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荷意象_第1页
唐诗中的荷意象_第2页
唐诗中的荷意象_第3页
唐诗中的荷意象_第4页
唐诗中的荷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中的荷意象

莲花在中国大约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而且人们也知道24个幸运的日子。它有许多别名:《尔雅·释草》曰:“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葭,其本密,其花菡苔,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三国时代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也说:“荷,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广雅》曰:“菡萏,芙蓉也。”光是看这些美丽的名称,就足以激起文人的诗兴。所以自从人类有文学以来,荷花就不断的被文人墨客所青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写到莲荷的诗更是俯仰皆是,如《诗经》中有两首写到荷花,《楚辞》中有十一首写到荷花,汉代诗歌中有四首写荷花。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时代,写到荷花的诗渐增,大约有250首。其中直接吟咏荷花的诗大约有三十多首。此期写荷诗虽然数量比以前显著增加,但诗中的莲荷意象还不太成熟。到了唐代,咏荷诗大约有两千首,约占全唐诗的十六分之一。这其中固然与唐人体物写志,无物不可以入诗的审美心理有关,但主要还是由于荷花的自然美质,引起诗人作诗意的感悟,受到他们特别的爱的情愫,成为他们共同的审美观照的对象。而荷花作为诗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一代又一代的层层积累,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表达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特定意象。而作为心灵之歌、灵魂之歌的诗,一个一个的意象犹如歌中的一个一个音符,不断被谱成新的曲调,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具有永恒的魅力。本文旨在对唐诗中的莲荷意象作一探讨,同时联系到唐以前写到莲荷的诗,对其意象的内涵作一综合把握。美与爱的象征莲荷是美与爱的象征,它以自身的香、色、姿、品、景等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是莲荷自身的资质规定了文人们的联想,规定了它与生俱来的美的形象。莲荷意象的最早出现是与女性美联系在一起的。《诗经·陈风·泽陂》云:“彼泽之陂,有浦与荷。有美一人,伤之如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浦与葫。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悄悄。彼泽之陂,有浦菡苔。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虽不是直接描写荷花,但是很显然,是借荷花以起兴,由荷之美而兴起思念美人之情。以荷花比美人,正因为荷花与美女相似的资质,才触动诗人的情思,引发相似联想,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联系起来,荷花也因此有了“翠盖佳人”的美称。自《诗经》将荷花与美女形象联系在一起后,后世以荷花的自然美与女性之美互相比拟的诗句就大量涌现:美人一何丽,艳若芙蓉花。(傅玄《美女篇》)洛神挺凝素,文君拂艳同。丽资徒相比,鲜彩两难同。一—[隋]辛德源《芙蓉花》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李白《古风》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谁道芙蓉水中种,青铜镜里一枝开。贾岛《友人婚杨氏催妆》李商隐的一首《荷花》更是把荷花与自己爱妻的形象融合无间,不知何者为荷花,何者为其妻也,“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不知诗人是在赞美荷花还是在赞美其所爱也,景不醉人人自醉也。此诗用象征手法,借描写荷花来寄托自己的情事。“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他的另一首《赠荷花》其实就是赠妻子,是诗人婚前大胆追求借以表明心迹之作。“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明里句句写花,实际句句写人,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比之此前之作,其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同时莲荷与女性美相关联造成的这种审美倾向,很容易使莲荷意象与爱情婚姻相关。特别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以采莲为主题的诗歌,更是使人一提到采莲就联想到对美好纯真爱情的追求。青年男女在水乡泽国里肆意畅游,一边进行着美好的劳动,一边还可以追求自己心仪的伴侣,是多么的令人心驰神往。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里鱼莲相戏,实际是喻指青年男女嬉戏相悦。试想十亩方塘,田田绿盖,颜色纯净,姿态亭亭,摇曳在清风之中,那种清新明丽之美和人花相映所产生的美,是多么的纯真和浪漫,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然会促成浪漫的爱情。晋朝《西洲曲》则写了一个女子因思郎而采莲,采莲又多了一层相思之意。“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里利用中国诗歌的音义相通性,如莲荷中:“荷”与“合”、“和”,“藕”与“偶”,(藕)“丝”与(偶)“思”,“芙蓉”与“夫容”,“芙蕖”与“夫去”,都是谐音双关。而这种音义的相互贯通,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范式,使得诸如莲荷之类的艺术原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直到唐代的许多以采莲为主题的诗作还是沿着这套路,但艺术表现力大有提高。如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此诗通过罗裙、荷叶颜色的一致,荷花、俏脸颜色的统一,把荷花、荷叶及姑娘的美体现出来,这是一种自然的和谐之美,也是一种迷人的令人心醉的美。