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九篇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九篇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九篇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九篇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小学数学教案九篇

学校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三班级上册第一单元10-11页: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控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详细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约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加口算,同学能够简约的、有条理的阐述思索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快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预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804=30006=608=

311=1005=232=

二、新授

1、出例如题

〔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

依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当用除法来解答。板书:36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思索:老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猎取知识表达了同学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由于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运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63=210+2=12

〔3〕径直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索:这个环节给同学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沟通空间,提倡算法多样化,留意引导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育了同学发散思维技能。〕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633=262=444=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82=603=804=

802=663=844=

8002=693=884=

2、夺红旗

461=993=484=1005=6309=

7208=963=862=4008=1803=

小伙伴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题2。

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当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当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思索:这一环节给同学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同学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培育了同学依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技能,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育了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四、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径直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援助算。你最喜爱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校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达技能,进一步提高计算技能。

3、培育同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点:掌控连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整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连减:小鱼图,初步感受连减

1、课件:你们观测,发觉了什么?〔一共有6条小鱼〕你们刚才看到什么了?〔游走了1条〕,再看,又发觉什么了?〔又游走了3条〕你能连起来说三句话再提个问题吗?〔6-1-3=2〕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谁列式?

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你知道叫什么吗?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算式,叫连减。〔出示课题〕

3、你会读算式吗?谁能象他那样读?

4、6表示什么呀?〔河里一共有6条鱼〕游走的1条是从几里面去掉?3表示什么?游走的3条是从几里面去掉?5在哪呢?〔记在我们的脑子里〕。

二、小鸭图,加深连减意义

1.连续播放画面,细心观测,你会讲故事吗?

2.你能列个连减算式吗?

〔汇报图意,列出连减算式〕

3.齐读算式

三、小兔情境,清楚部分与整体关系

1.你们看,这里住着小兔,你们知道住着几只小兔吗?为什么?你们看,先跑出来几只?又跑出来几只?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谁会列式?10-4-2,这里的4表示哪部分?2呢?剩下的4呢?〔指名到前面为大家指出〕〔分别说说每部分表示的是哪部分〕

3.小结:我们今日认识了连减,,我们会读、会算。

下面我们来动手做。

四、巩固练习

1、小松鼠

一共10只松鼠,地上有几只?树上有几只?问题是树洞里有几只?

你能列出连减算式吗?

2、读读算算

8-5-3=5-2-1=9-5-4=10-2-7=

3、逆向思维训练

〔1〕月亮说:“我可以表示一个数吗?”

7-2-3=月亮,月亮代表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2〕小猫可以代表一个数吗?小猫-4-2=1,小猫代表几呢?

〔3〕大树可以代表一个数,9-大树-3=2

〔4〕7-〔〕-〔〕=1

你是怎么想的?

4、你能举例说生活中的'连减的例子吗?

5、渗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你猜想各部分可能会是几?假如整体是10,求各部分应当怎么做呢。

6、我们带10元钱,可以买什么?

五、全课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连减,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两个数的运算叫做连减。连减就是从第一个数里减去第二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减第三个数,就是最末的得数。

六、作业:补充计算

七、板书设计:连减

9-2-2=5

教学反思:通过生活实际的问题,同学理解连减的含义较好。

学校数学教案篇3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已经掌控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改变是加强了探究性,让同学经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同学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须要性,设计了一系列“冲突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外形不同的长方形靠观测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同学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同学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争论沟通,同学发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同学探究“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发觉“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同学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须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测,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班级的同学正处在学习技能进展的关键期,他们详细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规律思维过渡,我以同学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测,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经受从详细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育和进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同学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同学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须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章。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育同学观测,操作,概括技能,使同学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外形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教学方法是观测、试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竞赛情境,使同学提高学习爱好,产生探究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同学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径直阅历。为了让同学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纳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同学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同学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同学,引导同学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同学能快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测,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依据教材和同学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育同学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依据三班级同学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爱好,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竞赛引入,当同学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缘由是什么?让同学真实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同学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同学在游戏的参加中体验,感知,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激起同学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同学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同学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外形?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同学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同学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同学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老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同学亲身经受,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同学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同学在观测,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须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外形不同的长方形。请同学思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同学通过观测、重叠,无法径直比较,这就造成了同学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同学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同学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同学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外形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犹如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同学发觉:要得到全都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外形、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同学思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由于前面同学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同学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纳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表达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同学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详细环节如下:拿,让同学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同学巩固面积单位,进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同学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同学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纳自学辅导方式,让同学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援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须要性;第二题使同学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意不同层次同学的求知欲,表达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同学提供制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同学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或()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小明的身高是125()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同学来谈谈收获,不但熬炼同学的语言表达技能,老师可以从中了解同学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表达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对全体,重视进展同学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同学的体验、探究放在首位,让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同学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究、体验、领悟与制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表达了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着重同学的情感和立场,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同学的爱好,到引导同学观测实物,鼓舞同学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同学参加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同学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讨论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4题。

