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氏《咏贫士》的艺术特色_第1页
论陶氏《咏贫士》的艺术特色_第2页
论陶氏《咏贫士》的艺术特色_第3页
论陶氏《咏贫士》的艺术特色_第4页
论陶氏《咏贫士》的艺术特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陶氏《咏贫士》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前诗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其120多首诗中,有咏史诗《咏贫士》七首历来不为研究者所注重。这不能不说是陶诗研究中一个小小的缺憾。基于此,本文试就陶氏《咏贫士》七首略作浅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和读者指正。《咏贫士》七首创作时间为426年,为陶氏归隐晚期之作。在归隐晚期,他在经济上极为贫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有时甚至糟到不得不沿门行乞的程度,“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又陶氏虽归隐不仕,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P260)之称,然而他并非浑身“静穆”(朱光潜《诗论·陶渊明》),其内心深处仍然时时激荡着壮志不展、功名不就的人生慨叹,“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杂诗》其五)、“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饮酒》十六)。另外,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的世道里,陶氏世无知音,无人真正了解自己,“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处于一种孤独寂寞的生命状态。那么,如何解决现实生命中的种种困惑、矛盾,抚平孤悲无偶、知音不存、壮志不展的生命情感呢?陶氏不愿陷于悲剧的感受中。在此种情况下,他把目光投向了历史,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求隐居守志、固穷安贫的古贤,引古贤为同调,以藉慰其复杂凄楚的心灵。《咏贫士》便反映了此种心路历程。《咏贫士》其一曰: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在此诗中,作者将自己喻为不见余晖的孤云,在空中快要消失了;又喻为一只不结群的孤鸟,迎来独往怎不挨冻忍饥?但纵使如此,他仍不改归隐守道的初衷。陶氏之所以走向归隐就是在于他最终认清了自我与混乱腐朽的时事政局、虚伪日甚的世俗的激烈冲突,认清了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他的归隐是自觉的人生选择,即“量力守故辙”。要归隐守志,就必然要遭受寒冷饥饿的侵袭,承受世无知音、寂寞无依的孤独痛苦。这样,自己也就没有必要为世无知音而感到悲伤,“己矣何所悲”。其二曰:凄厉岁云幕,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此诗主要描写了其贫穷的处境,可以说是其晚年生活的自述。在一年将尽的时候,风声凄厉,他裹着粗布衣晒暖在廊前。南圃北园一片萧条,没有一点绿色。酒壶纵使悬倒也倒不出一滴来,锅灶里也见不到一点烟火。他因隐居守志贫困到这种程度,真是让人感慨万千。然而作者并未因此而甘愿陷入悲孤感中,他在寻求一种能慰藉其心灵的精神力量。他把目光投向了纵深的历史,寻找到了放射出巨大人格精神光辉的古贤,“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此诗手法高妙,“通篇极陈穷苦之状,似觉无聊,却忽以末二句拨转,大为贫士吐气。章法之妙,令人不测,大要只善于纵擒耳”(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P270)。其三曰: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清裘,苟得非所钦。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此诗着重描写荣启期、原宪二人不因贫忧,反而自乐的洒落的人生境界:荣臾欣然地弹着琴,原生高唱悦耳的商歌。他们最值得钦佩的地方在于:能在末世之际,固守心中道义,不“苟得”。“苟得”二字实是对“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之风的深刻简练概括(朱熹语)(P75)。而“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即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之意,作者恰借此句以示己之道德原则。陶氏写此诗,实是以古代志行高洁之士荣、原二人自勉,“始终以原宪自况。其所以能安贫者,惟不萌苟得之念而已。世上纵多子贡,安能以外至纷华而变吾不易之素志哉。”(清温汝能《陶诗汇评》)(P272)其四曰: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覆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不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此诗为咏黔娄之作。据《高士传》载:“黔娄先生者,齐人也。修身清节,不求进于诸侯。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钟,欲以为相,辞不受。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为师,又不就。”“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即指此事而言。