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景别和角度_第1页
第七章景别和角度_第2页
第七章景别和角度_第3页
第七章景别和角度_第4页
第七章景别和角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景别和角度第一节拍摄景别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电视节目内容目的和观点及视觉心理来确定被摄体的画面范围,即确定景别。把本质的、重要的、能引起观众注意的内容保留在画面之内,而把其他多余的部分排除在画面之外。电视画面中景别意味着画面中景物在画框中呈现的范围和主体所呈现的大小。景别的处理,是电视摄像中一项重要的造型手段。它是摄像师根据所要表现内容的不同,对拍摄对象在画面中出现的范围大小进行的选择和取舍,从而实现造型意图。不同的景别,表现的是不同的视野、空间范围、视觉韵律和节奏。与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画面相比,景别的作用主要突显在它能更直接地表达拍摄者的意图,将那些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减或者削弱,使得观众能对面画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更直接的了解。而更重要的一点是,画面景别的单独存在、前后排列、段落组合等的有机运用将形成一定的造型效果和视觉效果,这也是在屏幕视觉形象中,电视片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一、景别的划分景别表现的是被摄对象在画框内所呈现的范围的大小。这种范围的大小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拍摄距离和镜头焦距。在其它拍摄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被摄对象处于距离摄像机较远的位置时候,所得到的画面范围较大,而被摄对象的尺寸相对较小,细节不显著,景别较大;而当被摄对象处于距离摄像机较近的位置时候,所得到的画面范围较小,被摄对象的尺寸相对较大,景别较小。而在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利用摄像机的变焦距镜头实现画面的景别变化。由于焦距短则成像放大率小而焦距长则成像放大率大,所以利用短焦距拍摄的画面的景物呈现的范围较大而利用长焦距拍摄的画面的景物呈现的范围较小,所以焦距越短,画面景别越大,而焦距越长,画面景别越大。当焦距连续变化时,将形成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实现运动画面推和拉。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拍摄中按照以被摄主体(人物)在画幅中被画框所截取的部分的多少或一被摄主体(景物)在画框中所占据的画幅面积比例大小作为景别划分的依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对画面景别的划分只是对拍摄主体在画框中所呈现的范围的一种综合表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只是有相对划分而无绝对划分。景别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而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靠近远景、全景这一端的景别称做“大景别”,而把靠近近景、特写这一端的景别称做“小景别”。1、远景在远景中,人物在画幅中的大小通常不超过画幅高度的一半,用来表现开阔的场面或广阔的空间,因此这样的画面在视觉感受上更加辽阔深远,节奏上也比较舒缓,一般用来表现开阔的场景或远处的人物。图3-1远景画面从表现功能上细分的话,远景还可以包含大远景和远景两个层次。大远景一般用来表达宏大的场面,像连绵的山峦、浩瀚的海洋、无垠的沙漠以及从高空俯瞰的城市等等。它的画面有时幽远辽阔,有时气势磅礴,一般节奏舒缓,易于抒情。图3-2大远景画面在大远景景别中,画面有较大的空间容量,环境景物是画面内的造型主体,而人物仅仅是画面构成的点缀。画面的构成则需依靠人物和景物自身的色阶、明暗关系、激烈动势、曲线及形体变化来与其它环境造型元素相区别。这个景别中的表现主体,往往从属于画面内所表现的环境。相比之下,这类画面多是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人物则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景别本身的宏大与主体的微小,使画面周围的场景显得宏伟而威严。大远景大多数采用静止的画面,或缓慢的摇摄完成。即使是画面主体有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影响画面的构成。相对于大远景画面,远景与之区别并非显著,只是在这样的景别中,主要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比例有所增大,一般情况下如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大约为画幅高度的一半左右。