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农业学报》所反映的西方农学知识体系_第1页
晚清《农业学报》所反映的西方农学知识体系_第2页
晚清《农业学报》所反映的西方农学知识体系_第3页
晚清《农业学报》所反映的西方农学知识体系_第4页
晚清《农业学报》所反映的西方农学知识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农业学报》所反映的西方农学知识体系

清末,中国农业仍处于以精农细作为主的传统小农社会。通过对土地和土地流转的仔细观察,人们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没有数学、化学等科学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形成了理论体系,但这通常是一个系统,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农学报》之前,少量的综合性期刊对西方农学知识进行了零散的报道。甲午战败后,人们重新审视救亡图存之路,认识到农业立国的重要性,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科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报刊成为宣传新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主要阵地,各种报刊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创立,学术性报刊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刊于上海的《农学报》,以罗振玉、蒋黼、朱祖荣等创办的以上海务农会为依托,故起初称《农会报》,出版长达10年之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6)十二月停刊,共出305册。初为半月刊,第19册起改为旬刊。《农学报》是中国最早的农学刊物,同时开创了专业性科技期刊之先河,主要是对近代西方农学知识的系统性传播,不涉及明显的政治倾向,因此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农学报》在我国农业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翻译引进西方农学的同时,也刊载了中国古代传统农书。在中国古农学日渐式微与西方农学如火如荼的交支中,《农学报》担当了一个传承与革新的重要使命,是当时传播近代农学知识的重要刊物。《农学报》的已有研究成果,多是从编辑出版、传播策略角度予以概述,对其传播体系所作的研究甚少。笔者曾对《农学报》之前的综合性期刊作过研究,在此,对其所引入的农学分支学科作初步探讨。一、园艺学内容:《艺菊法》和《蔬菜栽培法》在农作物学方面,《农学报》先后刊载的有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下(1897年5月)第2册王丰镐译的《论米之种类出产及性质》,杜均安的《山东试种洋棉简法》;光绪二十三年五月上(1897年6月)第3册王丰镐译的《论麦之性质及种类》《论麦制面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下(1897年11月)第14册陈寿彭译的《茶论类志》等。涉及农作物的文章比重较大,几乎涵盖了主要的农田作物,如米、棉、麦、茶、薯、粟、烟、稻、麻、甜菜、花生、山芋、苜蓿以及各种饲料作物和牧草等。对所述作物的产地、种类、形状、性质、耕作方法都作了详尽的介绍。其中《论麦之性质及种类》一文将麦分为“有须”与“无须”两大类:“有须类长短靡定,无须类农家不甚喜种。然春间播种,即能刈获。有须类植于秋令,至冬可收。又有坚靭麦类,于冬则无须,逢春则须生”。除此两大类外,又一种麦为“绒毛麦类”,“头生短而软之丛毛,可分红白两色,其穗有短长松紧之别。有圆者长者,及长而紧者,名康姆潘克脱姆类”。又有类此者,名为“陌密麦”,“其穗头则又分”。总言之,肥土是麦类生长的必要条件,“长麦类宜于天气干处,短麦类宜于天气湿处,其种法最妙得肥厚地土。他如砂土白粉土处亦佳”。倘若“天气湿处,如得松干土最妙。若湿软而深之土,则仅长枝梗而已”。英国种法先求肥土,种麦于种豆田之后,将助其生长。松犁并隔数时,“以息养其地亦佳”。种时莫妙于秋冬之初,“其时泥土尚韧。他穀不生,惟宜播麦。播麦之法,或乱撒或排匀均可,而排匀种法较佳。因可省子种,生产亦繁”。