二、教学要求:

使同学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繁复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同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技能。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依据以下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假如梨树的棵树用*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依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假如公鸡的只数用*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沟通:板演,你是依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在四班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把哪个数量看做一份?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先画梨树,桃树的棵数有这样的几份?还告知我们什么条件?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争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同学争论。

〔5〕沟通。

〔6〕通过争论和同学们的沟通,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预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依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假如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几份的数就是几*;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依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依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爱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只。*+3*=56

〔2〕解:设鸡有*只,鸭有3*只。*+3*=56

〔3〕解:设鸭有*只,鸡有3*只。*+3*=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千克,苹果有3.6*千克。3.6*-*=26

〔2〕解:设梨有*千克,苹果有3.6*千克。3.6*+*=26

四、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日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日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控得不错。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学校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同学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使同学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阅历,发觉问题

⒈填适当的单位。

⑴老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⒉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二、感受体验,猎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究竟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沟通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同学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同学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老师向同学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老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假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相互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沟通自己的想法):

30公顷=()平方米6平方千米=()平方米

80公顷=()平方米5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70000平方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学校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依据提供的素材,估量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数感。

3.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培育同学的数感。

教具预备:每个小组四样奖品:糖、小星星、橡皮、铅笔各100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与同学自然和谐的'交谈了解同学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控同学口头唱数的状况,使同学了解生活中经常需要估数,培育同学的估量意识,使同学感知到口头数数简单,但要精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简单,指导同学数数时要留意手口全都。〕

老师与同学交谈:

1.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同学数。〕谁能接着往后数?〔估计同学能比较精确地数到100,但数到100后同学可能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同学开始出错了。〕

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得啊!

2.那么你猜猜今日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吗?究竟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同学自己数一数。〕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3.谁情愿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同学边点边数,这位同学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

今日来上课的人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4.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精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简单!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伙伴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们肯定能数对!

学校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同学掌控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次,并能正确计算。

3.培育同学独立思索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同学掌控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次,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8×5×10

20+30÷3120÷3×5

12×5-40÷2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同学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索。

3.沟通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例如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次号。两名同学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测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末,同桌相互说一说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末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那么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那么运算顺次。

师整理板书四那么运算顺次。(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学校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拓宽同学学习的渠道,让同学通过到图书馆查资料,初步了解分数产生的条件、背景和进展史。

2、让同学在玩学具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培育同学实际操作和抽象概括技能。

3、让同学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胜利和愉悦,培育同学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单位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教学难点: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教具、学具:

苹果、一分米、方块、小棒、小旗、小刀、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介绍分数的产生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回去查阅资料,谁能结合你的资料来说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事?(同学举手)

师:(指手里拿着一本书的女生)你来说说。

(女生拿着自己查的资料走到讲台前,把自己的资料放在实物投影下)

生说:我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查到的。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要平均安排果实和猎物,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计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所用的长度单位不能量尽所量线段时,便产生了分数。

师:您查的挺好的。通过她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分数起源于分。

师:(看到有同学举手,指其中一男生)你来说说。

男生:(拿着资料来到讲台上的实物投影前,指着资料书)我是从《新编学校生数学词典》上查到的。人类在生产劳动的长期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分数,起初是运用详细的分数,如二分之一用"一半"来表示,四分之一是用"一半的一半"来表示,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涌现了诸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等分数。

师:嗯,好,请回。通过他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最初的分数表现形式和现在的表现形式一样吗?(同学齐说不一样)1/2是用"一半"来表示1/4是用"一半的一半"来表示,那么,照此推算1/8就是(同学齐说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师:看来同学们是真理解了,那谁还有别的资料吗?

(同学举手)

师:(指一女生)好,你来。

女生:(拿着资料走到实物投影前展示)我是从资料书上查到的,我把它摘抄到我的笔记本上。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涌现了和我国相像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现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资料查的不错。今日我们就不一一沟通了,建议课后大家再把查到的资料相互沟通一下。通过这几个同学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分数事实上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探究分数的意义

1、小组探究,共同参加。

师:我们三班级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说出几个详细的分数吗?

