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明与广州公共建筑设计_第1页
林克明与广州公共建筑设计_第2页
林克明与广州公共建筑设计_第3页
林克明与广州公共建筑设计_第4页
林克明与广州公共建筑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克明与广州公共建筑设计

解放前(1926年至1949年),岭南近代著名的教授林克明完成了60多项建筑设计,其中20多件是由广州市劳动监察秘书处和林克明建筑工程师办公室进行的。其余的大部分是未实施或在战争和城市建设中被破坏的。所幸留存的这部分建筑既有当时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项目,也有颇能反映其设计倾向的个人作品,本文以该部分有迹可查的建筑为研究主体,通过现场调查、测绘、翻印档案等方式获得其基础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它们在平面布局方式、立面比例控制和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法等方面的特点规律。研究对象包括: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府合署,平民宫,市立二中教学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牌楼,勷勤大学工学院教学楼,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教学楼,国立中大农学院农林化学馆,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理学院物理数学天文教室,理学院化学工程教室,法学院教学楼,理学院化学教室,男生宿舍,乙组膳堂,林克明自宅,徐家烈住宅。1平面形式上的规律从建筑平面形式进行简化、提炼和对比(表1),发现它们具有几个方面的共同特点。(1)中轴对称。在以上实例中,只有在以现代风格设计的几个住宅项目中平面不是对称式的,其余建筑无论是“中国固有式”设计,还是古典主义风格抑或现代风格的建筑,无一例外为中轴对称式平面。如进一步考察平面组合方式,早期两个重要作品——中山图书馆和市府合署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由于建筑功能的复杂和规模原因,这两个作品均采用合院式布局,不仅具有西式的理性,也有中式传统建筑的影响,只是在这里公共性和联系性代替了中式合院布局中的内向性和等级思想,反映出新的市政意识形态的影响。(2)平面形式。单体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平面形式有“一”字型和“工”字型两种,主要入口位置均在正面正中处,其他次要出入口和楼梯位置的设置也多对称,特别是那些会在外形上突出造成体量变化的楼梯。同时,通过对国立中山大学同一时期的建筑平面进行对比发现,在比较重要、规模较大的建筑中采取“工”字形平面为多,而在相对比较次要的小规模建筑中采用“一”字形平面的更多。(3)“一”字形平面特点。如果建筑的面宽较大而进深较浅,通常做法是入口部分和两端突出,形成平面的五段式划分,例如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平面;另一种处理方式是只突出中间入口部分而两端不突出,例如国立中山大学乙组饭堂和理学院化学工程教室,由此形成平面的三段划分,突出入口部分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建筑的面宽和进深相差不大,整个平面比较偏向方形时,通常不对平面做出纵向分段划分而是保持形式的完整性。这一类建筑的实例有国立中山大学的农林产制造工场、农学院农林化学馆和理学院物理数学天文教室等。(4)“工”字形平面特点。比较简单和体量较小的建筑做法一般为两端突出直接形成“工”字型,例如国立中大的男生宿舍,而复杂和体量大的建筑,则通常在两端纵向突出的部分和中间主体之间还有一个过渡连接段,体量和进深都相对小一些,使得建筑在整体形式上成为大小相间的五段而非三段工字型,有些甚至入口部分也突出,形成接近“山”字形的平面。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平面组合更清晰,立面形体更丰富,符合大体量建筑的造型要求,实例如国立中大法学院(“山”字形)和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工”字形)。“工”字形平面的另一种变体接近“U”字形,典型例子是市立二中建筑平面,它在形体比例上更加均衡,没有“工”字形平面那样明显的横轴和纵向突出之分。值得注意的是,若仅仅从平面分析,较难看出上述各作品实际上在风格取舍上的不同,无论是“中国固有式”作品,还是摩登式建筑,它们的平面形式都基本为以上几种规律的体现。如果说“中国固有式”建筑对传统形式的采纳使得平面布局也必然是方形组合和对称设置,那么在一部分现代风格的作品(如勷勤大学的建筑)中仍然采用这类平面不能不说反映出林克明的设计受到西方学院派教育和古典风格的影响仍比较强烈,在平面设计中有一种对于完整形式的执念。当然,由于这些建筑本身多为公共性质,建筑师希望能够更加强调外形的庄严和稳重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在林克明的住宅设计中,还是能看到不同于以上形式的非对称平面,布局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功能至上,不执着于轴线组合,基本具备了现代主义建筑“自由平面”的设计思想。2段式构图的特点和平面的布局形式相适应,上述建筑立面在横向划分上大致有一段式、三段式和五段式几种,纵向划分则基本为典型的三段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古典建筑中常用的合乎构图法则的比例控制,主要有3:5、2:3、正方形、圆形这几种比例关系(表2)。2:3与3:5这两种比例都在斐波纳切数列之中,它们是西方古典建筑所偏爱的理想比例,林克明对这些比例的运用,体现出建筑师努力在中国风格的建筑设计中融入学院派建筑学理论的构图原则。(1)3:5比例在可考察的实际作品立面中,3:5的比例要比2:3的比例运用得更多,以林克明回国后的第一个代表作中山图书馆为例,立面设计中3:5的比例非常多和明显。