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先秦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先秦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先秦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
先秦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先秦音乐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先秦所谓的“乐”,虽然是由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的,但严格说来,“乐”并非是纯粹的艺术,它包含着宗教、政治、哲学、教育、历史等内容。它的意义和作用远远超过“乐”本身。在古人看来,“乐”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动乱、国家的兴衰隆替、战争的胜负、收成(农作物)的丰歉。从哲学上讲:“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吕氏春秋·大乐》)从政治上讲:“审乐以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从生产上讲:“夫有平和之声,则有蕃殖之财。”(《国语·周语》)从伦理道德和风俗民情方面讲:“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从调和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的角度讲:“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记》)从祭祀天地和鬼神的角度讲:“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记》)唐人张守节把“乐”的意义作了一个总结:“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国有贤圣宫观周域官僚,人有言语衣服体貌端修,咸谓之乐。”(《史记正义》)这一说法概括了先秦时期“乐”的意义和作用。“乐”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从远古的生产劳动、图腾崇拜、祭祀天地祖先,到周代的典章制度、朝廷飨宴、外交聘问,以及军旅战争、伦理教化,都离不开乐。先秦文化就是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本文正是在这一范围内使用“音乐文化”这一概念。一《效果》的音乐文化先秦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壮观的时代。它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发展阶段。夏文化因出土文物不多,难于考证,但据记载,夏代已经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乐舞。虞舜(约公元前2255—前2208)曾作乐舞《大韶》,夏禹(约公元前2205—前2198)作《大夏》。《论语》记载孔子在齐闻《韶》,又载有对《韶》的评价。另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吴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也曾看到过《韶》的演奏,可见,舜作《韶》乐是可信的。商代(公元前16—11世纪)音乐文化的发达,一方面在于继承了夏代音乐文化的遗产,另一方面得力于商人的巫术崇拜。《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尊神是崇拜掌管日月星辰和祸福吉凶的天神,事鬼是祭祀祖先。商人敬神尚鬼,喜好占卜,信仰巫术,注重祭祀。他们对祖先和天神的敬畏心和依赖感,都需要通过祭祀来表达。是否虔诚地祭祀祖先神和天神,关系到奴隶主国家政权的得失兴亡。殷人为了“尊神”、“事鬼”,基于占卜的祭祀活动经常举行,要使祭祀活动显得神秘、权威和浓烈,音乐歌舞是不可缺少的。管理占卜和组织祭祀的巫师同时也就是音乐舞蹈专家,甲骨文中的“舞”字也就是“巫”字。巫师以音乐歌舞降神娱神,与神通话。在宗教巫术的滋润下,殷商音乐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据出土的乐器实物和甲骨文中提到的乐器看,商代已有鼓、铃、磬、编磬、钟、编钟、缶、埙、箫、笙等多种乐器。也创作了大型的乐舞,商汤(约公元前1765—前1760)带领人民打败夏桀,《大濩》就是汤为纪念伐桀成功而创作的。殷周之际,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使先秦音乐文化在西周臻于顶峰。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结合———娱乐、休闲远古至殷商的音乐文化,带有强烈浓厚的巫术气息和实用性。这是因为远古时期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时,希望借助于音乐以增强自己的力量,或者幻想音乐具有神奇的功能。《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古乐篇》还有另一个传说:“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葛天氏和朱襄氏应是上古氏族。这两个传说中,前者表明远古文化中音乐与生产劳动、图腾崇拜和宗教祭祀结合在一起,后者表明当时人们把音乐作为巫术来施行,幻想音乐能驱除干燥多风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古代音乐不仅施于农事,也用于观察气象。《国语·周语》上虢文公讲述了传统的籍田典礼。大意是说:古代君王在春耕之前要举行“籍田”,即君王亲耕农田,以示奉祀宗庙,且寓劝农之意。籍田典礼前五天,乐师瞽用乐器测得和煦之风来时,君王就进入斋宫。举行典礼那天,乐师瞽带领乐官用乐器省察风土变化,以决定是否适宜春耕。古人认为,气候、温度、湿度、风力会影响管乐、弦乐的音响效果,反过来,通过音响效果可以观察气象,从而安排农事。这也是古人特别重视音乐的缘故之一。远古至殷商的音乐文化又极富于娱乐性。四千年前的夏启大概是第一个大规模追求音乐享受的统治者。