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6.1《老子》四章+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6.1《老子》四章+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6.1《老子》四章+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6.1《老子》四章+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L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难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一、导入新课上善若水,金玉满堂,目迷五色,宠辱若惊,虚怀若谷,余食赘行,天道好还,人贵有自知之明,无中生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哀兵必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有许多成语来源于《老子》,这是《老子》经久不衰的魅力显现,今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二、写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三、关于《老子》1、据考证,《老子》一书并非老子自著而成于后学之手。就如《论语》为孔子语录,《老子》大体也荟萃了老子的语录,并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今存《老子》共八十一篇,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老子》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义蕴深邃,具有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本课节选的这四章内容集中展现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2、老子思想政治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哲学思想: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四、知识支架辩证法辩证法即概括性的二分法。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初步认识到事物普遍具有许多矛盾的对立项,如美恶(丑)、有无、难易等,而且这些对立项都是对立统一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另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比如“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就点明了“自见”与“不自见”、“自是”与“不自是“自伐”与“不自伐”、“自矜”与“不自矜”之间的矛盾转换。五、整体感知《〈老子〉四章》中,老子把许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有”与“无”、“难”与“易”、“自见”与,,不自见,,、喟是,,与,,不自是,,、,,自伐,,与,,不自伐”、“自矜”与“不自矜”等,认为这些矛盾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智慧地点出世人一般意义上的认识都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比如漠视“无”的作用和价值;过分看重自己;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不够用心慎重,放松自己的努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在这些矛盾对立项中还特别重视所谓“弱”的一方,比如他重视“无”的价值;指出过于进取(“自见”“自是”“自伐”)的不足;提醒要关注“脆、微”时的状态等。这些看似消极的思想,恰是老子推崇的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老子对矛盾对立项的把握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理深邃,语言洁净精微,是格言集锦,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语言魅力。六、文本分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分析:本章诠释了“无”与“有”互相生成的道理。“有”之所以能给人提供便利,是依赖于“无”起作用,所以“无”才是物体功用之所在。“有与无”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他的“无”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虚无”“空洞”“无物”这类意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分析:本章把“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比作生活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明”“彰”“功”“长”是追求的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态度,一般人都认为这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但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另一种态度一“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的选择显示了他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也显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分析:本章讲述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的问题。一个人要省视自己(“自知”)、坚定、克制自己(“自胜”“自足”)并矢志力行,才是真正的高明、刚强、富有、有意志、长久、长寿。这些论断与一般人不同,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给人深刻的启示意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分析:本章指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人们做事经常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这是因为我们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没有关照到与它相反的另一面,事物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随时都有转向失败的可能,所以这时候人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老子在看待问题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前瞻性,告诉我们要在问题未出现时去解决,在未陷入混乱时去治理。这是非常智慧的提醒。但他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缺乏积极斗争的思想,所以他提出“无为”“无执”的消极思想,用之于人世社会,便产生“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七、文本探究.《〈老子〉四章》中涉及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参考提示:有一无、自见一(不自见)、自是一(不自是)、自伐一(不自伐)、自矜一(不自矜)、安一(乱)、未兆一(兆)、脆一(硬)、微一(大)、欲一(不欲)、学一(不学)。.老子和庄子的文章在表达技巧上有很大的差异。《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请从两篇文章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品味二者不同的语言和论述风格。参考答案:《老子》第十一章和第二十四章里,老子运用具体形象的日常人、事,如车、制陶、踮起脚和跨步走的人来表现抽象的哲理,并直接论说“有”通过“无”起作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道理。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五石之瓠》中,庄子采用寓言中套寓言的方式来说理。首先用惠子与庄子争辩有用无用的寓言来说明“无用之用”的道家哲学。后又在争辩过程中套用“宋人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说大瓠“无用”的观点。整个故事借助寓言来曲达旨意,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老子》第六十四章里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里也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酷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人都看到了积累的重要性,但结合全章或全文看,两人论述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原文语段,分析两人论述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参考答案:《老子》第六十四章里蕴含着一系列对立项,比如“安一(乱)、未兆一(兆)、脆一(硬)、微一(大)”等,老子从这些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系到跟它相反的另一面,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正是在这样的观点之下,老子才提出“合抱之木”等比喻,所以他论述的侧重点是要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把握事物对立的另一面,提高警惕,及早做好应对,善始善终。由此,老子主张“无为““无执”,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过度“为”什么,“执”什么。其思想观点较消极。荀子在《劝学》里的这几句话有对老子思想的承继,但纵观全文来看,荀子论述的侧重点主要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可以改变很多先天的不足,而“坚持”是学习的重要态度和方法之一。其思想观点积极进取。八、拓展延伸1、《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你怎样看待老子的不争?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②圣人遵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2、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是常态,你又怎么看?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O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3、儒道有何不同?儒家"人文化成’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刚健的进取精神,主张参与社会,担当责任,决不做旁观者。《易传》里有“刚健中正“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论语》赞美“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北宋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表现出贯通古今、胸怀宇宙、悲天悯人的宏大气魄。当然,儒家也讲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但仍以刚主柔,以阳制阴。道家则不然,他主张无为,顺应自然,因时制宜。保持超脱潇洒的心态,对于世事看得开放得下。其”返朴归真”的传统主要体现出女性的阴柔的谦和精神。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他称颂水德、坤德,以柔弱不争、顺应自然为宗旨,是一种女性智慧,可以弥补男性文化有刚少柔的不足。认为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不仅要学会争取,还要学会放弃。道家的生活态度使人的生命富有伸缩性,帮助人去承受各种打击而不丧失生活的乐趣。小结:儒道互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儒道兼修,互补为用,实在是一种较理想的人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些事情积极,有些事情消极;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仍将为今天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人们将从其中获得教益。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曾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蒙牛创始人牛根生说,儒家是拿得起、佛家是放得下、道家是想得开。儒家讲担当,佛家讲放下4、老子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