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洛河流域石制品遗址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1研究进展与成果南洛河是中国内陆最重要的古代文明遗址之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南洛河中上游地区的远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调查及发掘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大批重要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相继被发现,它们在中国远古人类以及南北旧石器工业发展和演化研究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在南洛河上游的洛南盆地,已经确认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多达268处以上,采集石制品13500余件。在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发掘中获得了不少的动物化石以及石制品在内的大量人类文化遗迹和遗物;另外,对上游地区旧石器遗址黄土地层埋藏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而在南洛河下游地区的洛阳市以及巩义市等地,同样发现了一大批旷野类型的旧石器地点和石制品[18,19,20,21,22,23]。在南洛河中游地区的河南卢氏盆地很早便有收集到晚期智人头骨碎片和牙齿化石的报道,但与上下游两端近年来的工作相比,南洛河中游地区的后续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2004年春季开始,以中国和澳大利亚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南洛河流域旧石器地点的分布状况展开了新一轮综合田野考古和黄土沉积地层的研究,调查范围涉及了南洛河及其支流的不同高程阶地上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希冀通过对分布于南洛河及其支流旧石器地点黄土堆积的研究,查清东秦岭山脉黄土地层的年代序列及其揭示的环境演变过程,尝试建立该流域石制品遗址群埋藏年龄的框架,分析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了解该区域石器工业特点、早期人类活动和聚落结构形态,同时也希望对近年来进展比较缓慢的“黄土石器工业”方面的研究有所促进。2006年7月初,中澳联合研究小组部分工作人员从南洛河上游的洛南盆地循河而下,对相邻的南洛河中游卢氏盆地进行了短期的追踪调查,在黄土堆积较厚的乔家窑(下柳)地点首次采集到石制品,初步查明南洛河中游一带的黄土堆积物中同样包含比较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遗物。同年秋季,为了从整体上研究南洛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的分布规律,联合研究小组遂邀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参与田野工作。2007年6月,从南洛河下游的洛阳市出发,溯流而上,重点调查了南洛河中游地区河南省境内的卢氏和洛宁两县,在这里又相继发现了一些新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图1)以及堆积较好的黄土剖面。本文是对东秦岭南洛河中游新发现的这些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的分布规律、黄土地层、光释光年龄和石制品年代的初步研究结果,同时,对南洛河中游地区的石器工业也进行了初步探讨。2旧石器的场所和石头生产2.1遗址5e兴华地点位于洛宁县西南约25km的兴华乡兴华村,地理坐标为34°15′28″N,111°26′07″E,遗址海拔510m。