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红细胞及形态_第1页
尿液红细胞及形态_第2页
尿液红细胞及形态_第3页
尿液红细胞及形态_第4页
尿液红细胞及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尿液红细胞及形态学检查血尿的概念

镜下血尿:以传统的尿离心沉渣玻片涂片,在高倍镜下检查10个视野后,如每高倍视野中见到红细胞超过3~5个,则定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重症者尿呈洗肉水样或血色,称为肉眼血尿。尿红细胞检测方法干化学分析法显微镜检查法(镜检)自动化尿沉渣分析仪法单克隆抗体免疫法干化学法原理:利用尿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或其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均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使过氧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烯钴释放出新生态氧,后者可氧化有关色原(如邻甲苯胺)显色。因此,它既可检测红细胞,也可检测游离血红蛋白,还可作为红细胞镜检的筛选法。不足:吩噻嗪类或吩嗪类药物、肌红蛋白、对热不稳定酶、氧化剂或细菌过氧化物酶、尿pH值偏高等均可使隐血出现假阳性。尿液中存在大量维生素C时,可由于竞争性抑制反应而使干化学隐血出现假阴性。显微镜检查法(镜检)尿沉渣镜检的标准是:①医生要求镜检或病人的主诉、体征可能在尿沉渣中出现除红、白细胞以外的有形成分如结晶、异常细胞等;②泌尿系统疾病或可引发肾脏并发症的疾病;③尿液颜色、浊度、蛋白、亚硝酸盐、红细胞、白细胞有任何一项异常者。对于干化学筛选后的镜检问题,国内学者有争议,有学者认为镜检是尿沉渣分析的参考标准,其重要意义是任何方法无可替代的,只要有条件,最好每份标本都镜检。尿红细胞镜检是尿液红细胞检测的参考标准。其不足是:①有些红细胞在肾脏长时间滞留,受机械作用破碎或在血管内发生溶血,形成Hb尿,不能检出;②规范化尿沉渣镜检操作较为繁琐(标准化操作步骤:新鲜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min后留0.2ml尿沉渣,将尿沉渣充盈到标准尿沉渣计数板内,计算出红细胞数/μl);③获得准确的试验结果,除需训练有素、工作认真负责的技术人员外,还需对所用试验器材(标本收集器皿、离心机及计数板)进行标准化。自动尿沉渣分析仪UF-100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液中有形成分直接作荧光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原理,通过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荧光强度(Fls)、荧光脉冲宽度(Flw)以及细胞电阻抗等参数来检测尿中有形成分的大小、长度、染色情况,从而区分尿中的各种有形成分,具有操作简单、结果重复性好等特点。在红细胞检测方面,UF-100的特点之一是同时提供尿红细胞均一型和非均一型指标,对鉴别尿中红细胞的来源有较大参考价值。

结晶、菌尿(草酸钙结晶和霉菌)导致假阳性,红细胞碎片及影红细胞相对于普通红细胞而言其荧光染色敏感度下降,荧光强度弱而造成仪器漏检。单克隆抗体免疫法可将尿液中的红细胞或Hb与试剂中单克隆抗体结合并显色。其优点是敏感度高、特异性好。按每个红细胞Hb含量为30pg计,尿液中含有2个红细胞/μl(相当于0.5/HFP)即可检出。其特异性体现在仅与人Hb起反应,假阳性率很低。由于其过于敏感,在正常人尿内含红细胞(0~3/HFP)时,即可发生反应。因此,不适合常规尿红细胞检查。但当常规镜检与干化学法结果不能解释时,如尿中红细胞溶解和受某些物质干扰干化学检查阳性,而镜检未找到红细胞,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法可为尿中红细胞的性质提供鉴别诊断依据。