这样,虽然整个画面还是以远处的景物为主,但是由于主体的视觉重要性增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构图方式和表达目的来决定画面中的主体到底是人物还是景物。远景画面并不像大远景那样强调画面的独立性,而是更强调环境与人物之间的相关性、共存性以及人物存在于环境中的合理性。在这一景别中,画面主体视觉突出,除了光影、色阶、明暗、动势关系的强调外,还需要注意构图形式的作用。2、全景对于景物而言,全景是表现该景物全貌的画面。而对于人物来说,全景是表现人物全身形貌的画面。它既可以表现单人全貌,也可以同时表现多人。从表现人物情况来说,全景又可以称作“全身镜头”,在画面中,人物的比例关系大致与画幅高度相同。与场面宏大的远景相对比,全景所表现的内容更加具体和突出。无论是表现景物还是人物,全景比远景更注重具体内容的展现。对于表现人物的全景,画面中会同时保留一定的环境内容,但是这时画面中的环境空间处于从属地位,完全成为一种造型的补充和背景衬托。图2-3全景画面表现人物的全景在拍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这样的画面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到人物的活动上来,有利于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如图2-3,该画面是一个典型的表现人物的全景画面,人物的活动成为画面的主要内容,画面中的环境内容,在侧面烘托了人物所处的场景,起到了说明和解释的作用。因此,全景画面比远景更能够全面阐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通过特定环境来表现特定人物,这在各类影视片中被广泛地应用。而对比远景画面,全景更能够展示出人物的行为动作,表情相貌,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全景画面中包含整个人物形貌,既不像远景那样由于细节过小而不能很好地进行观察,又不会像中近景画面那样不能展示人物全身的形态动作。在叙事、抒情和阐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功能上,起到了独特的作用。3、中景中景画面一般是表现人物多半身形貌的,由于拍摄人物时候往往都要表现面部情况,所以通常意义上的中景指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中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在其他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表现不包括头部的人物形体的某一部分的动作形态。和远景以及全景画面相比,人物在画面中是不完整的,但是形象已经明显增大,神态相貌更加清晰。人物失去了整体形象,而环境空间也不如前面两种景别表现得显著,环境因素已经变成次要因素。这时候画面的重点是人物的形体动作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关系(中景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双人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是多人的)。图2-4中景画面因为中景画面中的景物和环境居于次要位置,多处于背景之中,有的时候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能出现在前景。所以在实际拍摄时,由于被摄主体的物距、镜头的焦距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画面中的景物有可能出现在焦点之外,形成虚像,因此,画面空间感不强烈,环境影像细节部分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损失。和远景、全景相比较,中景可以看到更多的画面细节,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主体上面,因此会产生相对于前者更多的感染力。中景是叙事功能最强的一种景别。在包含对话、动作和情绪交流的场景中,利用中景景别可以最有利最兼顾地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景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动作以及动作的目的。表现多人时,可以清晰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4、近景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者景物局部面貌的画面。在表现人物的时候,近景画面中人物占据一半以上的画幅,这时,人物的头部尤其是眼睛将成为观众注意的重点。近景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因此,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在近景画面中,环境空间被淡化,处于陪体地位,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选择利用一定的手段将背景虚化,这时背景环境中的各种造型元素都只有模糊的轮廓,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突出主体。