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清代的文化图_第1页
从《红楼梦》看清代的文化图_第2页
从《红楼梦》看清代的文化图_第3页
从《红楼梦》看清代的文化图_第4页
从《红楼梦》看清代的文化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红楼梦》看清代的文化图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于清朝中期的曹家。他的五代祖先曹振彦参加了杜尔根正白旗,并多次立功。曹氏家族确立了皇室奴隶的特殊地位。他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均曾于内务府为官并深得赏识,后曹玺任江南织造,曹家盛景六十余载,其妻孙氏后又做了康熙的奶娘,康熙帝因此与曹寅情非一般,曹家由此深沐皇恩,盛极一时。然盛极必衰,雍正时期曹家屡出弊案,最终至大厦倾颓。《红楼梦》创作于这样一个官僚本位的家庭背景下,作者意与世人倾叹从金马玉堂到瓮牖绳床的一生,因此,在《红楼梦》中处处可寻到曹家的影子。《红楼梦》发生的整个大背景贾府,其实即是曹家的缩影。作为一个最高甚至与皇室关系密切的官僚家庭,其家族成员自然消除不了官场对他们的影响,无论入仕与否,这个家庭内部的成员身上无可否认的都深深地打上了清官场文化的烙印。他们的生活靠着官位特权托起,他们享受特权也维护特权,这就决定了无论是“梦外”钟鸣鼎食的曹家还是“梦中”“天上人间诸景备”的贾家家庭成员的行事做派标准都深具官场风气,家庭核心成员更是对官场文化惯例奉为圭佳。因此,在《红楼梦》中,虽没有直指清官场之言辞,但从作者笔走龙蛇之下仍可窥见一斑。这种清官场文化渲染与烙印深深印在了红楼梦每个灵动人物的血肉行事之中,犹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体现得最为深刻。一、清官人生的性格及性格千秋一梦叹红楼,曹雪芹为我们带来了中华女性文学形象中无可替代的两株瑰宝———林黛玉与薛宝钗。在表面上“天上人间诸景备”但重帘绣幕里却腐化不堪的贾府,林黛玉犹如一朵白莲洗尽铅华遗世而独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状态和行为准则。林黛玉出场于全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她是贾母女儿贾敏的掌上明珠,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后升任兰台寺大夫,又做过钦点的巡盐御史。且林家并非发迹于林如海,而是代代书香传家。如果从为官的角度来看,林家是书香官宦世家,林家为官者都是地道的读书人,多饱学不阿之士。书香门第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在她身上带着一股子消不掉磨不灭的读书人固有的傲气,宁折不弯,有口直言,她若是有了意气,便是明知惹人不快也不忌于开口,事情是怎样便是怎样,绝不费心从中遮掩讨好。在贾府这一“大官场”,林黛玉可谓是一个“清官”,身在其中,但却不屑身陷其中。对于贾府这样一个官僚特权家庭,她矜持着自家读书为官的传统,傲气出尘的同时保持着高度的聪明机敏———“心较比干多一窍”,她打定主意“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绝不同流合污,也谢绝一切形式的趋炎附势,无论时事怎样流转,她自岿然不动,一身傲骨,正如她对海棠的吟咏:“借得梅花一缕魂。”任凭寒冬风摆,她自开自赏。透过林黛玉的性格以及人生追求,我们可以看到清官场的一类官员:这类官员近于古之清官,不乏才华且傲骨铮铮,他们淡泊名利,甚少与人曲意逢迎,书生意气让他们直言指点江山,绝不藏匿本性,也甚少与人圆滑,这就注定了这类官员才虽高,却难免仕途颠簸。细探讨此类官员在清官场的生存状态,我们须得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林黛玉的身体状况。第三回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曾赞她:“娴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古今大凡一美人,即使她好看极了,但倘若身体病弱,也难以成青云之势。然而黛玉的身体羸弱,绝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身体因素,她的身体状况暗暗预示着的是小说创作时期清代这一类官员的仕途状况。按照小说第一回的说法,黛玉是下凡间还泪而来,又说她“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故她时常泪下,多愁善感。