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

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型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域、惯”等12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3.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4.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5.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教学难点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域、惯”等12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7)分钟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出示课件2】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新课教学(30

)分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4】: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出示词语:【出示课件5】诞生纵观敏感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花圃推理司空见惯指名读词语。(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出示课件6】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4.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细读课文,理清条理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第1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第2到第5自然段:证明观点,举三个例子来证明。石蕊试纸的发明。②蚯蚓活动发现大陆与海洋的分布。③做梦时眼珠转动。第6、7自然段: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找到真理。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

)分钟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2.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3.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5)分钟复习导入检查生字:司空见惯花圃盐水石蕊试纸搜集蚯蚓领域

复习前课,做好衔接。新课教学(

25

)分钟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1.【出示课件7-9】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二件写的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第三件写的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出示课件10】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板书)3.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出示课件11】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示课件12】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板书:见微知著)这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出示课件13】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会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本文所用的证明事例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抓住发现事物的顺序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这一设计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联系前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10

)分钟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出示课件14-15】下面我们来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写一写。

群文阅读,巩固提升板书内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见微知著课堂作业新设计阅读片段,回答问题。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1.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为那些找到真理的人都是从身边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的。2.要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意思对即可)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积极性被调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二、心弦被拨动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三、心灵被触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感地意识到”“注意到”“感到很奇怪”以及“认真地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2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二件事例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域(

诞(

疑(

或(

)延(

凝(

)惯(

观(

圃(

贯(

砚(

)葡(

二、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缩句

2.在外国租界,谁又敢怎么样?改为陈述句:句:

3.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句

4.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今天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话:

三、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普通

普遍1.洗澡是一件非常(

)的事情。2.这是一种非常(

)的现象。兴趣

趣味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超大(

)4.这是一道(

)性很强的物理题目。著名

出名5.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

)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的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6.一场选秀活动,使它(

)了。欣赏

鉴赏

7.聚会后,全班同学约好了一起到西湖边(

)绝美的景色。8.现在的很多节目都在帮人们(

)一些民间收藏的稀世珍宝。阅读能力大提升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2.文章中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课文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思维创新大拓展五、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成才有路勤为径”的观点,列出写作提纲。参考答案

