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载百越族群考
在百越史研究中,罗越族是古代越族的一支。但是,综观现有的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并参照史书记载,这个结论似与事实有悖。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先谈谈史载关于“百越”的界域。《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赞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是百越族群分布的大致范围。具体的族称,论者认为是越、句吴、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等。于越是百越族群中最早见于文献者。《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说明至迟在周成王时,于越族与周王朝已有交往。究其实际存在的时间,或可与殷商同时。《史记·越世家》所载的越王勾践世系或有不确,但可知其族人历史之久远。吴在史书上出现的时间较越为晚。吴越二国之人,据《盐铁论·相刺》说,“待译而后通”,其语言是与中夏不同的。可是二者,据《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越绝书·纪策考》的记载,“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其居民的语言、文化、习俗是相同的。后来,越灭吴,越又为楚国所吞,《史记·越世家》说:“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朝服于楚。”闽越是汉刘邦所封闽中故地的一个小国。东瓯则是汉孝惠三年封于东瓯地区的另一个小国。对此,《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颇详。南越实指西汉初年赵佗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即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平定吕嘉之乱,南越国亡,历时五世,共九十三年。闽越和东瓯,也是此时消亡的。西瓯,又称西呕。其在文献出现的时间在秦,即《淮南子·人间训》所载秦始王于公元前二二一年挥戈南下统一岭南时杀得秦兵“伏尸数十万”的那支越人。西瓯君译于宋在战争中被杀后,西瓯人又“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俊以为将”,继续反抗,赵佗南越国建立后曾臣属于南越国,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它才在文献中逐渐消失。至于骆越则是先秦至西汉时期,主要活动于今左右江流域和越南北部地区的一个土著民族。通过以上史实,笔者对百越族群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史载的百越,实际上是对我国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古代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泛称。这些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是“各有种姓”的。第二,这些“各有种姓”的少数民族,是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的。第三,在史载的百越族群中,除了于越发展至勾践时的越国与闽越和东瓯,其统治集团有血缘关系,即闽越和东瓯,“其先皆勾践之后”外,其他许多百越族群成员,如南越、西瓯、骆越等,是没有这种关系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骆越非百越族群说。笔者认为,骆越非属百越族群,其理由主要有三:第一,从本质上看,骆越族团是先秦至两汉时期的一个土著民族。骆越,或称为雒越、越骆、骆和雒。根据地理志书等文献记载,骆越族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广西西部的左、右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一带以至于海南岛。而广西东南的郁江、浔江沿岸以及广东西南的茂名等地,则是西瓯和骆越的杂居地区。关于这方面的资科,已有许多学者论及,且无异议,在此不再赘述。骆越族在我国文献上出现的时间是很早的。《逸周书·王会》记载的南方土特产就有“路人大竹”。在此之后,《吕氏春秋·本味》亦言:味之美者,有“越骆之菌”。高诱注:“越骆,国名;菌,竹笋”。“路”和“越骆”之言,含意一样,显然是指同一地区的同一族团。这些记载表明,在周代开始,骆越便以“路人”的称谓出现,并以其特产“大竹”闻名于周,至春秋亦然。这也说明,《舆地志》所云“交趾,周时为骆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接着说“秦时为西瓯”,把骆越与西瓯混为一谈就不对了。因为直至两汉,文献记载均明确指出,交趾郡的居民是骆越,而不是西瓯。西瓯和骆越在文献记载中,有一段时间是并存的,《史记·南越传》说西汉早期发生过的“既、骆相攻,南越动摇”和越桂林监居翁渝瓯、骆属汉,皆得为候”便是明证。骆越族称,据《后汉书·马援传》载,至东汉马援“于交趾得骆越铜鼓”后,才从文献中逐渐消失,而被别的族称所替代。可见,骆越族存在的时间,至少是自周代开始,直至东汉。更为重要的是,在骆越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发现的先秦至两汉时时的遣迹、遣物与骆越族在文献记载上的活动时间是完全吻合的,有的甚至还早。例如:广西武鸣县马头乡那堤村敢猪岩发现商代铜戈和夹砂绳纹陶片及全苏村勉岭发现商代晚期铜卤和西周早期铜戈;武鸣马头发现的规模较大、发掘数目已达数百座之多的西周及战国墓葬群;南宁那洪通蒙村、宾阳芦圩和新宾凉水坪发现的春秋时代铜钟;田东和宾阳发现的战国墓葬;规模宏大、世界罕见的左江流域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崖壁画以及越南北部“东山文化”的一批青铜时代遣迹等等。这些遣迹和遣物,如商周时代的铜卣、铜戈、铜盘,春秋战国时代的铜钟和墓葬出土的长身铜剑等,与中原出土的相似,是由中原传入外,其他遗迹,如武鸣马头西周和战国的墓葬群、田东战国墓葬、左江流域崖壁画,以及一些墓葬出土的遣物,如铜鼓、铜桶(越南称铜缸)、羊角钮铜钟、扁茎铜短剑、靴形铜钺(越南称斜刃斧)等等,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有别于中原和东南沿海发现的同一时期的遗迹、遗物,明显地属于有一定地域性的土著文化。