从黄土堆积物中采集到石英刮削器1件,器物编号LNP01.01,该件器物长30.98mm,宽22.57mm,厚10.76mm,重9.00g,由石片加工而成,毛坯石片的台面为素台面,器物刃缘的修理方向为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刃缘角度为陡刃(图2-1)(图2−1)。2.2岩石核3件余庄地点位于洛宁县东约3km处的城郊乡余庄砖厂,地理坐标为34°23′N,111°39′E。采集到脱层的石英岩石核3件。这里的黄土堆积位于河流阶地上,无明显的侵蚀和人类扰动痕迹,地层从顶部向下相对连续,根据野外地貌和沉积分析,取土场暴露的地层为马兰期的黄土堆积。遗址南部石核采集地点的堆积物为夹杂大量钙质结核的红棕色亚粘土,堆积物形成时代较早。3件石核的长和宽尺寸均大于100mm。其中1件两面剥片的饼状(盘状)石核为多次连续剥片的产物。2.3单位地层结构分析永渡地点位于灵宝至卢氏公路西侧的永渡村南砖厂,遗址北距杜关镇约7km,南距卢氏县城约15km。根据对这里黄土地层结构的分析,其属马兰黄土。采集到脱层的石英岩石核4件。2.4庙底村石核剥片的认识庙底村地点紧靠卢氏县城东北部,遗址的地理坐标为34°03′36″N,111°02′57″E,海拔为579m。地层剖面观察分析表明,这里的黄土属中更新世晚期S2上下至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期的堆积物。在砖厂取土场的范围内,采集到脱层的浅色石英岩石核两件。庙底村地点的两件浅色石英岩石核均为自然砾石台面,其中较大的扁平状的石核利用砾石上下两面作为双台面剥片。石核长236.98mm,宽143.25mm,厚94.59mm,重量达4838.00g。石核体上有3个连续的剥片工作面。遗留石片疤痕的打击点大而散漫。考虑到这件石核很大,几乎不可能用一只手持握石锤,另外一只手承托它来剥片,所以,这件石核既可能是置于地上,双手执握石锤敲砸台面剥片的锤击石核,也有可能是采用碰砧技术剥片的石核。另外一件单自然砾石台面石核(LSP03.01)的尺寸长130.98mm,宽65.86mm,厚55.47mm,重量497.00g。石核体上遗留石片疤痕的打击点集中,虽然石核体上有较多的石片疤痕,但从石核台面角集中在50°到60°上下看,完全可以用于继续剥片(图2-4)(图2−4)。2.5地表下古土壤条带的岩石庄子村位于卢氏县城西南约6km处南洛河左岸(北侧)第二级阶地的前缘部位,地理坐标为34°00′46″N,111°00′37″E,遗址底部海拔579m。因为砖厂取土,遗址南部暴露有较好的黄土地层剖面。2006年初次在田野调查时,并未采集到石制品。2007年6月的调查中,在遗址的黄土地层上部古土壤条带中发现石制品2件(图3a),其中石锤和刮削器各1件。此外,在地层剖面下部还发现脱层后掉落到地表的石片1件。庄子村地点采集的石锤长124.85mm,宽78.86mm,厚47.10mm,重677.00g。它其实是1件通体附着有钙质结核、布满凹坑的火成岩砾石,虽然尺寸不大,但因岩石的比重很大,所以,持握在手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用于剥片时手感极好。脱层的石英石片长43.72mm,宽38.19mm,厚16.10mm,重21.00g。石片为破裂的自然砾石面台面,但背面没有遗留自然面,说明其为连续剥片产品。体型较大的浅色石英岩端刃刮削器(LSP04.03)通体附着有钙质结核,器物长度为82.97mm,宽116.86mm,厚29.47mm,重364.00g。刮削器的毛坯石片为棱脊台面,背面遗留有少量的砾石面。二次修理方式是将石片的远端从劈裂面向背面连续修理,加工成一个凸出的锯齿状刃缘(图2-2)(图2−2)。2.6地表岩石矿物陈家疙瘩地点位于卢氏县西南约8km处的横涧乡下柳大队东南方、南洛河右岸(南侧)较高阶地上,地理坐标为33°59′42″N,111°00′01″E,海拔741m。阶地地表暴露的堆积为夹杂大量钙质结核的红棕色亚粘土,下部有厚的河流相砾石层堆积,其中含有十分丰富的优质浅色石英岩等砾石。在地表挖掘的树坑旁发现浅色石英岩石核1件(图3b)。器物编号LSP05.01,石核呈长方体形,长152.40mm,宽94.95mm,厚93.62mm,重2088.00g。石核只有一个剥片面,直接采用自然砾石面作为台面剥片,剥片面上目前可见石片疤痕4个。