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_第1页
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_第2页
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_第3页
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_第4页
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2011年11月26日,中国景观建筑协会在广州的支持下,举办了“庆祝学术成就100周年之际,景观建筑与景观城市学术研讨会”。卓越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不仅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博大精深的造诣,而且对中华民族的锦绣山河、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都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认识。从1958年发表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开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并和园林专家、城规专家共同探讨。他建议建立城市学、在城市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探讨城市规划,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发展方向。这是科学的、艺术的,也是正确的。由于座谈会发言时间有限,应与会专家要求,以下文一叙浅见。1山水诗、山水与城市园我国各部和总局都与城市相关,各行其是地带来了繁多的城市名目,如绿城、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等。我国的总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落实在物质方面就是我们的国土60%以上是山地,水贯穿其间。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我国西北境内。在中国山水间建城市是“自其而然”的事。从精神文化层面讲,也必然“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山水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分野而自成民族之林的特色。人类文明伴随江河流域发展,在生活和生产斗争中同时产生文化流传。西方文化源于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两岸虽也有周年汛期的影响,但主要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是丈量两岸的土地,因此尼罗河两岸发明了几何学。这一伟大发明一旦出现,必然要发展应用的范畴和领域。从土地而建筑,如西洋建筑古典柱式和线条处理等。然后再由建筑而城市,如城市中轴线处理,对称处理和各种几何形体的街道广场处理等,甚至植物有的也要修剪成几何形体。他们强调科学与科学分析,强调“人定胜天”,宗教方面讲要成为救世主,上升到西方哲学后便形成“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原理。绘画也追求科学逼真,以画法几何学透视原理为基础,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的历史发展有所不同,上古经历了黄河流域的洪水灾害。繇以堵截治水失败,禹以疏导治水成功。疏浚河道之土在河岸两边堆山称为“九州山”,因而有孔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之喻,也反映山的体量高大,百姓爬上九州山则可逃生。因此中国掘水和筑山并非肇自园林,而是产生于生活斗争的治水,这就是中国历代视治水为国家大事的原因。迄后,中国的版图也以“禹贡九州图”相称,足见影响深远,至今九州仍代表中国。春秋时,俞伯牙集学而成的高逸琴艺得到樵人钟子期倾心的赏识,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化统一的最高境界“高山流水”。二人在音乐演奏和欣赏的心境交流关系被誉称为“知音”流传至今。东晋陶渊明在七言恭写帝王诗旧制的基础上,创造了五言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撰写了《桃花源记》的人间仙境,由田园诗而山水诗,给后世以很大的深远影响,积累了深厚的中国山水文化根基。他的原创性在于将以写人为主的诗转为以写自然山水为主体的诗,并由此衍生山水画。南北朝刘宋时的宗炳又将人物画的山水配景发展成以山水为主景的山水画,山水诗便自然地融入山水画。到唐代已发展成为成熟的融诗凝画的山水园了。其实中国园林的雏形——西周灵囿掘灵池、筑灵台已具有山水园高下之势,但文意不深。王维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兴造的“辋川别业”便是一所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的典型。苏东坡高度评价了王维(字摩诘):“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互相融汇流传至今而不衰。何也?历史证明可以持续发展也。