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大班 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3篇)_第1页
题西林壁教案大班 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3篇)_第2页
题西林壁教案大班 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3篇)_第3页
题西林壁教案大班 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3篇)_第4页
题西林壁教案大班 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题西林壁教案大班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3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题西林壁教案大班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篇一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爱好之情。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宏大,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会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醒学生借助解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其次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把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解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测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恳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细心心细地观测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透露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侧

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

高低

不识只缘认识事物

(果)(因)

题西林壁教案大班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篇二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XX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XX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ǐng)峰(fēng)不识(bùshí)只缘(zhǐyuá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⑴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来认识该字。

⑵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⑶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⑷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1、学习第一部分:

⑴齐读一、二句诗。

⑵自,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岭:峰:)

⑷说说岭峰的区别。

⑸小组探讨: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

⑹继续探讨:

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⑺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⑻协同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⑼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2、学习其次部分:

⑴自读。

⑵同座探讨,完成填空:

①,是由于。

②由于,所以。

③,所以。

④之所以,是由于。

⑶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⑷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⑸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⑹质疑。

1、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3、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⑴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古筝曲《渔舟唱晚》;

⑶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

4、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爱好的曲调唱出来。

1、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4、介绍有关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

题西林壁教案大班题西林壁教案板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幽美。由古至今,大量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