在剥片过程中石核曾被转动90°,从而形成双台面。2.7石片、大型刮削器的采集望云庵地点位于卢氏县西南约8km处的横涧乡下柳大队乔家窑地点西北、洛河桥南望云庵南部南洛河右岸(南侧)的山梁上,地理坐标为33°59′48″N,110°58′56″E。在郭家岭村到望云庵之间的山梁顶部采集到石片和大型刮削器各1件。望云庵地点采集的深色石英岩石片(LSP06.01)长34.25mm,宽52.15mm,厚15.09mm,重31.00g。石片台面为素台面,台面内角112°,台面外角56°。石片上不见自然砾石面,显示其为连续剥片的产物。望云庵地点发现的另外1件浅色石英岩大型刮削器(LSP06.02)的长度为154.17mm,宽91.22mm,厚42.09mm,重543.00g。它是将毛坯石片的远端从背面向劈裂面修理,而近端一侧两面修理而成(图2-3)。器物上附着大量的钙质结核。2.8乔家窑地点石制品类别乔家窑地点的黄土地层相对完整(图3c),遗址位于卢氏县西南方约8km处的横涧乡下柳大队乔家窑村南南洛河右岸(南侧),同时也处在南洛河支流横涧河右岸(东侧)的第二级阶地上。遗址地理坐标33°59′33″N,110°59′34″E,海拔601m。2006年7月首次调查发现该遗址,命名为下柳地点。当年秋冬季节,卢氏县文管会的工作人员闻讯后,也在该地点采集到一批石制品,并取遗址所在地的自然村名,将该地点命名为乔家窑遗址,本文保留和沿用了当地文管部门的命名,取消了我们2006年首次调查时的命名。乔家窑地点是目前南洛河中游地区采集石制品最丰富的旷野旧石器地点,除石制品外,还从第2层古土壤条带采集暂未定种的鹿牙化石1颗。2006~2007年两次田野调查中,在砖厂取土场范围内我们共采集石制品152件,其中1件石片(图4-1)(图4−1)和1件石锤分别直接采自地层堆积剖面的第3层和第4层古土壤条带中(图3d)。表1是乔家窑地点石制品分类与石料类别比较。乔家窑地点采集的152件石制品包括石锤(n=1;0.66%)、石核(n=7;4.61%)、石片(n=53;34.87%)、修理的工具(n=24;15.79%)和断块或者碎片屑(n=67;44.08%)等5大类别。石片中包含完整石片36件,占石片总数的67.92%;不完整石片17件,占石片总数的32.08%。24件修理的工具中包含砍砸器(n=3;12.50%)、手镐(n=1;4.17%)、刮削器(n=12;50.00%)、尖状器(n=5;20.83%)和雕刻器(n=3;12.50%)等5种。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乔家窑地点的石制品由4种石料构成,其中石英制品最多(n=103;67.76%),其次是石英岩中的浅色石英岩制品(n=42;27.63%),而深色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制品较少。下面对乔家窑地点发现的各类石制品分别予以介绍。2.8.1层古土壤条带乔家窑地点惟一的1件石锤直接采自地层剖面的第4层古土壤条带中。石锤石料为浅色石英岩,器物长121.23mm,宽96.56mm,厚68.24mm,重1043.00g。2.8.2岩石核的组成、尺寸7件石核中3件为双自然砾石台面石核,其余4件为修理台面的石核。石核中有2件砸击石核和5件锤击石核。个体最大者为一浅色石英岩石核,长度为153.23mm,宽度117.07mm,厚度100.24mm,重量为2254.00g。其余石核的尺寸都比较小,长度介于44~70mm之间,宽度介于35~55mm之间,厚度介于23~35mm之间,重量47~170g。2.8.3石雕(1)石片的结构和规格在36件完整石片中,4件为长度或者宽度大于100mm以上的大型石片,占完整石片总数的11.11%,其中个体最大的1件浅色石英岩石片长151.83mm,宽181.77mm,厚61.78mm,重达2345.00g。大型石片均为自然砾石台面,石料全部为浅色石英岩,长度或者宽度介于50~100mm之间的中型石片有11件,占总数的30.56%。中型石片中浅色石英岩石片8件,另外3件为石英石片。8件中型石片为自然砾石台面;石片长和宽尺寸在50mm以下的小型石片有21件,占58.33%,其中4件小型石片为自然砾石台面。在所有完整石片中,两件石片的背面全部为自然砾石面,它们是第一次剥片的产物。图4中1~3是乔家窑地点采集的一部分完整石片。