(同学举手)

甲生:3/4,1/2,1/20,88/100

师:嗯,说的还挺多。

乙生:1/10,1/100,1/50,1/60

师:你也知道许多分数。

丙生:2/4、2/8、5/10、20/100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许多的分数,那要是给大家几种材料,你们能动手分一分,并且用分数来表示吗?

(同学说能)好,拿出老师给大家预备的材料,小组争论一下。

(同学活动,小组争论五分钟左右。老师巡察,参加小组活动,了解状况。)

2、汇报沟通,力求创新。

师:大家得到分数了吗?哪个小组来说你们是怎样得到的?

(同学举手)

师:(指甲组)你们来说说。

(一个同学代表甲组,拿着一个苹果走到实物投影前)

甲组:我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老师板书:平均分分数1/2)

甲组:我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老师板书:1/4)

甲组:我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八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八分之一。

(老师板书:1/8)

甲组:这样,依次类推,可以分成很多份,得到很多分数。

师:行不行啊,老师感觉他里面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谁来说说。

生说:依次类推。

师:那你明白依次类推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懂,就是一个一个往下类推。

师:也就是说还可以再接着分,看来这个小组已经想的很透彻了,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的吗?

(同学举手)

师:(指乙组)你们来说说。

(一同学代表乙组,拿着一分米的纸上来展示)

乙组:我们小组是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1份就是非常之→。假如把;2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假如把它平均分成5份F飞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c

(老师板书:1分米1/10)

师:他刚才说了许多分数。咱就根据这个同学刚才说的,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除了非常之一,我们还能得到别的分数吗

一生:把这1分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份,就是非常之一取其中的两份,就是非常之二,取其中的三份就是非常之三,这样,依次推下来,就可以得到非常之几。

师:也就是表示其中几份就是它的非常之几,你们同意吗?

(同学齐说:同意)

师: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吗?

(同学举手)

师:(指丙组)你们来说说。

(两个同学代表丙组,拿着八个方块到前面来展示)

丙组:我们把八个方块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

(老师板书:八个1/2)

丙组:把八个方块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两份就是四分之二,三份就是四分之三。

(老师板书:1/4、2/4、3/4)

(老师看到下面同学有许多急着举手的)

师:你们有问题吗?

一女生:他把它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两个方块,他为什么说是四分之一呢?展示的丙组男生回答:把这八个方块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女生质疑:这其中的一份是两个方块,为什么说是1/4,我还不明白。

丙组男生:由于这两个方块组成一份。

师:你满足吗?

女生:不满足。师:不算很满足,那你们能再来说明说明吗?

丙组女生很急迫的说明:由于它要分成4份的话,这两个方块,并不是论块,而是论份,这两个方块组成了一份,是四份中的一份,所以是四分之一。

师:你说的很有特点,看来这是一个难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要想得到一个分数,需要要把八个方块看成一个整体,这两个方块或者四个方块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那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

(同学举手)

师:(指丁组)你们来说说

(一生代表了组,拿着10根小棒走到前面展示)

丁组:我这里有10根小棒,我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这一份,就是非常之一,然后,再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再把它平均份成两分,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老师板书:10根小棒1/10、1/5、1/2)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那这一份是几根小棒?

生:是5根小棒。师:很好,请回,(指举手的同学)你想展示?

生:我这有6面红旗,我首先平均拿走一面红旗就是六分之一。拿掉两面红旗就是六分之二,依次类推,把六个红旗都拿完了,就是六分之六。

师:平均拿走一面红旗是什么意思?

生补充:我想换一种说法,就是把这六面红旗平均分成六份,拿走其中的一份就是六分之一。

师:你说的真好。我们要想得到几分之几时,需要要先把它平均分成几份。

(老师板书:6面小旗1/6)

3、抽象概括,构建新知。

师:我们刚才得到了许多的分数,(指黑板)以前我们讨论过了分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分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计量单位)今日我们主要讨论了分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这些我们通常都可以把它们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师:除了这些你还能再举几个单位"1"的例子吗?

生:一个西瓜。

生:一个蛋糕。

生:一个苹果。

师:刚才同学都举的是一个物体的,还能举一些别的吗?

生:10个人。

生:10本书。

生:8个铅笔盒。

生:5瓶啤酒。

生:3块橡皮。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单位"1"。那你能结合刚才的这些例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分数吗?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