黔安贫守贱,不慕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然又因穷到极致,死后破被连尸体也遮盖不周。他不是不知道已穷到极点,但贫不是道,不值得为之烦忧。此种人千载少有,具有很强的道德精神感召力和示范作用。因此陶氏对他十分赞赏,称赞他“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其五、六、七曰: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刍藁有常温,采苔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其五仲蔚受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介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其六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惠孙一晤叹,腆赠竞莫酬。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其七以上三首诗,陶氏咏赞了袁安、阮公、张仲蔚、黄子廉。他们的人格特征、行为范式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讲他们均具有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道德精神理念。对袁安和阮公来说,贫富常在心中交战,而道义最终获胜,因此就不会愁容满面。他们所忧虑的是道,而非饥寒,“苟求富乐,则身败名辱,有甚于饥寒者,故不戚戚于贫贱,但恐修名之不立也”(P736)。张仲蔚的人格精神特征又别具一格,《高士传》载:“(仲蔚)隐身不仕。明天官博物,善属文,好诗赋。常居穷素,所以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其六对此予以概括反映。仲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所关心的不是穷通,而是在道德精神上固穷守志,耿介不群地安于诗赋创作、著述。作者通过仲蔚事借以表达要仿效他以诗赋为终身之事,为傲世武器,断不改节复出的坦荡胸怀。其七咏赞黄子廉曾在名郡州内担任要职,然一旦辞去吏职,两袖清风,其贫困难以比俦,实在是为难了妻子儿女,但仍不受惠孙厚赠。作者的仕隐经历与黄似,在此是借黄以自喻,“此借古人以自况其仕彭泽归来与妻孥安贫守道之意”(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P276)。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咏贫士》中,作者主要塑造了一个个看似凄凉而内在有着铁骨凌霜道德精神的悲壮艺术形象,表露出对他们道德人格和精神理念的充分肯定和衷心赞赏。陶氏对这些古贤的高度肯定和深沉咏赞,其实质是在这些贫士身上寻求固穷安贫的精神理念力量,从而对归隐价值进行重新体认,使其归隐获得内在的坚定性,对其固穷安贫、隐居守志进行历史价值意义的有力证明和认可,故清张玉云“皆咏古来贫士以为证也”(P317)。在结构上,此组诗首章总冒,次竟自咏,下五章皆咏赞古来贫士以为明证。各诗之间章法紧密关联,构思巧妙,对此前人多有论述。清吴菘《论陶》云:“《咏贫士》第一首写明正意。第二首极写饥寒,结言何以致此,未免有愠,作一开,赖有前贤,以慰吾怀,作一合,又以古贤起下诸人。末首结句作一大结,与第二首结句对照,邈哉前修,赖古多此贤也,谁云固穷难足以慰吾怀矣。七首一气”(P266),论述较为深辟。第一首写自己与众不同的归隐之路的人生选择。这种归隐躬耕的人生选择,恰恰造成了其“寒与饥”和“知音不存”的物质和精神境况,“量力守故辙”与“岂不寒与饥”。“知音不存”,构成一种因果关系。第二首承第一首意,极写其贫困之状,但真正令人慨叹者,乃是“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不但世无知音,反而倍遭他人埋怨冷落。这种铺写实是对第一首中“寒与饥”和“知音不存”境界的全面详细的诠解、说明。二首之间可理解为说明递进关系。第二首诗句至“窃有温见言”,“作一开”,给人以浓重的悲怆感。而“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则打破了这种悲怆感,具有强烈的情感消解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绾合起下章”(温汝能《陶诗汇评》)(P266),起一种过渡作用,即“作一合”。第三至第七首咏赞历史人物,是对“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的证明和解释。这几首内蕴丰富,从不同角度、侧面塑造贫士古贤形象,展示他们固穷守志的精神理念。而这种理念恰是古贤散发人格光辉的根源所在,故陶氏又以“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作结。这一结语又恰恰和“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相互对应。这样,各首之间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此组诗“七首一气”,呈现出浑然一体、构思巧妙、章法独特的特色。张玉评左思《咏史》诗云“太冲《咏史》,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也。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含。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各还悬解,乃能脉络贯通。”(P251)这里需指出张氏所谓“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含”式咏史诗,按我们通常所说的咏史诗定义界定,实不能划归咏史诗,而只能为咏怀诗。陶氏《咏贫士》继承了左思咏史诗的三种结构体式。