解释了不同麦种的特性,进而说明要合理播种、因地制宜,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对作物的土地选择、播种、栽培、施肥、除草、收获等栽培技术也有具体描述。其间各种注意事项也有详细规定,并告知如何提高产量,简洁易懂又不失条缕清晰。在园艺学方面,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1897年12月)第16册有慕陶居士的《艺菊法》;光绪二十五年六月(1899年8月)第75册有陈寿彭译的《种花新法》;光绪二十五年九月(1899年10月)第82册有福羽逸人著、沈纮译的《果树栽培总论》,后在第83至92册连载;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8月)第152册刊载有福羽逸人著、林壬译的《蔬菜栽培法》,后在第153至158册连载。园艺学方面,主要是对果树、花卉、蔬菜等园艺类的种植栽培技术作了详细介绍,涉及种类较多。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刊登的《园艺类》一文将蔓类、果实类、花卉类、树木类以及园艺机械,筑造花园法等都归为园艺类,并指出乔木、灌木、花草的特殊功能,“装饰园艺至近时更流行,殆为不可缺之物。本部即从花园公园所培养之装饰乔木、灌木,及牡丹类菊类等花卉,皆陈列之。其目的因诸国气候风土相异,故其特种植物务说明其移植栽培之方法及其结果”。这充分说明观赏园艺在当时已经成为流行趋势,人们在研究花草树木的实用价值之余,亦认识到这些物种的美化功能。所涉种类之多,几乎涵盖了现代园艺学的主要品种。同时,还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气候风土相异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移植栽培,这将趋利避害,促进植物生长。《蔬菜栽培法》一文提出了“客土”这一概念,客土即“补助土也”,用以改良土质,如“粘力过多者,混硅砂以减之。粘力过少者,混粘土以增之”。认为用客土改良园地,“效虽不及肥料显”,然可“一劳永逸,可使植物当遂其生,其益无限。改良之土,再施肥料,其效尤大”。该文用土壤学知识来论证客土的作用及对蔬菜栽培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科学性明显增强,更具说服力。林学方面,光绪二十五年五月(1899年7月)第72册刊载有(元)俞宗本的《种树书》,后在第73册、第74册连载;(日)铃木审三著、桐乡沈纮译的《森林保护学》分载于第79至83册;光绪二十五年八月(1899年9月)第79册有铃木审三著、桐乡沈纮译的《林业篇》,之后在第80至86册连载;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第87册刊有陈寿彭译的《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光绪二十六年十月(1900年12月)第125册刊有奥田贞卫著、樊炳清译的《森林学》,后在第126册至第129册连载;光绪二十七年六月(1901年7月)第148册有本多静六著、林壬译的《造林学各论》,之后在第149至152册连载。林学士铃木审三将森林保护学的重要性予以强调,指出“保护学与造林学,共为林学中最重之分科。造林之法虽合,而保护之术未周,利难操券”。其要在“考妨害林业者之内外种类及性质,惩前警后,杜渐防微”。保护类别有三,一为“妨害林木及作业者之种类性质及原因”。二为“妨害物之所为及损害之厚薄多少”。三为“抵御及预防之法”。文中指出,林业之害,分为四种,“一天然害,二植物害,三动物害,四人间害。四者之中,人间害关系最广,考其原因,究其种类,计其损害,而讲预防之法,亦最费力”。作者将保护学与造林学等同视之,若“造林之法合,而保护之术未周”,则会妨碍树木的生长过程,指出应首先考究各种林木的具体属性,其次分析外界之害有天然、植物、动物、人间四害。认为气候、燥湿、土地、杂草、兽虫、砍伐等因素制约林业的发展,考究其原因,对症下药,防治各种病虫害,尤其要重视预防之法的作用。铃木审三在《林业篇》一文中述及:“今乃设界限矣,画壤为田,占林作圃,而营生置产之途开矣。如是农业最先开,次及林业,而为诸业之前导”。故人家之侧,“率为农田,农田之外,始为林地。人家益增,则林地益远”。林地多取农地所弃,在密迩市集之区,“或高陵起伏,难施肥者,或无湿气者,或倾斜土易崩者,则立杂木林,供薪炭,或为原野丛生荆棘,变瘠为腴,故有林地农场,犬牙交错”。林农交错,既因土性之优劣不同,“虽然有土性良优,而舍森林无别用者,斯别有大原因在矣。原因者何也?曰森林之旨趣也。诸业旨趣,计收入之增而已。若兼有安土利民之责,略小图大,舍近谋远者,林业盖特出矣。故大别有二,一为私业,一为公业。