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的隐喻性与词义的认知研究_第1页
语义的隐喻性与词义的认知研究_第2页
语义的隐喻性与词义的认知研究_第3页
语义的隐喻性与词义的认知研究_第4页
语义的隐喻性与词义的认知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义的隐喻性与词义的认知研究

一、词义的演变是一种隐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隐喻是人们认知和表达抽象概念的强大工具。隐喻和隐喻是人类感知的重要而基本的方式,它们在人类感知、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和语言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词义演变本质上是一种隐喻或转喻现象。据统计,语言中的70%的词义是隐喻或源于隐喻,按照“人类中心说”,一些认知都是从认识人自身开始的,又引申到外界的事物及时间、性质等。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口”的词义演变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二、计算“口”的含义《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我们综合了各类字典、词典中关于“口”的义项,共有21种,可以是名词、动词、量词。作为名词的“口”有以下13种意义:(1)嘴。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2)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3)出入的通道。亦指口岸。亦指长城的几个重要关口。多用于地名;(4)状如口形的破裂处;口子;(5)口才;(6)用口头形式表达,亦指询问称道;(7)句;一句;(8)指口腹;(9)口之味觉;口味;(10)指牲口的年龄;(11)寸口;(12)刀、剑的刃;(13)行业;系统;专业方向。作为动词的“口”有以下3种意义:(14)讥议;(15)指言语;(16)告诉;说。作为量词的“口”有以下5种意义:(17)用于人。指人,人口;(18)用于表示口腔的容量或动作;(19)用于言语行为;(20)用于牲畜;(21)用于器物。三、口的概念、注意与意义“口”的基本意义是作为名词的(1):“嘴。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亦指其他动物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例如: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国语周语上》)他倚侍尊长,开口就说:“本家的产业是卖不断的。”(《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小同志,你也不能张口伤人呀。”韩老六说。(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七)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史记·苏秦列传》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我们日常生活中在谈到口的时候,首先是我们感觉到外部世界许多人的口的存在,“口”于是就被概括成为表象,各种各样的“口”的表象在人的脑中深化,人获得对该事物的认知能力,对所有感知到的口形成一个范畴,抓住它们主要的特征忽略一些个别特征,形成一个可以理解的认知模式,对这一认识的事物进行概括定义,于是“口”的概念就形成了,“口”的原初意义也就自然指人类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这一概念是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的意义范围,是我们进行词义推理扩展的基础。由于人类身体和动物身体上的相似性,“口”这一范畴又很自然地被用于描述各种动物的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本义是与概念相联的,它的背后总有一个活生生的具体事物。在实践中,认识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于是形成了概念,再用语言记录下来,就是本义。所以,本义的形成表明人们已经将它所指之物从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中,即从该事物所处的背景之中分离了出来,成为独具特色的个体。这是本义的一个方面特点。“口”作为人体的一个基本器官,是人类最先接触的具体事物,人类的很多日常行为都和口(嘴)有关,如吃饭,说话等。所以人类对“口”的最先定义就是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而动物也是有口的,也会用来进食和发声,所以也是这些动物的基本器官之一。四、隐喻意义上的隐喻意义基本词语从基本意义(一般为原型意义)向外扩展过程中,基本等级范畴词汇发展了更多的隐喻和转喻意义。事物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事物和环境认识的扩大与深化影响了词义的变化。上文说明了“口”的本义,而“口”有多达二十几种的引申意义,这些引申意义是怎么产生的,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或关联,我们从认知角度的隐喻和转喻对“口”的引申义进行分析。1、体认隐喻的基础和目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意义。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与之相似的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这时候会用到隐喻。隐喻总是用经验中离我们较近的事物作为源域,来表达经验中离我们较远的事物。古人说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就是这个道理。身体部位是离我们最近的事物,因此最容易成为隐喻的本体。表示人体任何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的用法,“口”也不例外。在人体的器官中,只有口(嘴)是人们把外界的食物吃进腹中的唯一器官和通道,同时,声音也是从口中发出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词的概念的原型也即典型的,中心的意义,通过这个原型向外扩展。原型是某一范畴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其他的事物由于与原型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而被认为属同一范畴。结合人的隐喻认知模式,主体“人”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即想象力,推理能力发展产生隐喻性思维,将源域中的概念向目标域中关联的事物投射,通过隐喻认知模式由源域“人或动物”经过时间域再向目标域“事情”投射引申出新的意义。