,每个人都存在着喜欢新鲜事物、厌恶旧事物的心理趋势,人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所以,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探索和追求新事物的路途上不懈努力着。当代青年传统色彩正在减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正在与国际接轨,对于“传统”有一种天然的隔膜,他们获得的关于过去的知识大多间接来源于电影、小说和电视,他们的文学修养更多地得益于卡通漫画,他们是名副其实由“快餐文化”喂大的一代。相对而言,他们比其前辈们更独立、任性和自我;对外界东西的吸收往往采取DIY的方式,即自助式,而排斥别人的灌输和说教。青年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他们容易热衷于以衣食住行的时髦和文化领域的时尚,甚至以反叛式的标新立异和奇特行为向成人社会显示自己的存在。许多时尚在青年中广泛流行,是因为它表达了青年的心声,向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明显的挑战。时尚的也是物质的。进行时尚活动是要消费的,消费属于经济范畴。时尚消费是社会上处于不同声望的群体相互竞争与互动的一种方式。它既代表一种优越的生活方式,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含义。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消费主义热潮正在社会中涌动。许多人只有在不停的消费中才能寻求某种满足,甚而把这种从消费中获得的满足当成人生的终极目的。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落伍,自己也有某种地位,于是不断地提高消费档次。商家以利益驱动为原动力,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最直接和根本的目标,在无数次无深度、模式化的复制基础上不断迎合青少年另类的感官需求和审美情趣。时尚的更是少数的。时尚永远都不会是所有人的,时尚的本质在于总是只有群体的一部分才搞时尚,整体则处在通往时尚的道路上。每个时尚一族都对这种少数精英的地位沾沾自喜,因为时尚就意味着分野。任何时尚都不是永恒的,更不是普及的,而恰好是这种易逝的、新颖的、个别的特性满足了青年的某种感官刺激,使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本能上的满足,得到一种“精英”式的快感。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求异、求新、时尚、前卫来炫耀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同时,时尚是一种偶尔发生的、近乎崇拜的短期流行方式,有着明显的短暂性、情绪性与多变性,有一部分的前卫行为、先锋姿态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扩展开来,也正因如此,时尚具有独特偶像的崇拜。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爱的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偶像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是青少年“理想我”的体现。“理想我”是青少年心中的未来,表达了青少年对未来成就的期盼。他们看重的偶像身上的特质,往往是他们身上已经具备的,青少年在偶像身上找到了某种契合点,从而能在情感上打动他们,引起共鸣。12~18岁的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处于确定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埃里克森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原有的自我概念遭到破坏,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他们急需在公众人物中寻找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青少年对偶像的选择是自主性选择,对偶像的崇拜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他们对自己的偶像具有一种狂热的崇拜,他们会因自己偶像的成功而欢呼雀跃,也会因偶像的失利而悲伤难过。“超级女声”之所以受欢迎,除了节目立意较为新颖外,主要原因是它迎合了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超级女声”节目不问年龄的海选方式,使青少年获得了表达自我主张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不仅报名者争先恐后,就连选手的粉丝团也热情高涨。二、时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前,青年时尚主要体现在产品、话语和产业三个层面。事实上,如果再仔细区分,这些时尚现象没有严格的限定范围,每一种现象也渗透着另一种现象的特征,时尚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是中国青少年时尚文化的现实状况,大多数人对此也习以为常。(一)青年:模仿心理,加速了手机短信时尚的流行星座文化:星座预测、星座占卜是西方发达的占星术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星座”的迷恋加深,更有将血型、生肖与星座结合,组合成更多不同的类型,由此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星座文化。与电视、畅销书等其他大众文化相比,星座文化更多地迎合了人自我认识的需要,星座文化的价值就体现在其独有的对人个性的细致描绘中。它根据人的出生年月把人分为12个星座,每个星座都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以及关于此星座人的个性分析,星座情缘、星座配对、星座占卜、星座运程等神奇功能,加上塔罗牌、心理测试、周公解梦等测试、算法,星座文化以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形式及内容吸引着青少年,使每一个人都能“对星入座”。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看到星座文化对自己性格特点、个性缺陷、健康素质甚至未来职业、婚恋的解读,觉得很有道理,便依赖于星座的“分析”与“忠告”。青少年群体的互动性强,青少年接触星座文化大都是受身边朋友的影响,星座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程度不可低估。上海市科教团工委2006年3月发布的《当代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近千名年龄为14~28岁的青少年中,21.99%的人完全相信算命,阅读过星座、占卜等书籍杂志的青少年占调查总数的75%。200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对全国青年的调查中,关于是否相信星座、血型等对人的行为与命运的影响,认为比较准确、很相信的占3.1%;认为有些道理,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占31%;当作消遣,无所谓的占37.7%;从不相信的占24.1%,说不清楚的占4.3%。