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的选择与布局从城市环境特征中寻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特点安溪县城绿地系统规划_第1页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的选择与布局从城市环境特征中寻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特点安溪县城绿地系统规划_第2页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的选择与布局从城市环境特征中寻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特点安溪县城绿地系统规划_第3页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的选择与布局从城市环境特征中寻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特点安溪县城绿地系统规划_第4页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的选择与布局从城市环境特征中寻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特点安溪县城绿地系统规划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的选择与布局从城市环境特征中寻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特点安溪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绿地布局结构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原则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拥有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资源。城市绿地以其机能特性,大多依存于天然的自然资源状况。城市绿地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若能将自然资源特征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来布置城市绿地,将使城市绿地布局结构得以体现城市的风貌特色。本文介绍的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这方面的探索。2景观、地质条件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泉州市西部。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厦门市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同漳平市交界。安溪县城所在地凤城镇位于县域东部。安溪县地质以褶皱、断裂为主的构造形迹非常发育。以丘陵山地为主,河谷盆地串珠状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主要河流贯穿盆地,并切穿盆地之间的山岭。县域内的主要乡镇均沿西溪河流两岸的盆地建设。安溪县域山茂水丰,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晋江流域的主干流西溪源于县域境内,其水源是下游城市的生命水。安溪县还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之乡和藤铁艺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镇湖头是李光第的故乡。县城中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建筑群记载着安溪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3该地区绿色系统规划和布局3.1合理确定规划原则泉州的母亲河晋江流域的主干——西溪源自安溪。西溪水源水质关系着泉州城市的生命。自然环境赋予安溪人特殊而神圣的使命——保护水源水质。规划对安溪县域绿地系统规划原则确定如下:(1)保护第一的原则:即高度重视县域内自然山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突出水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2)促进发展的原则: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保护,努力寻求在保护中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完善的绿地系统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3)系统性的原则:增强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合理布局,均衡分布,突出个性,完善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充满活力。3.2主干流东南角区域经济结构格局安溪县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突出3个重点:一是水系的保护;二是自然山林植被、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三是乡镇的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强化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根据安溪县域自然资源条件、城镇布局和安溪县的特殊使命——对泉州饮用水源环境的保护,规划安溪县域为:“一干、三支、多叉、多片、多点”,形成“树枝”状的绿地系统结构。该结构的形成是以晋江流域主干流西溪水系的保护为线,以云中山自然保护区、丰田国有林场、白濑国有林场、竹园国有林场、半林国有林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山森林公园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一般镇为平台,保护和建设县域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农业生态观光林、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公园绿地,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一干:以安溪县城主城区为核心,沿城内西溪两岸布置绿地带,形成县域绿地系统“树枝”状结构中的“主干”。三支:从县城分别至感德、祥华和芦田的3条西溪干流沿河流两岸布置绿地带,形成县域绿地系统“树枝”状结构的“主枝”。多叉:沿县域内西溪支流水系两岸布置绿地带,形成县域绿地系统“树枝”状结构的“枝杈”。多片:县域内的自然山林、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形成的县域绿地系统“树枝”状结构中的一片片“绿叶”。多点:县域内除县城建成区外,县域城镇体系中的各镇建成区的绿地,形成县域绿地系统“树枝”状结构中的一朵朵“花蕾”。