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选官制度_第1页
秦汉选官制度_第2页
秦汉选官制度_第3页
秦汉选官制度_第4页
秦汉选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①,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汉代统治者通过多种方式,确实选拔了不少人材,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展人材辈出有着亲热关系。固然,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选官流弊也不少。不得推择为吏”②,《史·范雎列传》所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这里的任,当做保举讲。很多记载都说明秦比较普遍地实行了推举人材的制度汉高帝刘邦称帝不久,就感到选拔统治人材的必要,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下诏求贤,对象是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并要求登记品德、仪表和年龄。惠帝、高后时,都曾经诏举“孝弟178165年)分别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晁错即是通过十五年这次诏举入朝为官的。到汉武帝时代,汉代察举遂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①这是举孝廉的开头,本为举孝察廉二科,即举孝子和廉吏各一人。然而在后来的通·②《史记·淮阴侯列传》。128年)又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需举人的诏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自此以后,举孝廉也就形成制度并得以郡人口多至五六十万,小郡人口只无非二十万,两者所举孝廉名额一样,事实上很不平均。东汉和1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以后,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限定期限和名额可以使察举孝廉有了制度的保证,但另一方面有时也不免滥竽充数。文献关于汉代察举孝廉的史例不少,仅两《汉书》中可考见者就不下一百余人。从被举者的资格来看,大多为州郡属吏或者通晓经书的儒生。从任用的状况来看,在中心的则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可见孝廉一科,在汉代实乃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一些所谓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茂材。茂材,西汉曰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材,或者写作茂才,与·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是举茂才的开头。其后,宣帝、元帝时均有察举茂才异等的诏令。这个时期所举的茂材多为现任官吏,而且是属于特举,与孝廉岁举的状况不同。据《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名目》,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诏书: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光禄发..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此后,茂才也和孝廉一样变成为了岁举。无非孝廉是属于郡举,而茂才则是州举,故茂才的数目较孝廉为少。据上引诏书,三公举三人,十三部刺史举十三人,总计无非十六人;再加之光禄、监察御史所举,亦无非二十人摆布。两汉茂才的出路,多为地方县令,而孝廉则多为郎官。东汉官制,县令是千石官,郎官也是茂才比孝廉的贵重之处。汉代被察举为孝廉、茂才者,一般是先举孝廉,后举茂才,这也可见茂才比孝廉为高。)贤良方正与文学。举贤良方正始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 年),其后两汉诸帝大都公布过察举贤良方正的诏令,守相均得依诏令规定察举。诏举贤良方正常连言能直言极谏者,其目的是广开直言之路。当时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灾异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一旦上天降下灾异,皇帝就得下罪己诏,征求意见,以匡正过失。文帝二年的诏举,就是由于日蚀的缘由。所以汉代诏举贤良方正常在灾异之后。无非在汉代也有几次不言贤良方正而单举直言者。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 年)、五年(公元111年)两次诏举贤良方正,均曾经连言“有道术之士”,建光元(公元121年)又诏令举“有道之士”。自此,“有道”也成了东汉察举的一科。文学即指经学,亦始举于文帝,因与贤良相近,故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 年)的诏举贤良,在《汉书·晁错传》中就连称贤良文学。此后贤良文学的连称多见于史籍。察举文学正式见于皇帝诏令则始于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汉书·昭帝纪》:“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这里贤良与文学区分很明显。东汉灵帝置鸿都门文学,流品颇杂,为士林所非。《后汉书·蔡邕传》载蔡邕评论说: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回事,二者不行等同。贤良、文学、有道之士,是汉代选拔官吏的重要科目和途径,一些宿儒名臣如晁错、董仲舒、公孙弘、严助等就是出于此科。但要指出的一点是不管贤良方正,或者是文学、有道,都和孝廉、茂才不同,前者均为特举或者特科,而后者则为岁举或者常科。其他特科。贤良、文学等科目虽非岁举的特科,但在两汉是常见的。至于间或一2举或者数举的其他特科,尚有多种:明经。明经就是通晓经学。自汉武帝尊崇儒学,明经成为察举入仕的一途。在西汉,有些人或者以明经为博士,或者以明经为郎官,后均成为汉代名臣。韦贤、韦玄成父子以及张禹、翟方进等人更以明经先后历位丞相。