在青年中,不少人把恋爱、考试、求职等与星座运程相联系,恋爱失意、考试失利、求职不成常被他们归因于“星座预测我今年不顺利”。短信文化:手机短信从其形态上讲是一种语言现象。而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语言内容、风格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语言往往成为一种共识性的具有流行色彩的社会符号。这种社会符号大都是围绕着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的重心而展开,这类语言的内容、风格及表达方式的创造者往往是青年。通过在青年同辈群体中的扩散,形成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手机短信方便灵活,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几乎可以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可称作继报刊、电Ovum公司的调查,2006年手机支付总额为370亿美元。彩屏手机的出现及彩信、彩E等多媒体短信业务的开通,铃声下载、图片下载、电子宠物、虚拟社区、音乐欣赏、视频点播、电子明信片等信息的传播令手机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娱乐性,极大地提高了短信的吸引力。手机炒股、广告营销、管理企业、小区广播等短信功能的不断研发,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理念大为改观。时尚的东西最能迎合青年个性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愿望。调查显示,95%的青年喜欢通过短信进行沟通,同时,青年模仿心理加速了手机短信的时尚流行。在大学校园中,尽管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特困学生”,但几乎人人拥有手机,手机的款式和价位成为某些学生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动漫文化:动漫,通俗地讲就是动画和漫画。动漫文化无论是从情节上还是画技上,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以其新奇、唯美、逾越传统的姿态赢得青少年的青睐,成为时尚的前沿。市场化的运作规律使得动漫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商品化,娱乐功能、感官刺激功能不断被刻意地强化。作为一种消遣工具,动漫适应了青少年超越现实和传统规则、凸显另类、张扬个性的文化偏好,表达了自由、开放和休闲的生活方式。在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文化语境下,动漫文化以平庸、易于吸收和理解的特质为青少年提供了诠释理想生活的新视角,必然成为文化中的时尚要素,这是动漫族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格曼认为,青年在自己的圈子里具有对传统的反抗性,同时具有强烈的从众性。动漫作为异类文化,正是被群体认可和保留个性的完美结合,不可避免地融合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环境,使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从个人的、无意识的选择变成自觉的、群体性的时尚潮流。在当前“眼球”文化下,这种整体创新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效果满足了青少年两种相辅相成的心理需求:一方面,个体求新求异,力图展示与众不同的格调和追求,使内心的优越感得以满足;另一方面,强烈的从众意识使青少年迫切渴望在同类群体中的文化归属和心理归属。(二)月光族的特征—消费时尚:如旅游热、健身热、信用消费、月光族布波族:布波这一概念的来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大卫·布鲁克斯在其《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中提出的,由Bourgeois(布尔乔亚)及Bohemian(波西米亚)两词合并而成。意思是指在信息时代,将信息的无形世界和金钱的有形世界相融合,结合“智慧资本”和“文化资本”,可以把创意和情感转化为产品的人。这群人一脚踏在赞成资本主义、雄心勃勃追求世俗成功的布尔乔亚世界,一脚踏在崇尚自由与解放、创意和智慧的波西米亚世界;是既拥有高学历、丰厚收入又抗拒物质主义,讲究生活品位、注重心灵成长的一族。世纪之初,当布波(Bobo)一词以不可阻挡之势跃然于我们的视野时,小资则渐行渐远。布波族既追求实惠,又讲究面子消费,对产品的功能性与象征性有着同等的关注度。据调查,在当代青年消费群中,有近一半的人属于布波族。刷卡族:信用卡消费是伴随着现代金融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消费方式,它首先在都市白领阶层中流行起来,实质上是一种借贷消费。在国外,一个人拥有信用卡还同时表明这个人具备起码的诚信道德品质,因此,一张薄薄的卡片其本身就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虽然可以暂时透支,但钱毕竟是要还的,而且超过一定时期还要负担利息。不少青年认为刷卡不会让人感觉“欠人情”,拥有一张信用卡才能算是跟得上时尚潮流,与时代合拍,卡越多则越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而携带现金的行为反而成了一种“俗气”。在趋同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下,青年人追逐流行,渴望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于是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青年通过群体互动,相互认同于相同的文化范式之下,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这是青年时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未来持比较乐观态度的青年会很信赖信用卡,他们信奉的是“不会花钱的人就不会挣钱”,“明天的工作一定可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据调查,清华大学有近35%的本科生和60%的研究生拥有数量不等的信用卡,他们认为刷卡消费不仅实用,也时尚。所以,刷卡消费是都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写照,常听到青年说“忙”,能够在“快”中生活的人是有能力更是时尚的象征。元,多则六七千元,有的甚至更多,但他们不再信奉老辈们的“会赚不如会省”的信条,他们的格言是“能花才能更赚”,花光用光自得其乐。“月光族”的信条是:钱,只有花出去才是自己的。在享受生活、追求时尚的同时,“月光一族”也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一般来讲,这些人“月初是贵族,月末是跪族”,一到月末就得四处借债或信用卡透支。