综合评价尿红细胞镜检是尿液红细胞检测的参考标准,但对尿中溶解的红细胞不能检出。干化学法可检测Hb,既有助于溶血性疾病的诊断,也可弥补镜检不能检出破坏的红细胞之不足,还可作为尿红细胞镜检的筛选方法。但必须注重尿液分析仪及试剂带的质量及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综合评价单克隆抗体免疫法检查尿液红细胞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其过于敏感,不能用于常规检测;在镜检和干化学法检测结果不可解释时,其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尿流式细胞仪检查不仅对尿红细胞定量分析有意义,而且还能对尿红细胞形态进行分析,以确定血尿来源。但分析过程易受某些因素的干扰,如酵母菌、精子等,当仪器出现报警时,必须用镜检确认。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主要方法有:普通光镜、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血液分析仪、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等。普通光镜检查通常,在高倍镜下(400倍)识别非染色细胞形态,此法由于缺乏色泽对比和立体感,常要求观察者有丰富熟练的尿形态学经验。改用染色法(甲基绿染色,结晶紫-沙黄染色,或瑞氏染色)可增加形态鉴别特征。相差显微镜检查1968年,Kark研究小组开始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细胞等形态,1979年澳大利亚的肾病学家Birch和Fairly应用于临床。相差显微镜反映红细胞立体感强,是目前检查尿红细胞形态最常用的方法。扫描电镜1983年,Fasseff用扫描电镜观察尿红细胞。由于立体感强,可敏感地观察到红细胞表面的细微变化。但因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于临床。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1995年,日本推出流式细胞技术为原理的尿液分析仪SysmexUF-100,可将尿中成分作荧光染色后识别,如为肾性红细胞,散射光分布在图像左侧,非肾性红细胞在图像右侧,能有效地区别血尿来源。血液分析仪测定尿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肾性红细胞以小型为主,MCV小于血MCV;MCV<72fl;非肾性红细胞以正常为主,MCV大于血MCV。但用MCV时,要注意排除其他微粒的干扰。观察红细胞体积分布图(RDW):具有客观、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畸形红细胞分类大红细胞:细胞体增大,中心淡,无双盘凹陷感。小红细胞:胞体小,外膜增厚,折光增强。棘形红细胞:胞质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突起,如生芽样。环形红细胞(面包圈红细胞):因细胞内血红蛋白丢失或胞浆聚集,形似面包圈样空心环状。新月形红细胞:红细胞如半月形。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血红蛋白丢失。皱缩红细胞:高渗尿中多见。影红细胞:低渗尿中多见。红细胞碎片尿异形红细胞形态形成机制①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滤膜,受到挤压损伤;②红细胞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持续变化的肾小管滤液的影响:肾性血尿中由于红细胞本身受损,其形态已经发生变化,因此极易受肾小管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形态畸变。非肾性血尿则不存在红细胞通过肾小球滤膜挤压损伤的前提,而且红细胞在肾小管滤液中流经的时间短暂,因而受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较小,故红细胞形态保持正常或均一性轻度变化。

判断界限非肾小球性血尿:均一性红细胞>80%,畸形红细胞<20%。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80%。红细胞呈多形性,如粗棘状、菜花状、伪足状、面包圈状;或极度萎缩或极度膨胀;或呈碎片状等。混合性红细胞血尿:畸形红细胞>20%、<80%,为混合型血尿。影响因素①碱性(pH>9.0)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表面增加,出现锯齿形红细胞和棘形红细胞;②酸性(pH<4.0)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表面增加,出现可逆口型红细胞或细胞溶解、破坏;③渗透压较低(<400mmol/L)时,出现面包圈样、戒形红细胞且易溶血;④渗透压较高(>900mmol/L)且pH增加时,则形成锯齿形、棘形红细胞。标本要求由于pH及尿渗透压会对RBC形态产生影响,在采集标本时,我们要求受检者检前限水,让尿液在膀胱中停留6h,严格取清洁中段晨尿,以期减小pH值及尿渗透压对结果的影响,使结果更具可比性。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尿10ml,400g离心力,离心5min,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夜,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使尿有形成分充分混匀。取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观察。临床意义肾性血尿疾病主要有:膜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局灶性肾硬化、系统性血管炎、肾淀粉样变等。非肾性血尿疾病主要有:肾结石症、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等。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尿中畸形红细胞增多、但形态单一不能诊断肾小球性血尿

单纯尿pH、渗透压的变化也可引起尿红细胞畸形,但此时尿畸形红细胞为单一形态。尿红细胞在酸性尿液中肿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