她的多愁摧毁了她的身体,黛玉的多病瘦弱,书中着墨甚多,处处可循其迹。然黛玉的病弱,表面上虽是上述缘由,而其隐含的原因我们却可以从黛玉平日的为人准则及处事作风中寻到答案。首先,从与宝玉的相处来看:第十九回,黛玉与宝玉谈及香气问题,她便冷笑:“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奇香不成?就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就是那些俗香罢了!”随后又对宝玉道:“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她?”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缘”一直是黛玉的心头大忌,她意气在此便毫不犹豫地开口,完全没有委婉之言,句句直指中心,丝毫不掩饰对宝钗的敌意,话中饱含嘲讽。对于心上人宝玉,她甚少矫揉造作以求讨好,具是有话直言。其次,再看黛玉与丫鬟婆子们的相处:第二十七回,宝钗巧计脱身,使得小红和坠儿疑心黛玉听见了她们的私语,小红便道:“要是宝姑娘听见还罢了。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在丫鬟婆子们心中,黛玉俨然是一个刻薄主子,别说亲近,怕是要敬而远之的。第三,黛玉与大观园中的小姐们的相处状况:第二十回,湘云爽直地说出了对黛玉的看法:“他再不放一点儿,专会挑人。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见一个打趣一个。”这话初听虽没什么要紧之处,只是一时戏谑之词,但是细品却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的不满以及暗含的对黛玉的看法。这不仅仅是湘云自己的看法,更是大观园中更多姐妹对黛玉的看法———才纵八斗但到底是难以亲近,黛玉的直言不讳在更多人看来是过分的孤高傲物了。最后,黛玉在面对贾母以及贾府高层人员的态度:第二十九回,黛玉和宝玉吵架,贾母心急如焚,贾家诸多实权人物都来劝,但未见黛玉买了谁的账,就算是贾母,她也没有做出自己要退让的态度,仍旧不阿谀讨好,这是黛玉对待贾府高层的态度。上述四方面,不仅详尽地刻画出黛玉的为人处世,而且也可见黛玉在贾家并不强势,换句话说,她没有讨得大多数人的欢心,也无心于此。人人对她恭敬有余而缺少拥趸,这样的为人处世显然绝难亨通于官场。古往今来,为官者最忌寡和,为人圆滑为首要。这些黛玉显然不具备,她的有一说一在官场人眼里是恃才傲物,她的从不阿谀在官场人眼里是不识时务,她的从不逢迎在官场人眼里是难以亲近。黛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她铮铮傲骨而绝不肯弯一弯、折一折。在官场中,读书人的傲气显然不管用,黛玉的书香世家帮助她所保留下来的傲气,正是后面促成她灭亡的重要因素。士大夫们读书时想要“达则兼济天下”,然一进入官场,在现实的利益和尖锐的官场矛盾斗争中,巨大的官场文化漩涡便取代了一切,尤其在八股取士已经达到顶峰的明清,被八股取士摧残至疯狂的士大夫们一旦上位便很难保持平常心态,意气直言刚正不阿的清官只是人们想象中的光芒,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之下,我们也难觅盛名清官的影踪。黛玉的身体从来羸弱———“病如西子胜三分”暗暗说明清官注定不可能成为一股健康强大的洪流,他们或许存在于官场,但正如黛玉的身体在贾家不可能得以健康一样,他们绝对不是大势所趋。正如癞头和尚说化了黛玉去方保得她一生无虞,就是从侧面暗示进入官场清流不可能势大甚至难以保全。黛玉虽来还泪,但却不见得一定性命不得保,是贾家这个大环境要了她的命。黛玉不仅是宝玉的知己知心,更是曹雪芹心中的光芒。在黑暗陈腐的官场,在腐化不堪的贾家,她是一股难以企及的清流。然官场之下清流终究不可能健康,多少灵丹妙药也无力挽回大势。“冷月葬花魂”———黛玉的末路昭示给我们,光芒最后终究被黑暗的封建官场文化吞噬了。若说林黛玉是芙蓉,那么薛宝钗就是素有人间富贵无双花之称的牡丹。古时刺绣有一门双面绣工,正反两面图样完全迥异,是为绣本中的珍品。富贵牡丹双面各有乾坤,宝钗心中所想未必是所表之态,这是宝钗与亲戚小姐、丫鬟婆子们相处独有的哲学,也是她的生活态度,更是她受到皇商家庭熏染的重要体现。薛宝钗正式出场于全书的第八回,她是宝玉母亲王夫人妹妹薛姨妈之女,哥哥是素有“呆霸王”之称的薛蟠。她出身于皇商金陵薛家,是薛家嫡系之女,家中巨富,虽父亲去得早,但母亲却对她异常疼爱。薛家祖上曾经为官,只是到了后来多经营商业,甚至于做到了皇商,其经商手段自非一般商人可比,这样的家世对宝钗有着深厚的影响。宝钗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多是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影响。