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研究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策略研究以南京明故宫地段为例
明宫廷的保护在可持续的发展中,许多城市的历史记忆逐渐消失,城市从景观的视觉和空间形式转向“融合”。历史地段的保护是城市历史保护的核心内容,是对历史古迹和文物建筑更全面、整体的保护,也是对城市特色的保护,是解决城市建设和旧城更新中保护与发展的冲突的关键途径。南京明故宫所开创的宫殿格局形制和礼制建筑,特别是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是南京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然而,对它的保护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皇宫遗址屡屡遭到破坏。对明故宫历史地段进行考察研究,并探索其保护规划的具体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历史段落及其保护的客观意义1.保护历史地段的内涵《华盛顿宪章》首次确定了历史地段的定义,即“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1986年,《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明确了保护城市历史地段的涵义:“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历史地段”相近的概念有“历史地区”、“历史风貌区”、“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等。城镇的历史地段分为两类,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街区。前者是指由文物古迹集中的地区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地段,后者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善的生活地区。2.我国历史保护现状的现实意义保护好城市传统的历史地段是解决城市建设和旧城更新中保护与发展的冲突的关键途径。而且,历史地段的保护在目前的历史保护现状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拥有许多历史上闻名世界的城市,但现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古城为极少数,尤其是北京、西安、南京、洛阳这样的著名历史古都已经难以呈现其历史上的整体风貌。所以对历史名城中的历史地段的保护更能把保护的行动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有“名城”的称号却日益遭到“建设性”破坏甚至“保护性”破坏。二生活的载体保护任何一处历史地段都是城市地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生活之载体,它的保护不是简单地圈起来封存就可以解决问题,最终要通过规划来控制和引导。因此对于城市中的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发展应当从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角度去考虑,确立基本的规划原则。1.人类社会行为的缺失从文化景观的角度看,每个历史地区都应被视作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围环境的统一体,离开与其相关的人类社会行为,历史地段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2.非复制、非仿造的“原真性”(Authenticity)又译原生性,即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非仿造的。对历史地段的保护无论是针对古迹、建筑还是针对空间格局的保护都要体现“整旧如故”、“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基本原则,而不能“翻天覆地”、“返老还童”。3.城市环境的感知意象历史地段的纹理、形态、格局、体量、建筑形式、色彩以及它们所记载的历史信息,通常与周围现代城市环境形成鲜明反差,理应能够产生独特的环境感知意象。因此借鉴凯文·林奇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地段中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城市意象的五大基本构成要素)的分析来确定历史地段保护的基本要素。4.时间跨度间的继承连续性包括历史连续性和景观在视觉上的连续性。历史连续性是指历史地段环境在时间跨度中不同阶段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即建筑学的“文脉”继承。视觉景观的连续性则是指视觉上的连贯性和韵律感,它是意象形成和加强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5.历史痕迹的保存城市的历史地段往往记录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起源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历史信息,保存这种共存的或者叠加的历史痕迹,是一种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态度。即城市景观、建筑的多样性和社会功能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多元融合。三关于南京明宫历史遗迹的反思1.明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发展(1)城市园区格局南京明故宫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成,它位于南京“都城之东,钟山之阳”,以钟山之“龙头”富贵山作为大内镇山,通过填燕雀湖取得了皇城、宫城和中央官署的用地。