图2-5近景画面在表现人物的近景画面中,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神态、喜怒神情尤其是眼睛的形象,眼神的波动,成为了画面中表达的最重要内容,留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这样无疑可以拉近画面中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观众与人物产生强烈的亲近感。这样的效果在像远景和全景这样的大景别中是不容易得到体现的。所以,近景画面通常是我们用来表现人物面貌,表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人物感情世界的主要景别。在电视节目中,我们通常使用近景景别来加强画面内人物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感和亲近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向观众传达画面内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世界,吸引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意识。如《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主持人就以近景画面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使得他们播报的新闻内容更利于被观众接受。拍摄近景画面人物大多数是由单人构成,但并非完全不能由两人甚至更多人同时在近景中出现,这要取决于摄像师的创作意图和电视片本身的需求。无论如何,关键是要做到视觉鲜明,角度大胆,表现充分。由于近景画面视觉范围较小,观察距离相对更近,人物和景物的尺寸足够大,细节比较清晰,所以非常有利于表现人物的面部或者其他部位的表情神态,细微动作以及景物的局部状态,这些是大景别画面所不具备的功能。尤其是相对于电影画面来讲,电视画面的尺寸狭小,很多在电影画面中大景别能够表现出来的比如深远辽阔、气势宏大的场面,在电视画面中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在各类电视节目中近景使用较多,观众对近景画面的观察更为细致,这样有利于在较小的电视屏幕上做到对观众更好的表达。在创作中,我们又经常把介于中景和近景之间的表现人物的画面称为“中近景”。就是画面为表现人物大约腰部以上的部分的镜头,所以有的时候又把它称为“半身镜头”。这种景别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中景和近景,在一般情况下,处理这样的景别时候,是以中景作为依据,还要充分考虑对人物神态的表现。正是由于它能够兼顾中景的叙事和近景的表现功能,所以在各类电视节目的制作中,这样的景别越来越多地被采用。5、特写特写是表现人物身体某个局部细节或者某被摄景物局部细节部分的画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表现细节”。

图2-6特写画面对于人物来说,特写画面除了表现人物头像或面部表情这一最基本的形式以外,还可以表现诸如手部,脚部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形象、动作,如大笑、猜拳、点蜡烛等等。而如果进一步再将这样的景别减小,在画面中表现如一只手、一只眼睛、一张嘴等更小的局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景别称作“大特写”。这种大特写镜头可以重点表现人物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和人物形体、动作的细微动作点,在叙事上、视觉上、构图上是必不可少的。图2-7大特写画面特写画面范围进一步缩小,视觉感觉进一步接近,被摄对象的尺寸进一步被放大,可以表现被摄人物身体局部细节和景物局部形态的细微之处。这时候画面内只存在单一主体,景深缩小,细节显著突出,环境空间由于构图和镜头焦距关系而完全淡化和虚化。特写画面除了具象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局部的细节之外,由于它还在构图方面的单一性,直接性,所以还能够突出强化观众对此形象的心理认同感,进而影响到观众内心深处,使之产生共鸣与联想。所以在有的时候,特写画面所表达的,除了人物局部特征和景物细节这一表面实际状况之外,还可能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境。比如画面中一只握紧的拳头,除了表现拳头的细节之外,它还可以进一步地象征一种权利,或者一种力量,一种决心等心理情绪。由于特写画面视角最小,视距最近,画面细节最突出,所以能够最好地表现对象的线条、质感、色彩等特征。特写画面把物体的局部放大开来,并且在画面中呈现这个单一的物体形态,所以使观众不得不把视觉集中,近距离仔细观察接受,有利于细致地对景物进行表现,也更易于被观众重视和接受。