我们先看“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如在其四中,诗人首先提出“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中心观点,然后便以“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覆仍不周”的史实来证明。其次,再看“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如在其七中,诗人先抒写黄子廉的史实,然后以“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抒情性史论作结。最后再看一下“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如《咏贫士》其三,此诗为咏荣启期、原宪之作,诗人只叙过“史”,而不直接作评,但在深层意义上却暗寓诗人“贞志不休,安道苦节”(萧统《陶渊明集序》)的道德精神追求。以上三种咏史体式的综合运用,使其《咏贫士》呈现出章法奇奥多变的特点。《咏贫士》表现了一个重大的古代文学主题:固穷安贫。“固穷”本是儒家思想,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对安贫思想,《论语·雍也》亦有表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是固穷,还是安贫,均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不能因贫穷而放弃“道”的原则。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对此思想多有阐述。袁行霈先生说:“‘固穷’和‘安贫’的思想并不新鲜,但‘固穷’和‘安贫’主题却是新鲜的,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如此集中地写过。这也是他的独创。”(P117)陶氏以其独创之笔,创造性地把固穷安贫主题通过《咏贫士》组诗反映出来,这在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更进一步说在咏史诗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种重大主题的开拓与创新,是陶氏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咏贫士》亦表现出很高的美学价值。左思咏史诗“古今难比”(P115),其难比之处就是在于复杂的慷慨不平的生命情感的抒写:既有对才能抱负的充分肯定,又有对门阀制度的猛烈抨击;既有对豪门士族的蔑视,亦有不受重用的苦闷。徐公持先生评左思云:“在平庸风气弥漫的西晋诗坛上,《咏史诗》以强烈的情绪特色,独标风格……此为《咏史诗》的主要价值所在。”(P400)这里,“情绪”即是指主体生命情感。而陶氏咏史诗《咏贫士》所尽力展示的在于一种隐居不仕、固穷守志的道德精神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所产生的力量,而复杂生命情感的抒写则处于一种被消解的状态。在《咏贫士》其一中,我们首先感到的是“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的悲孤的生命情感。而在其二中,作者悲孤的生命情感已找到释放口,“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以下五篇则抒写固穷守志的理念对悲孤生命情感的消解,“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黑格尔说:“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P135),“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P142)。陶氏咏史诗《咏贫士》最大价值就在于强烈的精神理念特色。如果说左思咏史诗的美学意义在于生命情感的抒写,而陶氏以《咏贫士》为代表咏史诗的美学意义则在于精神理念的展示标举。此种风格在咏史诗发展史上独标一格。咏史诗是古诗中的重要诗歌类型,其基本的文体特征是以某一或某几个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歌咏、评论,籍以抒发、表达情志思想的诗歌,简单说即以史为抒写主体。以此特征按诸《咏贫士》其一、其二,细作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一以“‘孤云’比,‘众鸟’兴。‘量力’以下入己”(P119),抒写“量力守故撤”的情志,无史实内容;其二,“通篇极陈穷苦之状”,咏叹自己的饥寒实况,也没有牵涉史实。这样看来,此二诗从实质上讲,不能划作咏史诗,其因在于这两首诗并不符合咏史诗的以史为抒写主体的文体特征。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冠以“咏贫士”这一具有明显咏史标志的诗题呢?笔者认为,这和陶氏自觉创作咏史组诗的意识有关。据龚斌先生《陶渊明集校笺》可知,此组诗当为一时之作。作者晚年为固守自己的高洁情操而志在隐居,但由此也导致了生活境况的极度艰难。面对此种境况,作者兴感涌至,按照组诗创作的总体布局援笔而作,由起兴抒怀,进而直接展示贫困之状,其后“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进入对古人的咏赞,借史言志抒情。然后,从总体性的角度,冠以“咏贫士”这一咏史诗题,表现出创作咏史组诗的自觉意识。在汉魏六朝咏史诗发展史上,进行咏史单篇创作的作者为数较多,然而以组诗这一文体样式,进行较大规模的咏史创作的作者可谓凤毛麟角。左思是首发轫者,陶氏紧承其后,虽在咏史组诗文体上无首创之功,但其对这一文体的巩固、发展、开拓却不容忽视:首先,从风格上讲,组诗质朴古淡,和其田园诗保持着相近的风格。陶氏质朴古淡的咏史风格,这是继左思雄豪悲壮风格之后的又一开创;其次,如上所述,在美学意义上,有别于左诗高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