安溪县域绿地系统通过西溪水系的保护绿地带与自然山林植被的保护、城镇公园绿地的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富有安溪县域特色的“树枝”状绿地系统构架,其构架赋予了安溪县域绿地系统深厚的自然生态文化内涵(图1)。3.3规划布局3.3.1城镇中水系两岸绿经济带的控制即对西溪河流水系两岸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地带。由于河流所经两岸环境特征不同,绿地带控制的宽度分别对待。主要有3种情况:(1)中心城市——县城中水系两岸绿地带的控制:因城市发展用地空间小,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绿地带宽度控制在50~100m。(2)其他城镇中水系两岸绿地带的控制: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相对中心城市滞后,城镇现状条件制约因素较小,其绿地带宽度控制在80~150m。(3)其他河流段两岸绿地带的控制:这些河流段两岸现状有的是农田、菜地,有的是山林。对于两岸是农田的河流,在其两岸控制250m以上的绿地带,同时对自然山林加强保护。3.3.2生态风景绿地山地农田生态景区绿地(1)县域北部依托金谷太王陵旅游区、白濑林场、丰田林场和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将面向西溪水系的山体农田建设成生态风景绿地。(2)县域中部以清水岩风景名胜区、九峰山旅游风景区为依托,利用区内面向西溪水系的自然山林、农田建设生态风景绿地。(3)县域南部以犀山旅游风景区、洪恩岩旅游风景区、竹园林场为依托,利用面西溪水系的自然山林、农田建设生态农业、风景绿地。3.3.3重点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重点中心充分发挥城镇周边自然山林植被的生态基质作用,结合城镇发展现状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确定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中心城市建成区按人均15m2/人以上布置公园绿地。充分发挥城市建成区周边自然山林的生态效益,加强风景林的建设,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2)重点中心镇湖头镇湖头镇作为福建历史文化名镇,依托白濑林场,加强建成区周边自然山林、风景林地的保护建设,使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建成区至少要有3座面积在10hm2以上的公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在10m2/人以上。(3)重点中心镇长坑镇规划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应不少于10m2/人。至少布置2座面积在10hm2以上的公园绿地。加强建成区周边自然山林的保护,大力建设防护林地,使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4)其他乡镇依托自然山林和风景区,在建成区中至少布置2座面积8hm2以上的公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应达到6m2/人以上。通过建成区周边自然山林的保护,使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4城市绿地的布局安溪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从3个层次进行考虑。一是从本次规划区范围的整体空间环境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提出整体布局结构;二是从本次规划的城市建成区范围来考虑绿地布局;三是从城市发展的风貌特色和个性形成来考虑,发挥绿地系统的积极作用,创造富有个性的城市肌理。按两个区进行绿地系统布局,即规划区和建成区。4.1安溪县的城市环境特征4.1.1车桥上的“龙”与“水”(1)水在城中,形似“卧龙”源自安溪的晋江干流西溪卧于城中。西部两条上游西溪干流在城中交汇,城中的水系呈三弯,形似一条“卧龙”。(2)城在山中,卧龙藏凤安溪县城四周山林环抱,大寨山、凤凰山、笔架山和五峰山4座山体呈五楔形嵌入城中,它们就像展开的“凤羽”,与城中的“卧龙”融合起来,形似“凤凰”,山、水、城构筑了“卧龙藏凤”的自然形态特征。(3)外高中低,沟溪纵横县城城市建成区的地形由外向中部西溪水系逐渐降低。源自四周山体中的沟溪纵横交错,伸向西溪。4.1.2林地和林地的自然保护是城市建设用地物穿城的西溪水是下游城市的生命水,保护水源水质是安溪的神圣职责。水在城中,对城市发展建设空间有一定的制约。城市外围的自然山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质,也是水源的保护神。山林的保护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使城市只能呈带状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纵深受到局限。(2)三产发达,山水茶乡城市建设以轻加工工业为重点,第三产业较发达,集水光山色、闽南特色于一体的工贸型山水茶乡,全县旅游服务基地。4.2规划区内绿地的布局结构4.2.1园林城市之骨架,重点建设区域性绿地(1)显山露水,5个结合。保护和挖掘自然山水资源,利用山水作为绿地基础,发挥自然山水的基础生态效益,构筑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之骨架。突出“5个结合”,即:城市建成区周边大环境绿地与建成区内中小型绿地相结合;排涝泄洪水系工程建设与滨河带状公园绿地建设相结合;绿色廊道与块状公园绿地建设相结合;自然山水保护与绿地建设相结合;城市景观特色与生态绿地建设相结合。(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结合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和优势条件布置城市绿地,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2.2溪三岸四山根据规划区的地形条件和自然条件提出“一溪三水、三岸、四山”,形成“水脉山环”绿廊的绿地系统构架。一溪三水:即源自安溪下洋和西坪两条干流在县城交会的西溪水系。三岸:西溪水系岸线带状绿地。四山:耸立于城市建成区外围形成鼎足之势的凤凰山、笔架山、五峰山和大寨山。规划把自然山水作为城市规划区整体绿地空间的骨架,突出自然山水资源,合理布置城市绿地,为构筑山水园林城市创造条件。4.2.3城市景观的构成以西溪为核心,沿溪三岸布置带状公园绿地。以“四山”为背景,通过城市公园绿地与西溪联系,达到显山露水的目的,使自然山水与城市绿地有机结合,突出城市山水风貌。根据安溪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自然地理条件,规划对城市建成区提出“三带、一环、多支、多点、五楔”,形成“卧龙翔凤”形态的绿地系统构架。源自安溪下洋和西坪两支流在城市西部交汇形成“丫”字形的西溪河流的三岸绿化带。由于河流弯曲形如“卧龙”,河岸的绿化带与河流形成一条蓝绿相映“卧龙”形的绿地系统主构架。分别由凤凰山、笔架山、五峰山和大寨山形成的五楔嵌入城市的山林绿地,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