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植被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植被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植被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植被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植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被与环境Vegetation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分类自然植被人工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农作物人工林城市绿地一、概念一、概念植物群落:在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环境条件优越地区,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丰富。环境条件严酷地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只有少数高等植物能够适应。植被环境影响影响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喜光植物喜阴植物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喜光植物喜阴植物需要充足阳光,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森林的上层。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喜光植物喜阴植物需要充足阳光,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森林的上层。只需要少量阳光,分布在背光、荫蔽的地方或密林的底层。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向日葵马尾松月季花冷杉文竹吊兰热

物森

化植被的垂直结构Verticalstructureofvegetation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规律: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植被的垂直结构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西双版纳的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发展热带作物生产,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形成一种乔—灌—草结合的立体农业。——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长日照植物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长14~17小时,或者说暗期必须短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的植物。否则不能形成花芽,只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长日照植物有冬小麦、大麦、油菜、萝卜等,纬度超过60°的地区,多数植物是长日照植物。——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短日照植物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其临界日长少于12小时,但不少于8小时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如果在长日照下则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能开花。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春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短日照植物,如大豆、玉米、水稻、紫花地丁Violachinensis等。——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2热量和水分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2热量和水分——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内陆经向垂直山顶赤道两极——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2热量和水分——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沿海山麓纬向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内陆经向垂直山顶赤道两极——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2热量和水分——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沿海山麓纬向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森林—草原—荒漠内陆经向垂直山顶赤道两极——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2热量和水分——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沿海山麓纬向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森林—草原—荒漠垂直分布的植被带内陆经向垂直山顶赤道两极——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2热量和水分——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沿海山麓纬向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地貌地貌对植被植被对地貌水文水文对植被植被对水文土壤土壤对植被植被对土壤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②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③受地形的阻挡水汽,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土壤肥力、酸碱性、水分含量等影响植被生长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2热量和水分——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1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光照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一、植被的分布与环境莲骆驼刺莲骆驼刺——水湿环境——干旱环境仙人掌—干旱环境芦苇和浮萍——水湿环境马尾松蕨类植物——阴暗潮湿环境——阳坡环境马尾松蕨类植物茶树碱蓬——酸性土壤——盐碱性土壤茶树碱蓬旗型树冠指示盛行风向

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矮牵牛二、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根本作用:二、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循环)二、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循环)2、改造了大气圈(改变原始大气成分)二、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循环)2、改造了大气圈(改变原始大气成分)3、改造了水圈(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

水成分)二、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循环)2、改造了大气圈(改变原始大气成分)3、改造了水圈(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

水成分)4、改造了岩石圈(参与沉积岩的形成,

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二、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循环)2、改造了大气圈(改变原始大气成分)3、改造了水圈(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

水成分)4、改造了岩石圈(参与沉积岩的形成,

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二、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护堤)、保护农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植物物候节律随着气候条件按时间有规律地变化,植物也按一定顺序度过它的发育期:从开始积极的生命活动,经出蕾、开花、结实、营养期结束,直到休眠。这种现象叫作植物的“物候现象”。植物物候节律在水平方向上,相同植被,纬度较低地区总体物候现象较早,纬度较高地区总体物候现象较迟。植物物候节律在垂直方向上,同期物候在山麓地区地区较早,山上较迟;山地地区比同纬度平原地区较迟。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岳桦林林木稀疏、矮曲成丛生状态,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角度】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B(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角度】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B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小尺度(小范围)的植被覆盖率提高,蒸腾作用增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水汽增多只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能确定降水量的增加。做题时易将水汽增加和降水增多等同。易错警示:C(2016·新课标Ⅲ·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角度】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D塞罕坝海拔1010一1940米。上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图1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CA【角度】植被的垂直分布(2017·新课标Ⅱ·T44环境保护·10分)6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人工松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降水光照蒸腾、发地上层次地下层次地表根系固土吸水、肥截留降水阻挡光照蒸腾水分降低风速影响汇水速度、下渗图解森林生态系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层次、林冠密度、结构、多样性(2017·新课标Ⅱ·T44环境保护·10分)6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2分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4分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2分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2分2018·海南·T212、(3)·14分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行为动词: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向:限定词:分析结果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不良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区域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2分地上:地表:地下: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3分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分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625㎡。半岛90%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最高点海拔为100米,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图11示意瓦尔德斯半岛地理位置及大型海洋动物分布。分析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8分)该区域地处西风带大陆东岸,盛行离岸风,降水较少,气候干旱(3分);半岛地形平坦,西风风力强劲(2分);半岛以岩石台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