尽管无论人物还是景物都是存在于环境之中的,但是在特写画面里,可以说我们几乎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存在。由于特写画面视角小、景深小、景物成像尺寸大,细节突出,所以观众的视觉已经完全被画面的主体占据,这时候环境完全处于次要的,可以忽略的地位。所以观众不易观察出特写画面中对象所处的环境,因而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画面来转化场景和时空,避免不同场景直接连接在一起时产生的突兀感。不同景别划分之间的总体关系情况,如下图所示:图2-8电视景别示意图二、景别处理(1)确定画面的景别要有一个整体观念。正像法国电影理论家享利·阿杰尔说的,景别的不同表现构成对“现实的真正的交响乐式的安排”。景别的选择和组接,既取决于要表现的内容及作品的风格,又取决于导演的独特的艺术处理。《秋菊打官司》为追求一种纪实风格,全片只用了一个特写镜头,似乎和景别的功能不太符合,但却表现了很强的纪实风格。一般来讲,中景镜头多起描写作用,叙事作用,交流作用。而特写和远景则带有较强的情绪色彩,有着特殊的表现力。例如俯摄的大远景,人物往往被“物化”,显得非常渺小,这样的远景既能表现孤独、迷茫的消极情绪,又能表现豪迈自由的积极情绪。因为不同景别的表现功能带有不确定性,必须结合具体情节才能确定。特写镜头长于通过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来刻划人物内心活动。包括眼睛的闪动、睫毛的颤抖,面部肌肉的颤动等等。(2)确定镜头画面的景别,是主创人员的创作过程,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从形式出发追求离奇效果。必须结合画面要表现的内容,结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规律准确地选用。景别的运用是衡量一个摄像师、导演创作水平的重要因素。苏联早期影片《圣女贞德》导演和摄影师为了强调人物内心活动80%用的是特写,使影片形成独特风格,但这样做缺乏环境感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在影视作品中,叙事、讲故事主要靠中景来完成。因为中景既有环境特点又具有表现人物动作的能力,相对来讲,远景特写多用于渲染气氛,制造意味,表现情感。如果中景过多,叙事情楚,但往往缺乏艺术感染力。缺乏气氛和情感的表现。观众就不会被感动。(3)景别的组接最早人们安排画面组接,多以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为根据。一般是先看全貌(全景)再看细部(特写)为了过渡顺畅中间再加一中景,形成全--中--近--特的组合。这就是所谓的前进式的句子。后来人们又考虑到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作者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又创造了近--中--全的组合(所谓后退式句子)。现在人们为了强调艺术表现效果,又发现了两极镜头跳接的方法。如影片《垂廉听政》导演为了强调宫庭的宏伟规模拍了许多壮观的全景和远景,而且常常略去中景直接跳接特写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4)一般情况下,不能把既不改变景别又不改变角度的同一对象的画面(三同镜头)组接在一起,不然会产生视觉跳动。如果作为一种特殊手段硬要把同一景列,同一角度,同一对象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属于特殊技巧,但要用的确切。(5)长度的把握远景容量大,景物多,长度一般不少于10秒,全景镜头一般在5秒左右。特写要短些。(6)注意事项电视屏幕较小,而且受观赏时间的限制,画面要注意简练,不能试图在一个画面里把景物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来。远景要抓住主要的线条,影调和色调,近景特写构图要饱满,注意质感表现。拍摄人物特写为避免变形一般用中长焦镜头拍摄,但焦距太长的镜头会影响图像质量。运用广角镜头近摄人物特写则会使人物面部透视变形(近大远小),丑化人物形象。这点对初学者应十分注意。第二节拍摄角度采用正确、合适的拍摄姿势、掌握拍摄要领固然十分重要,而在每一个镜头的拍摄之前,选择和确定好较为合适的摄像位置却显得更为关键。所谓“机位”,就是指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摄像机的机位选择是完成摄像构图的先决条件,摄像机机位的变化会引起画面构图的变化。选择摄像机的“机位”,实质上就是选择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和确定拍摄距离(景别),而拍摄角度的选择还包括了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的选择。拍摄角度的变化,代表了观察视角和视点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观众是不能选择的,他们完全依靠于导演和拍摄者代替他们进行角度的选取。角度不同,被摄对象的形象位置就会相应不同,画面的线条关系,光影结构,对象间的位置关系和交流关系也将产生差别。这样的差别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样式。