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阴阳学说1_第1页
课件2-阴阳学说1_第2页
课件2-阴阳学说1_第3页
课件2-阴阳学说1_第4页
课件2-阴阳学说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篇小语减肥漫谈人类对形体美的追求,可能是一个永恒主题。因为它具有多重意义:首先是美学价值,即审美性;其次为医学价值,肥胖与多种疾病有内在关联,减肥可减轻和控制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再次为心理价值,优美、上佳的形体是一种心理满足乃至享受。一什么是肥胖?从营养学角度看,肥胖是营养过剩的表现,是作为机体燃料的脂肪在体内过剩而储存起来的一种状态。

从医学角度看,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和脂肪细胞中脂肪储存过剩,身体脂肪过度增多,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以上,并对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的一种超体重状态。二.肥胖的判断

体重指数法

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千克,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研究表明,以体重指数对肥胖程度的分析,国际上通常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体重指数界限值,即体重指数在25.0~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三肥胖的原因传统的减肥大部份都会认为肥胖是吃出来的,中医则认为肥胖并不是吃出来的,有的胖人吃的已经很少可还是长肉,俗话说“喝凉水都长肉”,有的人不管怎么吃也不胖,从这两点足以证明肥胖不是吃出来的,“瘦子火大,胖子虚胖”,火大燃烧脂肪,所以不容易长肉,虚胖只有用补来解决,“血虚怕冷,气虚怕饿”,所以针对食欲旺盛的胖子最好是补气血,可用黄芪、桂圆、大枣(炒黑)泡水喝,长期坚持体重便会下降。四减肥小妙招(单纯性肥胖)第一招:蜂蜜减肥法(一周减肥)蜂蜜含有优秀的杀菌效果和解毒效果,它能够让体内停留下的废物排出体外,使全身的新陈代谢功能得到改善,蜂蜜的糖分如能从胃运送到血液中,就能变成能量,很快地消除疲劳。由于血糖值的上升,饥饿感也就消失了。第一天:只喝蜂蜜(可泡茶喝);第二三天:正常饮食(但不能大吃大喝);第四天:只喝蜂蜜;第五六天:正常饮食通常一星期下来可瘦3-4公斤,如果受不了断食则可以用每天选一餐只喝蜂蜜。第二招:中医醋疗法早晨和睡前,建议食用一匙醋(红枣醋、枸杞醋、苹果醋等饮用醋,不是醋酸)。食醋中所含的氨基酸可以促使人体脂肪代谢,使体内所存过多脂肪转为体能而消耗。还可以促进摄入的糖类与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对脂肪的代谢作用,排泄过多的膘。中医喝法:可以在这些醋里调入适量的蜂蜜、牛奶、豆浆、不仅能创造截然不同的风味口感,而且营养价值加乘,喝上1杯就能同时拥有窈窕、美颜、养生的功效。第三招:中医茶饮法用茶代替果汁、牛奶一类的高糖份、高蛋白饮品。在国外,日本女性一般用乌龙茶,法国女性一般用潽耳茶保持身材。作为我们中国,茶是世界的老祖宗,配方自然先进。介绍一种中医较为推荐的,且在药店也好买到的配方:银菊山楂饮原料:金银花,菊花,山楂等量;制法:先将山楂拍碎,与银花,菊花放在一起,用清水泡(煎)成茶,即可;服法:每日1剂,3次饮,当茶饮用;功效:清热降压,消积祛脂适用: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四、中医运动发汗方许多人说,减肥要做运动,不错。可不知运动量如何掌握,其实不一定要大运动量,运用中医方法,很少运动量,却很有效。运动前,喝一碗发汗的中医运动发汗方能事半功倍,多燃烧一倍的脂肪。生姜发汗方原料:生姜1大块,红糖少许;制法:将生姜洗净,切成薄片,用水煎煮,加入红糖,即可服用;服法:运动前服用,这样发一身透汗,能加倍运动效果;功效:发汗排毒,活血减肥。如同时配合节食,可提高减肥降脂的疗效。适用:所有单纯性肥胖症。第三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属中国古代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1.从日光向背观察到对自然现象的抽象概括。(西周及以前)《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随着长期对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含义得到引申,进而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已成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2.从阴阳运动抽象出对立统一规律。(春秋战国――西汉)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相互作用而运动变化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

“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管子·乘马》)“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日盈而匡。”(《国语·越语》)进而认识到宇宙万物都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和之气是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周易》则把阴阳学说从哲学高度进而概括:“立天之道,曰阴曰阳。”(《周易·说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至此,把阴阳运动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标志着阴阳学说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的形成。(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阴阳基本概念包含的特点:1.抽象性2.关联性3.普遍性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其各自的属性。阴阳由日月所引申的属性特点运动的静止的外向的内向的上升的下降的温热的属阳寒冷的属阴无形的有形的明亮的晦暗的兴奋的抑制的…………

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的状态阳上外东天南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亢进兴奋动上升化气阴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衰退抑制静下降成形下内西地北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㈠、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对立是制约的前提,阴阳运动中的对立制约,形成了阴阳消长,进而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统一,才能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事物正常发展的前提。“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阴阳运动中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则疾病产生。制约太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㈡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则会产生两种情况:⑴阴阳互损⑵阴阳离绝㈢、阴阳的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又称阴阳相错或相感(《内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天地合则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天论》)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素问·天元正纪大论》)

阴阳交感的过程实质上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平衡,即古代哲学家所说的“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外篇·田子方》)“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而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内业》)阴阳交感理论认为,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阴阳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处于相对的动态协调平衡即“和”的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立的两种事物和力量统一于一体,形成了对立统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阴阳互藏示意图: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依据其所涵属阴与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一般地说,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而被寓涵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得显露的成分占较小比例,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和合的动力根源。“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易·乾传》)天气虽在上,但内涵地之阴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故天气在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地气虽居下,但内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涵阳,有“亲上之势”,故地气在所涵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于天,如此则“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可见阴升阳降而使天地二气交感相错的内在动力机制在于阴阳互藏之道。(四)、阴阳消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