“富,富不过30天;穷,穷不了一个月”是对“月光族”最生动的写照。然而,不少青年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现代的,也是时尚的。(三)青少年网络恶搞、犯罪表现形式虚拟婚姻: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空前的新颖性。近来,网络文化的产物———网络同居迅速窜红于网络,它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数以万计的网民。只要在网站交上钱就可以进行注册网婚,在虚拟空间办婚礼、买家具、生孩子,不少中学生也加入到网婚的行列。一些青少年无法摆脱网络同居的诱惑,纷纷迷恋其中,不能自拔。他们认为,网络同居是新奇而时尚的情爱表达方式,乐于在网络同居中享受柏拉图式的浪漫与激情。然而,虚拟的网络可能会带给青少年真实的伤害。网络恶搞:2005年末,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惊天血案》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作者以幽默讽刺的风格对一影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在网上受到热烈的追捧,引发了网络“恶搞”的浪潮。这就是现在特火的KUSO文化,集“无厘头”、反叛、恶俗、讥讽于一身。“恶搞”最初由日本传入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扩散至内陆,成为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恶搞”利用PhotoShop等技术,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网络“恶搞”反映出当下一批年轻人内心对社会的松弛状态,显示着现代社会中青年广泛的娱乐需求。现代社会给年轻人的约束与规范已成为一种无形压力,迫使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发泄方式,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态,他们选择网络这个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传播的平台来抒发情感,看到精心创作的帖子点击率节节攀升,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陶醉其中。同时,满足了青年内在的对传统的反叛和对个性的追求,只不过这种逆反心理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然而,恶搞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面对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不乖族:在一些青年中,要乖还是要创造性的不乖,要听话还是要有个性,是他们思考和有兴趣的问题。在他们的字典里,青春都有一点叛逆、一点可恨、一点疯狂、一点幼稚。不少青年把“很不乖”看成是有个性,是种可爱,是时尚。这种“坏孩子”是极有表现欲的,他们敢爱敢恨,痛恨穷酸、迂腐和呆板,即使没钱,也要高消费,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抽烟的样子很酷,不修边幅很潇洒。他们不忌讳自己的不知道,乐于“炫耀”自己的缺点,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有调查显示,不少青年乐于做“知道分子”,吸取知识营养的渠道排行情况如下: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60分足够,70分是奢侈,多考1分也是浪费,不死啃书本,更重视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在他们的眼中跳槽如跳舞。这是青春期青年叛逆性格的表现,他们很让大人头痛,然而,他们虽然不乖,但是不坏。(四)青年时尚文化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的引导下,即注意使用“网络”的特性,这也是导致人网络语言:语言是最重要的表达符号,时尚异类的网络语言在喜欢上网的青年那里可谓“满天飞舞”。比如“泥的柔情偶不懂”、“今天遇到一恐龙,感觉很丝乌昂”、“东东”。对于这类时尚语言,如果不加说明,也许很多人都会不知所云,而这却是被网友们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专门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独特语言类型,网络语言备受青少年青睐,并从网上走到网下,从虚拟进入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当代青少年的语言方式、认知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网络语言适应了“读图时代”、“注意力经济”的需求,呈现出强烈的时尚性特征,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侃的方式成为时尚前沿,突出地表现为网络群体约定俗成并迅速流传开来的语言形式。由于吸取了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最新因素,显示了独有的时尚魅力,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新潮表现形式,在以网络为交流平台的时代必然处于时尚前沿。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时尚,已经在以青少年群体为核心以其他社会群体为延伸的人群中辐射和扩散开来。网络语言起于网民提高速度和彰显个性的需要,其中不乏一些亲切、风趣、形象的词汇,但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一些低级、庸俗甚至色情和反动的词汇也夹杂其中。青年流行语:从众扎堆心理既是流行语形成的条件之一,又是流行语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像“有没有搞错”、“郁闷”等等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改革开放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一下子变得轻松自由起来,再不会因为说错话而受到政治上不公的待遇,但是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学习与就业的压力,语言发泄成了最好的减压器。所以,校园内不时充斥于耳的流行语脏话、粗俗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像“有病”、“靠”、“变态”、“去死吧”之类就是如此。青年流行语一般都很简短,如“晕”、“顶(支持)”、“酷”、“牛”、“哇噻”。求新求异也成为流行语创造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语言表意往往出人意料:“白骨精”被阐释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