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孔之教考论_第1页
周孔之教考论_第2页
周孔之教考论_第3页
周孔之教考论_第4页
周孔之教考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孔之教考论

音乐文化是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的结构性制度规定。它是上层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意义,一直在指导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使得礼乐文化粲然大备,为春秋晚期孔子创建儒家学说提供了基本资料,指示了基本思路,夯实了坚固基础。儒家学说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主干,中华民族得以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做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追根溯源,是周公最早发挥着作用。一、周公在成周的诉讼周公姓姬名旦,是公元前11世纪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他受封的采邑“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创业的根据地,故被称为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灭掉商朝,两年后病倒,又过两年去世。此时,武王子周成王年幼。一说武王传位于周公,周公继任为王;一说周公摄政当国。周公当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周公还政于他,自己退居二线。西周有镐京、成周两个都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市。周公是在哪个都城制礼作乐的?西汉伏胜说:“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又说:“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又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卷四《礼记·明堂位》说:“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尚书·洛诰》说:周公摄政第七年十二月“戊辰,王(成王)在新邑”494。营建雒邑(洛阳)为成周,是周武王的战略部署。武王去世后,周公负责勘测、规划,主持修建城垣、宫室。在雒邑建造的宫室,有太庙(周室先祖庙)、宗宫(周文王庙)、考宫(周武王庙)、路寝(周成王居所)、明堂(布政大厅)。周公营建雒邑,始于他摄政的第五年,第六年制礼作乐,第七年成周建成,周公迎成王来洛阳,还政于成王,于是“成王定鼎于郏鄏(洛阳)”。宣公三年,671可见周公制礼作乐,是最终在洛阳完成的。二、周公的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左传·文公十八年》的记载稍微具体一些,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这是说周公制定《周礼》,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仪的原则,是判定其道德操守好坏的标准,以道德操守来处理事情,以处理事情的业绩来计算功劳,以功劳大小来决定获取报酬的多寡。他制作《誓命》,认为践踏礼仪原则的就是贼,藏匿贼的就是窝主;窃取财物的就是盗,偷窃宝器的就是奸。有窝主的名声,利用奸人偷盗的宝器,这是大凶德。国家设有刑律,对这种罪人一向不予赦免,这在《九刑》中有所记载,要牢记不忘。西周的礼制保存在《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中,号称《三礼》。《周礼》《仪礼》托名为周公所作,其实成书于战国时期。《礼记》是西汉人依据先秦旧籍编定的。《三礼》既然成书于周公之后,自然有很多周公以后的内容,但周公建立起“周礼”的基本框架,《三礼》是“周礼”的发展和发挥,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同周公制定的“周礼”并非截然不同。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篇,21-22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八佾篇,28因此,从继承、发展的关系考虑,参考《三礼》来窥测周公的制礼作乐,也可得知周公的制礼作乐,是对夏商两代礼乐的归纳和总结,更是改造和创新。总体上说,周礼是指表示等级关系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包括道德的和法律的种种行为规范形式、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等制度。周礼有五类:用于祭祀上天鬼神的“吉礼”,用于邦国丧葬的“凶礼”,用于朝聘往来的“宾礼”,用于和谐邦国的“军礼”,用于饮宴嫁娶的“嘉礼”。战国人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称者也。”178周礼确定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亲疏关系,防止超越名分,以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与礼乐的实施相配合的是刑法,上引《左传》即有周公关于“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的言论。西周礼制的原则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曲礼上,91礼乐的实施排除了庶人,只实施于周天子和大大小小的贵族内部,这便需要确定贵族的级别和血缘关系,所以君位继承制、分封制、宗法制等必须明确起来。王玉哲先生认为周公制礼作乐,首先是制定君位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商朝的君位继承,大多为兄终弟及制。“一直到周初文王崩,长子伯邑考未立,而传位于伯邑考之弟武王发,武王崩,不传位于其子成王诵,而传位于其弟周公旦。这仍然是沿用兄终弟及的旧传统。后来周公旦称王时管叔等反周公,恐怕也是由于管叔是周公旦之兄,假如实行兄终弟及的继统法,武王崩后,继位的应是他,而不是周公。他继位的优先权被剥夺,可能是他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周公称王七年……平定‘三监’与武庚之乱,巩固了周王朝的基业。在营东都洛邑之后,一切政事上了轨道,周政权才站稳了脚跟,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正是在这个时候,周公却功成身退,断然还政于武王的嫡长子成王。从此以后,周的王位便都是由嫡长子继承,兄终弟及的痕迹不见了。可见周王朝继统法的改变是从周公以后开始的,所以,金景芳先生说:‘周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周公的创造。’……嫡长子继承制推行后,王位由谁继承完全靠生理上自然的命定。王的儿子虽然很多,但规定必须长子,而且是嫡长子,这就是说只有一人有资格继承王位。这个原则一定,避免了王室贵族间的矛盾,抑止了兄弟的争执,因而对贵族起到团结的作用,对王朝起到巩固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周公是在洛阳举办的还政成王的仪式,君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定,是在洛阳完成的。“分封制是周代特有的政治制度”,“周公是分封制的制定者”。上引伏胜“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云云,指的是周公在协助武王灭掉商朝,继而平定各地的叛乱之后,以“建侯卫”的方式来安置亲属、功臣和高级别归顺者。诸侯的分封不是同时任命完毕,有的诸侯是周公主持平定三监之乱后,在洛阳分封的。例如周公将三监封地(今河南新乡地区),改封给自己的弟弟康叔,建立卫国。康叔赴任之际,周公在洛阳对他谆谆教导,史官记录为《康诰》一文。当时国都附近地区叫作王畿,由周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地区用来分封诸侯国,赋予他们拱卫、屏藩王室统治中心的职责。根据与王室的亲疏远近和封地大小,各封国分为不同的爵位和服等。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以定地位高低;服分甸、侯、绥、要、荒五等,以定贡赋轻重。