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油,第一采油厂大有可为_第1页
科技兴油,第一采油厂大有可为_第2页
科技兴油,第一采油厂大有可为_第3页
科技兴油,第一采油厂大有可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兴油,第一采油厂大有可为

分层注浆,分层抓落实,开展技术措施专项战争期间,许多专家确立了“根据地工作,斗争对象油层”的理念,制定了世界先进的开发水平,并开辟了中国特色油田开发的道路。油田开发初期,针对油田面积大,边水不活跃和弹性能量小这一普遍矛盾,采取了“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压力采油”的开采方式,做到“三提前”,即提前预测油田开发趋势,提前做好工艺技术准备,提前进行开发方案试验,使油田能量一开始就得到补充。在技术攻关的同时,抓住油田稳产中的主要矛盾,大力开展区块开发试验,在中区西部先后开展了十大试验。其中,针对油田开发中逐步形成的平面、层间和层内三大矛盾,开展了分层注水和笼统强化注水对比试验。为了确保油田稳产,充分发挥中低渗透层的作用,开展了“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高台子油层开发试验”等。为挖掘各类油层潜力,搞好产量接替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实现原油长期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保证。从1960年油区开发打第一口油井到1965年开发萨尔图油层的一次井网全部布完,油区产量迅速上升到611万吨,超过了设计能力,油层仍然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下自喷开采。1966年中期开始,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干扰,在“科研无用论”错误思想影响下,大批技术人员被诬陷为“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强迫下放劳动。油田曾一度出现了原油产量下降、油层压力下降、油井含水上升的“两降一升”的被动局面。广大科研人员顶住各种压力,坚持科研实践,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1970年,遵照周总理关于“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的指示,全厂科技人员大学“两论”,群众性的地下大调查和油水井分析活动广泛开展。广大科技人员在全面深入地认识油田地下的基础上,编制调整方案,全面加强注水和恢复、提高压力的工作。针对主力油层注入水单层突进、产水量迅速上升的矛盾,采取了“六分四清”采油工艺技术,即分层注水、分层采油、分层测试、分层研究、分层改造、分层管理,分层注水量清、分层采油量清、分层出水状况清、分层压力清,保持了合理的地层压力,缓解了层间矛盾。围绕“如何保持长期稳产”的课题,根据油田地下不断变化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依靠原井网、原开采工艺,通过加强分层注水、分层压裂、分层堵水等调整挖潜措施,充分发挥主力油层作用。到1974年第一采油厂原油年产量攀上了1000万吨的历史新高,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刻苦攻关,科技实践风起云涌、持续推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推广应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油气藏水处理的认识与试验研究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田含水达到70.6%,地下油水状况变得复杂,开发难度逐年加大。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面对国家对石油能源的迫切需求,第一采油厂全面转变开发方式,变自喷开采为机械开采,并做出了开发地下尚未动用的高台子油层的重大决策,吹响了向年产1500万吨的进军号角。1980年以后,自喷井大量转抽,产液量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套损、降压,供电不足和大排距、大井距造成注水不均等原因,油田注水量增幅较慢,地下出现了欠注问题。针对这些矛盾,第一采油厂始终坚持不断实践,不断认识。根据注水站布局不合理问题,先后建立注水站4座,缩小了供水半径,注水压力由10兆帕提高到12兆帕。同时,针对主力油层出力多、含水高,非主力油层出力少、含水低,一些中低渗透层还未动用的实际情况,及时实行了“三个转变”的油田稳产增产措施。一是调整措施以“六分四清”为主转到以细分层系为主,开发层系由原来的3套细分成7套;二是挖潜对象以高渗透层为主转到以中低渗透层为主,主要靠钻加密调整井挖掘中低渗透层潜力,1980年至1989年共钻调整井1118口,形成了年产3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三是开采方式以自喷采油为主转到以机械采油为主,转抽2074口,占油井总数的75.5%。与此同时,新投产1233口高台子井,新增产能635万吨。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第一采油厂原油产量实现了稳中有升。高台子油藏的开发可谓第一采油厂开发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关键战役。高台子油层位于萨尔图油层下面,埋藏较深,渗透率低,而且油层也比较薄,开采难度大。在油田开发初期,由于认识和技术上的制约,地质专家们把高台子油层打入了“冷宫”。然而,由于萨尔图主力油层产量递减,第一采油厂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地下依旧沉睡的高台子油层,开始了对高台子油层的开发试验。为搞好开发工作,1980年第一采油厂首先开辟了1.57平方千米的高台子油层开发试验区,初步掌握了有关高台子油层生产能力、吸水能力、开发特点、措施效果等大量的宝贵资料。为科学编制高台子油层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为了研究高含水期及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特点和产液量、产量的变化规律,1983年又在西区开展了全面转抽加速开采试验。