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课件_第1页
行政管理学课件_第2页
行政管理学课件_第3页
行政管理学课件_第4页
行政管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管理学目次绪论第一章行政环境第二章政府职能第三章行政体制第四章行政组织第五章行政领导第六章人事行政第七章机关管理第八章行政道德第九章行政决策第十章行政执行第十一章行政监督第十二章依法行政第十三章行政方法第十四章财务行政第十五章行政效率1绪论

一、

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1.

狭义行政说2.

广义的行政说3.最广义行政说4.马克思主义关于行政概论的理解

认为行政是指除国家立法、司法系统以外的行政系统所从事的活动。以美国行政学学魏劳毕为代表。认为行政是指一种与政治相分离的,为了实现国家目的的执行活动。以美国行政学家古德诺为代表。认为行政是指国家所有机关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各系统所属部门——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的管理与处理。以美国学者西蒙等人为代表。第一,

行政是国家的活动,即国家的一项职能。第二,

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即国家必须通过行政组织,才有可能履行国家的行政职能。第三,

行政是相对于国家的立法机关而言的。2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组织活动。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客体是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行政主体活动的主要方式和目的是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家意志。行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和探求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行政学。绪论3二、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范畴:15M目标(aim)、计划(program)、人员(man)、经费(money)、物财(matter)、组织(form)、方法(means)、领导(command)、激励(prompting)、沟通(communicate)、士气(morale)、协调(harmony)、及时(betimes)、空间(room)、改进(improveon)。绪论42.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绪论法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为主义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模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5三、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目的与学科特点1.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找和掌握行政工作的一般规律,获取指导行政工作的原理、原则和系统知识,指导现实行政管理日趋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高效地实现行政目标。2.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技术性、发展性。绪论6四、行政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科学管理时期2.

行为科学时期3.

系统理论时期4.

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绪论始于19世纪末,止于20世纪30年代.较早提出行政学概念的是德国学者史坦因。他于1865年撰写了《行政学》。18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发表《行政的研究》,提出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即行政学。1926年,美国学者怀特撰写了《行政学导论》泰勒、法约尔、韦伯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提出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院分立制度,标志着我国行政体制由封建向现代的转变。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一本行政管理学专著是1935年张金监著的《行政学之理论与实践》。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的建设和行政管理具有创造性意义。始于20世纪30年代,止于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提出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的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行为科学时期的主要行政学家有:巴纳德、狄莫克、西蒙、瓦尔杜。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行政管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到行政管理的研究中来,使行政管理学日益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end7第一章行政环境一、

行政环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概念:人们把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称为行政环境。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可变性、互动性8第一章行政环境行政环境的类型第一,

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第二,

从社会结构上分,可分为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物质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的物质技术和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法律制度。精神文化环境包括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状况。第三,

从行政环境具体作用过程划分,可分为行政外部环境和行政内容环境。第四,

从地域上划分,可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第五,

从行政环境对行政主体的影响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宏观行政环境、微观行政环境和中观行政环境。9第一章行政环境二、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关系1.行政环境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系统及其活动行政环境是行政管理系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行政环境决定行政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性质。行政环境决定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2.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良好的行政环境能为行政管理提供有利条件,不良的环境对行政管理则起限制作用。许多环境因素是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来加以改变的。

10第一章行政环境三、中国的宏观环境与行政管理1.国内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环境的关系2.自然环境特点决定政府行政管理的内容3.国际环境与行政管理

11第一章行政环境四、组织环境与行政管理

政党社会团体立法司法军事行政管理end12第二章

政府职能一、

政府职能的涵义是指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13第二章

政府职能二、

政府职能的特点与类别特点:广泛性\适应性\执行性\层次性动态性类别: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监督组织14第二章

政府职能三、政府职能与作用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第一,阶级专政职能第二,军事保卫职能第三,社会治安职能第四,民主职能15第二章

政府职能三、政府职能与作用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第一,产权界定和保护第二,宏观经济调控第三,提供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第四,进行收入再分配,缓解收入分配不公

16第二章

政府职能三、政府职能与作用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第一,制定科学文化教育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和计划

第二,制定和颁布重大的科学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规第三,组织力量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协调攻关

第四,指导、监督、协调科研部门和教学单位有效地贯彻国家科学文化教育发展规划

第五,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开展科技、文化、教育的改革第六,发展科技、文化和教育队伍,对其所属部门的领导人员进行考核、任命和监督17第二章

政府职能三、政府职能与作用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第一,制订各种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福利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福利的指导、规划和协高

第三,筹集社会保险专项基金第四,创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解决人民群众的福利问题第五,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8第二章

政府职能四、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职能体现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阶级专政军事保卫社会治安增加:民主建设

一是通过政权力量,有组织地灌输民主思想,特别是领导干部二是加强制度和实施程序的建设三是加强法制建设,以行政权力来保障法律和法规的实施。19第二章

政府职能四、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第一,

调控宏观经济第二,

管理国有资产第三,

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第四,

监督经济运行第五,

调节社会分配

20第二章

政府职能四、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科学、教育的职能是重中之重“科教兴国”战略: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第二,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与教育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三,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教育投资。第四,广泛开展科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1第二章

政府职能四、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在中国政府的诸多社会职能中,需要强化社会保障职能。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保障职能,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立法,依法强制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加速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进程,做到政策统一化、管理制度化。第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现行的救灾济贫单一格局。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第五,

建立适应现实要求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第六,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集中管理和监督检查。第七,

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障干部队伍。22第二章

政府职能专题:政企不分与政企分开政企不分的认识根源是:第一,把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经济的职能,解释为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在实践中执行这种职能。第二,把国家领导和组织经济的职能,解释为一种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衽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23第二章

政府职能政企不分的危害在于:

难以建成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企业。市场体系难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宏观调控难以正常进行和顺利实现目标。

政企不分,权钱结合,为腐败提供了滋生土壤。

对政府其他社会职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企业难以增强活力,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难以根治。

不利于政府实现管理现代化和提高工作效率。

难以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4第二章

政府职能为使政企分开,应采取的措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开展多学科的研究,为实现政企分开、正确处理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逐步解决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问题。积极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立法工作,尤其是政府法制建设,要明确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促进政企分开的全力。25第二章

政府职能五、实现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1.充分认识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和影响2.强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同步进行4.抓住政企分开这一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26第二章

政府职能六、实现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政市分开党政分开政事分开政金分开……end27第三章

行政体制一、行政体制的概念与特点1.