(2)石片面为自然和家庭的两种不同的石片17件不完整石片中,8件为半边石片,其中左右两半边分别是5件和3件(图4-4‚5)(图4−4‚5)。9件断片中,石片台面一端(近端)1件,远端8件。不完整石片中,3件标本的长度或者宽度大于100mm以上,它们全部是自然砾石台面的半边石片,其中个体最大者为一浅色石英岩石片,它的长度为133.83mm,宽度101.77mm,厚度25.64mm,重量为345.00g。中型尺寸的不完整石片只有1件,其余13件为长宽尺寸在50mm以下的小型不完整石片。2.8.4工具(1)多检察器剥削片图33件砍砸器中2件为浅色石英岩扁平砾石加工而成,1件为深色石英岩砾石加工而成。以尺寸较大的标本(器物编号LSP01.62)为例,该件砍砸器长114.39mm,宽167.17mm,厚45.78mm,重1196.00g,它是由质地细腻的扁平浅色石英岩砾石在较薄的一边向一面简单修理出4个剥片痕疤,形成一个凸形的使用刃缘(图4-6)(图4−6)。另外两件标本个体尺寸较小,长度分别只有81.48mm和94.39mm,但它们的加工疤痕却要多于标本LSP01.62。(2)金器入加工遗址中惟一1件手镐(器物编号LSP01.65)由浅色石英岩砾石加工而成,器物长143.19mm,宽93.77mm,厚62.33mm,重1228.00g。这件标本加工简单,只是在器物远端尖刃部分从砾石较平的一面向另一面局部修理(图4-7)(图4−7)。(3)重量:84mm12件刮削器中有6件长度大于120mm的重型刮削器(图4-8‚9)(图4−8‚9),其中最大1件浅色石英岩标本长176.39mm,宽249.17mm,厚65.38mm,重量达3510.00g。重型刮削器中除1件由大型石英砂岩石片加工而成外,其余5件全部由石英岩石片加工而成;6件中小型刮削器的长度介于33~68mm之间(图4-10‚11)(图4−10‚11),除1件由浅色石英岩石片加工而成外,其余5件是由石英石片修理而成。6件刮削器向毛坯石片的背面方向修理刃缘,占50.00%,向石片劈裂面方向修理者4件,占33.33%,另外两件为向劈裂面和背面两面修理。刮削器的刃缘有凸刃、凹刃、缺口状刃和不规则形刃等。(4)日起重1.24g5件尖状器全部由石英石片或者断块加工而成。最大的1件尖状器长45.59mm,重17.00g;最小的尖状器长度仅19.23mm,重量1.00g。5件尖状器中4件为正尖尖状器,即修理毛坯的两边,在远端形成一个尖刃(图4-12)(图4−12)。1件尖状器为修理毛坯石片的近端台面和右侧刃,形成一个角尖刃。(5)双双侧长1.32mm3件雕刻器全部由石英断块加工而成,最大一件长51.63mm,重10.00g;最小者长20.70mm,重1.50g(图4-13)1.50g(图4−13)。2.8.5石英断块长度67件断块和碎片屑的尺寸多在10~30mm左右,其中最大1件浅色石英岩断块长77.96mm,宽65.10mm,厚34.11mm,重260.00g。最大1件石英断块长61.54mm,宽37.58mm,厚27.81mm,重58.00g。尺寸最小的碎片屑长度在10.00mm上下,厚度小于2.00mm,重量不足0.50g。断块和碎片屑在遗址的大量存在显示早期人类在旷野地点活动时,既将这里作为日常狩猎或采集的场所,同时,他们也随时随地加工石制品以满足其即时活动的需求。3黄土层与年表3.1年代控制黄土堆积为埋藏于其中的石制品提供了很好的年代控制。我们对卢氏盆地的庄子村和乔家窑黄土剖面进行了地层结构分析,并对庄子村剖面进行了初步光释光年代学和磁化率测试。3.1.1砂粉砂质层间夹砂该剖面厚度8.2m,在约5m的层位发现石器两件(图5)。地表以下0.3m为耕土层,植物根系发育,可见人类扰动和生物活动痕迹。从剖面深0.3m以下开始采样,从上向下描述如下。第1层:黄土层,0~380cm,上部7.5YR6/4(浊橙色),质地较均匀,可见少量钙质假菌丝体和少量钙质结核。虫孔根孔发育,团粒状结构。下部颜色逐渐变深7.5YR5/4(浊棕色)第2层:古土壤层,380~550cm,上部7.5YR6/6(橙色),下部7.5YR5/6(亮棕色),虫孔发育,团粒结构。有不明显的垂直裂隙,结构较为松散。发育直径1.0~1.5cm的钙结核颗粒第3层:黄土层,550~660cm,5YR7/4(浊橙色),发育大量钙结核、钙质胶结和钙质假菌丝体,结构不均一。砂~粉砂质,层间夹软体动物遗体化石第4层:砂土层,660~820cm,10YR6/6(亮黄棕色),砂质,有体积较大的钙结核出现,直径4~10cm不等。