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方案:专项对点练17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作业手册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方案:专项对点练17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作业手册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方案:专项对点练17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作业手册答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十七)1.(1)攻占,攻取(2)暴虐(3)贪婪(4)丧失,失去(5)解救,救援(6)完好,保全(7)轻视,看不起2.B[解析]B项,“之”,都是助词,的。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并且。C项,“其”,代词,这/代词,他。D项,“以”,介词,把/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3.(1)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2)秦终于出兵进攻蜀国,用了十个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王号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解析](1)劫,胁迫;恶,坏的。(2)定,平定;相,辅佐。[参考译文]司马错说:“攻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是韩、周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齐心合力,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周把九鼎送给楚国,韩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秦终于出兵进攻蜀国,用了十个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王号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4.(1)拘捕(2)担心(3)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B[解析]A项,①介词,用;②连词,表目的,来。B项,二者都是衬音助词,无实义。C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然。D项,①介词,向;②介词,表被动。6.(1)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率人)前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于是退走。(2)像这个孩子一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解析](1)蜂,名词做状语,像蜂一样;潜,暗中;手,名词用作状语,亲手。(2)者,……的人;“非唯……亦”,不仅……还……;成,光耀。[参考译文]贺若敦,是代地人。其父贺若统,任东魏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贺若统拘捕刺史田迅,用颍州归降,被赐爵为当亭县公。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擅长骑马射箭。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思虑了很长时间。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率人)前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于是退走。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我年少从军打仗,经历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个孩子一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第二年,(贺若敦)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独孤信于是告诉了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任他为都督。7.(1)通“娶”(2)指俸禄(3)保护,维护(4)逃亡(5)“暱”通“昵”。私暱,私下亲昵宠爱的人(6)承担8.C[解析]C项,“为”,都是介词,表原因或目的,为了。A项,“于”,介词,在/介词,向。B项,“乎”,语气助词,吗/语气助词,啊。D项,“焉”,代词,怎么/语气词,啊。9.(1)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2)崔杼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解析](1)“安归”,宾语前置句;岂,难道;陵,凌驾。(2)望,指望;舍,放弃;民,民心;民之望也,判断句。[参考译文]崔武子看见棠姜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因妻子崔武子杀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他家的仆人说:“(你打算)死吗?”(晏子)说:“(君主)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为什么要死?”(仆人)说:“走(离开齐国)吗?”(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仆人)说:“回家吗?”(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是主持国政。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是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臣子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臣子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私下亲昵宠爱的人,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他人得到君主信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我将回什么地方啊?”(崔杼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晏子)头趴在庄公尸体的大腿上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有人对崔杼说:“你一定要杀他(晏子)。”崔杼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10.(1)酒喝得很畅快,尽兴(2)拉扯(3)通“促”,催促(4)近臣(5)击败(6)将事情藏在心里(7)庇护11.D[解析]D项,“何”,都是疑问代词,什么。A项,“乃”,副词,就/副词,才。B项,“者”,助词,的(人)/助词,引出判断,可不译。C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何况。12.(1)一百多位大臣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燃蜡烛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2)我想要为您牺牲生命,冲锋陷阵(用颈血洒在敌人阵地上)很久了。我就是当年夜里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解析](1)绝,扯掉;上火,点燃蜡烛;卒,最后。(2)肝脑涂地,肝、脑流了一地,指牺牲生命;湔,洒;夜,名词做状语,在夜晚;“乃”表判断。[参考译文]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傍晚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就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请您催促宫人点燃蜡烛,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马上命令近臣说:“今天与我喝酒的,不扯断帽缨的话不尽兴。”一百多位大臣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燃蜡烛接着喝酒,最后尽欢而散。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奋勇争先,五场战斗都冲杀在最前面,首先击败了晋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楚庄王感到奇怪就问这位大臣说:“我的德行浅薄,从来没有特殊优待过你,你这次为什么奋不顾死呢?”这位大臣说:“我罪当死,上次宴会上酒醉失礼,大王您隐忍不治我的罪,我始终不敢因为受人庇护的恩德而不显扬地报答您。我想为您牺牲生命,冲锋陷阵(用颈血洒在敌人阵地上)很久了。我就是当年夜里帽缨被扯下的那个大臣。”于是晋国被打败了,楚国强盛了起来。13.(1)大体,大致(2)武器(3)成功(4)抵挡14.C[解析]C项,皆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同、和。B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D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候”。15.(1)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2)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和十万百姓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定了![解析](1)急,危急;遂,于是;诣,访问,拜访;“求救于孙将军”为状语后置句。(2)举,拿;制,控制;计,主意;“受制于人”为被动句。[参考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一并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平定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于是(他)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应对这个局面!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孙权说:“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盖世,众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和十万百姓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有(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抵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16.(1)让位(2)向东(3)杀掉(4)以……为宗主,归顺(5)野菜(6)暴臣,暴君(7)往,到17.B[解析]B项,“乎”,反问语气,相当于“吗”。A项,“其”,代词,孤竹君的/代词,他们。C项,“且”,副词,将要/连词,况且。D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8.(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奉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解析](1)于是,在这时;闻,听说;养老,奉养老人;盍,何不。(2)耻,认为……耻辱;义,坚持仁义;“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为省略句。[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奉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等到(他们)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载着他父亲的木牌位,追尊谥号为文王,向东进军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