过去,一般认为,“岭南越人是从岭东迁来的”,即骆越族是东南沿海越族在无疆被杀“而越以此散”后才到达岭南的,故属百越族群,是百越的一支。上述史实证明,骆越族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既有一定的活动地域,又有其一定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其存在的最早历史又与东南沿海最早的于越族几乎并存。同时,骆越族与闽越、东瓯也不同,并非是来自“勾践之后”。因此,骆越族是百越地区“各有种姓”的一个土著民族,并非是来自东南沿海的越族,将其归于百越族群是不确切的。第二,从族源上看,骆越族的先民是来自本地区的原始文化创造者。有的学者认为,“越源出东南沿海,是在东南土著‘岛夷’、‘乌夷’或‘九夷’的基楚上,融合南向的华夏人形成的。这些土著的先民,是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的创造者”。也有的学者以“属于同系文化”,拥有民族的“亲缘关系”,用以证明骆越与越出自同源。笔者认为,作为东南沿海的越族群,特别是于越和吴,其源出自东南沿海土著,并可追朔至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的创造者,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将此论断扩大到骆越,或是认为东南沿海越族与骆越“属于同系文化”,有着民族的“亲缘关系”就不对了。因为百越地区分布有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每个“各有种姓”的少数民族,郝可以从中找到其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现有的考古资料同样可以充分证明,骆越族的族源是来自本地区原始文化的创造者,骆越地区的原始文化与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没有渊源关系。民族开始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虽然考古学文化与族属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但有着密切联系,则是可以肯定的。先秦时期早已存在的骆越族,其先民来自哪里呢?笔者的回答是:首先是来自大量使用大石铲的“大石铲文化”的创造者。因为正是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和越南北部,即骆越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在原始社会末期或金石并用时代,发现了大量的且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大石铲文化”遗存。这一重要史实证明:骆越地区的“大石铲文化”的创造者,理所当然地是骆越族的先民。从与“大石铲文化”共存的遗物可知,“大石铲文化”的创造者,不仅使用别具一格的大石铲,而且还使用石斧、有肩石斧、石锛、石凿、石犁、石锄等石器工具。其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从试掘的崇左吞云岭和靖西那耀村两遣址证实,为夹砂绳纹陶。而这种夹砂绳纵陶,又与前述武鸣敢猪岩和马头西周墓葬群出土的一致,也是骆越族先民来自“大石铲文化”创造者的一个具体明证。如果再进一步追朔“大石铲文化”的前身,那么,在骆越地区及其附近,发现比“大石铲文化”更早的而又使用“大石铲文化”另具特色的共存物——有肩石斧和夹绳纵陶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也是非常丰富的,如南宁地区贝丘遗址、百色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东兴(今防城)的贝丘遗址、钦州独料遗址、左、右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及越南北部的“北山文化”和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等等,都属于这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骆越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这样明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这就足以证明,骆越族的先民,不仅是来自本地区的原始文化的创造者,而且是源远流长的。与此相反的是,其时代稍晚,即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广泛存在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且作为百越族群显著文化特征的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在这里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同样证明,骆越族的族源并非来自东南沿海,和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等没有渊源关系,在考古资料上说,两者谈不上是什么“属于同系文化”。第三,从文化习俗和语言上看,骆越族也有许多方面是区别于东南沿海越族的。关于越族群的共同文化习俗,许多学者曾列出过诸如干栏建筑、拔牙、崖葬或船棺葬、悬棺葬等等。其实,以这些文化习俗论族,难以成立的。其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文化习俗并非越族群所独有的,如干栏建筑,越族群固然如是,但分布于江汉地区的楚人,居住于西南地区的濮人以至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民族,也是如此;又如拔牙习俗,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大汶口文化居民为代表的古夷人族系外,至少还有三个族系流行拔牙习俗,那就是长江中游的古荆蛮族系及其部分后裔,东南地区的古越人族系及其部分后裔,以及云南边境大约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濮人”;再如崖葬或船棺葬、悬棺葬,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古代民族也很普遍。鉴于上述理由,许多学者论及越族群的共同文化习俗时,只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较为一致的只有使用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以及行断发文身之俗了。