土质松软,有大量炭化植物根系及虫孔,砂质较均一3.1.2铁锰胶膜及炭化植物根系发育情况乔家窑剖面厚度17.4m,地表以下0.3m为耕作层,10YR7/4(浊黄橙),富含钙结核,植物根系发育,有虫孔、生物作用及人类活动痕迹,底部可见底砾层。初步的地层分析表明,其至少沉积了S5古土壤层以来的黄土堆积(图3c),没有发现明显的地层缺失,是较为典型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从地表以下0.3m开始采样,剖面描述如下。第1层:黄土层,0~80cm,上部10YR5/4(浊黄棕)粉砂质,有少量白色钙质胶膜,土质较均匀。植物根系及虫孔发育。下部约30cm10YR6/6(亮黄棕)白色钙质胶膜发育,土质坚硬。有少量植物根系第2层:古土壤层,80~320cm,上部7.5YR4/6(棕色),粉砂至粘土质,结构松散,垂直裂隙发育,钙质胶膜较发育,大量发育钙质假菌丝体。少量植物根系,针点状虫孔发育。发育暗棕色(7.5YR3/4)铁锰胶膜及铁锰结核,结核直径0.5~2.0cm不等。下部7.5YR5/6(亮棕色)结构较为均一,垂直裂隙发育,钙质胶膜及钙质假菌丝体发育较少,较多的炭化植物根系,细小孔洞发育。粉砂质,铁锰胶膜不明显第3层:黄土层,320~420cm,10YR6/6(亮黄棕色),土质较松软,细砂到粉砂质,质地均一,虫孔根孔较发育,少量炭化植物根系第4层:弱发育古土壤层,420~480cm,7.5YR5/8(亮棕色)虫孔、根孔及炭化植物根系发育,较上一层湿润,粉砂到粘土质,质地较均一,团粒结构第5层:黄土层,480~640cm,10YR6/6(亮黄棕色),质地均一,极少量植物根系,少量根孔,虫孔发育。发育大块钙结核,直径约5~8cm不等第6层:古土壤层,640~860m,7.5YR5/6(亮棕色)上部发育铁锰胶膜及少量钙质假菌丝体,棱块状结构。垂直裂隙发育,有少量铁锰结核。下部垂直裂隙,铁锰胶膜不明显,无铁锰结核。可见虫孔及根孔第7层:黄土层,860~970cm,10YR6/6(亮黄棕色),粉砂质,质地均一。可见炭化植物根系和植物根孔、虫孔。有少量钙质结核,直径约6~8cm第8层:古土壤层,970~1150cm,上部7.5YR5/6(亮棕色),粉砂至粘土质,钙质胶膜及假菌丝体发育,棱块状结构。下部860~970cm,7.5YR4/6(棕色),块状结构,无钙质胶膜和假菌丝体。底部可见少量钙质结核,可见虫孔、根孔及铁锰胶膜,铁锰锈斑第9层:黄土层,1150~1300cm,5YR5/6(亮红棕色),粉砂质,结构紧实,可见铁锰胶膜和铁锰锈斑,可见细小孔洞第10层:古土壤层,1300~1450cm,7.5YR4/6(棕色),粉砂质到粘土质,垂直裂隙发育,棱块状结构。铁锰胶膜发育第11层:黄土层,1450~1550cm,10YR6/8(亮黄棕色),粉砂质,质地较均一,可见生物根系及细小虫孔第12层:古土壤层,1550~1740cm,7.5YR4/6(棕色),较湿,混杂,发育铁锰锈斑。偶见直径1~2mm的小砂石,肉眼可见石英砂粒。砂到粉砂质,夹杂少量炭屑3.2年光时分的测定虽然在野外发现了多处的石器遗址和黄土沉积,但是,一些石器是直接暴露于地表,而另外一些黄土沉积剖面中并未发现石器,这样,建立直接的黄土记录和石器工业演化联系的研究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这里,我们对两处地层中发现石器的黄土剖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分析(见上文的3.1.1和3.1.2的描述),同时,对庄子村剖面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和磁化率的测试,全部工作在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地表过程与环境实验室完成。磁化率测试样品按10cm的间距,在清理新鲜的剖面上从上到下采集,共获得样品83个;根据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结构,采集4个不同深度但具有控制意义的光释光年代学样品进行测定(表2)。