钱学森先生是第一人提出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融入山水城市的伟大学者。我在前面提的那些城市名目都有各自的意义,都为中国城市建设做了有益的积累。而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城市发展方向的当是山水城市而无疑。由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看到的艺术生命融入山水城市必将创造21世纪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局面。树立这里程碑的奠基人是卓越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2中国园林的基础不同这还必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说起,中华民族视宇宙为两元,即自然与人。人为自然成员之一,受自然支配。自然为君,人为臣。但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还兼有社会性。二者合一就是人的宇宙观“天人合一”。这是客观的,也是科学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观,不与宇宙观相混。体现在中国文字创造中,“一人为大”“一大为天”。此哲理见诸于中国文学,所追求的境界是“物我交融”、学习方法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主要创作方法是“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比为譬喻,兴是以比喻叙事。魏时曹丕称帝,欲杀胞弟曹植。要曹植在七步内完成一首诗,如打动了曹丕则可免于死。曹植用比兴法在七步之内成五言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以豆喻人,以豆与豆荚喻兄弟,“煎”字一语双关。比兴何大,不仅救了自己,而且万世流芳。“天人合一”见诸于中国山水画,追求“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不似则欺世,太似则类俗”。学习方法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方法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历代画师为中国文化宝库积累了丰富的作品和理论,值得后人永世学习和创新。由诗画而来的中国园林追求的境界就必然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了。创作理法是由比兴而来的借景。古字词义借与藉是相同的,借景即凭藉用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地宜造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本意也。学习方法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此中国园林的基础是中国文学。而西方园林的基础是建筑学,西方建筑学的基础是数学。因此钱先生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园林,大多以建筑物为主,树木为辅;或是限于平面布置,没有立体的安排。而我国的园林是以利用地形,改造地形,因而突破平面;并且我们的园林是以建筑物、山岩、树木等综合起来达到它的效果的。如果说别国的园林式建筑物的延伸,我们的园林设计比建筑设计更带有综合性,我们的园林学也就不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这是1958年钱先生发表的意见,当时我不理解,因而也不心允。而今50余年以后,我也主动作为向中央打报告签名专家之一,并获批将风景园林提升为一级学科。钱先生的预言实现了。伟大之处在于预言实现,先见之明。人生在世总有所图,概而为“志”。有志必要表达出来,人贵有志,而诗是表达志最准确、最概括和最具有文学艺术魅力的形式,要以意境示志。何为意境,对作者而言,足以抒己,尽情地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对外则足以感人。人之行为心理学在古书中分析得很简明,《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此,永即咏)。”《礼记》又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以蹈也,是为诗歌乐舞四位一体。”这也是中国文化强调文化艺术综合性的本源。创作既起于心,欣赏也归于心。也是“万法归一”的体现。中国从不孤立地看待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当然更不仅着眼于视听的冲击。中国欣赏追求的是“赏心悦目”“赏心悦耳”,通过视听要进入深层的心境。中国文学特色“缠绵,再缠绵,最后也不得一语道破”。这样既展开表达而又耐人寻味。西方用三围表现美女说明符合数学规律。中国以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比兴手法描写美女就体现缠绵。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答虽所问,但又不一语道破。大家可想一想,是一语道破有文意,还是不道破有意味。我想起一首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的诗,能够成功地论证中国文化的共性。赞的是琴艺,实际是通艺。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愁云阴。