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代铭记》与《金石录后序》金石学研究再添力作赵振华先生《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评介_第1页
《洛阳古代铭记》与《金石录后序》金石学研究再添力作赵振华先生《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评介_第2页
《洛阳古代铭记》与《金石录后序》金石学研究再添力作赵振华先生《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评介_第3页
《洛阳古代铭记》与《金石录后序》金石学研究再添力作赵振华先生《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评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古代铭记》与《金石录后序》金石学研究再添力作赵振华先生《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评介

赵振泰的洛阳古代碑文研究是洛阳古代碑文研究的重要著作。2009年12月,《华尔街日报》第一版发行,并获得第25届全国优秀古籍奖优秀奖。该书共有8编133万字,全面系统地汇集了不同时期作者对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的研究成果80余篇。其内容详实,观点独到,不失为金石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一清中期赵明诚刻20卷金石刻,清以石刻学为主的金石学已发展为一门显学。金石之学作为一门学科,起始于宋代,但其源头可以更溯到秦汉时期。早在秦汉时期金石铭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曰:“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同卷记载,秦始皇“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之后,金石石刻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而加以继承。宋代出现了一批对后学影响深远的金石学家和专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欧阳修和赵明诚。欧阳修整理了历代碑刻,尤其是汉唐碑刻题跋,最终辑成《考古录》。该书主要目的在于考证史乘之缺谬,为史籍补缺纠谬,对整个宋代的学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赵明诚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金石学集大成者,他历经20年搜集收藏2000卷金石碑刻,整理成集撰成《金石录》,对后世影响巨大。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高度评价《金石录》的历史价值:“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因此,欧阳修和赵明诚也被公认为中国金石学的奠基人。明清时期,金石学发展到鼎盛阶段,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著作面世,如《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古泉汇》、《金石索》等。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发展,金石学地位更加彰显重要,罗振玉和王国维是近代金石学的集大成者,作品颇丰,影响深远。洛阳作为千年帝都,素有“中国石刻之乡”之称,石刻研究的优势得天独厚,研究者人才辈出,赵振华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担任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掌握了大量碑刻墓志等珍贵的一手资料。复旦大学和河南大学的求学经历也使他开阔了视野,在石刻研究上屡传捷报。《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一书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他在洛阳石刻研究中的地位。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古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因此魏晋以来时兴的碑刻墓志也沉淀在了古都洛阳。赵振华先生在《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一书开篇中就综合介绍了洛阳墓志碑刻,指出洛阳碑刻墓志发掘收藏及其研究状况,并且介绍了一些洛阳主要石刻存放地和重要石刻目录。这些都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二洛阳阿史那感德墓志,主要反映唐代社会《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是一部多视角多层次综合研究洛阳古代墓志碑刻的重要著作。正如著名古文献学家王素先生在《序》中所言,该书有四大特点:即注重新材料与新问题;注重热点视角与热点课题;注重综合性研究与综合性命题;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地理诸多领域,并且对书法、辨伪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论述。书中共分为八大部分,纵向上从汉魏晋一直到五代宋金元,分阶段对河洛地区出土的铭刻墓志加以梳理论述,展现洛阳石刻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横向上,主要以唐代出土墓志为例,分别从官吏平民、民族异域、宗教阶级等方面来窥视唐代洛阳种种涟漪。对少数民族商人碑刻墓志的研究是该书的重要内容。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外贸易发达,当然来洛阳的少数民族商人也络绎不绝。他们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选择留在了洛阳,死后也长眠于莽莽邙山之中。近期在洛阳出土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碑刻墓志。赵振华先生在该书第三编中选取了唐代洛阳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墓志加以研究,如唐代入华的突厥、昭武九姓、月氏、高句丽、百济人等墓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颉利可汗曾孙阿史那感德的墓志、冠军大将军归义可汗阿史那感德墓志,记载了隋唐之际突厥颉利可汗与中原王朝交往之史迹以及颉利携其子特勤、孙伽那归唐后居于西京之简历。从随葬墓志中,作者推测到埋葬阿史那感德的突厥葬俗中包含着明显的汉化因素,这一点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另一方羽林军大将军张羲之夫人阿史那氏墓志更能说明少数民族在河洛地区汉化的踪迹。