市府合署方案在原设计中,也较多采用了3:5的比例,但在实际实施时方案进行了调整,五段式构图中间的主体建筑面宽减小,次段两段连接体加长,原有的3:5比例不能保持,改为以2:3的比例控制主要建筑体形,但仍然表现出了较精准的比例关系。在国立中山大学的众多设计中,除乙组饭堂外几乎所有建筑的主要比例控制都为3:5。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固有式”风格的建筑,在黄花岗牌楼和平民宫这两个风格不同、类型不同的建筑立面中,也大量地、明显地出现了3:5的比例关系,这应该不是偶然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平民宫虽是林克明第一个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但仍在现代式的简洁立面中表现出了古典主义的精确比例,更加引人关注。(2)2:3比例虽然3:5比例关系占据了大部分作品的立面,但2:3的比例也在一小部分建筑中有所体现,例如市立二中和林克明在越秀北路243号设计的住宅。这两个建筑一个是古典主义风格,一个具有纯正的现代风格,由于建筑本身的造型和构图特点的不同,比例使用上与大量采用3:5比例的“中国固有式”建筑有区别,但相同的是这两个建筑中的比例关系仍然分明而清晰。(3)正方形构图除去3:5和2:3这两个比例之外,林克明在设计中还引入了另一个构图方法,就是正方形和圆形,正方形比例在设计中表现不如3:5和2:3比例常见,中山图书馆立面上正方形比例的体现是最清晰的,市府合署的设计中原本也有这一比例,但在实施方案中已经基本不见了。在国立中大的几个建筑中,例如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农学院农林化学馆和学生宿舍的局部中均可见正方形比例的出现,但均不是建筑中的主要控制比例。(4)圆形构图圆形构图并非林克明多采用的方式,一般只在较大型的建筑中且多针对屋顶的定位而出现,例如中山图书馆、市府合署、国立中大生物地质地理教室和法学院的屋顶定位中能够发现这一构图,这几个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体量大而复杂,屋顶部分较高,或为歇山式屋顶或为重檐屋顶,因为从比例上看,只有高峻的屋顶形式才能体现出圆形构图的比例效果。只是在这几处建筑中圆弧线和建筑构件的相交都不算十分精准,似乎更像是在不同的推敲方式下追求完美比例的巧合,而不是杨廷宝作品那种上升到范型层面的严整比例控制。同时,并非每一个建筑立面中都存在深入详细的比例推敲,通常级别较高、重要性强、形体复杂、层次丰富的建筑中,比例的推敲更多、更精准,一些相对简单次要的建筑则可能只在主要形体关系上有整体的比例控制而已。3从建筑的角度组合解放前林克明的建筑实践主要有“中国固有式”和现代主义两种方向,因此尽管这些建筑在平面形式和立面构图上有相似的特征,但深入到具体设计手法,则有不同的方式和特点。(1)屋顶现代风格建筑多为平屋顶和小挑檐,造型比较简单,但在“中国固有式”建筑中屋顶的处理是整个建筑造型中的重要部分。林克明在合院式平面的建筑中,屋顶上采用攒尖的形式与平面上的正方形式的运用有关,而在国立中大的设计中,出于经济目的和规模考虑合院平面不再采用,单体建筑的屋顶形式也转而以庑殿为主,歇山为次。美国建筑师茂飞在北平燕京大学贝公楼、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中发展出一种屋顶三段式的构图,具体表现为中间高起,两侧低下,庑殿顶与歇山顶结合,歇山顶居中,庑殿顶在两侧(6),林克明在化学工程教室中也采用了这种屋顶构图,只是三段全为庑殿顶。他个人比较喜爱的另一种构图是在规模较大的建筑中根据“工”字形平面发展出来的横向五段式立面构图,两侧的次要建筑一般为歇山顶山墙面,中间主体部分有庑殿和歇山的不同,连接部分则覆盖坡屋顶,具体实例就是生物地质地理教室和法学院。(2)基座加拿大建筑师何士(HarryHussey)在1919年设计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中采用了提高平台基座增加楼层的方法,后来中国建筑师杨廷宝和董大酉分别在南京外交部大楼(1930年)和大上海市政府(1930年)设计中发展了这种做法,好处是功能上增加了建筑的使用空间,视觉上提高了建筑的纪念性。林克明1929年设计的市府合署方案中也有明显的基座,尽管没有像上述建筑那样形成楼层,但同样在整体造型上起到增强体量的作用。在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林化学馆和理学院物理数学天文教室设计中,他将基座的尺度进一步加大,使得建筑产生一种类似经典的古典主义作品圆厅别墅那样的立面构图。值得注意的是基座在立面的比例构图中并不确定,表现出可调节性。(3)墙身林克明的“中国固有式”建筑墙身做法相对比较统一,多为红砖砌筑,以柱子分隔墙面,柱间做门窗,常采用柚木门和钢制窗,门窗的样式比起传统形式更为简化。中山图书馆和市府合署设计中曾采用了斗拱作为檐下的装饰和过渡部分,而在国立中大的建筑中,只有化学工程教室仍在檐下用钢筋混凝土仿制斗拱,“法学院教学楼、理学院四座教学楼和农学院两座教学楼都采用了简化仿木结构形式,取消了檐下斗拱而代之用简洁的仿木挑檐构件,使得这些教学楼既稳重恢弘又简洁大方,同时节省了材料,加快了施工进度”。建筑屋面覆盖琉璃瓦,屋脊上装饰传统形式的龙吻和仙人走兽,采用洗石米彩画,装饰手法较传统有所简化,更加经济。(4)现代手法在现代风格的建筑作品中,例如勷勤大学石榴岗建筑群和越秀北路394号等几个私人住宅设计,林克明表现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手法特征,简要来说可归纳如下:平面布局符合功能要求,形式自由,空间流通,造型上为平屋顶和逐级跌落的大平台,立面采用横向长窗或转角窗,以钢管栏杆和框架装饰,利用材质对比和虚实对比体现造型特点,无其他多余装饰。这些特点与柯布西耶所提倡的“新建筑五点”之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层架空、横向长窗、屋顶花园的概念较为吻合,是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典型体现。此外,林克明也有少量其他风格的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