一、领域

诞生

怀疑或者

延时

凝神习惯

观看

苗圃

贯通

砚台

葡萄

二、1.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2.在外国租界,谁也不敢怎么样。3.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4.虽然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但是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三、1.普通2.普遍3.兴趣4.趣味5.著名6.出名7.欣赏8.鉴赏四、1.含义是指人要多问,勤思考,留心生活。2.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3.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略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思维能力: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审美创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课前解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司空见惯的或不为人注意的想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研究,进而“找到真理”的。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同时,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全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具有代表性。可引导学生学习写法,并进行仿写,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关注文本特征: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来写的,很有代表性。关注主旨:这篇课文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观点。关注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一种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最后总结观点的写作方法。关注作者:叶永烈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出版第一步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代表作品有《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等。他还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教学目标】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3.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教学重点】1.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3.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出示课件3)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读了这一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生自由发言预设1:“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预设2: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预设3:是不是所有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题目的初步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叶永烈(1940-2020)浙江温州人。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他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等。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5)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难理解的词语,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等方法来理解词语。(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理解的字词。(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花圃不慎盐酸敏感石蕊领域提取吻合俄裔偶然蚯蚓文献建树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不可思议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2)读准词语“花圃”“不慎”“领域”“俄裔”等词语。(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词语。“司空见惯”的意思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见微知著”的意思是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锲而不舍”的意思是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4)(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观看写字视频。重点指导“域、圃、蕊、魏、搜”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9)书写“域”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半部分的“土”写得略小,而右半部分的“或”写得略大,注意斜勾要舒展,斜勾上面的一笔“丿”不能忘。(出示课件10)“圃”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外面的“囗”大小适中,里面的“甫”字几个短横之间要匀称。(出示课件11)书写“蕊”字时注意,三个“心”组合要紧凑,特别要注意点的位置,其中上面一个“心”字稍大,下面两个“心”字略小。(出示课件12)书写“魏”字时注意左右等宽,左下方的“女”字注意避让,右半部分的“鬼”字不要漏写了里面的“厶”。(出示课件13)书写“搜”字时注意布局要匀称,左窄右宽,“叟”这个部件要注意笔顺,上下部分要匀称。(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写好字行和写好字行的认知顺序,学习生字词,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自主识字的能力。)四、梳理脉络,整体把握1.互动课堂。(1)(出示课件14)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预设:课文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观点。(2)(出示课件15)教师提出问题:本文围绕中心观点安排了哪几部分内容?预设:三个部分“提出观点(1~2)——论证观点(3~5)——总结观点(6~7)”2.引导阅读。(1)(出示课件16)教师提出问题:自由读第1、2自然段,找到能够解释本文主要观点的句子。预设1:第1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预设2:找到能够解释本文主要观点的句子在第二自然段——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第2自然段中的“?”和“!”分别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1:“?”指的是发现问题。预设2:“!”指的是找到真理。预设3:这样写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设计意图:由学⽣的概括回到⽂本,感受⽂本语⾔的规范、准确以及巧妙使⽤符号语⾔所表达的独特效果。)(出示课件18)教师提出问题:默读第3—5自然段,根据事例填写学习单。预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寻找有用信息来概括内容的能力,并对课文结构、主要事件有初步的把握能力,借助表格更有助于学生抓住关键信息。)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教师提出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是()。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C.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预设:B(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深化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并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2.结合三个事例与“阅读链接”,体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它给人的启示。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教学过程】回顾课文,复习导入回顾导入:请同学们借助上节课教师提供的表格概括的说一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学生回顾课文。二、细读事例,了解事例如何印证观点1.(出示课件21)教师提出问题: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三个事例?预设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预设2: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预设3: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2.(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问题: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这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出示课件23)预设1:这个事例中的“?”是提出了问题——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预设2:“!”是找到真理——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预设3:提出问题前是因为——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由此发现了问题。预设4: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真理。预设5:这个事例的顺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找到真理”。(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事例,梳理课文介绍事例的顺序,体会波义尔的科学探究精神,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事例与观点间的关系,同时为自主学习后面两个小事例做铺垫。)3.(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要求:默读第4、5自然段,按照学习事例一的学习方法学习事例二、事例三,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预设:(出示课件25)(出示课件26)4.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共同之处?预设:都是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接着实验探究,最后找到真理。(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初步感受三个科学事例表达的共性。)(出示课件27)5.教师提出要求:请你找出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采用的过渡句,并说说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预设1:第一个事例的过渡句——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预设2:第二个事例的过渡句——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20世纪初的一天……预设3:第三个事例的过渡句——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预设4: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样的过渡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择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出示课件28)6.教师提出问题: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这两个自然段对前文的事例与观点进行了总结,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出示课件29)7.教师提出问题:第6自然段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怎样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预设1:第6自然段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第3—5自然段所写的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找到真理”的事例。预设2:我知道——鲁班不明白孩子们为何顶着荷叶,后来经过细心观察荷叶制造了伞。预设3:我还知道——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示课件30)8.教师提出问题:联系上文的事例,思考:找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预设:我从第6自然段找到了相关句子“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用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文作了总结。(出示课件31)9.教师提出问题:思考:既然第6自然段已经总结了全文,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7自然段?预设:这一自然段是对前文论述的补充。(出示课件32)10.教师提出问题:思考: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是哪里来的?预设:我在第7自然段当中找到了相关词句——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以及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也正是事例中科学家的共同特点,这与开头相照应。(出示课件33)11.教师提出问题:请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你读完本文后获得了哪些启示?预设:我们对周围的事物通常会习以为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