而被推为众多“采莲曲”之首的王勃的《采莲曲》则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意义,是前代民歌、文人作品在艺术内涵上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写采莲女的相思和不幸遭遇,而且还巧妙的将采莲女的命运升华,“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揭示出整个社会妇女的命运,寓含了深广的社会现实意义,体现了唐人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意识。正因为莲荷自身的资质,它的颜色、姿态、韵致,它在月白风清时的幽静,薄雾笼罩中的朦胧,初阳照耀下的艳丽,田田的叶子,亭亭玉立的身姿,总是体现出美的形态和情韵。才使得诗人们在不自觉的直接性的关照下,通过想像和联想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女性美和与之相联系的情爱的象征意蕴。同时对一些事物作审美关照时,诗人们往往会在前面加上芙蓉、莲等。唐诗句中诸如芙蓉浦、芙蓉妆、芙蓉楼、芙蓉幕、芙蓉枕、芙蓉漏、芙蓉苑、芙蓉杯、莲花簪、莲花府、莲灯等屡屡出现,举不胜举。另外,芙蓉或荷花还往往与杨柳、翡翠等美好的事物对句,凡此种种,皆说明莲荷已被赋予了美的内涵,爱的象征。如果说亭亭玉立的荷花,寄托了诗人对美与爱的追求的话,那么残荷落蕖则象征对美与爱的消逝的追悼,蕴含着对生命的衰老,美的凋零,爱的伤逝等一类哀怨与感伤的情绪。诗人们在怜香惜花、悼念美的香消玉殒时,往往借以抒发离愁别绪、思家念亲,或抒发美的价值得不到承认的伤己情怀,或者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彷徨等等,这样的诗作在唐以前较少见,唐诗中则出现较多,如:秋风昨夜落芙蕖,一片离心到外区。——黄滔《寄怀南北故人》树绕池边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罗。西亭翠被余香蒲,一夜将愁向败荷。——李商隐《夜冷》高池高阁上连起,荷叶团团盖秋水。主人已远凉风起。旧客不来芙蓉死。——王建《主人故池》芙蓉散尽西归去,唯有山阴九万笺。——陆龟蒙《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残香随暮雨,枯蕊坠寒波。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棹歌。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李群玉《晚莲》莲荷的香消叶残,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容易引发出文人对生命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对比中的感伤情绪。同时它又契合了文人留意于秋意的审美心态,与初日芙蓉、清水芙蓉的明艳、雅洁相比,香消叶残的莲荷所具有的清凉萧瑟的空灵之美,更能体现出它动人的韵致。而这种对深秋时香陨玉损的莲荷的关注,实际上是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哀悼残荷实际上是为美的消逝而追悼,如同赞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关注生命的衰老和黯淡,也同样显示出对生命的强烈感受,对美与爱的热切追求,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清与静的象征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入,莲荷的形象逐渐被神化,被赋予了又一层涵义——清与静的象征,更具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早在屈原时代,就有不少关于莲荷的描写:“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被荷稠之宴宴兮”。“荷衣兮惠带,脩而来兮忽而逝”。“芷茸兮荷屋,缭之兮杜衡”。“抽蒲兮东坐,援芙菜兮为盖”。在这些描写中,尽管莲荷仍然是美与爱的象征,但并不具有世俗的意味,它被纯洁化了,被美化了,表现了屈原高洁的志趣。而从它是君子、巫师乃至神人的衣饰来看,它更具有了某种超凡脱俗的资质,有别于普通的香花美草。到了魏晋期间,莲荷的形象被赋予了仙风道骨的色彩。《艺文类聚》中曾引《真人关令伊传》中说:“真人游时,各各坐莲花之上,一花辄径十长,”但诗歌中并不常见,只是有些游仙诗中写到莲花。到了唐代,莲荷与佛寺同时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因为在佛教诸宗中,莲荷尤为净土宗、禅宗所看重,净土宗又称莲教、莲宗。而唐代正是净土宗、禅宗的兴盛期。净土宗把莲荷视为圣物,作为教派的象征,观音菩萨也以莲花为座,供花的仪规也以莲花为上品,以莲花为妙喻的《妙法莲花经》更成了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的重要经典。唐诗中有许多写到白莲经、莲经的诗句:“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齐己《赠持法华经僧》“通宵听论莲华义,不藉松窗一觉眠”——卢延让《松寺》“诵白莲经,从旦至夕。”——修雅《闻诵法华经歌》禅宗还有“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传说,所说的花其实也是莲花。再加上“释迦牟尼诞生”的传说:刚一出世就能行走,走了七步,一步开出一朵莲花,誉为步步金莲,莲花又象征着佛陀的诞生。这些都足以说明莲荷与佛教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还以莲花比喻佛法的清净无染,如《涅经》卷十四中说:“如水生花中青莲花为最佳,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无量寿经》卷下中说:“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维摩诘经·佛道品》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佛教把莲荷从淤泥中生出纯洁美丽的花叶比作人从此岸到彼岸,从凡人到圣人,从尘世到净界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修身养性,要像莲荷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就要荡涤心灵的污垢,洗去尘埃,保持内心的清净,不为耳目感知的外物世界所影响,才能达到真正的超脱。且看以下诗例: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李群玉《法性寺六祖戒坛》云公兰若深山里,月明松殿微风起。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戎昱《题云公山房》虽在神仙兰省间,常持清净莲花叶。