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体标记的认知研究_第1页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认知研究_第2页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认知研究_第3页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认知研究_第4页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认知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汉语体标记的认知研究

一、“准体标记”的局限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饲养植物是“用、着、着”的典型水生符号。此外,“起来、下来、下去”这些趋向动词在体意义的表述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系统,与典型的体标记相比语法化程度低一些,因此,可以视作“准体标记”。汉语因为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屈折形态,其体貌形式复杂纠结。我们在此尝试利用人类的认知规律,来探讨这些常用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以揭示他们内部的关联与差异,为汉语复杂的体貌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二、中文字体标记的外观(一)主要的认知框架框架这一概念最早由CharlesFillmore引入到语言学中来的,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一致的图式化”(119)。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是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等都是主要的认知框架。显著度则是人们识解事物的方式,与人们的注意力有关。事物的显著度受一定的认知原则的制约: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能动的比不能动的显著),具体的比抽象的显著,整体比部分显著(因为大比小显著),近的比远的显著,容器比内容显著(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体标记反映的是一个事件的时间性和事态性。因此,我们研究体标记必须在一个事件中进行。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一个汉语事件视作一个“容器-内容”框架。(二)汉语事件的认知框架1.事件框架的建立事件总是在时间中进行,而时间是永流不驻的。但是,事件的发生总是具有相对性的,总有一个事件相对于另一个事件在前或在后发生。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时间轴上的某一个点为现时时间,凡是与现时时间有关的事件都是现时事件,不与现时时间相关的事件就是非现时事件。这样,就可以跳出句子本身所表述的真实时间,从而建立起一个事件框架,这个框架像认知框架一样具有抽象性,它是对客观世界中无数个事件的抽象概括。这样做可以更方便观察到事件的本质,从而更有利于对体标记的本质认识。我们将现时事件和非现时事件分别视作两个容器,事件内部的时间点和时间段视作内容。不管是现时事件还是非现时事件都是在时间轴上展开,由此,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汉语事件框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上述几个体标记。尽管许多事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不明确,但是,从逻辑上讲,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起始点和终止点。因此,在现时事件容器中,T1是事件的起点,T2是事件的终止点,T1至T2是事件的过程;在非现时事件容器中,TA是其起始点,TB是其终止点,TA至TB是其过程。2.两种语法意义上的“过”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吕叔湘先生(245-251)认为,“过”跟不同的词语搭配,可以表示“动作完毕”和“表示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两种语法意义,而石毓智(19-44)通过论证认为,这两种语法意义实际上是相通的,而且使用条件也是一样的,所以,他将具有两种语法意义的“过”看做一个实体。我们认为,石毓智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吕叔湘先生在比较“过”与“了”的区别时,也曾指出,“‘动+过’表示已有的经验,因此总是与过去的时间相联系”,“‘动+过’所表示的动作不延续到现在”。总之,“过”无论处于句中,还是句末,本质上都是帮助言者陈说一个过去的事件,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其归入非现时事件框架中。3.“了”并非“我”研究者一般认为,动态助词“了”有两个:“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作用。刘勋宁(36-39)经过论证,认为:“了”的完成意义只是在某种条件下的偶发现象,而不是“了”的本质语法意义。它实质上的语法意义是表明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谓语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下。石毓智(19-44)也主张将“了1”和“了2”作为同一个成分看待。刘勋宁和石毓智的观点不无道理。由上面的“汉语事件认知框架”可知,“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从T1开始到T2结束这样一个事态,并总是处于当下时间内,即表示的都是现时事态。因此,体标记“了”在认知上应当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内。