因为只有这几项显著的文化特征放到整个百越地区才基本吻合。但是,从骆越族与东南沿海越族具体比较看,其差别还是显著的。1、在物质文化上,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在东南沿海越族地区普遍在存,而在骆越地区则很少;在骆越地区普遍使用有肩石斧和夹砂绳纹陶,而在东南沿海越族地区则很少;在青铜器方面,东南沿海地区越族以擅长铸剑闻名,长身剑较多,短剑较少,而骆越使用的长身剑较少,短剑较多;铜鼓是骆越族最有代表性的器物,在骆越地区普遍存在,而在东南沿海越族地区,特别是于越、吴、闽越、东瓯,则是一片空白。2,在生活习俗上,发式是古代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方面,骆越、西瓯和南越与东南沿海的吴、越、东瓯、闽越是不尽相同的,即吴越、东瓯、闽越为断发文身,南越、西瓯为椎髻徒跣,骆越为项髻徒跣。从骆越地区发现的铜鼓上的人像装饰看,都是有发式的,越南北部青铜时代遗址发现的其他雕塑人像和装饰人像,也是如此,均与东南沿海越族的断发不同。3、在民族语言上,除了文献记载有“越人歌”,能用骆越族的主要后裔——壮族语言释读外,越族群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或相近的语言是不得而知的。但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吴越、南越、西瓯和骆越的语言是互不相同的25。另外,从壮族有“布壮”、“布越”、“布雅衣”、“布衣”、“布土”“布曼”、“布傣”等二十余种自称,海南岛黎族有“濮黎”自称,邻近的贵州布衣族也有“布衣”自称看,“布”即“濮”。而在东南沿海的吴、越、东瓯、闽越地区的现代语言中,并没有发现有这种自称痕迹,这也可能是骆越与东南沿海越族在语言上有别之故。综上所述,骆越族是一个土著民族,并非是来自东南沿海的越族,其土著先民,亦源远流长,与东南沿海越族先民没有渊源关系,在文化习俗和语言方面,也与东南沿海越族有许多区别。所以,将骆越族归之于百越族群是不确切的。骆越族只不过是位于古时称之为百越地区的一个土著民族罢了。三由沿海越族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因素强调骆越族的土著性质,道明其先民的源远流长,并不是否认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周围邻近地区至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产生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恰恰相反,这种联系是长期的、不间断的,而且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首先,骆越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是无庸置疑的。早在商周时期,骆越族就与中原发生联系,并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在骆越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铜卤、铜戈、铜盘等青铜器与中原的无异,显然是中原文化传入的结果。而与此同时,骆越的“大竹”也闻名于周,就是这种联系的很好说明;在西周晚期的武鸣马头墓葬群中,发现铸造斧、钺、镞等青铜器的石范,也恰好证明骆越族的青铜铸造技术,是接受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之后产生的;时代稍晚的南宁、宾阳发现的春秋铜钟,虽然在纹饰方面有一些特色,但从本质上说,这种礼乐器仍然是中原文化的产物。上述先秦以前的文化交往和互相影响,为以后众所周知的秦始皇统一岭南,建立三郡,骆越族自此加入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之中,以及两汉加强岭南的统治,更加密切骆越族与中原的关系,促进骆越奴隶制的逐步解体,为骆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骆越族与东南沿海越族群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也是明显的历史事实。除了前述一些生活习俗如干栏建筑、拔牙、崖葬等为骆越族和东南沿海越族群所共有,以及《舆地志》所云:“交趾,周时为骆越,……断发文身避龙”,说明骆越族受到东南沿海越族的影响,也部分存在断发文身的习俗外,在考古资料中,能够说明这种关系者,莫过于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了。作为东南沿海越族群显著文化特征的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虽然在骆越地区发现很少,但也有一些发现,如龙州团结村发现有段石锛,武鸣马头的战国墓葬群和越南北部的一些青铜文化遗存也有部分几何印纹陶等,证明这种联系和影响仍然是存在的。特别是几何印纹陶,在西瓯、骆越杂居的郁江、浔江沿岸和现在临海的钦州地区则发现更多一些。从时代上说,越接近骆越地区其时代越晚,陶器的纹饰种类也较少。而在桂东北、桂东和广东地区发现的则较多,其时代较早,纹饰种类也较多。这种状况似乎表明,几何印纹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南沿海越族地区,通过南越(广东)的陆地、内河和海路,逐渐向南以及骆越地区传播的。传播的时间,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至战国时基本结束,此时,也是几何印.纹陶从产生、发展并经过鼎盛时期到了衰落的时候了,东南沿海越族对骆越地区的文化影响也基本结束。这个情况,与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此后更多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互相衔接的。再次,骆越族与西南地区古代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更不能忽视。从前述资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骆越族先民广泛使用有肩石斧和夹砂绳纹陶,而云南地区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如云县忙怀和麻栗坡小河洞遗址等,也有较多的有肩石斧和夹砂绳纹陶发现。由于两者的文化面貌十分相似,以至有些学者综合研究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后,将云南滇东南地区与广西、越南相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归纳为“古代骆越文化区”。