当时邹鲁一带有句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①东汉章帝时限定郡国依人口贡举明经,元和二年(公元86年)“令郡国上明经者,不满十口十万以上五人,万三人”②。后又有年龄规定:“本初元年(公元146年)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诣太学。”③可见明经亦为察举一科。两汉取士,颇重经学,前举各科,多与经学有关,并不限于明经一科,此又特立一科,更说明经学在汉代政治上地位的重要。·元帝纪》载宣帝对元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意思是说汉朝治国的传统制度是儒法并用。故在选官时除重视儒生以外,也把尉⑤。尤异。汉代官吏治绩突出者称“尤异”,其中治绩最好者称“第一”。察举尤异是从现任官吏中选拔人材使其担当更高级职务的一个科目,同时也是对忠于职守的官吏的一种鼓舞。如西汉赵广汉任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⑥。东汉童恢任不其令,“青州举尤异,迁丹阳太守”治剧。两汉郡县因治理难易而有剧、平之分。能治剧,即能治理老大难的郡县。汉代统治者为鼓舞能治剧者,亦列为察举一科。如:何多任为县令或者郡守。·②《后汉书·③《后汉书··⑤《初学记·十二职官部》引华峤《后汉书》。⑥《汉书·⑦。均由县令一跃而升至二千石大吏。威猛知兵法。汉代察举威猛知兵法,始于成帝。《汉书·成帝纪》载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诏曰:“乃者,日蚀星陨,北边二十二郡,举威猛知兵法者各一人。”这可以看做后世武举的先声。其后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 年)、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以至东汉安帝、顺帝、桓帝、灵帝均有诏令察举。举威猛知兵法多在两汉后期“灾变不息、盗贼众多”之时,可见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项措施。关系。所以有时也要察举明阴阳灾异之士。例如《汉书·元帝纪》载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诏曰:盖闻安民之道,本由阴阳。间者阴阳错谬,风雨不时。..丞相御史举天下明阴阳灾异者各三人。又如东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 年)也下过类似诏书。诏举明习阴阳灾异之士,常在社会危机之时,这说明统治者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所以求助迷信。5年)王莽执政时,《汉书·平帝纪》载其事云: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锺律、小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3甚,并非当时财力所能及,故东汉以后再也不进展。由下向上推选人材的制度。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1)皇帝征聘。皇帝征聘是实行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知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者备参谋,或者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①,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②,亦皆属征召性质。⑦《后汉书·②《后汉书·①《史记·叔孙通列传》。到了汉代,如上述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③,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汉代这种例子不少,皆为朝廷特征。凡受朝廷特征之士自然要有很多特别优待。而一般被征用之士赴朝廷就职,皆须自备车马费用。有时也特诏令县次传舍供给酒食,并及从者,沿途地方官须迎送招待。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征君去就自由,朝廷虽可催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如《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的状况说:(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复特征不至,年八十,最终家。严光可谓开了东汉士人隐逸拒征之风,其后征君多仿效严光,如法真、董扶、杨厚、黄征。征聘原意,不外是为国家搜罗遗才,有助于政教;但其末流,上则以此沽求贤之名,的资本。(2)公府与州郡辟除。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格、功绩,或者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者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者任地方长吏。公府辟除。两汉公府自丞相(司徒)、御史大夫(司空)、太尉(司马)、大将军以至诸卿如光禄勋、太常等,皆可自辟掾属。有时皇帝也敕令公府辟召。安帝舅大鸿胪耿宝曾经向太尉杨震推举中常侍李闰之兄杨震拒绝不辟。耿宝亲造太尉府,说李常侍为朝廷所重,令太尉辟除其兄是皇帝的意思。杨震却说没有皇帝敕书,竟拒绝未辟。公府辟除,就权力而论,以西汉丞相最大,如汉武帝时,丞相除有权置吏外,还可大开客馆以招贤士。但就辟除之风来说,东汉较西汉为盛,史书辟除事例,多出于东汉时期。公府既辟之后,除主官可直接向朝廷推举之外,又得依诏令所定科目察举。所以公府辟除,实为汉代 (特别是东汉)选官入仕的重要途径。4很小,法令仅规定:“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①而已。西汉末,刺史渐渐干预地方行政,组织扩大,掾属亦随之增多。至东汉,刺史既成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州之掾史均由其4自行辟除,用人权限自然大增。郡守辟除掾属,西汉时就已成为通制,甚至诸曹设置,太守朝廷或者郡国大吏。如西汉王尊为太守辟除书佐,后官至京兆尹,治绩颇著,为吏民所赞。又如东汉陈蕃,为州辟除别驾,后历官至太尉。①《汉书·王尊传》注引《汉仪注》。