黄土样品的光释光年代测试方法是:在20℃恒温暗室安全光源下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得到适合光释光年代测试的石英颗粒;去掉样品表层的见光部分,此部分用来测定样品的含水量和238U,232Th及40K的含量,以确定年剂量;样品未见光部分用浓度为10%的盐酸和30%的双氧水浸泡,以彻底去掉碳酸盐类化合物和有机质。经过湿筛分选出粒径为40~63μm的颗粒,烘干。然后用浓度为30%的氟硅酸溶蚀3周,以去掉其中的长石组分,并过一次干筛,以确保所选石英的粒径范围在40~63μm之间。把提纯的石英颗粒用硅胶单层平铺在直径为10mm的钢片中间5mm的区域,并用红外检测是否有长石的污染。样品等效剂量用RisøΤL/ΟSL-DA-15BøTL/OSL−DA−15B全自动释光仪测试。测试条件为:测试石英释光信号的蓝光激发光源的波长为470±30nm,检验长石组分所用的红外激光波长为830nm,光电倍增管前放置两个U-340滤光片,人工β辐射源为90Sr/90Y,对于粒径为90~150m石英的辐射剂量率为0.098Gy/s0.098Gy/s。本文用中子活化法测定U,Th,K的含量。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含水量无从得知,所以含水量数值采用样品采集时的含水量,估计误差为±10%。据样品的海拔高度、地理位置及采样深度等计算出宇宙射线对年剂量的贡献。年剂量计算时Aitken(1998)提供的公式和参数为标准。测试结果见表2和图5。其中,最底部的年代样品释光信号已趋于饱和,样品年龄可能被低估。磁化率测试用Bartington-MS2磁化率仪。粉末样品在40℃以下烘干、称重,每个样品在仪器本底值稳定的条件下重复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磁化率测试结果见图5,可以发现,磁化率变化与野外地层描述有较好的对应,光释光年代值也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而依次变大,未发生严重的释光信号饱和现象,提供了较好的绝对年代控制,并证实了野外地层划分的结果。4分析与讨论4.1预发现的误区中国黄土堆积分布的广泛性和黄土地层的良好对比决定了其成为重建过去环境变化很好的信息载体[32,33,34,35,36,37],经过中外科学家的努力,黄土地层的时间框架已经建立,并被认为是获得的第四纪陆相沉积长时间尺度最可靠的时间标尺之一。另外,粉尘物质特定的沉积过程使得对其进行光释光测年等结果较为稳定,因而黄土沉积是进行绝对测年良好的材料。通过野外对地貌特征和黄土沉积的细致考察,以及实验室的年龄和磁化率测试,得出了分布在卢氏盆地不同高度的河流阶地之上的厚度数十米的典型黄土是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见图3c和图5)。研究发现,这里的黄土堆积至少从相当于黄土高原标准黄土地层的S5以来就开始发育,并且没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表明其从50多万年以来就开始相对连续堆积。前期工作针对南洛河上游洛南盆地的黄土研究取得了可信的年代框架,发现这个区域的黄土堆积至少在早中更新世早期就已经开始发育。正如上文所述,虽然卢氏盆地旧石器地点黄土堆积的厚度一般要小于洛南盆地,但与洛南盆地一样,也存在清晰的黄土-古土壤旋回。在部分相同层位,卢氏盆地的黄土厚度更大,堆积速率更快,表明大气粉尘越过了东秦岭山脉,在秦岭主脊以南的山间盆地广泛堆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庄子村遗址黄土剖面位于南洛河的低阶地上,无明显的侵蚀,是末次冰期旋回的黄土-古土壤沉积,独立的光释光年代学测试证明了这一认识(见表2和图5);而乔家窑遗址黄土剖面可能达到了S5古土壤甚至更早,并且有多个黄土-古土壤旋回(见3.1.2的描述和图3c)。对庄子村和乔家窑黄土剖面的初步分析还可知,在相当于标准黄土序列的S1,S3和S4都发现了原生的石制品或石料,表明至少在中更新世中期人类就在这一区域活动(见图3a,3c和3d),加之我们在洛南盆地上白川黄土剖面下部发现的石制品,可能证明早期人类在这一区域活动延续的时间长达数十万年之久。南洛河上游洛南盆地中的很多精致的石制品是村民在制砖的过程中从黄土中分拣出来的,由于脱层,这里不做详细的讨论。