每封一个侯国,周王要发给受封者文告,叫册命,说明封地的疆界,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数量,以及赐给的下属官吏、仆役,还有礼器、兵器、车马、旗服等等,叫作建国。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兵刑钱谷全权,职位世代承袭。他们与周王室保持着臣属关系,要执行王室的命令,捍卫王室,缴纳贡赋,定期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国内有权力和责任封宗室和属下为卿大夫,授以土地、民众,其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封宗室为士,封地称为食地。这样,就建立起王—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式统治体系。通过层层分封,王、诸侯、卿大夫、士之间严格的等级和隶属关系得以确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王权比夏商两代更为集中,对于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集权的必要措施。西周实行宗法制,是贵族等级制同政权等级制相结合的产物,实行于王、诸侯、卿大夫、士内部。宗法制规定了大宗和小宗,确定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用来辨别后世子孙的亲疏尊卑。大宗和小宗,就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处理嫡长子及其嫡庶兄弟的关系而设的。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因而是天子,代表上天统治人民,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世代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嫡长子的诸兄弟则受封为诸侯,他们相对于嫡长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国内又是大宗,其位也由自己的嫡长子继承。依此类推,诸侯的诸兄弟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宗族中又是大宗,士则成为小宗。大宗有权约束小宗,对同族有生杀大权。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的调度,承担各种义务。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内部。周人同姓不婚,就以婚姻关系联系异姓贵族。周天子称同姓诸侯的父辈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的父辈为伯舅、叔舅。国家如同庞大的家族系统,形成族权和政权的结合。宗法制从表面来看是以血缘为主,实质则是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财产、权位的继承权。因此,宗法制既是贵族之间解决财产、权位继承或分配的一种制度,又是团结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加强王室和封国联系的手段。“礼”和“乐”相提并论,乐配合礼,于人心潜移默化,于社会移风易俗。礼用来区别等级差异,乐用来调理和谐一致,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各类礼仪活动,必配以相应的乐曲歌舞。《诗经·周颂·武》是周公为庆典活动作的歌词。唐人孔颖达说:“《武》诗者,奏《大武》之乐歌也。谓周公摄政六年之时,象武王伐纣之事,作《大武》之乐,既成而于庙奏之。”歌词曰:“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歌词大意是:武王多么伟大英武!皇皇功业,世间所无。文王的文德何等显著,为后代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武王继承父业一举灭商,禁止士兵滥杀无辜。您大功确定,光耀千古。周公制定的礼乐,对各级贵族确定坐标,做出约束,防止他们超越名分,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当僭越行为出现时,局外人很自然地感到不安,发出感叹,予以警告。春秋初期,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其封邑“京”(河南荥阳东南)扩建城邑,规模大大超出礼制的规定。大夫祭仲觉察出他的不轨心迹,对郑庄公说:“都城(诸侯都邑)过百雉(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三)国(国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隐公元年,11-12春秋后期,大夫季氏原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中举办“四佾”的舞蹈,即演员八人排列一行,一共四行,但他却僭越到天子级别的“八佾”,即一共八行。孔子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23周公制礼作乐,对西周的稳定、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举不但标志着西周的国家体制走上了正轨,上层建筑初步完善,也标志着我国的早期国家上了一个新台阶。礼、乐如此重要,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射、御、书、数并称“六艺”。清人孙诒让评论说:“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其经世大法,咸粹于是。”1后代王朝时期,无论祭祀、征伐以及其他政治、外交等国家大政,还是人们的起居请安、婚丧嫁娶、亲属交往、师生过从,无不遵循着由周礼发展而来的礼数。而且古代制定刑律,对犯法犯罪的处置,也渗透着周礼区分上下亲疏长幼尊卑的精神。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中国社会一直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缺乏平等关系。礼乐稳定社会的作用,以各种人群安分守己为前提,必然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正当利益为代价。三、“周孔之教”的内涵春秋晚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的学说主要讲“礼”和“仁”。“礼”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恢复礼治须从正名分开始,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杜绝超越名分和犯上作乱的现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现礼治有赖于“仁”的提倡和发挥。仁是道德标准和修养功夫,“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123,仁则“爱人”颜渊篇,131。礼是仁的标准,是人的外在行为的准则;仁是礼的基础,是人的内在精神。礼和仁相统一的方法论是中庸之道,即“过犹不及”先进篇,114,“和而不同”子路篇,141。孔子所讲的“礼”,就是周公制定的礼乐。他特别崇拜周公,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67为憾。孔子痴迷周礼,赞同周礼,认为周礼以夏商两代的礼仪为基础发展而来,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郁郁乎文哉”),甚至特地来洛阳向老聃“问礼”。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从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孝友伦理等思想发展而来的。《尚书·君奭》是周公在洛阳还政成王后,对召公奭的答词,勉励他和自己同心同德,辅佐成王,其中说道:“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意思是:让我们共同谨慎地看看商朝灭亡的大祸,警惕上天将同样的惩罚降在我们身上。《尚书·无逸》是周公在洛阳还政成王后,告诫他的言辞,勉励他勤勉国事,戒除享乐,像文王一样“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意思是:像文王那样和悦柔顺,仁慈恭敬,关怀保护黎民百姓,普遍施恩,连鳏寡孤独都不遗漏。《尚书·康诰》是周公在洛阳告诫自己即将赴任的弟弟康叔的言辞,让他到了卫地,处理政务效法文王“明德慎罚”(崇尚德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