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作业)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作业)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作业)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作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答案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sectionpages44页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鲁国实行“初税亩”,结果导致了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土地所有制发生变革C.以土地多少为标准收税 D.封建制度正式确立2.下列对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的表述,错误的是A.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B.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C.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D.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3.下列著名言论或主张,哪一主张不是孔子的思想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C.“克己复礼”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新旧更替与社会转型 B.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C.政权更替与阶级对立 D.争霸称雄与国家统一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士曾经是底层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而蜕化成了文士,他们中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A.急剧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嬗变B.官学与私学界限被打破,士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C.诸侯争雄,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历史契机D.技术进步,改变了士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7.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①“仁”②“礼”③“为政以德”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各国变法相继展开C.各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9.春秋战国时期,主张“道法自然”、倡导“无为而治”的学派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10.战国人向往三代的淳朴民风,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不满。韩非子指出,先前“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如今“人民众而货财寡”引起“民争”。韩非子认为民由“不争”到“争”的根源是A.道德品质的变化 B.政治制度的变化C.物质条件的变化 D.文化修养的变化11.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据此可知,这一思想学派应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12.春秋战国时,某位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位思想家是谁?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13.下列作品与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创作风格相似的是()A.《西风颂》 B.《人间喜剧》 C.《战争与和平》 D.《等待戈多》14.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治见解。他的政治见解是()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尚贤 D.实行仁政15.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A.《周礼》 B.《老子》 C.《墨经》 D.《论语》1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 D.经济发展17.《管子·牧民》中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下列思想主张与该观点最为相似的是(

)A.老子“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B.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荀子“不富无以养民情” D.墨子“兼相爱,交相利”18.推动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迈进的因素应包括①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

②水利设施的兴修③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

④城市经济的发展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19.商鞅由卫入秦后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表明商鞅主张(

)A.循礼法古 B.因时变革 C.隆礼重法 D.重农抑商20.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龙首渠21.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22.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2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层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24.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25.《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2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7.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表明当时A.周郑矛盾有效解决 B.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C.分封制度不复存在 D.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28.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在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旅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A.“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节用爱民” D.“水则载舟,水亦覆舟”29.下表为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的观点:这反映出先秦思想家A.对发展社会生产的高度重视 B.对统治集团贪欲无度的批判C.对社会矛盾成因的深入剖析 D.对春秋战国兼并战争的抨击30.“宗庙之牺(牺牛),为畎亩之勤”。此种现象推广始于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A.商朝晚期 B.西周晚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A国有贤良之士,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图B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图C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材料二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材料三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1)依据图A,指出其治国主张是,图B思想在(朝代)前期成为治国思想,图C思想主张的直接目的是三位思想家所处时代的特征是(2)选做题:以下两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①小题计分)①依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历史上哪一帝王是这一思想的践行代表?②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法”的思想发展的原因。历史上哪一王朝将这一思想确立为治国思想?(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在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主要诸侯国的治国思想,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表明土地所有制发生变革,B项正确;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是鲁国实行“初税亩”所致,排除A项;“以土地多少为标准收税”正式出现应在封建社会时代,与鲁国实行“初税亩”不尽相符,排除C项;“封建制度正式确立”是在战国时期一系列变法改革实行后,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商鞅变法侵犯了秦国贵族的利益,遭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项。当时的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本题的解答可以首先找出与史实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3.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而不是孔子,故选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均是孔子的主张,故排除ABC。4.A【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的是战国初期的卿大夫夺权现象,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代表着政治上的新旧阶级之间的更替和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此A正确,BCD排除。5.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和私学的出现、民间学术活动的兴起、社会变革以及由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士受到重用有关,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6.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底层贵族的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种趋势,BC项说法并未体现士阶层的流动性,故B.C项均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技术的进步与士阶层的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7.D【详解】试题分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仁者爱人;“礼”是克己复礼;他主张通过仁和礼来和谐人际关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①②正确,D符合题意。“为政以德”和“有教无类”分别是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8.D【详解】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经济上,井田制瓦解。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A、B、C都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考点:百家争鸣。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9.C【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故选择C;儒家强调以礼治国,排除A;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B;兵家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排除D。10.C【详解】韩非子认为“民不争”是由于“财有余”,“民争”是由于“货财寡”,由此可知根源是物质条件的变化,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ABD不是韩非子认为的变化的根源,排除。11.C【详解】根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家是墨家,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2.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出自《韩非子·物权》,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皇帝)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B。13.A【详解】据所学可知,“楚辞”的创作风格是浪漫主义,而《西风颂》的创作风格也是浪漫主义,A正确;B、C是现实主义,排除;D是现代主义,排除。1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故B选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故A选项错误;“尚贤”是墨子的重要主张,故C选项错误;“实行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故D选项错误。15.D【详解】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仁”的思想。孔子和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故D正确;《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排除A;《老子》是记述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言论,排除B;《墨经》是墨家的著作,排除C。故选D。16.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势力壮大,相互之间出现了争霸战争,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各国竞相进行改革,故选D;ABC都是当时社会动荡、变革的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排除。17.C【详解】材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的是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重要性,C选项的富民思想和该观点类似,符合题意;A选项体现的是老子的愚民思想,排除;B选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排除;D选项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排除。故答案为C。18.C【详解】推动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迈进的因素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水利设施的兴修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改革变法促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这个转变无关,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③组合,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19.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提出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提倡革新,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改革,B项正确;商鞅并非主张“循礼法古”,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鞅变法时期的革新精神,并非隆礼重法,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根据“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以及该水利工程在四川地区可得得出这是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A项正确;B、C、D项都不在四川地区,排除。21.B【详解】试题分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万物皆为相对辩证,只在于角度不同。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一切都是参照而言。可知是道家齐物思想,故答案选B。儒家主张仁政、民本思想,排除A;法家主张变法革新,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名师点睛】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22.B【详解】据材料可知,出土文物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且种类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出土铁犁,可推测当时已采用铁犁牛耕,但无法推断耕作方式已经成熟,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23.A【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废井田,开阡陌”使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故①②正确。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变法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③错误。商鞅对待商人的政策是重农抑商,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即可知道答案。24.D【详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百物生焉……”、“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可知,两者都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应该遵从大自然,D正确;ABC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25.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所以应选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知识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发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回答。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27.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郑国作为诸侯国与周天子作战,而且周天子中箭,最终此事不了了之,说明周天子衰微,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B项正确;根据材料“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可知,周郑矛盾没有有效解决,排除A项;郑国与周王室发生战争并且伤及周桓王,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不复存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说法错误,按照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诸侯需要听从周王室,排除D项。故选B项。28.C【详解】由杏亭想到孔子,又孔子的主张得出答案C;AB是孟子的主张,D是荀子的思想,均排除。29.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孟子及韩非都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社会矛盾的成因,C正确;ABD都只是体现了材料中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30.C【详解】材料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可见材料指的是牛耕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牛耕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正确;商、西周时都没有牛耕技术的应用,故排除A、B两项;秦汉时期虽有牛耕技术但不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故排除D。31.(1)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西汉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2)①主张:为政以德;重视人民;实施“仁政”;实行富民政策。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找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社会巨大变化,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皇帝:唐太宗。②主张: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要赏罚分明。原因: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各国变法图i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王朝:秦朝。(3)原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奖励耕战,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主张改革,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详解】(1)图片A为“国有贤良之士,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指出选用贤良,重视人才是国家安定的关键。故答案为“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图片B提出道家的无为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