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_第1页
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_第2页
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_第3页
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_第4页
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1本考点比较抽象,是学生复习中感觉比较困难的一个考点。从近几年高考来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一些观点。2命题趋势。从命题角度上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理学主要观点的理解与运用。多以组合型选择题的类型出现。从内容上看,仍将重点考查“二程一朱”等人观点。复习时应注意知识的通俗化表达,化难为易。研究本考点的命题特点,难度不大,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居多,所以复习时不必要求大跨度的横纵联系。第3课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的背景、表现(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影响?2、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3、程朱理学的形成、主张(二程;朱熹)、影响?4、陆王心学的主张(陆九渊;王阳明)、影响?自学效果检测题:儒学自身的缺陷佛教、道教兴盛并冲击、威胁儒学的正统地位。材料二:儒学特别容易受到挑战的地方是: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与儒学相反,佛、道思想所关注的恰恰就是“终极问题”,道家以“道”、佛教用“空”为整个世界提供了终极依据。由于信仰本身就是对终极问题的考虑,是对神秘的不可言说的事物的崇拜。儒学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丧失其权威也就不难理解了。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割据,战争频繁,臣子弑君篡位的例子不胜枚举,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它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地位受到动摇。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先秦儒学多是针对现实的伦理原则,缺少抽象哲学理论,难以解释社会动荡、生老病死。而汉武帝独尊儒学后,儒学逐渐僵化、神学化。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魏晋南北朝儒、道、佛三教相互影响和发展2、社会矛盾激化,重建伦理纲常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佛道挑战正统1、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为天地立心)

佛教盛行、道教发展、儒学新的发展。3、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文化高度繁荣,重文轻武,推动着儒学的发展也冲击传统伦理观念。长期分裂和混乱→传统伦理道德遭破坏→宋统治者倡导尊孔读经4、宋代儒学者敢于疑经改经,大胆立论,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儒张载(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1)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10分)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2分)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理学的兴起1、概念:理学是以“理”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也被称为程朱理学。道、佛儒(根本)周敦颐

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程颢

程颐北宋五子形成成熟发展二、宋明理学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理”或“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什么是“理”或者“天理”?天理是“三纲五常”。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二程遗书语录》如何得“理”?“格物致知”(方法论)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致就是达到知是指对天理的真知目的: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朱熹当天理和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存天理,灭人欲”二、上下求索——走理学之路“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3.代表人物及主张理认识论4.影响:1长期居统治地位,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3)其学术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及欧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者)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人伦者,天理也”“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客观唯心主义理之源在于天理;“存天理,灭人欲”争论内容:理在何处?明理方法?千古一辩:1175年鹅湖之会(P14)资料回放你觉得双方争论什么?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天理”或“理”在何处?理在心中,心即是理陆王心学主张材料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材料三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如何得“理”?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材料四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经典语录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鹅湖之会”是指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熹“理学”和陆九洲“心学”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下述不可能是朱熹言论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C.“柳院竹斋茅店,云芜风树烟溪。听彻残阳晓月,不论巴蜀东西”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C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二程朱熹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②“人伦者,天理也”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①理学集大成者,著《四书章句集注》②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性善习远)。③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道德之善陆九渊王阳明①“心”是万物的本源,“心”就是“理”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③穷理不必向外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回答三大问题:宇宙观(本原)、伦理观、认识论1.背景:2.理学的特点:1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2以“理”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3更理论化和思辨化复兴儒学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特点、作用评价?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抹杀个人私利观。空谈义理,不务实际。2、积极:1、对自身:儒学体系化,获得新发展2、对中国政治: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后世科举教科书。3、对后世: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利于人格塑造,凸显人性的庄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性格(1)相互关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二者的传承关系上心学也是理学,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2)共同之处:思想范围上,同属于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目的上,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地位和影响上,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思想实质上,都是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互关系如何?二者的异同点有哪些?(3)不同之处:对宇宙的构成看,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理先而气后,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道德主张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向内心求、顿悟太简、知行合一发明本心、致良知向外求、循序渐进支离、先知后行格物致知认识理的方法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心”“理”世界本原异维护封建统治、束缚思想、官方哲学、影响深远;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影响都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实质都承认“理”、都强调伦理纲常、本善习远内容都属理学学派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承担社会责任,提升道德品质(2014•全国大纲卷•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CC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3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A.道学B.佛学C.理学D.民族主义BAC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D王阳明问弟子:“什么是天地的心?”弟子说:“人是天地的心。”又问:“什么是人的心?”弟子说:“只是一个灵明。”王阳明解释说:“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这表明王阳明A提出质疑权威的民主观点B认为人心是世界的中心C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D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B1.(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D2.(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A3.(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12011·上海单科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A22010年上海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C32009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A【运用提升】2010年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B2009年江苏卷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D2010年广东卷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C42011年河南郑州市质检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典例分析: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C2、王阳明与朱熹思想的主要区别是:A、对“理”的认识不同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C、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态度不同D、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态度不同3、王阳明与朱熹思想的主要区别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AB4、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全盘否定B、两者对“理”的认识有巨大差别C、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D、都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A)“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A.天人感应B.陆王心学C.程朱理学D.黄老之学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C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原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D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朱熹的主张和贡献是①著有《四书章句集注》②提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③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④提出“致良知”学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DA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