即使在同一个场景当中,观众也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画面来对被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欣赏,进而多层次地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这点是作为在现场观察的观众所不能得到的。对于同一个拍摄对象,不同的角度将带来不同的视觉形象和感觉,将产生不同的画面造型效果。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掌握拍摄角度变化对画面结构及人物形象产生的影响,从而在创作过程中自如地把握拍摄角度,提高电视画面的表现力。拍摄角度代表了观察的视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几何角度和心理角度。几何角度指的是拍摄机位与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客观位置和角度关系,它代表了直接观察的视点,而心理角度则指由客观角度的形成而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几何角度包括水平平面角度(摄像方向)和垂直平面角度(摄像高度)两个内容。心理角度可分为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主客观角度。一、拍摄高度拍摄高度是指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拍摄高度可产生不同的构图变化。其中包括:平摄构图,仰摄构图,俯摄构图,顶摄构图(平、仰、俯、顶)。平摄时机器位置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当,是一种平视的角度;俯摄时机器位置高于被摄对象,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拍摄角度;仰摄时机器位置低于被摄对象,是一种仰视的角度。平仰俯顶构图的变化,使画面地平线位置的高低、前后景物的可见度和透视度均发生变化。1、平摄构图图3-1平角度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平角度画面样式平角度拍摄时机位镜头与被摄对象处于相同的高度位置,其代表的观察视角相当于正常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平拍形成的透视感相对正常,被摄对象基本上不产生变形,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化而产生歪曲。因此,平角度拍摄时可以给观众一种客观、平等、平视、和谐的视觉效果。处理平摄画面时,地平线位置处于画面中央,分割开画面,形成一种画面分离感,这时候要注意尽量不要将这条地平线置于画面中央,否则它将压缩远近景物,显得呆板空洞。由于镜头处于水平高度关系,平拍时,在画面构成中,往往会把同一水平线上不同距离的前后景物,相对地重叠在一起,看不出景物层次的关系,因此缺乏画面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平角拍摄的不偏不倚使得画面结构稳固、安定,形象主体平凡、和谐,是新闻摄像通常选用的拍摄高度。摄像者在新闻纪实性节目的画面记录过程中常常需要肩扛摄像机拍摄,这时画面的视点代表记者的视点,也是观众观看的客观视点,即为平角拍摄。用平角拍摄摇摄横向景物时,可以得到正常人摇头观察的视觉形象。这样模拟人的视角,不但可以表现静止的景物,也可以表现运动的物体。当平角拍摄与横向移动摄像机相结合运用时,比如在一些影视剧中经常采用这样的画面来表现人物一边运动一边对话的场景,更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用长焦镜头拍摄平角度画面时,则可以压缩空间,延长纵向运动物体在画面内的时间,可以容纳较多纵深方向上的景物,使画面饱满充实,有时候还可以产生拥挤、堵塞的感觉。平角度画面对人物形象表现忠诚,不变形,不走样,但是画面视觉呆板,缺乏生动性;而由于其体现视角的客观性,所以不能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和表达戏剧冲突。2、仰摄构图

图3-3仰角度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仰角画面样式仰角拍摄时机位通常低于人眼正常的位置,画面效果是一种自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这时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主体水平线。仰角拍摄时水平面上的景物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只有具有纵向线条的景物可以比较清晰地表现。在外景中,这时的画面总是带有更多范围的天空,地平线处于画面下部,或者没有地平线。在前景和背景位置上的被摄对象形象差距明显,前景突出而背景不显著或者失去背景。垂直的景物这时被伸展拉长,可以表现其高度和气势。而如果用仰角拍摄人物的话,尤其是将人物置于前景的位置时,形象显著变得高大,可以突出表现人物气质。这时与背景中的景物距离感增大,画面透视效果比较强烈。