自古商人贵和气生财,宝钗更是谨遵这一训示,她的交好遍及整个贾家,素来性子是最好的———这是贾家人对她的共同评价;同时她又深深受到世俗的影响,礼数全备,这更使她受到众人的推崇。宝钗的为人除了和气圆滑外,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冷”字。“薛”字谐音雪———“丰年好大雪”,宝钗的一生与雪竟都离不开。宝玉第五回在太虚幻境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面看见宝钗的判词———“金簪雪”,同回中《红楼梦曲·终身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第六十五回兴儿演说荣国府谈到宝钗时赞叹道“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由此来看,宝钗姓薛,却有寓雪之意。提到雪,人们自然想起冷———不仅它自身冷,它出现的天气也冷。再看宝钗的病,那是缘于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而她的药叫做“冷香丸”,可见“热”对宝钗来说是“毒”,唯“冷”才让宝钗健康。冷是宝钗能够在贾府一路顺风的绝对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第六十三回宝钗掷出牡丹签,上附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即是指宝钗的“冷”———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晚清李宝嘉先生《官场现形记》中华中堂回答贾大少爷请教的问题时说:“多磕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宝钗平日里的为人:长袖善舞,精于人情,世俗全通,必要时也会漠然冷对。宝钗代表着与黛玉绝然不同的一类仕人:他们圆滑、精于世故、长于世间人情;他们的生活中黑白善恶并不分明,必要时并不忌讳虚言一二,唯目标最重。小说创作时期清代此类官员的势之强弱,我们从分析宝钗平日与人相处的行为方式中可看出一二:如,与贾府的当权阶层交往:第三十二回金钏跳井,宝钗宽解王夫人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以此来安慰王夫人,因此深得王夫人欢心。与小姐们相处,她处处相让,谦柔和顺。小姐们认为她是最和气不过的。与丫鬟婆子们相处,宝钗更显宽厚之处,第二十七回,宝玉的乳娘李嬷嬷闹事,宝钗劝他解决之道:“你别和你妈妈吵了才是呢!他是老糊涂了,倒要让她一步儿的是。”可见宝钗为人圆滑,善于人情。在贾家这个大官场,宝钗深得人心,为众人所追捧。第二十八回,宝玉借看宝钗的红麝串,“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可见宝钗从来珠圆玉润,身体饱满,原是有热毒在身,但有冷香丸后身体康泰。宝钗的身体状况也从侧面说明了此类仕人深得人心,仕途之势如日中天,并可以在官场形成大势,倘或有不顺,也因他们的“冷”得以安度难关。宝钗受时势家庭影响的“德”使她获益良多,在贾府这个大官场,宝钗并不认为污淖难容,而是在其中游刃有余。在清代官场,此类仕人如鱼得水。宝钗并非是宝玉的知己知心,但她是贾府统治者认为的“标准”的宝二奶奶,她的作风为人完全符合贾家的官场文化行事准则,她并非是曹雪芹心中的希望之光,但却是清官场的绝对优势者。二、宝推动的现实处境《红楼梦》第七十回,也是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宝钗在《临江仙·柳絮》中写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一句充分写出了她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这不仅是宝钗的人生哲学,更是从中透露出清代官场仕途亨达的一类人的行为准则。全书第四回,出身葫芦庙的门子送给贾雨村一剂护官符,上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明白地写出了金陵权势通天的四大世家,也是为官者们争相奉承借力而绝对避讳得罪的权贵,是为护官符。依此符行事,方可保得官位无虞。护官符护得官位无虞,然而,从宝钗身上我们可以清晰感觉到某些原则与护官符产生了奇妙的融合,恰似她的人生信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护官符旨在护官,而宝钗的人生信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是护官,它所能达到的远比这些要多,最终目的是“直入青云”,这即是在“护”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层次更深,即达到自己的理想境地。