私业曰供用林,公业曰保存林”。从地质学、气象学角度分析得知,“如今日之动植物带,人类始生,榛息以狉游,丰草长林,弥望无际,其木皆天然生育。”对林业形成之源流进行了论证推理,并将林业与农业给予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各种行业均以增加收入为旨趣,而“兼有安土利民之责,舍近求远者”,尤以林业最为突出。从“公业”和“私业”两种取向,将其分为保存林和供用林两类,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一文中对日光的作用及日光与林木之关系加以略述,“树木生长以受太阳光线为要,而树之成长速,尤要须光线。树木须光线之度,有多寡之差,非尽同一。若所受光线少,或全遮断光线之透射,而其树木全枯死或萎缩,而不长者。此类树木称阳树。若所受光线少,或被遮断,不触光线,而无害树之成长者,或其树木幼时不好光线直射者,称阴树”。根据树木对日光的喜性程度,此文将其分为“阳树”和“阴树”两类,进一步阐释树木所需光线多少,“依其地之方位,而有差异”。如生长在暖地,不需多光线,而生长在寒地不受光线,将会枯死。另外,“树木需光线之度,亦依地味而有多少之差。地味善良之处比之瘠薄地,虽少光线能堪之”。除以上两种因素之外,“光线作用与树木形状性质,亦有关系。造阳树林者,不可过密,阴树之造林宜密矣”。文中认为日光与林木之关系,与其方位、地味、树木形状性质等因素相关,造林时,须全面分析林地、树木的特点,考究其光照条件,种植适宜的林木,以利其正常生长。二、稻热病的防治在植物保护学方面,光绪二十三年八月(1897年9月)第9册有古城贞吉译的《论益虫》;光绪二十四年十月(1898年12月)第51册有藤田丰八译的《豫防稻热病法》;光绪二十六年二月(1900年3月)第99册有藤田丰八译的《果园气薰法》;光绪二十六年八月(1900年9月)有藤田丰八译的《虫害预防法》;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1月)第242册有出田新的《农作物病理学》等。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1897年12月)第16册小野孙三郎的《害虫要说》一文中,对农作物灾害作了概述,认为农作物大敌有两种,其一为“天灾”,其二为“虫灾”及“病灾”。天灾“非可以人力制”,而虫灾及病灾,则“人得预防之而驱除之,以免其灾”。故,欧美诸国“考察研究害虫及病害发生之由,而立预防驱除之方法,不遗余力,以是罹虫病诸灾者甚少。独我邦未究其理,一有虫病,即周章狼狈,不知所为,祈鬼神,托巫祝,以攘其害,其实毫无寸效,适彰其愚耳。夫虫之为害,不止于田圃农作物,实为饥馑疾疫之媒,流害不鲜。故求改良农事,宜先知虫病发生之由,及其预防驱除之法也。凡虫类发生有二种,一为卵生,一为胎生”。认为人灾可以通过预防而驱除,应该调查其病害原由,探究防治方法,而不是依附于鬼神。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虫害的病发会扩散殃及其他领域。因此,必须及时预防制止,并详细介绍了卵生和胎生两种害虫。《预防稻热病法》对稻热病进行如下描述,“稻热病流行之区域甚广,几于全国所至有之,各处称谓不同。在东京附近则称稻叶枯凋,呈赤色者,总为稻热病。在东北地方,则称稻穗枯凋者为稻热病”。播摩人小西笃好,著《农业馀话》,其言曰“稻热病发生于低下之田,或冷水所流入之田。人以为此病发生于稻叶,非也,其实因水冷而根腐也。其他如秧苗田迹中,肥料过多处,或表土浅而底土坚处,亦多生此病。由于伤其根也,又当穗将出时,有发稻热病者,穗颈现黑色,渐渐枯凋,是同为稻热病,但少异其状耳。故称之曰穗稻热病云云,是其所说之大略也。以上所说与今日所谓稻热病相符合,此病亦发于秧苗田,往往因地异名,然其病实同,或征菌发生以酿之。但因其病之发生时期,及其发生之处不同,故名乃致异耳”。此处对稻热病因作了明确的界定,纠正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发生此种病时出现的症状也有介绍,并指出同类型的病由于时间、地点不同而名称亦有差异,实则为同一病理,这对人们应该如何预防稻热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三、合理布置,适地适树在农业工程学方面,光绪二十三年六月(1897年7月)第6册有蓝涉尔芒著、吴尔昌译的《农具图说》,并连续在之后的35册都有连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1898年9月)第44册有藤田丰八译的《灌田要旨》;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1899年1月)第56册有陈寿彭译的《用弯放水筒排水法》;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1899年12月)第89册陈寿彭译的《论农力》等。