由于在仰拍画面中被摄对象形象相对显得更加高大,所以从心理感觉上来讲,这样的画面对被摄对象有赞美欣赏歌颂的意味,我们经常在拍摄一些如英雄、崇高、庄严的人物时,可以通过这样的角度起到一个敬视对方的效果。因此略微的仰拍有利于人物的形象表达,但是无论稍仰和大仰拍,则要有一定的叙事情节做基础,否则在无叙事根据的情况下进行的仰角表达,在视觉上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是因为,在人物距离机位位置较近,景别较小的时候用广角拍摄时候会使人物容易产生透视变形。另外,在有前景景物的前提下,也要慎重采用仰角拍摄,否则将得到相反的画面视觉效果。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上跳水台就是用大仰角度相摄的异常的影像形态。深刻地展示了当时马小军内心情绪。3、俯摄构图图3-2俯角度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俯角画面样式俯角拍摄时机位通常高于人眼正常的位置,画面效果是一种自上往下、由高向低的俯视效果。这时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水平线。俯拍角度在拍摄景物时,一般利用远景画面构图。这时处于平面上的景物平展,地平线处于画面上端。在有些大俯拍画面中,地平线甚至消失。这样景物的横向层次、位置关系清晰。比如我们见到的很多利用飞行器航拍的画面中,就通过这样的角度,以较大景别并结合运动拍摄的手段,来得到广阔、深远的画面感觉,用以表现环境风貌、景物分布等状况。俯角度拍摄时,地面上树立的高景物、站立的人物有一种斜向聚会的效果。同时由于画面背景不是天空而是景物或者地面,不存在景物完全重叠的问题,因此景物层次分明,十分独立,背景净化。这时画面中具有竖线条的景物,有一种被压缩感。大俯拍(垂直俯拍)时,则看不出竖线条的存在,与地面平面景物形成点面关系,不能体现景物的高大关系,而可以体现环境的宽广和规模。俯角拍摄在表现人物活动时,强调的是活动所处的环境空间的概念,以及人物在环境中的位置关系,有一种宏观表述意义。俯拍可以比较清晰地展现人物所处的位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显现一种整体气氛。因此我们常用俯拍角度作为大场景调度手段的一种。但是另一方面,俯拍角度则不利于人物的细微动作和面部表情,也就无从谈起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在拍摄进行叙事和抒情的要求下,要尽量慎用俯拍镜头。由于在俯拍画面中被摄对象被进行了一定压缩,所以从心理感觉上来讲,这样的画面对被摄对象有轻视贬低的意味,我们经常在拍摄一些如低级、猥亵、渺小的人物时,可以通过这样的角度起到一个蔑视对方的效果。但同时,用俯角拍摄对脸型较胖的及脸颊宽阔的人来说在形象表达上能够起到良好的修饰作用。4、顶摄构图顶摄是摄像机垂直向下拍摄所构成的画面。它可以拍摄到顶部的全部线条和轮廓。特点是:①人物、景物都被充分展现,有利于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善于表现有特殊布局和图案变化的场面。如团体操表演等。航拍地貌。教学片中医学专业的手术操作,生物昆虫的活动,及字幕图表的拍摄。二、拍摄方向拍摄方向指在同一水平面内,摄像机位围绕被摄主体在一周360度范围内变化时候,相对被摄对象所形成的正面、侧面以及背面等的位置关系。不同的拍摄方向,也将带来不同的视觉形象和不同的造型效果,以及视觉心理效果。

图3-4拍摄方向(360度圆周方向正面、侧面、斜侧以及背面机位角度)(一)正面构图正面方向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与被摄对象形成0度角。正面方向拍摄的画面可以明显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和横向线条。这时人物正面形象完整、明显,动作、表情清楚。正面方向拍摄是使画面中人物和观众之间产生亲近感、交流感的重要方式。同时,正面角度气氛稳重,严肃,在各种相对比较严肃、庄重的电视节目类型中,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屏幕上出现都基本上使用这样的拍摄角度。正面方向拍摄时画面纵深方向透视效果不显著,画面立体感和空间感较弱,所以适合比较小的画面景别,用来重点表现画面主体形象。所以在构图时应注意,要避免画面布局不合理,产生呆滞,呆板的视觉形象。图3-5正面拍摄画面效果(二)侧面方向拍摄当摄像机位置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左方或右方,与被摄对象成90度角的时候,形成正侧方向拍摄角度;当摄像机位置处于被摄对象的前后非正面、背面和正侧面的位置时,则形成了斜侧方向拍摄角度。其中又包括前侧方向和后侧方向两种。1、正侧面方向正侧方向拍摄的画面中,被摄对象以侧面形态出现。面貌表现作用并不主要,而它的运动姿态和侧面轮廓则是这样角度能够展示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表现人物的横向运动的画面中,侧面角度线条变化丰富,运动感觉明显。用正侧面画面可以表现对话、交流等场合。在拍摄双人正侧面的镜头中,比如会谈、握手等镜头,双方以基本平等的势态出现在屏幕中,画面是均衡的、平势的,能够体现出一种平等气氛。正侧面也可以用在景物的拍摄中,用以表现景物和物体平等的对比关系。