由(1)这一基本义通过隐喻引申出来的义项有(2)(3)(4)(18)(21)。隐喻的基础是相似性,也就是说在喻体和话题之间存在着某种方面的相似,而这种相似性是在隐喻使用之前人们就已经了解的。“口”最先被人们感知的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个具体的有形的事物,它是人体和外界相通的一个器官,由此有“口”,“人或动物进食的器官,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通称嘴”,由生理域向表物的客体域引申为(2)“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如“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王充《论衡道虚》)、“瓶口”、碗口”等等。再进一步引申出(3)“出入的通道”,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茂岭而下”(柳宗元《小石城山记》)、“门口”、“路口”、“风口”等等。又因“口”可以张大,与很多事物破裂的形状有相似之处,于是又引申出(4)“状如口形的破裂处;口子”,如“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三国演义》第七五回)、“裂口”、“疮口”、“河堤决口”。嘴是用来吞咽事物的器官,口腔中有容纳事物的空间,所以自然引申出(18)“<量词>用于口腔的容量或动作”,如:“行者又拔了一根毫毛,吹口仙气”(《西游记》第十九回)、“老宋又端着汤来,小喜接过来喝了两口”(赵树理《李家庄变迁》)。对于人类或动物来说,嘴是身体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认知上处于凸显地位。“嘴”,“口”这种器官的形状和物体“口状物”之间的相似性,引申出(21)<量词>用于器物,如:“并赐……宝砵一口”(《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金瓶银瓮百余口”(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体认隐喻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人类的生存活动与其认知思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既反映出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又是自然范畴的外在物化形式。这些意义之间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及图式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2.转喻映射t从人的转喻认知模式来看,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与隐喻不同的是,如果说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那么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17)(20)与(1)之间的词义引申就是以建构了“部分———整体”意象图式,经过转喻投射产生。口作为人体身上的一个器官,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用这个部分可以指代整体,因为一般情况下,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只有一张嘴,所以,作为部分的“口”可以经转喻投射出指整体的一个人和牲畜。例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俄罗斯人民的主食是面包。尤其在当年,记口授粮。(曹靖《飞花集风雨六十年》)顾大嫂分付火家,宰了一口猪。(《水浒传》第四九回)垅种千口牛,泉连百壶酒。(北齐高昂《征行诗》)(15)(16)(19)与(1)之间的词义引申是通过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产生的,也是转喻投射的一种。“口”可以看做一个容器,而口的功能、作用与在这个容器中包含的东西、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是转喻引申的典型代表。在汉语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名词向动词转化的情况,这也是一种词义的引申。人们意识中有某一动作行为的意义需要表达而无现成的语词时,便往往想到发生这种动作行为的相关客体,从而用这个表达相关客体意义的词来表达该动作行为。口(嘴)是用来说话的,当人们想要表达说话这种动作行为时,因为没有现成的词语,所以就会想到说话这一行为的客体,即嘴(口)。因此有(6),如:“口信、口授、口陈”;有(16),如:且薙我毛发,毁我衣冠……变我华人,口其言语,家其伦类,几几乎流而莫返矣。”(太平天国洪仁轩《英杰归真》)此数人者,名高天下,归而口司直不置,天下益向往之。(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也有(15)(19)。(15)与(19)是两个不同的词性,意义是相同的,这也说明,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因为同义而不同词性是突显事物不同的方面而已。如:“咱们干!”梁桂堂改了口,“弟兄要是齐心,管他什么小舅子叫不叫干,咱们干咱们的。”(张天翼《最后列车》)只听他打着一口的常州乡谈到:“底样卧,底样卧。”(《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口(嘴)可以品尝味道,由此转喻投射产生(9),如:“莫不是茶饭不随你口?莫不是衣衫不合你的身?”(京剧《乌龙院》)、“口重”。人的口中有牙齿,牙齿的多少和人的年龄也有关系,动物也一样,所以引申出(10),骡、马、驴等的年龄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口中还可以含住事物,(8)由此引申而来,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孟子梁惠王上》)转喻也是倾向于用具体的有关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隐含有“人体重要的部分”的意义,这是人对事物认识形成经验的结果,在人的认知经验中嘴是用来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个器官,没有嘴,人类无法生存。这种重要性在社会中可以指代某一行业,系统,专业方向,由此引申出(13),如:“财贸口”。因此“口”意义由一个概念域“人或动物”向另一个概念域“行业,系统”通过转喻投射产生。也引申出(12),刀剑的刃是刀剑最锋利,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引申而来。3.引—由引申义引申而来的词义(11)寸口,中医指切脉的部位。即两手掌后一寸桡动脉搏动处,包括寸,关,尺三部是由(3)隐喻引申而来,经络通过的地方,跟出入的通道有相似之处。(5)、(7)、(13)这三个词义是由(15)转喻引申而来,告诉,说话和句、一句及口才之间具有相关性,说出来的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