对仕人而言,自然是进入到官阶的理想境地。具体来看,这一人生信奉竟是薛宝钗的婚姻护身符。正是因为她有着这个信仰,最终才能成就她的婚姻。“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话的含义简单明了。然而让我们有疑问的是:宝钗究竟想要借什么样的风,怎样的风对她来说算得上“好风”?最后她所谓的“青云”,是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地?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宝钗来到贾家,起因是哥哥薛蟠打死了人,因而来贾府避祸;后全家进京则是因为“一为送妹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这是薛蟠给出的理由。这里提出了一件事,即为宝钗的待选。关于此事,书中写到:“近因今上崇诗尚礼,争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宝钗进京为的是备选宫中女官。后元春回门省亲,宝钗对宝玉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她想的是金殿,对元春很是羡慕,由此看来,宝钗最开始的“入青云”指的是得以入选女官。但宝钗终究养在深闺,她纵有此愿但却缺少可以直接借力的“好风”而难以施为,最终此事无果而终,宝钗的第一段“青云”即告一段落。但宝钗的目标并未就此中断,入宫之愿落空后,她的“青云”即是成为宝二奶奶。宝钗或许无心算计嫁给宝玉,但是嫁给宝玉却是对她的家族最为有利的,她所受到的清代官场文化的影响要求她择最优而从之,由此才有了宝钗与宝玉的婚姻。宝钗身在贾家又出身薛家,这个条件让她得以有“好风”来成为宝二奶奶,有了“好风”,她不仅频频借力并且也从中努力。对待贾府的统治阶级:她过寿时专点贾母喜欢看的戏,深得贾母欢心;金钏跳井后她安慰王夫人“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后王夫人由于心中愧疚想着要给金钏补贴些个再赠套新衣,宝钗则贴心地向王夫人提议可以送自己的衣服,她并不忌讳这些个。宝钗的这些作为,在王夫人心中留下了贤惠的好名声。对贾府的小姐们宝钗也很是关心:她关心湘云,对其甚是体贴;甚至与她争夺宝二奶奶之位的黛玉,她也尽心去关心,为其找药,得到黛玉的全心感激。对丫鬟婆子们她一样宽厚大方,绝不留诟病给人指摘:第二十七回,她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的谈话,则诱导她们刚刚偷听了话的是林姑娘并非自己,借此落得干净,绝不给自己留下一点隐忧。她心细如发,都是为了实现这个“送我上青云”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好风”,想要“入青云”的“德”使得宝钗为人圆滑,长袖善舞很懂得时务,在官场氛围熏染之下的“好风”又促成了她的冷,让她某些时候甚至可以冷心冷面,待人“无情”。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她始终信奉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使然。宝钗最终成为了宝二奶奶也隐隐说明,在贾家,这样的信条确实行得通。贾家是一个官僚本位家庭,是一个隐藏的“巨大官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确实在官场得以通行。这个信条在贾雨村身上也得以印证:贾雨村凭借着护官符保住了自己的初级官位,也凭借着这个信条得到更高的官位———贾家势微后他为得官位亨通落井下石,全不顾当年贾政的提拔之恩。宝钗与他“入青云”实现方法虽是不同,但信仰却是相同的。深入细究,可见这个信条正是小说创作时期清代真实的官位灵符,无论是护官还是升官,这个信条都行得通,通过八股取士上位的清代仕人想要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个信条是完全正确的。三、宝推动了清代景观文化的发展《红楼梦》全书围绕着两段姻缘慢慢展开———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而在这两段姻缘之间作选择的人就是贾宝玉。贾宝玉正式出场于全书的第三回。他是贾母二儿子贾政的嫡子,因为他衔玉而生使得家人对他宠爱最盛,即便是小辈子孙里还有贾琏、贾兰、贾环等人,他的地位依旧超然而立。