图3-6侧面拍摄画面效果2、斜侧面方向当摄像机位置处于被摄对象的前后非正面、背面和正侧面的位置时,形成了斜侧方向拍摄角度,这种情况被称为斜侧方面拍摄。其中又包括前侧方向和后侧方向两种。斜侧方向拍摄角度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用到。斜侧面方向拍摄时主体处于一种不对称结构关系,形体透视产生变化,能较好地展现人物及物体的立体形象,画面纵深感强。拍摄二人画面时,斜侧方向拍摄画面也是重要手段之一。与正侧面二者平等、均衡的情况不同,斜侧拍摄画面可以突出面向镜头一方。如拍摄两个对话中的人物时,一方处于斜侧面向镜头,而另一方则处于后侧方背向镜头,主次关系顿显。通常在进行场面安排镜头设计的时候,谁说话则处于前侧的一方,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斜侧角度尤其是前侧角度是在进行画面构图和场面调度时候常用的一种拍摄角度。图3-7斜侧拍摄画面效果(三)背面方向拍摄背面方向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后方,与被摄对象形成180度角。背面方向拍摄时镜头方向与画面主体方向一致,有很强的参与性,在表现被摄对象主观感觉的镜头的中经常被采用。如在一些纪实风格的侦破、警示题材的纪录片和公安、侦探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那些摄像机跟主角身后参与案件现场侦探等工作的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突出了这些片子跟踪纪实的风格,增强了作品表现力。背面方向拍摄时被摄对象的形貌已经不是画面要表现的重点,这时画面主要表现的,除了对象自身的视点以外,还有对象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图3-8背面方向拍摄画面效果背面方向拍摄人物,人物的肢体语言成为塑造人物的主要方面,观众由于无法直接观察人物的面部表情,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猜测来判断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感。背面方面拍摄人物,凭借它特有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角度还能够做到隐没被摄主体形象的作用,在有的时候被摄对象不方便出现在镜头中的时候采用。如采访未成年人犯罪的节目当中,由于法律的约束,被摄对象不能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镜头前,摄像师就可以采用背面的角度进行拍摄。一些摄像人员常常对背面角度拍摄不够重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每一个拍摄方式都有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是电视画面造型的一大损失。三、物视角的拍摄物视角的拍摄:是指在进行拍摄时要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拍摄!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四、心理角度心理角度也称为叙事角度。在用拍摄角度为进行叙事服务时,可以将角度分为三类:客观角度、主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这三种角度对于电视画面分别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摄像人员只有对它们特点和手法深入研究,才能将之在创作中灵活运用,以便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准确把握电视内容的要求。1、客观角度客观角度是一种客观纪实的角度,它从观众了解事件本身这一最朴素的要求出发,不代表任何人的主观视线,纯粹客观的、公正地对被摄对象进行表达。客观角度拍摄位置取决于普通人正常的观察习惯,是一种最可以便捷地、明确地反映被摄对象状态的角度。在大量的电视节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客观角度的出现,比如新闻节目、体育比赛的现场制作节目,以及电视剧类节目中的很多镜头。客观角度真实记录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戏剧表现,真实客观地还原事物本身以及人物的真实活动与情感。图3-9采访镜头、客观性角度2、主观角度主观角度是代表画面中主体视线的角度,也就是模拟被摄对象看到的画面。这样就可以带给观众剧中人物的视觉感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进而影响观众的视觉心理,使之随着剧中人物的情绪而变化。这种画面又叫做主观镜头。影视作品有许多主观镜头。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男主人公马小军用自己配的钥匙打开了米兰家的房门,闯进米兰的家中,从他四下观望,到拿起望远镜转圈观察,到看到楼下历史老师偷偷撒尿到米兰回家他躲在床下偷看她换衣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