《墨子·非乐》上说夏启“淫佚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锽锽,管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屈原《离骚》上也说:“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乐以自纵。”启的儿子太康和父亲一样,也是个音乐爱好者。夏桀更是喜好音乐,《管子·轻重篇》说:“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统治者的爱好和追求必然会加强音乐文化的世俗性、娱乐性。但夏代音乐文化的娱乐性,又与美酒美色的感官快感结合在一起,是建筑在奴隶的累累白骨之上的,原始音乐文化在为统治者所垄断后,必然要经过这一粗野的阶段。商汤灭夏后,曾经批判过夏代享乐性的音乐文化。成汤自诩:“惟王不迩声色。”商代统治者一度励精图治,禁止歌舞音乐的享受,宣布:“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于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尚书·伊训》)而且规定臣子有责任制止君王享受歌舞,如臣子失职,则要受墨刑的处罚。但是,这种扼杀文化艺术的禁欲主义并不能真正实行,因为它违背人们的追求美和自由的天性,也不符合统治阶级的享乐要求。殷纣王是继夏桀之后又一个喜好音乐的君王。《史记·殷本纪》说他:“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殷商时也有政治性、祭祀性的乐舞,如纪念商汤伐桀的《大濩》,但殷纣王不喜欢这种动作缓慢、旋律单调、音调平和、毫无刺激性的乐舞。师涓为殷纣创作的新音乐,富于娱乐性、欣赏性和享受性。正如《吕氏春秋。侈乐篇》所说的“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想必很有艺术魅力,所以殷纣王日夜沉溺其间。三“夏推动夏”的音乐文化先秦音乐文化发展到西周,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后,音乐文化的娱乐性和实用性开始让位于典礼性和政治性。西周灭殷,战乱初平,周人即着手制定礼乐制度。《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既绌殷命,袭淮夷,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制度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它结束了中原诸侯各国混乱杂陈、形殊体异的文化,迫使他们以周礼周乐作为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与周天子在政治和文化形态上保持一致,这对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周人对殷商文化采取了批判与继承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肯定了殷代先哲励精图治、不敢过度享乐而谨慎小心的作风,借鉴和利用殷商的典章制度和宗教文化。另一方面,周人对殷纣王放纵恣肆、酗酒田猎、奢侈享乐、喜好音乐的作法,表示了极大的反感。“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大雅·荡》),这类说法都是把夏桀、殷纣的音乐文化作为前车之鉴,要周人引以为戒。周人认为,殷纣之罪有三条。其一,不敬上帝神,不信天命,“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自以为“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尚书·西伯戡黎》)因而招致天帝愤怒,不再把纣看成是自己在人间的代理人,收回殷纣统治天下百姓的权力,即“天亦纵弃纣而不保”(《墨子·天志》)。其二,不祭祀祖先神,“弃绝先神祗不祀”,而且破坏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和用人标准,“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就是说,殷纣王不任用亲戚,而是启用和信任周人所谓的“罪犯”。其三,背弃传统的音乐,追求世俗享乐的新音乐。周人指责殷纣“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周武王在宣布殷纣之罪时说:“今殷王纣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悦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④所谓“先祖之乐”和“正声”是指《大濩》之类祭祀祖先的乐舞,也就是后来儒家极力推崇的雅乐。这类用于祭祀典礼的乐舞,注重政治意义及伦理教化,旋律平和简易,乐调雍容典雅,其舞蹈动作缓慢,气氛庄严、肃穆、和谐、隆重。这种典礼化程式化的音乐歌舞缺乏艺术活力。所谓“淫声”是指与此相对立的流行于民间的俗乐。由于“淫声”流丽婉转、繁音促节,感情热烈奔放,所以受到殷纣狂热的爱好。周人认为,上帝神和祖先神是君王赖以生存和传世之本,“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礼记·郊特牲》)音乐歌舞是用来祭祀上帝和祖先神的,是君王与上帝和祖先进行交际的桥梁。殷纣之罪的实质在于,他把音乐从神圣的祭坛上拉入世俗的人间,以“淫声”取代祭祀祖先的雅乐,使音乐失去了宗教的神圣感和政治的权威性,变成了赤裸裸的满足欲望的一种享乐。这在周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所以,殷纣王上失天帝宠幸,下失祖先庇护,失去了统治的氏族基础和阶级基础,最终身死国灭。周人把殷纣的“新声”看成是亡国之音,对殷商音乐文化采取了断然措施,宣布:“迅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所禁四声,是殷纣音乐文化的集中表现。周人批判殷纣音乐文化的目的,是要否定音乐文化的娱乐性、世俗性,肯定和恢复它的政治性、典礼性和等级性。让音乐重新回到神圣的政治舞台和道德教化的讲台,让音乐文化重新担负起政治和教化的重任。这不仅是为了从政治上文化上征服殷人,也表现出审美观念上的尖锐冲突。四重视音乐文化建设在批判“淫声”的同时,周人大规模地进行音乐文化建设。首先,周人建立了包括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功能的机构——大司乐。人数多达一千三四百,其中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力量是奴隶,行政领导由贵族担任。