阿史那氏为盛唐时期突厥首领、双河郡都督慴舍提噋啜之女,后嫁给羽林军大将军张羲之,结为姻戚,阿史那氏出身高贵,为西突厥十姓部落之一。朝廷汉人高官与突厥酋女通婚即统治阶层胡汉联姻是社会开放型婚姻的表象,体现了朝廷绥靖西域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史实,也反映了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的汉化倾向。经幢墓志是赵振华先生研究的一个重点。洛阳作为中国佛教的祖庭,长期以来中外僧侣络绎不绝。东汉明帝时,白马驮经到洛阳,自那时起,历经数载,不知有多少西僧东来。到北魏时,佛教再次盛行,《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记载,洛阳“京城表里,凡一千余寺”,“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兹乐土”。北魏宣武帝专门设立永明寺来安置异域僧人,于是百国沙门3000余人活动于洛阳城,场面可谓壮观。盛唐时期的洛阳,人口聚集,是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佛教影响广泛,为各社会阶层所接受。作者选取了该时期《韩氏刘夫人(会如)墓志》和《皇再从祖姑故宁刹寺比丘尼志弘墓志》两方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墓志,多角度反映唐代宗教发展状况。这两位墓志主人比丘尼会如和志弘本为仕宦家庭主妇,社会地位较高,经济生活优裕,晚年先后于圣善寺、宁刹寺削发为尼。她们生平濡染佛法僧之教义,走在世俗信仰群体的前沿,以个人出家的实践具体推动佛教之盛行,也足见佛教对世俗人生之深刻影响。作者在结语中认为:唐代社会,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佛教有着其他宗教所不具有的广泛影响,为各阶层人士所普遍接受。这也正一语中的指出了佛教在唐代洛阳的发展状况,乃本文的精彩之处。洛阳唐代商人墓志碑刻也是赵振华先生在本书中论述的重点之一。唐代洛阳城内设有专供商业贸易的市场。《唐六典》卷二十《两京市署令下注》记载,唐朝建立后,东都洛阳也置有东、南、北三个市场,“东都西市则为隋南市也,南市则隋东市也……垂拱中省京南市,开元十年又省都西市”。这些商业市场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商旅活动于此。作者在《谈洛阳、西安出土的唐代商贾墓志》一文中首次揭示了唐代商人墓志的历史价值,并且通过比较分析,总结了唐代两大都城商人的共同特点,即商贾居住于市场周围的坊里,近市而居便利于邸肆经营取利,商贾之家多世代相传,“商之子恒为商”,商贾墓志个体小文字少。作者的这些有益的总结,给我们研究唐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和城市商人的活动轨迹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三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黄肠石题研究属于金石学的范畴,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赵振华先生读书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黄肠石考古发现于东汉前期土坑竖穴诸侯王墓,是由西汉黄肠题凑的黄肠木发展而来,黄肠石构筑的石墙石材分为长方和方形,长度约1米。上面有时会有墨书题字或刻字,多记载帝王年号,施工工匠的名字、石料产地等信息。“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中。该书卷六十八《霍光传》曰:“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又“《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椁,柏黄肠题凑。”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石刻字是指刻有文字的黄肠石。洛阳发现的最早的黄肠石刻是东汉永建三年的,共二石,其一长62厘米,宽36厘米,高77厘米,上刻“尹任石广三尺,宽尺五寸,长二尺七寸,第廿六,永建三年四月省。”另一长48厘米,宽33厘米,高77厘米,上刻“费孙石广三尺,宽二尺,长二尺七寸,第十,永建三年四月省。”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能看到的关于黄肠石刻铭研究成果颇丰,罗振玉、王国维等一批金石学家早已关注黄肠石刻铭的研究。至于洛阳的黄肠石刻研究,《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金石拓片草目》就著录了洛阳出土的黄肠石拓片目录60多种,可见洛阳出土黄肠石刻数量之大,这也为洛阳学界同仁提供了更多的一手资料。赵振华先生在《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研究》一文中,对东汉帝陵黄肠石题铭首次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全文共分为十节,分别从黄肠石、黄肠题凑及洛阳各个帝陵兆域出土的黄肠石加以研究。同时该文汇集整理了一些有关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资料,辅以田野调查,深入研究、集中刊布题铭150余种,作者希望通过对黄肠石刻铭的整理和研究,能够为比较系统地了解洛阳东汉陵墓群的历史面貌和陵墓制度的变迁提供一些帮助。20世纪以来,洛阳北邙山首次发现垒砌东汉帝王陵墓地宫的黄肠石上有题铭,隶书工整,结体扁平,笔划挺拔,受到金石学者的关注。这种民间石匠书迹是汉代书法之特殊品类而为近代金石家关注。端方最先将题铭记载于《匋斋藏石记》,曰:“石高二尺二寸五六分,广一尺而弱。永建五年二月日。董黄石,广三尺,厚尺五,长三尺。”金石学家罗振玉、王国维、马衡等也对此加以研究,题铭释读,影响深远。最终这些文物被河南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于右任、张钫等公私保藏。作者在书中还提及到了偃师万安山的东汉帝陵茔域发现的黄肠石题铭,再一次引起学界关注。作者在书中还对黄肠石的题铭程序分类和题铭内容及意义加以研究,认为黄肠石题铭简单且程式化,题铭以工人名为核心,少者数字,多者二三十字,由简至繁,并且存在完整的题铭格式。在题铭内容上讲究规格和规律,如洛阳古代艺术馆藏石题铭曰:“郭公石,丈七”,作者认为这是其凿治广、厚确定的数块黄肠石的总长度。黄肠石题铭的书刻方式与书法艺术也该书研究的精彩之一。作者认为洛阳出土的黄肠石、刑徒墓砖上的刻字是由服役刑徒以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刊刻而成,最后经官府验收合格后,经石工刊刻于黄肠石上。作者通过对洛阳出土多方黄肠石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黄肠石在书法艺术上运用一般劳动者粗犷的刀笔却造就了一种丰碑大碣的效果,使黄肠石题铭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一席。赵振华先生还在书中对洛阳黄肠石墓和治石造墓程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些都奠定了他在黄肠石领域研究的地位。四著书立说:赵结构与洛阳古代铭游洛阳历史文化遗存丰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