贵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较少,但从夜郎故地的发现看,也先后出土过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夹砂绳纹陶等。这些资料说明,远在新时器时代,骆越族的先民与云贵地区的同时代居民,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如果考虑到南越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且相对年代较早,而云贵地区的又多为晚期遗存,那么,在新石器时代,云贵地区接受骆越地区的文化因素,似为更多、更大一些。到了青铜时代,这两个相邻地区的共同文化因素,如共有铜鼓、羊角钮铜钟、靴形铜钺等,但其情况就较为复杂了。如以云南石寨山出土铜鼓命名的战国至西汉晚期的石寨山铜鼓,以云南滇池为中心的地区发现最多,其他在广西的西林、百色、田东、贵县和越南等骆越及其附近地区也有发现。左江流域崖壁画上的铜鼓,据考证,也是属于石寨山式的。鉴于骆越是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古老民族之一,但最早的铜鼓是在云南发现的,这就是以其发现地命名的其时代是春秋中期的万家坝式铜鼓。该式铜鼓的分布没有超出云南的范围。因此,国内学者较为一致地认识,铜鼓的发源地是在云南。而石寨山式铜鼓又源出于万家坝式。所以,骆越族铸造和使用的铜鼓,不能排除是在云南青铜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又如羊角钮铜钟,最早见于云南楚雄万家坝的战国墓中,而出土石寨山式铜鼓的西林、贵县西汉墓和越南北部一些地区也有发现。左江流域崖壁画有其图象。其他地方发现的还有浦北、容县。发现羊角钮铜钟的地区,主要是云南、句町、骆越以及西瓯与骆越居杂地区。这种情况似乎表明,羊角钮铜钟为云南、句町、骆越这一相连地区的青铜文化所共有,也可能是由云南传播而来的。再如靴形铜钺,广西、广东、云南和越南等地均有发现。据对其综合研究,结论是:“主要产生于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应是骆越人的遗物,但往北已传入桂江和浔江流域的西瓯地区,往西传入云贵高原的骆越地区,而主要发生地是红河三角洲,是骆越人的活动中心区”。除了上述遗物外,还有其他一些遗物,如出土石寨山式铜鼓的田东战国墓中的一字格剑、肉缘凸行的玉环,既出石寨式铜鼓又出羊角钮铜钟的西林西汉墓中的铜牌饰、玛瑙扣、玛瑙环等,也分别与云南石寨山、川李家山葬出土的很相似。以上许多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遗物,在这两个地区共有和相似,决不是偶然的,而是这两个紧密相连地区的古老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以至造成具有较多共同文化因素的结果。至于骆越与西瓯的关系,由于两族的活动地区紧密相连而又有一定的杂居地域,文献中尚有“西瓯即骆越”等记载,在物质文化上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等等,所以,西瓯和骆越是同族异称,还是异族异称,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见,其关系之密切已非同一般。笔者赞同《西瓯骆越考》一文从史藉记载、分布地域、政治状况和考古文化上的分析,西瓯和南越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此不再详述。四百越族群的族系和族群已如上文所述,骆越族是一个土著民族,其先民源远流长,非属百越族群,其中有些物质文化和习俗与东南沿海越族群相同或相似,只是互相联系影响的结果。那么,从族系上说,骆越族属于哪一个族群呢?笔者认为,应属百濮族群。百越和百濮是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两个古代族群。前者主要聚居于东南沿海,后者几乎遍布西南地区。骆越地区正处于两大族族之间。骆越族属于百濮族群的理由是:第一,从物质文化遗存上看,骆越族和百濮族群有诸多共同和相似因素。如前述的铜鼓、羊角钮铜钟、靴形铜钺及其与之共存的一些装饰品等,这些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文化遗存,均为骆越地区和处于云贵高原地区的古老民族所共有。在云南者,主要是云南青铜文化的石寨山文化(也称滇文化),其文化的创造者是是滇族。从族系上说,滇族属百濮;在广西西林、百色者,其地域属句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检察文档管理数字化资料
- 第二届全国小动物临床技能大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网络安全法》知识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2025年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专题06 语法填空 解题技巧
- 2025年春季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安排表(完整版)
- 实验室的租赁合同
- 范文汽车场地租赁合同
- 搭建冷库及对设备的销售安装合同
- 建筑服务劳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有机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3-2024年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综合题)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6)-江西省(解析版)
- 2025保安部年度工作计划
- 2024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
- 招标采购基础知识培训
- 电力系统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综述与展望
- 2024年注册建筑师-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五年级口算题卡每天100题带答案
- 2024年贵州省中考理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 无人机技术与遥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