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配施法治疗慢性胃炎经验_第1页
级配施法治疗慢性胃炎经验_第2页
级配施法治疗慢性胃炎经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级配施法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刘家毅,教授,博士。作者很幸运地向老师学习并接受了刘老益的精心教育。现在,笔者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提出了一些建议。1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胃为太仓,受纳运化,腐熟水谷。《素问·五脏别论》载:“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强调了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外外感感和和内内伤伤各各种种致致病病因因素素均均可可伤伤及及胃胃腑腑,,导导致致受受纳运化失司,气机失和,升降失常,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刘师认为,慢性胃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缠绵、反复,证多见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临床以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亏虚、肝胃郁热及瘀血停滞证型多见,而外感寒凉、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均可使病情加重,或成为慢性胃炎的直接诱因。2见病理,见病机,所见见组织中低突出的共同治疗法“““胃胃胃为为为五五五脏脏脏六六六腑腑腑之之之海海海”””,,,强强强调调调了了了胃胃胃在在在脏脏脏腑腑腑中中中的的的重重重要作用,说明了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重要关系。刘师认为慢性胃炎病发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脾与胃一为阴土,一为阳土,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在生理上相互辅助,在病理上一损俱损。正如《四圣心源》载:“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肝脏属木,胃属土,五行中相克,肝为风木之脏,易升易动,情志抑郁,导致肝郁不舒,郁而化火,极易乘克脾胃。刘师在临床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过程中,尤其重视脏腑间相互为用的特点和生克制化关系。临证施治多脾胃共治、肝胃同调。3和胃不和以和胃3.1健脾益胃,使纳运相得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物质基础,脾主运化,转输精微,为胃之受纳提供能量,两者相互为用,才能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物质、津液的转输。《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载:“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胃气失和,可导致脾运失常,脾失健运,则致胃纳不振,出现脾胃纳运失调之证。临床健脾益胃之法尤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隐痛,缠绵不休,空腹痛甚,喜温喜按,神疲纳呆,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弱。治以温运中阳,健脾益胃,方药多选仲景之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运脾阳、和中止痛。泛吐清水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温胃化饮。3.2调畅气机,使升降相宜调畅气机包括两个方面:一则使脾升胃降,二则使肝气条达。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胃主降,二者相反相成。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反之胃失和降亦影响脾气升运功能。正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升胀”。症见脘腹痞闷,喜揉喜按,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健脾补气,升清降浊之法,常用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益气补中;柴胡、升麻升阳举陷;陈皮、半夏理气降浊,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若脾阳不振,手足欠温,可酌加干姜、附子;若满闷较重,选加木香、枳壳、厚朴。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肝气失泄,木郁乘土,则出现肝胃不和。症见脘胁胀痛,走窜不定,嗳气,吞酸嘈杂,呃逆,善太息,情志抑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临证时根据病情可酌加青皮、郁金、木香以助行气;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嗳气频繁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和胃降逆;若出现痛势急迫、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则证属肝胃郁热,治以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方用丹栀逍遥散或张介宾之化肝煎。药多选栀子、黄连、丹皮、吴茱萸、柴胡、当归、白芍、佛手、香橼等。3.3滋阴助阳,使燥湿相济“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消化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若燥邪伤胃或阴液亏虚,胃失濡润,症见胃脘嘈杂,饥不欲食,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当以养阴益胃为主,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方中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养胃阴;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甘草和中缓急。临证时滋阴药中可少入健脾助运之品,滋胃阴,助脾阳,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而不伤脾。3.4理气活血,使瘀祛络通《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载:“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治气治血之当然也。”慢性胃炎病程长,胃痛日久,病邪入络,出现瘀血停滞之证。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脉涩。治以辛香理气、辛柔理血之法,使瘀去络通,则痛自止,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痛甚者加延胡索、三棱、莪术、枳壳、木香、郁金;临证可酌加当归、白芍以活血养血。4中医理法研究中医学注重宏观辨证,而西医学则更长于微观,二者相辅相成,可相与借鉴,所以临床诊疗中既遵循中医学传统的理、法、方、药,有法有度,也借鉴中医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每多取效。如慢性胃炎患者,情志抑郁不舒者,方中酌加百合、柴胡、刺五加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具有抗抑郁的功效,对消化系统疾病伴抑郁者效果尤佳。5慢性私家车内药陈某某,女,48岁。胃脘胀痛不适,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伴嘈杂、嗳气泛酸、情志抑郁1年余,纳少眠差,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查体:腹软,未触及包块,剑突下压痛,墨菲氏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5年,曾间断服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药,效果不佳。纤维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查(-)。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证);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予柴胡12g,白芍15g,川芎9g,香附6g,陈皮9g,枳壳9g,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剂,服6剂后复诊,脘胁胀闷、泛酸嗳气症状明显缓解,仍有情志抑郁不舒,上方加百合20g、川楝子6g、刺五加9g,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