周代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项,礼乐排在最前面,可见“乐教”为统治阶级所看重。周人设立了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制度,在大司乐中,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公卿大夫及其贵族子弟,也有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学习的内容有音乐美学理论、演唱艺术的舞蹈艺术。《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的年限,从13岁开始到20岁毕业,在这期间,按学生的不同年龄,规定不同的学习课程和顺序。笙师、琴师、旄人等专业教师在大司乐中担任教育课程,分工极为细密。可见周王朝对音乐文化的重视。其次,周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宫廷“雅乐”体系。雅乐指周王朝所用的典礼音乐和祭祀音乐,内容包括六代乐舞、房中乐和《诗经》中的《雅》、《颂》。六代乐舞即前面所提到的《云门大卷》、《大咸》、《大戮》、《大夏》、《大濩》、《大武》。前五种是周代以前的乐舞,周人特别重视,并加以整理和利用。《大武》是周人创作的,用以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这六种规模宏大带有史诗性质的典礼音乐,其内容或是歌颂、纪念统治阶级杰出人物的文治武功,或是祭祀天地山川,或是夸耀政治上的清明、隆盛。房中乐是宫廷内用琴瑟演奏的歌曲,是一种燕乐,或室内乐。《诗经》中的《雅》是朝廷燕享的歌,《颂》是宗庙祭祀时用的乐舞。祭祀天地和祖先是西周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隆重的典礼、最重大的事件,这些活动都离不开雅乐。在庄严隆重的典礼和肃穆崇高的气氛以及浓厚的教化意味中,雅乐的舞者手持各种器物,容貌端庄,进退适宜,动作缓慢,声调平和。雅乐的演奏、旋律简易,节奏适中,变化很少,情感温柔敦厚,符合中庸之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艺术和美感上讲,雅乐的旋律重复而少变化则吸引力弱,舞蹈动作缓慢呆板则容易引起厌烦之感。它缺少民间音乐那种生动活泼、刚健质朴的气息,这正是它致命的弱点。周人的音乐文化建设还包括使音乐等级化和阶级化。周礼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若干个严密的等级,即“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周人为各个等级制定了严格的用乐制度,音乐成为社会等级制度的标志,享用不同的音乐象征着政治权力的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庶民是没有资格享用音乐的,就是在统治阶级内部,王、诸侯、卿、大大和士,享用的乐队和乐器的排列以及舞蹈的人数,均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大四、士二。”“大夫无故不彻悬,士无故不彻琴瑟。”如违背了用乐的规定,则是僭越之罪。周人的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整理、综合了以前和当时的音乐文化,建立了音乐机构,创办了音乐教育,音乐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不仅建立了雅乐文化,民间音乐也得到大量发展,因而产生了很多民歌,其精华已保存在《诗经》中。音乐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有了十二律和七声音阶的理论以及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见于记载的乐器有近七十种,如钟、铃、钲、铎、饶、编钟、编磬等。音乐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周人用音乐文化统一了思想,这对巩固政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五“俗乐”之变——周天子以来的“乐”文化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政由方伯。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权力转移到了诸侯霸主手中,西周政治从此全面崩溃。孔子认为春秋之际是一个天下无道的时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随着周天子政治权力的丧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先秦音乐文化日趋式微。首先,原来由周天子垄断的音乐文化,在春秋之际,被现实毫不留情地打破了。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音乐,已被诸侯毫不客气地据为己用。《论语·八佾》记载:“季氏八佾舞于庭。”季氏不过是鲁国的大夫,竟然也用起天子才能享用的舞佾来了。《礼记·郊特性》对礼崩乐坏有一个总结:“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磐,朱干设锡,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诸侯之僭礼也。”诸侯享用的祭礼、音乐、服饰,已经全面僭越周礼,显示出春秋之际政治文化变革的巨大浪潮。其次,原来为周王朝宫廷服务的乐官、乐工如鸟兽散,大量流落到民间。据《论语·微子》记载,这些人逃到齐国、楚国、秦国、汉水之滨或海边。由周天子垄断的音乐文化被他们带到了民间,促进了俗乐的流行和发展。第三,原先局限在王朝宫殿的音乐文化,开始扩散到民间。由乐在官府变成了乐在民间,并出现了伯牙、钟子期、高渐离等杰出的音乐家和专业的歌唱家。据《宋书·乐志》记载,当时秦青、韩娥、王豹、绵驹等都善于徒歌,而且鬻歌为生。第四,俗乐风靡,雅乐衰微是春秋时期音乐文化的显著特点。俗乐是与雅乐相对立的流行于民间的新兴音乐,又称“新乐”、“新声”。俗乐起源很早,周人称殷纣喜好“靡靡之乐”、“淫声”,想来这是最早的俗乐。春秋之际社会政治文化的巨大变革促使俗乐沛然兴起,一时成为新的审美趣味和音乐文化的代表。最典型的俗乐是“郑卫之声”,先秦古籍中,关于“郑卫之声”或“淫声”的记载很多:“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吕氏春秋·音初》)“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