它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的西城濠,并将内、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南京的明故宫指的是由内宫城和外皇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向南,大体范围东至今中山门,西至西安门,北至北安门,南至瑞金路,核心区域为大内紫禁城(宫城)。中轴线从御道街南端直达富贵山。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成为后来兴建北京皇宫的母版。——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位于南京明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有御河环绕。宫城位于皇城的中部偏东,在其午门前方左右分列太庙、社稷坛。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0.92公里,东西宽约0.78公里,周长约3.4公里,占地约68公顷。紫禁城中轴线上依《礼记》设三朝五门(三大殿:奉天殿、华盖门、谨身殿,五门: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外朝内廷、东西六宫,以及宫城六门、皇城六门,形成结构严密的对称格局,把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手法推进到成熟的顶峰。在宫城墙体上共建有6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即今误称的“后宰门”)。——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而建。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南面为承天门。其主体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1.95-2.35公里,周长约8.3公里,占地约400公顷。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殿堂坛庙。朱元璋先后建造、改建过的主要祭祀坛庙有:圜丘、方丘、天地坛、社稷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约20多座。其中最重要的太庙和社稷坛分别位于皇城南部东西两侧。(2)明条件的修建及遗址1421年,永乐大帝朱棣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宫城仍存旧制,并委派皇族、内臣驻守,南京宫殿遂逐渐有所损坏。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明故宫被改为八旗兵驻防城,又遭到破坏。太平天国建都时期(公元1853-1864年)大规模拆毁,由此明故宫变成一片废墟。l928年,民国中央航空公司在明故宫遗址上修建明故宫机场。1928年至1929年开辟中山东路,从明故宫当中穿过。1937年,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为扩建飞机场拆掉西华门,毁坏社稷坛等遗迹。抗战胜利后至1955年1月,该机场仍继续使用,直至1956年机场废弃。1980年代中期,随着明故宫路的开通,在原三大殿及后二宫的遗址建立明故宫公园,对外开放,供广大游客观瞻。新世纪初期对现存的几处城门遗址进行了修缮整理和景观规划设计,建成了东华门、西华门、西安门遗址广场。目前明故宫的遗存主要有午门、内外五龙桥、东华门、西安门、西华门、文华殿(太子宫)等;东华门、西华门、西安门处遗址建成广场开放,设置有供游客休憩的设施;午门至奉天门段遗址作为午门遗址公园开放,展示一些石柱础、石构件和建筑残件;社稷坛、太庙殿基、三大殿的部分遗迹尚有可能埋藏地下。目前已经进行保护和展示的遗址广场和公园的面积约12.7公顷,加上宫城城壕和御道街(午门-外五龙桥段)的占地面积(分别估算为6.4公顷和2.4公顷)总共约21.5公顷,分别占原明宫城和皇城面积的31.62%和5.38%(估算值)。2.明早保护计划的原则和战略的研究(1)对于明宫的立地条件,有的改南京明故宫遗址是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然而,历经自然及人为损害,各处遗址、构筑物散落分布,大部分建筑已遭破坏,但是其整体格局基本尚在,且有部分遗迹有待进一步探察与发掘。在对明故宫历史史志及现状地段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其特点如下:——重要的古代皇家宫殿的建造形制;——珍贵的历史遗迹、文物建筑(地段内包含民国时期文物建筑);——残缺的废墟,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整个地段的历史遗迹在空间上已经嵌入到了该地区的城市环境之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遗迹已毁,现存的主要遗迹分散于不同的街区,明故宫整体视觉轮廓已不存在;——明故宫地段的交通流量较大,有两条城市主干道交叉横穿其中;——宫城城壕基本保留,但没有贯通,部分是地下流通,水质不良;——周围高层建筑(钟山宾馆、希尔顿饭店、五十五所家属楼等)破坏视觉环境效果;——明故宫整体意象缺乏,其整体格局不易感知,相关史志、标记物不够鲜明;——明故宫的历史状况的认知度不高,对外宣传缺乏力度,没有历史资料的公众展示平台;——明故宫地段内尚有若干处遗址有待探察、调研,不明遗址在建设施工中被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2)明拾遗遗迹遗迹明故宫的现状情况不同于整体保护完整的古建筑群地块(如北京故宫),也不同于带状空间形态的历史街区(如黄山市屯溪老街)。作为文物古迹地段,虽然建筑遗迹现存数量不多,古迹分布集中度不高,但它本身却具有重要的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价值。南京明故宫历史地段是重要的古代皇家宫殿群落遗产区域,其主要现存遗迹散落分布,并已经嵌入该地区的城市用地之中。其保护与发展的方向应是继承和保护明故宫历史遗存,烘托和再现其宏大的整体空间格局,协调与周围地区环境的融合,发掘和展示其珍贵的历史文化精髓,使之成为南京古城的一块核心的历史区域。