宝玉人如其名,貌若美玉,但却“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宝玉生来不愿走仕途经济道路而渴望做一个富贵闲人———他深深厌恶官场的文化风气以及黑暗内幕。想了解宝玉要在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间作出选择的原因以及这段姻缘最后的结果,我们就需剖析从全书初始即不断产生的宝黛对比。黛玉与宝钗似并蒂双生,时时对比也处处暗含着比较。作者冥冥中将这两人放诸一处比较,全书第五回判词中宝黛也是二人共用一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在这首判词中,曹雪芹以孟母之德来比宝钗,又以谢道韫之才来比黛玉,明白显示出:宝钗以“德”服人,而黛玉以“才”擅长。那么,在其他条件都相当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看待在这场爱情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德”与“才”呢?谈及林黛玉,众人心中定会赞叹———才女。《红楼梦》全书共收录了黛玉的诗词三十余首,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很高。如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以及第四十五回《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等都广为世人传诵。黛玉才思敏捷、提笔成文、才华横溢,黛玉的才气与其说是天生的,莫如说是经典的书香世家的熏陶与教化;同时读书人的清高和她的才情又坚定了她的傲骨,使得她孤傲无尘,打定主意“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身在贾府这个模拟的“官场”,她深知处在其中的痛苦难过,她厌恶污淖的官场文化,所以她从不曾对宝玉提起仕途经济,也从不开口要宝玉接触官场文化风气,她自己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做一个完全不同的“清官”,也希望宝玉一直是“洁”的,不在官场污淖中迷失方向。黛玉才华倾世,潇湘妃子笔走龙蛇佳篇无数,但往往最精彩的诗句都来自最痛苦的感伤,古今无数抑郁的官场文人墨客又何尝不是如此?落寞苦闷让他们的才华大放异彩,但却让他们的人生痛苦难当。这种在当代“官场”不合群的痛苦甚至于摧毁了黛玉的健康,也暗暗表明着空有才华的“清官”在清代官场的势微。提起宝钗,众人必定赞叹———德馨。宝钗的“德”是她一个主要的特点。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皇商薛家,她的“德”在皇商家庭的熏染下根深蒂固。而这个“德”,则完全符合官场文化风气,完全可以说是在官场家庭影响下形成的“官场之德”。因为“德”,她不介意王夫人把她的衣服送给跳了井的金钏;因为“德”,她可以对是她情敌的黛玉嘘寒问暖,为她费力寻药。她的“德”更造就了她的冷:金钏跳了井,她认为“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第四十四回,凤姐因为贾琏偷情而迁怒于平儿,平儿甚是委屈无辜,宝钗却道“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屈,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端的是冷极了。宝钗的冷是用官场的“德”维护着,同时她的“冷”也产生于“德”。她的行为在官场文化的大前提下是合理的,也完全符合封建传统。宝钗的药是“冷”香丸,病则是“热”毒,一冷一热,形成鲜明对比。宝钗清楚,她信守的“官场文化之德”对自己以及对家族是最好的,因此,她有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完全仕途化的人生哲学。她的“德”塑造了她的长袖善舞,颇得贾府的老少欢心,因为深具官场作风的“德”完全符合贾家的行为模式标准。宝钗经常劝宝玉多多参详仕途经济,这也是她的“德”之体现。她在模拟“官场”———贾府的生活富足丰满,她不认为官场难容且在其中游刃有余,故宝钗也以这个“德”来要求宝玉,可以说完全是出于一种为了宝玉好的心态。宝钗的“德”完全是符合清官场文化的产物,因为“德”所产生的那些效应和宝钗的人生原则,是官员想要利益最大化所需要的。最后,我们来分析贾宝玉对于黛玉之“才”和宝钗之“德”的选择。戴郭邦先生评论宝玉:“他应当是‘水做的骨肉’,童贞的身,没有丝毫的旧官场男人的浊臭气。”又说“他是一个从心灵到外表都十分纯的男人”,这充分体现出宝玉的“干净”。“纯洁”又“没有丝毫的旧官场男人的浊臭气”暗暗表明了宝玉的选择,宝玉不喜欢当代官场的风气,他是官场正道的离经叛道者,在他官场氛围浓厚的家庭看来,宝玉是“孽根祸胎”,是“混世魔王”。