通过三年试验,增油14万吨,搞清了油井转抽后产液量的提高幅度、采液指数、采油指数的变化规律,为“七五”期间油田稳产提供了现场依据。1988年,在西二块进行了注采系统调整试验,在断西高台子油层进行了由反九点改五点法注采系统调整试验,为“八五”期间对萨葡及高台子油层进行注采系统全面调整,做好了充分准备。至此,沉睡了亿万年的高台子油藏的宝库大门终于被打开,当石油滚滚涌出地面时,展现在一厂人面前的是科技开发带来的光明前景。10年间,打井2000多口,全面开发了高台子油层,产量高峰时达到年产700多万吨,约占全厂产量的一半。经地质储量计算,一厂整个高台子油层储量达到3.1亿吨。相当于在地下又挖出一个世界级的大型油田。依靠主力油层和高台子油层的开发,到1991年,第一采油厂攀上了年产1500万吨的高峰。1990年底,大庆石油管理局针对提高产液量保稳产带来的含水上升、产液量高等问题,提出了“稳油控水”的油田开发方针。第一采油厂于1991年全面实施“稳油控水”工程,进行了注水结构、产液结构和储采结构调整。利用分层注水工艺,搞好注水井的分层注水,控制高含水层的注入量,加强低含水层的注入量,调整采油井层间和平面产业结构;通过对高含水层堵水、低含水层压裂等措施,控制产液量增长速度;对萨、葡油层全面进行二次加密开发调整,增加可采储量。通过实施“稳油控水”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萨中开发区在“八五”期间每年增加可采储量700万至1000万吨,到1998年,第一采油厂创造了年产原油1500万吨连续高产8年的奇迹。次采油工程的重大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历史性地提到了大庆油田开发的议事日程。面对油田持续发展的新形势,第一采油厂又开始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油层采出程度高,主力油层开发效果变差,地下油水情况纷繁复杂,产量递减幅度增大,稳产和产量下降的矛盾十分尖锐,实现油田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新的开发技术,由此,三次采油技术应运而生。第一采油厂开始了向更新的石油开采科技领域进军的艰苦攀登。大庆油田的开发,一直实行的是水驱采油。采用这种办法,依据石油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只能采出地下石油储量的40%至45%。而三次采油,通过向地下油层注入化学制剂,可较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在中区西部单层、双层两个小型注聚合物三次采油开发试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三次采油工业化生产。全油区开辟了5块注聚合物工业化生产区,面积达到30平方千米,占全厂总开发面积的近五分之一。1997年,聚合物工业化生产区日产油由见效前的3319吨增加到10413吨,含水由92.6%下降到75%,平均单井日产油由15吨增加到49.6吨,增油幅度达到213%。整个聚合物工业化生产区全年累计产油232.9万吨,比1996年增油151万吨。随着聚合物驱生产规模的扩大,不断发展完善聚驱技术,提高主力油层聚驱开发水平。“十五”期间,紧紧围绕聚驱“210”工作部署,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加强注聚区块个性化跟踪调整,采取应用“高用量、高分子量、高浓度”技术、复合离子深度调剖技术,加大分层注聚力度,实施过渡带聚驱综合调整等措施,充分利用储量资源,提高聚驱开发水平,实现了“210”工作目标。聚合物三次采油工业化生产的重大成功,不仅为第一采油厂实现持续稳产带来了明媚的春光,更重要的是为大庆油田的注聚合物三次采油提供了试验依据和工业性生产的实践。现在,聚合物采油已在大庆油田广泛应用,成为整个大庆油田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全面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十五”后三年,第一采油厂围绕“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宏伟目标,全面实施了“151293”工程。三年新增可采储量1182万吨;水驱综合含水少上升1.6个百分点;三年建成产能201.3万吨;水驱自然递减率控制在6.79%;聚驱年产油保持340万吨以上。同时,第一采油厂不断发展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指导油田开发工作。坚持地质基础工作与技术发展并举,发展了储层描述、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描述等技术,研究层次不断加深,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综合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研究成果在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和现场试验等工作中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加强水驱调整和优化,不断改善开发效果。大力实施加密调整、注采系统调整、多学科综合治理和细分注水调整,优化注水、产液结构,使注水量增长率、产液量增长率、自然递减率得到有效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减缓,地下形势逐渐好转。仅“十五”期间,共开展科研和现场试验495项,解决了含聚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注聚井增注等重大技术问题,在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研究、二类油层注聚配套技术、螺杆泵配套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获得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级以上技术创新奖39项,其中中石油集团公司一等奖1项;股份公司二等奖2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特等奖2项,一、二、三等奖34项;获得国家专利技术13项;推广新技术148项;完成群众性技术革新1619项,青工“五小”成果1103项;萨尔图油田荣获中石油股份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