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周的制礼作乐_第1页
论商周的制礼作乐_第2页
论商周的制礼作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商周的制礼作乐

一、“人道”,让人直逼殷都。《史记》认为商周部落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西北高原泾渭河右岸的山谷里,生活着耕种和狩猎。据说周朝的祖先姓季,并被称为弃。他曾在夏禹王朝的农业法中担任过农业诉讼。他擅长种植树木和小麦。当他死后,他被认为是“农神”,并被称为后商。然后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并不安泰,经常受到许多游牧部落的侵袭和掠夺,因此他们屡次迁移,被动的来发展自己的部落。再由于商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使周人的自下而上到了濒临灭亡的境地,后来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几十年的精心经营下,逐渐的强大起来。他们先后征服了殷商的几个诸侯国和周围的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以其新兴的力量,率领周人直逼殷都。由于周武王远略大谋,受到了各族部落的拥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牧野举行誓师大会,列举了商纣王的一系列罪状;“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在祀不答,昏弃其家园,遗其王父母北不用……,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见《史记?周本记》)向商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因此“诸侯兵者会车四千乘”。由于商纣王的暴政,他手下大批奴隶士兵起义,商纣王朝失去了抵抗能力,纣王无力登鹿台,穿宝玉衣裳,赴火自焚。武王一举灭商,定都镐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种族奴隶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以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农奴社会,从此人类结束了奴隶制进入了封建制。周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国袭与商代,宗教观念任占支配地位,但在文化意识形态上,却有很大不同。“周尚文”,这充分说明与殷人“尚鬼神”,是极不一样的。周人注重礼仪形式,其根源是在于周人经济制度不用于殷商。《礼记》曾对商周两族的宗教意识作过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是神。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商人对上天是狂热而虔诚,后者却是打着“敬神”的旗号,把宗教作为愚人的工具,但对于上天却采取了保留的态度。周人吸取了商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殷鉴不远”,于是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王室统治的措施,从政治到文化制订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周代统治者在利用音乐上比前带更进一不,除了利用音乐,加强其统治外,他们又利用音乐来宣传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合法性,他们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来控制音乐活动,他们在“国学”设音乐,培养青年,使他们能根据统治者的意图,利用音乐来巩固周王朝的编制权,这就是一些书上说的周公“制礼作乐”。我们说的雅乐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二、音乐制的核心—礼乐制的涵义礼乐制是一种完整、严格而又烦琐的宫廷礼乐制度。包括礼与乐两方面的内容。礼即“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凶礼“去乐”,其余各礼在施行中均伴以雅乐。乐是其中结合仪式礼典的音乐、乐舞部分,后世称之为雅乐。礼乐制度相传由周公姬旦始创。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载:“先君周公制周礼”。《礼记?明堂位》也载:“周公践天下之位,以治天下。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它的核心是体现周代宗法制及分封制所形成的社会等级规范。以达礼乐意识的社会化。在礼乐制度中,乐被重新确立了它的社会交往功能,以规范不同社会地位的贵族在天人交通中的宗法秩序以及社会交往中上下尊卑的行为准则。因而礼乐制度在西周既是王权统治的象征,也是“王国文化”的具体体现。礼乐制的核心,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音乐被当作附属于礼、服务于礼的规范而存在。其要义有四,其一,贵族分成许多等级(王、诸侯、卿和大夫、士等);其二,贵族典礼(政治、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各种礼节仪式——如“郊社”(祭天地神明)、“尝祭”(贵族祭祖)、“食祭”(政治外交宴会),“乡射”(乡里中贵族们的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学习性质的狩猎))时必施礼乐;共三,等级地位、典礼与所施礼乐的规范、场面、用乐均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得违反和逾越;其四,庶人无权享受礼乐,所谓“礼不下庶人”。如《周礼?春官》载:天子使用乐队排列在东南西北四方(宫悬),八行(八佾),64人;诸侯排列三面(轩悬),6行,共36人;卿大夫可以排列两面(判悬)、4行,16人;士只可以排列一面(特悬),2行,4人。《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说鲁国大夫季恒子越级享用八佾之舞,破坏了礼乐等级制度,这是不能容忍的事件,由此可见孔子顽固的等级观念。三、音乐系统的历史意义1.周延甲《文化软》中的音乐内涵并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司,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周礼?春宫》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宫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为之子弟晋”。教学科目主要用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由于结合礼教,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在春宫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师等传授器乐技艺。周代如此重视音乐教育,无疑会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各种相关的措施也推动和保证了音乐的发展,从而使周代宫廷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使得西周音乐教育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这是西周音乐事业之所以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从平民中选拔优秀音乐人才,为王室独有的雅乐注入了新的血液。到西周末期社会发生变革时,这些由西周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在“文化下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对后世音乐的教育开创了先河。2.古代音乐文化的演进在礼乐制上产生的六代乐舞在礼乐中地位显赫、意义重大,乐器的拥有常常被视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雅乐和乐舞的盛行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乐器和乐律的发展,产生“八大音”乐器人灵感法,乐器有70种左右。这种始于周代的“八音”分类法即是在西周时代乐器品种的大量增加和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按乐器制造材料不同来划分的乐器分类法,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较高发展层次。“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半音关系在商工已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通过律名见载于《国语?周语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时期古乐理中调性(调高、调式)观念已形成,并在礼乐中严格使用。乐理、乐律学已有一定成熟。如旋宫转调、十二律、三分损益法的出现。礼乐制也促进民歌之风盛行。始与周代的“采风”制度客观上促进其发展,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音乐、文学集——《诗经》、《楚辞》。结语礼乐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