《农具图说》这部论著系统介绍了农用工具的种类及其功用,包括犁、耖、耙、锄、耧等基本用具及各种机械工具,如捆禾具、划田具、粪壅具、打谷具、筛谷具、压草具、洗根具等,并附之图示,精确地分析器具的各部分功能,以使人们明白其工作原理进而熟练使用。《灌田要旨》一文认为灌田要注意四点:其一,“灌田之水欲温,冷水则灭田中温度,妨碍生长。故与其朝灌宁于日夕,与其自近,宁取远流,迂回缓引,以灌之为可”。其二,“灌田之水,须不再令流出。自浸地中,日光所温之水,渐次入地,不啻地吸其水中养质,亦藉吸空气及温度,使固形养质易分解”。其三,“稻生长期中,时时排水,脱干田面,导大气于地中,以促肥料溶解,是为紧要。若徒以稻为水草,注水过多,乃过之甚者,如此,则终不能收获十分,且征菌病之原因,多由于此”。最后,“灌水多少,因时而异,自插秧至穗藏叶中,水约深二寸至三寸,其后渐次减水,花湿田面即可,穗渐出,乃排水,直干其田,令稻成熟十分,但本来多水之田,不易脱干,宜止灌水”。这告知人们何时灌田,何时排水,灌溉时保持的水温,水分不同的田地注水多少有别,与所需日光、肥料相适宜,并强调在不同的生长期,所需水分也不尽相同,要适时而调节。《论农力》一文对农力的作用作了如下表述,“凡农家课功,计一马所具之力,适足抵强健佣工五人,一切农具,比较优劣,皆以此为程,则设以两马一人之力,驾农器一具而所作之工,适等于同时十一人之并力,则其机器已不遗余力,可称尽善无憾,反是而不及十一人之并力者,则其器尚需讲求”。而新出之器,利用良多,“造作之奇,神妙不测。仅有以一健夫驾一马或一骡,作苦田间而其功较二十人所作手艺,多而且胜者。近来农用器具,工巧绝伦,寔于陈法,无可比例。然新法之出,方兴未艾,而间犹有用迟缓费事之手工者,其所失不少,以后宜切戒也”。从实验中分析得知,“驾农器一具而所作之工,适等于同时十一人之并力”,足以表明人力远不及农力之大,这是推广使用农力的重要原因。农力从动物之力(马、牛)发展为各种机械工具,这些农用器具工作效率之高亦是人力所无可企及的,而且制造渐趋精巧,便于人们使用,简便省力,切实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完善的土壤制品,科学引进加工技术在农产制造学方面,见载有:光绪二十五年六月(1899年7月)第74册今关常次郎著、佐野谦之译的《制纸略法》;光绪二十六年六月(1900年7月)第110册藤田丰八译的《制麦纽秆法》;光绪二十六年八月(1900年8月)楠岩编、沈纮译的《农产制造学》,并在第116册、第117册连载;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05年10月)第304册的《干燥蔬菜制造法》等。《制麦纽秆法》一文中将制麦纽秆法分为“艺麦”、“收秆”、“藏秆”、“切秆”、“选秆”、“漉秆”、“结纽”七个阶段,艺麦是第一阶段,应注意,“麦秆性喜向阳通气,而恶卑湿阴蔽。土以真土、砂真土为最宜,砂地次之,赤黑粘土颇忌。种之上者,茎长大纯白,光泽鲜明,皮薄肉软,有弹力,收额丰,制工省。其次者,种性能堪阴湿,而秆质较柔,茎形亦细,宜制细纽。莳期在秋土用时,一反步下种子二升,至二升五合,欲得粗秆,莳宜疏,地下垦松。临莳再垦,尽碎土块,施足根肥,寒中发芽后,溉水数次。如后垦共五次,每垦必粉碎根元之土块,二次垦时,施上肥,肥料皆取鱼类,一反步施量,约二十贯,宜视地味之沃瘠,有所增减,根元培土,风雨不摧,至春季,不宜灌水”。艺麦是一个基础,也是一个尤为关键的环节,按照麦秆的喜性而选择与之相适宜的土壤、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运用正确合理的种植培育方法收获优质的麦秆,并告知人们,“种性能堪阴湿,秆质较柔,茎形亦细”时,宜制细纽,而若制粗秆,则应“莳宜疏,地下垦松。”施肥则要根据“地味之沃瘠”而来适当增减,并且指出垦松、灌水的时节、用量,从而为结纽提供良好的原材料。此外,对收秆、藏秆、切秆等环节都有详细地介绍,为人们制麦纽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农产制造学》一文介绍了麦酒、葡萄酒、清酒、酒精、糖、蓝、酱油、水饴、茶、乳油、胭脂、烟草等各种日常用品的制造方法、工序及注意事项。其中,在谈及制茶时讲到,“茶树属厚皮香料,植物学名楷米里依的弗拉,摘其嫩叶以制茶”。摘采与贮藏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对摘采的时间予以明确的规定,“摘采期有早晚,则四月上旬为始,茶之新芽茁四叶时,摘芽尖及上之三叶,留芽根之一叶,新芽舒五叶时,摘端三叶,去下两叶,留柄,摘日宜晴忌雨”。