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而被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他们为了进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这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因此,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之后,均须考试。此外,公府与州郡辟除之士、三署郎官以及博士弟子,也要依诏令规定进展考试。考试的内容,诸生试经学,文吏试章奏。考试的方法,有对策和射策二种。所谓对策就是命题考试,所谓射策就是抽签考试。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165年)诏举的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文帝就亲自进展策试。至武帝时,则“受策察问,咸以书对”,130年)公孙弘被举为贤良,当时参预对策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而武帝却赏识其对,擢为第一,由是公孙弘平步青云,官至丞相,爵封列侯。被举者的对策,如引起皇帝的特别留意,有的甚至还要反复进展二三次,如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武帝览而异之,遂至两策三策,对毕,任为江都相。两汉的察举诏令中,常有“朕将亲览”之句,这表示皇帝对于举贤和选官的重视。对策的地点,或者在太常寺,或者在公车,或者在白虎殿,均为临时指定。公府考试。郡国岁举的孝廉、茂才,到京以后,也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由公府分别加以考试。孝廉的考试内容,据《后汉书·左雄传》说,“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公府辟召之士,西汉至东汉初,通常由公府主官负责荐举,或者依诏令所定科目,选出高第以贡朝廷。但东汉中叶以后,由于公府辟召不慎,过限未除,清浊混淆,良莠不立的这一复试制度,虽遭坚韧派反对,但根本固定下来。这对于防止营私舞弊、择优选拔人博士弟子课试。自武帝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博士弟子通过考试而补吏,遂成为定制。《汉书·儒林传》记博士弟子通过考试而补吏的状况说:辄以名闻。..武帝时设甲乙二科,宣帝时又增加丙科。甲乙丙三科挨次分难易,射策者量力取策。一般说来,甲科是热门科,中后可除为郎,诸如何武、萧望之、翟方进等汉代名臣,均以射策5甲科为郎。岁课以外,统治机构假设等待用人也可临时择优充任。东汉沿甲乙科射策之制,但随着弟子员数的剧增和除吏名额的限制,自和帝起便发生了策试中的争讼。永元十四(公元102 年)规定五经各取上第六人,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又增甲乙科员各十人。但仍不能解决问题,灵帝时竟有人篡改兰台漆书经字以合私文,于是熹平中诏蔡邕刻石经为准。东汉后期,由于吏治败坏,请托公行,博士弟子的课试也流于形式,名存而实亡。遵照博士弟子课试制度,两汉对郡国贡举的明经也实行甲乙射策之科进展课试。除以上职。任即保任之意。任子是高级官吏可以保任其子弟为官。秦朝是否有任子制史无名文,无非云梦秦简中有关于“葆子”的记载,葆子犯罪后不同于其他罪犯,享有确定的特权,有人疑此种“葆子”即为“任子”。西汉初年,随着功臣、高级官吏子弟的渐渐长大,或许从文帝起,任子就成了一种通制。据《汉书·哀帝纪》注引应劭曰:任子令者,《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假设子一人为郎。任子数量规定一人,但事实上保任二人、三人乃至多人者,在两汉是常见的事。任子一般是保任为郎,但也不尽为郎,如汲黯为太子洗马,冯野王为太子中庶子,董贤为太子舍人,各异,无非级秩都与郎官大体相像。又任子制虽名为任子,但实际又不限于子,所谓“得任同产假设子”之同产,即指同产兄弟,故史书中不仅有以父任者,且又有以兄任者,如爱盎、童子郎③。除此之外,还有“以族父任”,“以宗家任”,乃至以姊任者。两汉时期,任子制日益进展,东汉时尤盛,无论保任者还是保任的对象都在不断扩大,皇帝惟其所好,诏令特除,任子制也就没有什么严格界限。这种“不以德选”、彻底由父兄廷统治本身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某些有眼光的思想政治家,如武帝时董仲舒、宣帝时王吉,②《后汉书·③《后汉书、黄琬传》。·秦始皇本纪》,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又据《汉书·食货志》所载各以多少级数为差”。卖爵还不是卖官,但已是纳资卖官的先声。武帝时期,由于连年战资授官。当时有以入谷补官者,有以入钱赏官者,有以入羊为郎者,有以入财补郎者等等。授官者,但并不为世人所重。东汉前期,由于朝廷重视吏治,提倡气节,公开卖官的事例尚不多见。后期吏治败坏,朝廷开头公开卖官,据《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桓帝延熹四年(公元6161·灵帝纪》记载:(光和元年)又同篇注引《山阳公载记》云: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者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贮之。就是说,“以德次应选者”也要出钱买官。当时灵帝打算拜羊续为太尉,羊续举起缊袍说,“臣之所资,唯斯而已。”灵帝听了很不开心,竟未拜除太尉。当任职者,均须去西园办理交钱手续,或者有人因钱缺乏,竟至。灵帝时正常的选官制度已经破坏殆尽,卖官、买官已成风气,吏治败坏如此,东汉焉得不亡。汉代还有几种选官方法,虽格外制,但对当时以及后代均有确定影响。上书拜官。这是皇帝征召、毛遂自荐、审查录用三者结合的一种选官方式。武帝以材力为官。《汉书·地理志》说:“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其中如李广、赵充国、傅介子、甘延寿等人都是汉代名将,对抗击匈奴、安定西域作出了很大奉献。以方伎为官。凡有一技之长,皆可为官。如文帝时卫绾以戏车、邓通以濯船,均拜为郎。景帝时周仁以医术,拜为太子舍人。武帝时,更是博开艺能之路,通一技之士,均量才任用。负责选举的主管机关。由于两汉官制多有变化,所以负责选举的主管机关先后也有变化。在地方是刺史、守相负责。在朝廷,西汉时期,三公中的丞相、九卿中的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