考虑到我们对黄土剖面的测年结果,卢氏盆地乔家窑地点的石制品应该是中更新世的产物。我们在野外采样过程中,也发现在黄土剖面的多个层位都有石制品或石料,被确认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理由是黄土堆积是粉砂级别的风成颗粒,分选性较好,在地层中发现单个石制品或石料难以用自然沉积过程来解释。卢氏盆地全面的黄土年代和环境演变正在研究之中,初步的结果可以证实,当地的黄土堆积至少从早中更新世就已经开始发育,至少有50多万年较为连续堆积的历史。在卢氏盆地黄土地层中发现的石制品不仅是远古人类活动的证据,在多个层位发现石制品还表明早期人类在这个地区持续的时间可能达数十万年,加上在地表发现的上百件石器,证明这里是研究人类演化和行为的重要区域。4.2石质品组合面从旧石器工业比较的角度着眼,尽管受到目前田野调查力度和工作范围的局限,我们尚难于全面而详细地勾划出南洛河中游卢氏盆地和洛宁县发现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的全貌,但这并不妨碍将其与南洛河上游洛南盆地同类型的旷野旧石器地点群的石器工业面貌进行粗略的比较。首先,从遗址分布方面看,卢氏盆地和洛宁县新发现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与洛南盆地类似,分布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河流阶地上。在较高的旧石器地点,由于水土流失剧烈,有的石制品已经被冲刷出来,暴露于地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摩托车防盗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成人呼吸加湿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对氯苯甲醛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半)干式烟气脱硫成套设备项目提案报告范文
- 2025年耐腐蚀钢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2024年全球及中国生物基1,9-壬二醇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4年全球及中国步态分析软件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4-2030全球液冷模组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4-2030全球自动游泳池清洁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送货员安全合同范本7篇
- 《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植保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重庆高考化学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公务车辆定点加油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西亚》教学课件(第1课时)(25张)公开课教案课件
- 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初三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详解
- 黑产大数据 信贷欺诈虚假流水研究报告 2024
- 2022信息物理系统(CPS)安全技术研究
- 2024年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药学服务技能大赛(省赛)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2.2.3 茶会场地布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