摘芽、留芽、留柄都要按照具体说明而按序完成,以收获优质上等的茶叶,而且不得随摘随制,“所采之茶叶,必须暂行贮藏”,并采用“作筐以木为圈”、“筑土室”、“制所下设窖”等多种贮茶方法进行保存。此外,还将茶分为煎茶、红茶、碾茶、乌龙茶等多个种类,每种茶的制法都略有差异,文中详细论述了各种茶叶的制作过程、方法。如在制煎茶时,其工作分为“蒸凋”、“揉搓及干燥”、“精选”三个步骤,对于蒸凋的原因,也予以解释,“蒸凋者,所以去其弹脆两性,以便搓揉,且发特有之香气也。叶以竹筛去尘埃,约六十勺入蒸笼”。而红茶与煎茶有所区别,“煎茶蒸之,令凋萎。红茶则晒之令凋萎。其法,将茶叶摊于席上,向日光曝之,时时搅拌,经一时内外,全萎。其萎之适度,一弹脆两性均失,握之无声。二叶柄屈之不折,且不破。如此,则叶之卷伸如意,破碎无忧。既美外观,并少耗失,知充分凋萎之为益大也”。由此可见,制茶工艺与传统相比,已有了明显的进步。精细的分工,先进的技术,缜密的方法,科学的原理,为我国制茶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指出,茶叶所含的重要成分为茶素,“茶素名替以尼,即茶之主成分也。结晶如绢丝,味若有毒,茶中含极微。故饮之不为病,转得收兴奋之功。叶最嫩者,百分中具茶素三分,渐老渐减,及秋,仅存一分内外,覆下园之茶叶,有茶素较多”。除茶素外,还包括单仁、叶绿素、树脂、挥发油、粗纤维、加里由姆等成分。这一阶段,对茶叶的成分、特性、加工、制造原理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我国唐宋时期制茶业发展到鼎盛局面后便日渐转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技术。因此,利用他国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呼吸外界的新鲜空气,从而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改变落后的状况,已成为迫在眉睫之势。五、《农村事件中《法学报》首次增设了一个学科系统《农学报》作为我国最早的农学刊物,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引进西方农学知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时《农学报》、《算学报》等专业性刊物先后出现,它们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转而传播新学,一定程度上起到开通风气、转变观念的作用。中国自古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精耕细作是其最显著的的特征。直到晚清时期,在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下,与外界的交流被迫阻隔,而此时的西方农业科技却呈蓬勃发展之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运用于农业领域,为农业注入科学的因子,使其上升到一门学科的高度,从而提高了农学的地位,逐步改变“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传统观念。《农学报》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可谓史无前例,一改此前的综合性期刊形态,首创了专业性科技期刊这一范式,为其后诞生的专业性期刊提供了先例,这种集中地传播方式,使读者更系统深入地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轨迹与最新动态,对于潜心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价值更高。在农业史上,《农学报》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农学知识,在西学东渐的漫长历史中,有识之士纷纷译书著说,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工业,以求“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后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一时各地报刊纷然并起,出现了第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