这注定了宝玉不可能选择拥护官场正道并在其中如鱼得水且为封建正统的宝钗,第五回《红楼梦曲·终身误》中也清楚地表明了宝玉的选择:“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的选择体现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知己知心爱情的向往,宝玉选择了黛玉,但最后的宝二奶奶却是宝钗,这就涉及到了这段爱情的大背景———以官场文化风气作底蕴的贾家的选择。全书中所提到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并不是以宝玉的角度来命名的,而是以贾府的这个大背景来命名的。对宝玉而言,与黛玉的爱情才算得良缘,而对当时的贾家则不然。宝玉可以选择木石前盟,可仕途大家的贾府不可能放弃于自己而言的“金玉良缘”。可见,拥有婚姻的人是宝玉,而拥有选择权的人则是贾府甚至可以说是当时的整个官场文化现实。宝玉是一个生在官僚世家随时准备入仕之人,无论他愿不愿意,他的仕途婚姻关系到贾家的兴衰,他是贾家新一代的众望所归,负担着振兴正在没落的世家大族的责任。所以他的婚姻,绝非是自己的两心相知便可决定的,在当时的官本位家庭中,他需要的是一位德言功貌、长于官场风气的妻子,而黛玉显然不符合标准。综上所述,无论是表面上黛玉身体欠佳,还是背地里隐寓的似黛玉性格的官员在官场实力薄弱难成主流不得健康发展,都成为黛玉不能够成为宝二奶奶的主要原因。官僚本位的贾家并不需要一个空有才华但却不屑于官场逢迎且官势不强的当家主母,所以就算贾母疼爱黛玉,也依旧改变不了结局。在官僚本位的贾家,一切都要为官场文化标准让路。宝玉的选择暗指清代官员的仕途人生选择。清代的八股取士摧残了一批士子,他们多在八股的摧残下风骨减弱,故在上位后大多极尽能事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读书时的他们坚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清流”办“实事”;然一旦功成名就,要么冷着“凭借力”“入青云”,要么继续热着冷月葬白骨。就像贾家这个大官场硬性为宝玉选择了宝钗———有利于仕途的金玉良缘。清官场没有如贾家硬性的强迫,但却也软性地逼迫着。关于这些初入仕之人的选择,书中给了一个明白的例子———贾雨村。初入仕途,贾雨村也满腔热血,初逢英莲(香菱)案,他尚记得甄士隐的恩惠不预备冤判;在得到护官符时,他也曾犹豫再三;但最后,官“入青云”还是打败了官“如清水”,他毅然判了冤案,落实了冯渊逢冤的名字,也坐实自己贾雨村这个名字。宝玉的选择显示了官员在清官场文化磁场下不可抗拒的选择和没有选择的选择。四、清流派的文化方向中国旧时官场从来都是一个有着极大特殊性的场所,其中的官场文化更是遍藏天机。尤其在满清政权建立之后,满汉民族融合,随之而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官场风气的碰撞、改良尤为激烈,建立在中华千百年官场风气基础上的满清官场文化可谓接近于大成。而曹家恰好全面见证了这一改良的过程:曹家五代祖曹振彦曾投身于大清摄政王多尔衮旗下效力从而进入清官场,多尔衮夺下了明朝的天下,由此开始满汉官风的冲击融合,最后,曹家没落于雍正时期,又由此见证了康乾盛世的形成过程。宝黛钗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融合下的官场文化产物。宝黛之争也暗含着官场风气之争,从中我们完全可以透视到同期现实里清官场的风气。郭成康先生提出“清帝提出能与才代替传统的贤与德任官标准,追求行政效率,影响了康乾盛世的形成”,可见宝钗的贤德完全符合清官场的要求。自雍正时期进行改革,该标准才得以嬗变,曹家没落于雍正时期,当所谓的“贤”“德”标准过去了,贾家也跟着没落了。可见“贤”“德”曾经是贾家莫大的依仗,贾家选择以“德”著称的宝钗有着足够的理由。相对于黛玉家传的才女风骨,宝钗的家庭更多地教会她深具官气之德。多才不若蓄德,若说黛玉的“才”是不识时务,那么宝钗的“德”便是随分从时,在官场中二者一对比,高低立分,选弃立定。若说是黛玉最后输给了宝钗,不如说是她的为人不见容于官场文化主流。若宝钗选择宝玉是为了“入青云”,为了家庭,那么黛玉选择宝玉就体现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知己知心的爱情。很明显,这是作品创作时期清代官员的两种为官态度,是追求“青云”还是追求“本心”,而追求前者的往往是胜利者。宝玉进入了婚姻悲剧,这完全符合作为一个大官场的贾府的利益追求。宝玉的悲剧正如官员得到了护官符,却失去了自己最初的文人傲骨,正像贾雨村,想要直入青云,只能一辈子做个“假语存”。宝钗的无情,黛玉的情情,满腔热血的宝玉自然弃无情而选择情情。