诗的中心在“弹虽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文化流传必藉文字为平台,中华民族数千年文脉完整未断就是由于文字流传未断。中国文字不仅是符号,而且可以“说文解字”。英国专家李约瑟说中国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文字又涵书法。从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到真、行、草无不尽藏水墨韵味。从构图而言都是平面构成。从立意谋篇到布局、字体间架到笔墨细部都是无尽宝藏。从篆字到篆刻、从陶刻、木刻、石刻又各有千秋。“因白守黑”“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等理法是中国空间设计的基础。自唐·李德裕在平泉山庄首创了摩崖石刻后,流传至今而形成“三绝”。文一绝、书一绝、刀法一绝。古人唯恐文化不能流传,发现“水令人远,石令人古”的道理后便在华夏大地的岩石上留下宝贵的资料。文学何以要“走万里路”,因为“文藉景生,景藉文传”,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中国文化触其任何一点,必牵连整个文化体系。而每一门艺术钻进去都是一个世界。以印学为例,齐白石大师“人长寿”“年九十”等印章,于方寸内精于布局,特别是占边、把角、让心、混边、曲直、粗细、断连等变化,都是在庭院内置石、掇山极为实用的参考资料。祖先给我们传下来的不仅是名山、名水、名园和名景的形象,而且还有蕴藏在额题、对联、石刻的文义。有景必有景题,按题行文作诗。就乾隆一人而言,一天写一首半诗。中国论字画有“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所谓“文质彬彬”“外秀慧中也”。在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中蕴涵的这些耐人深寻的文化是无限丰富的。用苏东坡评价杭州西湖诗之末句“谁能识其全”来评价中国山水文化,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传说尧舜时便有“天地之大德在于生”,这是中国生态学之始和根基。又说“天地有大德而不言”,这是物我交融中自然的人化。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从美学总结了中国园林。他说“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我认识到中国园林艺术是将社会美融入自然美(含人造自然)而创造园林艺术美。由此也让我更进一步认识钱学森先生说中国园林是一门美术学科的深意。生活和文化游览休息空间、中国园林“景以境出”,这个境就是利用和塑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势、山水为地之纲,纲举目张。乾隆在北京北海《塔山四面记》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因山构室,其趣恒佳”的理法。他说“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高下不致灵,然建筑不能自为高下”,这才藉山之起伏成高下。承德避暑山庄山区建筑充分地印证了这理论。诸如悬谷安景的青枫绿屿、山坡建屋的山近轩、绝巘倒座的碧静堂、沉谷安舍的玉岑精舍、据峰为堂的秀起堂等都是因山就水构室的精品,诠释了建筑与自然山水融合为一体的理论。我国风景名胜区和园林何止万千,可供借鉴的很多。泰山后石坞的尼姑庵、峨眉山的清音阁及伏虎寺、洛阳之南的风穴寺、长江之石宝寨、西湖之西泠印社、千山之龙泉寺等都不乏因山水构室之佳例。或傍岩、或枕溪、或跨涧、或据岗、或隐洞,建筑所凭借的环境非山即水。建筑得山水而活,山水得建筑而秀。山水的人化,孔子用“君子比德于山水”一言蔽之。德为儒家道德品质修养的概括。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莫不属德。山,大物也,山生林、林养鸟兽,山有大德而不言,大公无私。水万折必东,志也。至量必平,公也。赴万丈深壑而不惧,勇也。混浊以入,鲜洁以出,善化也。故君子要比德于山水。人的自然化是世界园林的共性,自然的人化则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这还只是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的点滴。如将示志之诗、涵诗两维之山水画和王维的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融入城市,不仅符合我国地形地势的实际条件,而且深蕴中国特色。祖国的自然山水资源和相应的山水人文资源在山水城市的现代感召下必然产生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安流轨,低作堰”—山水城市的历史成就和远大目标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基于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宇宙观,无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值得学习和研究。但是,古代并无现代化城市的概念,传统再丰富也不够用,还必须发展传统,从探讨现代传统的基础上着手于现代山水城市建设。谢灵运的《山居赋》就是论证山水居住环境为人居环境的文章。他将人居环境概括为岩栖、山居、丘园和城旁。并认为“山居有异于世尘。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人何以有山居的性情呢。