——张说《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署舍利塔》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寒山《诗三百三首》我尝听师法一说,波上莲花水中月。不垢不净是色空,无法无空亦无灭。——张瀛《赠琴棋僧歌》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郊《送青远上人归楚山旧寺》从以上诗例可见,这些诗都与寺庙、僧人有关。因为佛寺的周围一般都种植莲荷,以利于僧人修身养性,涤除不洁。诗中的莲荷象征着诗人对清净的追求,以青莲、白莲表明心迹,远离尘世的烦恼忧愁,追求一种圣洁的、净化了的心态,表现了唐代诗人们的高洁志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得清净心,方为人中人。清净既是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心态,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个人的前途和遭遇与统治者的喜好有直接的关系,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士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学会“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达到虚静的心态,才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风雨所吓倒。因此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清净、淡雅,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作为自己心灵的客观对应物,借以表明他们心灵的感悟。“出水莲花比性灵,三生尘梦一时醒”。——徐夤《赠月君》“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李白《僧伽歌》在他们的心目中,莲荷代表了绝去尘世,代表了一份恬淡、一份洒脱,把莲荷作为他们精神家园的归宿,以求得心灵的蕴藉。这种倾向在中晚唐诗人的诗中尤为明显。如齐己、贯休、陆龟蒙、皮日休、李群玉等,写了大量的关于莲荷与佛寺的诗。因为在乱离的生活环境中,更加向往一种平静的心境,寻求精神的寄托,寻找精神的避风港。对清于静的追求其实也是追求一种怡然安谧,寂然无思的心境,以此来净化心灵,涤荡情怀,空诸一切,消解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而带来的无休止的烦恼,自我疗救内心的伤痛,从而达到动鉴天地,明照万物的目的。人格象征荷花是中国传统的“比德”之花。儒家的“君子比德说”,道家的“道存万物说”,是文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思想依据,它对文人起着规范创作倾向,影响创作心理的作用。从根本上说,莲花的圣洁形象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产物。早在《离骚》中就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虽然这里的雯荷、芙蓉还没有人格象征意蕴,但诗人把它作为自己的衣饰,则象征着他的芳洁之志,这是荷花人格象征意义发生的原点。以后随着佛教我国传入,莲荷在佛教中象征着清静,把莲荷从淤泥中生出纯洁美丽的花叶,比作人从此岸到彼岸,从凡人到圣人,从尘世到净界的过程,这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中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而达到圣人、至人的境界是相通的。莲荷意象作为现实中主体的人的对象,文人们由此看到了自我的存在,自身的本质的东西。于是,选择清圆雅致、馨香高洁的荷花作为自己对待生与死、仕与隐、欲与戒的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的寄托物,因而莲荷也具有了双重意义,既是审美对象,又是某种德性、人格的象征。人们不仅欣赏其外在美姿,更欣赏其内在品格。对莲荷由原初的外在的审美关照,逐渐转化为内在的人格化的比照,从而在莲荷这一无感情的外物注入了“我”的色彩,具有了人的生命。但直到晋代,诗歌中才出现具有了初步象征意义的莲荷意象,如张华《荷诗》。后来梁代沈约《咏芙蓉诗》和江洪《咏荷诗》中的莲荷也有了人格象征内涵。隋代弘执恭的《秋池一株莲诗》“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以莲写人,象征诗人的卓落不群,不怕形单影孤,敢于面对衰煞的自然,展示自身生命的价值,其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到了唐代,许多诗人都选择它作为美好品质的象征,托物言志,抒发感情。如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落拓不羁之情。李白《古风》二十六则借写荷花的高洁馨香无人欣赏,象征自己有才有德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希望早日“原托华池边”。白居易《京兆府新栽莲》运用了象征性意象群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勾勒了一个卓立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东溪莲因为“托根非其所”,导致了“馨香无复全”,“颜色不得鲜”,与昔日的“花叶媚清涟”相比,只有“憔悴府门前”,空有美好的品质,却没有适合生存的环境,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只有徒自伤怜罢了。因此作者发出了“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的呼声。莲花常见的有红色和白色。在唐代以前,多是红莲,中唐以后,白莲才渐渐出现。就数量而言,白莲远逊于红莲,就世俗的审美眼光而言,也大多偏爱红莲。但白色象征着洁白无瑕,并且白莲在佛典中还有专名,即芬陀利,常用以比喻佛法。所以诗人多选择白莲作为自己高洁淡泊之志的象征和载体。白莲的人格象征意义在晚唐的许多诗人的诗中特别常见。如:时人抵施孟中饭,心似白莲那得知。——贯休《道中逢乞食老僧》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色后群芳坼,香殊百和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齐己《题东林白莲》澹然相对却成劳,月染风裁个个高。似说玉皇亲谪坠,至今犹著水霜袍。——陆龟蒙《白芙蓉》陆龟蒙的另一首《白莲》:“素葩多为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何人觉,月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