而遗憾的是,曹家真正辉煌时期的官场现实为宝玉选择的“正确”官宦之路是无情,彼时清代官场风气以及封建正统思想礼教注定了强势的仕途唯有浸染了无情的“德”,才能成为主流,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使“入青云”成为可能。由此细品宝黛钗爱情悲剧的始终,我们即可以探出清官场文化的大致情况:彼时士子们入仕,大致上有两种基本选择,即成为如黛玉式的傲骨清官还是成为宝钗式的长袖善交的官员。这两种基本选择将这一时期官场文化分为两类,以黛玉为代表的清流风骨派和以宝钗为代表的玲珑善舞派。宝钗身上所体现出的“冷”文化与“德”文化,黛玉身上所体现出的“傲”文化和“情”文化都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所产生出来的具有官场文化倾向的产物。风骨派所体现出的官场文化是“傲”文化和“情”文化———“傲”文化秉承傲骨,宁折不弯;“情”文化情己之所情、发己之所念。在这两种文化共同作用下,就产生了清官场清流派的主要文化方向———“情情”。“情情”即我思即我为,即使所为被现实条件所阻碍或不利于己也不忌于行,一切唯心而已。“情情”文化的基础是风骨、是傲气,故“傲”与“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情情”文化,这一派别多是书香大宅与读书人,读书人的傲骨让清流派不为官场文化所折腰,只求不违己之所情。因为只求诸于本心,所以清流派的文化并不为官场时运文化风气所转移,所以清流派的“情情”文化具有单一性并不难以理解。玲珑善舞派则不同,此时清官场文化的主流朝向是力倾于玲珑派。较之清流派的文化,玲珑派的文化应清官场主流风气随分从时,由于官场文化的复杂多变,玲珑派的文化呈多样性。玲珑派所表现的基础官场文化是“冷”文化和“德”文化,其中主要文化方向是“德”,同时“冷”与“德”相辅相成。在“德”文化的指导下,玲珑派认为按照自己的本心而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程”问题。玲珑派心有玲珑,成竹在胸,做事谦和多留余地,他们所行未必是所想、所说未必是真心,必要的时候也不忌“冷”对世情。这“冷”又体现出了官场要求的“德”———官德,即是为官随分从时,为人圆滑,双面玲珑,口未必对心,维护一切建立在封建官场文化上的秩序,一切为了应官场之风气,借风而上,追求前面所说的“前程”。玲珑派为了前程而“冷”,“冷”是为了“德”,非“冷”则无“德”,而所有的“德”究其根本还是为了最初的“前程”问题。较之清流派,玲珑派往往更加适应官场的文化,并且能够积极地与之周旋、迎合,以此来达到己之所求。在“德”文化的大前提下,产生了双绣牡丹———心口未必一致,有了“护官符”———护官位无虞,有了宝钗的“信仰”———“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有了“金玉良缘”———完全的官场价值观。这些体现了玲珑派也是清官场的“双面”文化、“自保”文化、“求晋”文化和其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宝黛钗爱情悲剧所展现的许多官场文化特征我们在大致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中可以寻到一二。李汝珍的《镜花缘》中曾经描述了一个奇特的国家———双面国。这个国家的人,头上都有两张面孔,一张露在前面,一张藏于后面,而藏在后面的那张脸通常是用一块布遮住,且这块布的名字也极具特色———叫作浩然巾。值得一提的是,双面国的人正反两张脸完全不同,一张温善可人,而另一张则冷酷骇人———这张脸通常是被浩然巾所遮挡,并不示人,但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双面国住久了的人,即便过去不是双面人,也会受到这个国家的影响慢慢变成双面人。这与清官场玲珑派的为人准则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玲珑派的“双面”官场文化与之极其相似。不同的是,在《镜花缘》中作者以浓厚的神话色彩用双面国、双面人直接表现了官场文化,而在《红楼梦》中,作者则用一个贯穿首尾的真实世界的爱情悲剧渗透了官场文化。《儒林外史》中隐于市井的“真贤人”们,他们大隐于市井,追求本心的解放,不热衷于功名富贵,追求自由平等,这些特点完全符合清流的“情情”文化。吴敬梓与曹雪芹都把希望放在了这些“情情”的清流派身上。不同的是,吴敬梓在隐世贤者的身上找到了光明,这个光明没有被毁灭,希望是一直存在并且不会毁灭的;而曹雪芹所写到的希望却在官场文化的压迫下彻彻底底地破灭了,而且也难以再生。总结起来,放眼清代小说乃至整个中国古典小说凡有涉及到官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