4.种准体标记的事件框架“起来”、“下来”、“下去”虽然语法化程度不高,但是,它们确实能够表述不同的体意义,并且可以表述一个事件的不同事态。邢福义先生(94-107)的研究表明,“起来”、“下来”和“下去”总是能与“了”在不同的语境中共现。因此,我们认为这三个准时体标记也应该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可以这三个准体标记放在同一个事件框架内研究。“着”也应该属于现时事件框架内。一般研究者认为,“着”有三个语法意义: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存在句中,表示以某种姿态存在。从认知上讲,“着”是言者说话时关注一个事件的持续过程,因此,“着”和“起来”、“下来”、“下去”一样,应当是同一个事件的各个事态的构成部分,把它放在现时事件框架中是合乎认知规律的。(三)每个标记的标记1.“采用了一个新的”表现形式由上面的图例可知,“了”表示的是从T1到T2的整个事态过程,在认知上可以看做是一个事件容器内的整个内容物,因此,具有整体性。邢福义先生(21-26)在讲到能够进入“NP了”句式的名词时,指出,能够进入这个句式的名词都具有“推移性”,例如:冬天了,天气还这么暖和!“冬天”是经过了“春天”、“夏天”、“秋天”发展而来的,有一个“推移”过程。石毓智也讲到同样的问题,并认为“了”与形容词和动词连用时,也是如此:言者用“了”实际上是要表述一个他意念上的“完成”过程。2.“体制”的持续状态言者在表述一个事件时使用“着”是他忽略了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起始点和终止点,而将注意力放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上,如图所示,“着”描述的是T1和T2之间的事态,而不包括T1和T2。实际上,石毓智先生(19-44)早就指出:“‘着’要求其前的成分必须有‘时段持续的语义特征’”,并进一步说明:“着”指的是动作行为在“实现点”和“终结点”之间的状况,并且不包括这两点。3.空间意象的投复性“起来”、“下来”、“下去”由原本的动作性很强的趋向义演化为表示事态发展的意义,是空间域在时间域投射的结果。在空间域中,言者观察到“起来”的主体(人或物体)的起点在低处,目的地在高处,其运动路径是从低处向高处运动。例如:听到枪响,他立即从床上跳起来,外衣都没披就往外跑。当这种空间意象投射到时间域时,一个动作或状态在时间上的起始点相应地得到突显,而终止点(目的地)被背景化。在图例中,T1被突显,T2被背景化,整个事态的发展指向未来。在空间域中,“下来”的主体运动的起点在高处,起始点位置不明,目的地在低处,主体从高向低朝着终止点移动。例如:坡度大的地方,她还翻身下来,拖着车往前走。这种空间意象投射到时间域,相应地,一个动作或状态的起始点被背景化,其终止点则相对突出。在图例中,T2被言者所突显。在空间域中,“下去”既没有起始点也没有终止点,例如:秋红此时大脑一片混乱,只管沿着河边走下去。投射到时间域中,这个意象保持不变。在图例中,T1已经与事件没有关系,T2被背景化,事件的发展方向有延续到现时事件之外的趋向。因此,在现时事件框架内,“下去”几乎没有任何部分被凸显。4.运动轨迹指向一个终点动词“过”在空间域表示主体经过一个空间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其运动轨迹最终指向一个终点。投射到时间域中,“过”的运动轨迹与其在空间域中的轨迹十分相像。在时间域中,“过”强调的也是动作或性状在终点时的状态。因此,言者在使用“过”时,关注的焦点是事件的终止点。5.“着”的认知特征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整体比部分显著,其原因为大的东西总比小的东西显著。因为“了”可以做为容器的整个内容物来认知,所以,在现时事件框架内,“了”的显著度要大于其他几个体标记的显著度。而“着”的认知特点是事件的整个过程,虽然不包括事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但是,与“起来”、“下来”只关注事件的起始点或终止点相比,其显著度要大于后两者。人们在认知“起来”时,虽然只关注时间的起始点,可是它的后续过程仍然在现时事件容器内;人们在认知“下来”时,关注的是事件的终止点,而终止点之前的过程也还在现时事件容器内,因此,二者的显著度应该是一样高的。“下去”仅留在现时事件容器内一个观察点,后续的过程则不在该容器内,其显著度要低于“起来”和“下去”。由此可知,在现时事件容器内,各个体标记的显著度应当是:了>着>起来/下来>下去(“>”表示“显著度大于”)6.事件容器内的“过”的显著度在非现时事件容器内,人们认知“过”时,关注的是事件的终止点,但是,终止点的前面的整个过程都在非现时事件容器内,从这点上讲,“过”的显著度应当与“起来”和“下来”相同,但是,非现时事件容器的显著度低于现时事件容器的显著度,因为人们总是将最大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件上。所以,“过”的显著度要低于现时事件容器内的所有内容物。因此,所有体标记的显著度应当是:了>着>起来/下来>下去>过(“>”表示“显著度大于”)三、主观性的大小语言中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人们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268-320)。研究表明语言的主观性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体、不同的词类、不同的句子成分等都分别存在着主观性大小的不同。Langaker(5-38)认为,人们在认知抽象的事物时,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为与具体的事物相比,抽象的事物更依赖于说话人的感觉和判断。我们认为,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显著度要高,所以,显著度越低的事物对于人们的感觉和判断的依赖程度越高,显著度越高的事物越少依赖人们的感觉和判断。因此,显著度越高的事物,其主观性越小,而显著度越低的事物其主观性越大。由上面各个体标记所具有的显著度,我们不难对各个体标记的主观性的强弱做出下面的判断:了<着<起来/下来<下去<过(“<”表示“主观性小于”)我们很容易看出,“过”的主观性最强,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