清代杂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山石第五》中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他论证的是造园掇山,但所揭示的原委同山水居,而山水城市还要更上一层高楼。古之城市相地为先,相地解决选址和宏观规划论证。就全国而论这是一个以山水为纲的系列。三山五岳控制中华,为国土规划纲要,关中八景、钱塘八景为地区规划纲要,燕京八景、西湖十景为山水城市规划纲要。凡山水城市首要的问题是安全,一定要将山、城、江、海连成水运行的整体。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有成功的实践,而且有成功的理论总结深深地刻在石头上。前4个字“安流湏轨”,即安定水流必须为水流提供运行的轨道。河床容积能容下水就安定了。“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上善若水”是好的一面。“沧海桑田”告诉人们水土冲刷、流失、沉积在河床底部而缩小了河床容积,那就要酿灾。因此还有6个字“深掏滩,低作堰”,这是水道管理之法。以掏滩维持河床容量,这样就不必筑高堤防水了。治水一定以疏导为主,堵截为辅,风调雨顺虽自然主宰,在尊重自然前提下也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中国人说“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以五代都城北京而言,形胜是“左襟大海,右拥太行”,东有潮白河、西有永定河,是为北京城市山水之根基。辽代就开辟了瑶屿(今北海一带),金代都城以莲花池为中心。元大都时郭守敬发现了顺义神山白浮泉,但直接南引会因经过低地而丧失了水头。便将水西引至太行山麓沿麓南下,这便接纳了太行山向东流的山地地面径流。至玉泉山又汇入香山山泉和玉泉山山泉。体现了“山不让土,水不择流”的理法。在玉泉山下建高山湖保持高水位、建养水湖沉淀泥沙,再从颐和园玉带桥进入昆明湖作为北京的蓄水库。水从绣漪桥入长河,从西直门入城,由什刹海、后海、北海、中南海贯穿故宫。自天安门金水桥东流再南下,由护城河接京杭运河通海。这就是“引水贯都”之法,古来有之。其他山水城市也类似。如古广州的南越,南汉从白云山麓引文溪至城西扩而形成西湖、城东成东湖,再接东濠、西濠通珠江,由珠江出海。广州荔湾区现存古园林宅第“风云际会”、江苏周庄水宅都可舟通大海,完成了从山洪、山泉到江海的连接。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是中国山水地形的物质特色与中国人在“一方风水育一方人”的认识下与自然山水融合产生的山水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晶。不论风景名胜区、皇家宫苑、私家宅园、公园,甚至山水盆景,都渗透着这种精气神。浙江绍兴明代徐渭宅,自诩“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所布置的山石称“自在岩”。虽引山石于宅第却仍尽量保持山水自然之本性而不过分给予人工干预。宅第之精华表现在书房前空出的一段长巷。起于圆形地穴,圆洞门成了范围巷景的框景。圆洞门上额题“天汉分源”意即居于“人间仙境”。入洞门有方池,约1m2。自屋内地板内伸出,有小方石柱撑住地板,上刻“砥柱中流”。雨天池水涨时还有“砥柱”二子露出,藉以示志。从他扶正反奸、以文伸义的人生足以印证这4个字而当之无愧。小巷尽端是粉墙花台,种植青藤一株,屈结虬盘,墙上有景名曰“漱藤阿”。他儿时在宅傍溪流旁见一株青藤甚是孤凄,便携回种于台上。而给自己取名“青藤居士”,择青藤为代言形象与而今选美为代言人反映不同的追求。徐文长谢世后青藤就代表他。客人来宅拜访参观时他借清风漱摇枝叶,向大家致意呢。苏州同里镇退思园主人任蓝生因得罪皇上贬职还乡,时志在退而思过,故以“退思”为园名,令人问名心晓、思过造园而避嫌。园门额题青砖净刻“得闲小筑”,即点出退而得闲之特色。墙背刻“云烟锁钥”,反映了水乡景物特色与心境阴雨难晴之隐。欲反映仕途曲折坎坷而造了九曲廊,平面曲折、起伏高下。九曲廊的九扇花窗上展示明显的9个字,用篆字书写,字虽显而不易认。这无疑地更加加深了观者对九字的印象,“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这是无可指责的牢骚话,罪人亦可享清风明月之趣,进一步设想是否自我之写照。廊欲尽而又一舫斜出名为“闹红一舸”,名为欣赏红鱼、红荷,何尝不反映就思过中也有再盼出山之一线希望,果然后来他又复出了。再转入“十年寒窗苦”之“辛台”之楼廊,从楼廊跌入临水硬山小榭名曰“菰雨生凉”。十年寒窗跌入退而思过之境,怎不令人生凉。但有是生凉避暑之意,也无可挑剔,既然热心遭冷遇那我就只有高枕无忧了,下洞上亭的“眠云亭”很符合这种心境。退思草堂是章法之“合”,东有苦中作乐的琴室、西有愁时观景的揽胜阁。一座山水园内涵即一篇文章,诗情画意创造的山水空间,这是中华民族山水园的特色。计成大师在《园冶》中讲“时宜得致,古式何裁”,说明传统要随时代发展。我们面对的是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在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方面下工夫。首先要保护城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少炸山填海、毁林造田。开石材也要汲取古代有益的经验,或地下开采以坡道运出,或开走石土方而留下一个风景名胜区。绍兴东湖从隋代就开始采石,从山上放线,大块面采石。视采石为人工再造自然地形。石壁、石岗、石坡、石壑、石矶、石岛,凭借山水地宜,布置精巧有致。至清代有陶渊明后代借开石创造了“桃仙洞”,石洞两旁有盈联刻在石壁:洞五百尺不见底不仅现实,而且浪漫。绍兴另一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