(3)核心保护区的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区一般分为两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和“风貌保护区”,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护区范围之外设定一定缓冲范围的“风貌协调区”。明故宫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南京市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一直没有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在本文中,通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明故宫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各个层次的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即明故宫历史地段内各处遗迹所处范围,包括区内的民国文物建筑所处地块,以及宫城城壕与南北向御道街构成的轴线系统。该范围区域内进行严格的保护,禁止随意拆建、新建。——风貌保护区。即核心保护区的“背景”地区,划定包含重点保护对象的区域之外的,连接明故宫各处现存遗迹及民国文物建筑的东西向中山东路(西安门至中山门段)两侧视觉可及范围;划定南北向的贯穿明故宫遗址区中轴线的御道街-明故宫路-北安门街(外五龙桥至北安门桥段)道路两侧视觉可及范围。该范围区域内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和体量;保持原有道路格局;一般情况下不得自由拆建;考虑到绿地、植被、景观和水系与环境的协调性,采取整治和改造的保护方式。另外,以明皇城所含盖范围中的后载门至外五龙桥部分,即东起南航校区与南京博物院东测,西至龙蟠中路(竺桥至复成桥段),南到瑞金路-后标营路(复成桥至李府街段),北达珠江路-后载门街(竺桥至清溪路段)的区域为风貌协调区,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外围城市环境协调区域,以优化自然环境和城市风貌为主。(4)保护和塑造景观历史地段的体意象——关于对历史遗迹、文物建筑的保护及其管理。采用原地冻结保存、博物馆式保护、拼贴式保护三种方式相结合的保护方法。对于明故宫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各处地上、地下遗迹和文物建筑进行严格的保护和修缮,原则上宁可只加固而不“修理”,宁可只“修理”而不修复,不主张在废墟的基础上重建已毁的明故宫宫殿及其他建筑;对于所有遗迹、构筑物在修缮的过程中所添加的部分必须有明显的区别,并做鲜明的标识和说明。建议成立专门的历史保护研究及管理机构对保护区范围内的地上地下遗存及文物建筑进行详尽的普探调查,全面摸清遗存与建筑的现状情况,并出台保护控制管理、维护的相关条例,研究大型遗址地段的科学规划管理的机制。建立明故宫历史博物馆,将明皇宫的相关历史遗存以及明南京都城建设的相关历史文物、历史资料进行展示,其经济收益将用于明故宫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长期维护与修缮工作。——关于明故宫地段的整体风貌、格局。对明故宫历史地段的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是其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关键是要能够凸显明故宫在历史上的整体意象,主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明确“一个核心地块、两条空间轴线、外加城壕环围”的空间形态结构,其中将现状的午门(午朝门)遗址公园和明故宫广场进行空间整合,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地块,作为整个明故宫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核心区进行重点塑造。第二,连通宫城城壕(护城河),整治其水质,使护城河完全显露出来,沿河设置贯通的滨水步行游览道路,突出明宫城的边界意象,使宫城的整体空间覆盖范围得以感知。第三,在保护区范围内控制建筑高度,从视觉上保持区域的空间一致性。第四,关于保护区内城市道路交通。首先,重现六百多前的道路格局是不现实的,现状的道路网与明朝皇宫地段的道路系统完全不相重叠。而可以进行调整的一是控制交通流量尤其是机动车交通的流量,营造步行的保护区域;二是尽量使保护区不被割裂成若干部分。其中无法回避的是中山东路对明故宫地段的分割,中山东路是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三条轴线之一——“民国轴线”的一段,它是东西走向、连接主城与城东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有专家提出一个两全的建议:将明故宫地段上的中山东路引入地下建造隧道,既发挥中山东路在城市交通上的重要作用,又改变其对历史地段的分割。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把现状的明故宫广场与午门遗址公园合为一体,可以将原道路用地改造为线性空间形态的开敞绿地广场,并设置步行通道;则东西来往的车辆分别由明故宫经南北绕行,从而保护地面遗址区的完整性,保证参观游览者步行的畅通和安全。在整个保护区范围要形成“田”字形的步行游览道路网络,即建立南北轴线两侧的步行道路(明故宫路)-东西向步行道路-宫城城壕的滨水步行景观道路体系。第五,关于保护区的景观规划。从“节点-轴线-整体区域”的结构来考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景观系统。首先,要突出加强东西轴线上的五处历史景观节点,形成由西至东“西安门遗址广场-西华门遗址广场、民国党史资料馆-午门遗址公园-东华门遗址广场、民国监察委员会-中山门、南京博物院”的这样一条绿树成荫的、步行尺度的“历史景观轴线”。重点保护和塑造明故宫历史地段的核心区域,将现状明故宫广场和午门遗址公园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遗产公园。把目前午门遗址公园内的娱乐、健身设施和场所与路北广场中的同类用地进行整合,对午门至奉天门段区域进行整治,去掉与古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