行政体制的涵义、类型制度体制特点特点是社会为人们规定的共同和根本的行为准则是制度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是有关制度主体如政治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稳定、普遍、权威不稳定、可变28第三章

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称行政管理体制关键要素:核心要素:行政体制权力划分职能配置组织结构运行方式29第三章

行政体制特点产生的先导性存在的永久性

对行政效率影响的全局性

各构成要素的可变化性

30第三章

行政体制二、行政体制的功能积极功能消极功能对政府行政组织的框定、调控和制约的作用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促进、保证和保护作用

对政府行政体制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引起行政管理的混乱和无序行政组织的框定、调控和制约的作用行政体制的惰性

31第三章

行政体制三、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监督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行政区划体制三权分立议行合一32第三章

行政体制三、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监督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行政区划体制首长制与合议制集权制与分权制层级制与职能制完整制与分离制总统内阁委员会制33第三章

行政体制三、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监督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行政区划体制身份制级别制34第三章

行政体制三、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监督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行政区划体制党纪行政社会法纪政纪35第三章

行政体制三、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监督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行政区划体制36第三章

行政体制三、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监督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政治原则经济原则民族原则综合考虑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和国防需要等条件设省级单位32个,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3738第四章

行政组织一、行政组织的含义和特征1、行政组织专指政府组织,是政府组织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是指行政管理系统为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专门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体系。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39第四章

行政组织2、行政组织特征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法治性系统性40第四章

行政组织二、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职能目标行政人员行政机构权利与责任法律规范运行程序物质资源41第四章

行政组织三、行政组织的类型领导机关职能机关咨询机关办公机关派出机关信息机关42第四章

行政组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行政组织原则的构想

政府官员由群众直接选举和进行监督,政府和官员应是人民的“公仆”;社会主义行政组织应是巴黎公社“议行合一”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的政府应是“廉价政府”;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府只应有“为数不多的重要职能”,主张实行“大社会”、“小政府”。43第四章

行政组织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

行政组织要精简高效;

行政组织要实现民主管理;

克服行政组织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

行政组织活动要实现科学化。44第四章

行政组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组织理论

坚持共产党对行政组织的领导;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坚持精干效益原则;

注重行政组织的作风建设;

强调思想教育的作用和改善思想教育的方法;

强调行政组织建设必须以政府职能为依据,以法律制度为准绳。45第四章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结构含义和模式直线式直线参谋直线职能式事业部制

缺点:没有专业管理分工,对领导要求高,领导不能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所有事情取决于最高领导一人,风险极大。是许多行政机构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优点:结构简单,权责明确;上呈下达准确,解决问题迅速;管理成本低。适应对象:基层组织L1L2l2L3L3L3L3L346第四章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结构含义和模式直线式直线职能直线参谋式事业部制职能型结构:管理按专业进行划分,由职能管理机构分别领导业务机构,向下级发布命令。优点:促进管理专业分工,决策者繁琐的日常业务中解脱,思考重大问题,提高管理成效。缺点:“多头领导”。破坏了命令统一的原则。L1F1F1L2L2L2L2L2F1F147第四章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结构含义和模式直线式直线职能式直线参谋式事业部制优点:命令统一,专业优势;集中资源。缺点:直线人员负担重,高层领导疏于考虑战略;强调集权、不利于灵活性;机构庞大,协调困难。体制僵化,管理成本上升。适应对象:中型组织。美国、我国大多数政府机构及非营利组织采用。L1F2F2L2L2L2L2L248第四章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结构含义和模式直线式直线参谋式直线职能式事业部制事业部:实施统一领导,按照职能、地区或工作内容划分的半独立工作机构。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工作和职能,实行级别管理、独立核算。优点:集中决策,独立工作。走向分权。最高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专心致力于战略决策。调动积极性,提高组织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培养、发现、使用人才,便于考核。缺点:整体性不强,管理费用高,双重指挥,协调困难,内部沟通与交流不畅,容易忽视整个利益49第四章

行政组织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单位领导职能部门1职能部门2事业部A事业部B事业部C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工作人员………………50第四章

行政组织51第四章

行政组织四、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1.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2.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有利于稳定人员情绪,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促使行政组织系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4.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前提。52资料我国前几次机构改革没能跳出怪圈循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职能界定不明确,造成“刮胡子、割韭菜”式的改革,有人评价“机构改革只是多挂了几个牌子,多添了几张桌子,多填了几个位子,多造了几幢房子,多购了几部车子。”结果“肥了刻公章的,发了配钥匙的,忙了搞印刷的”。“门口换了几个牌子,出来进去的还是那帮孩子”。反映了改革的浅层性、零乱性。53资料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三次人大会议上说:05年是政府改革攻坚年,任务有五项:1、政府自身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3、金融改革4、以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4第四章

行政组织五、影响行政组织层级设置的因素1.行政组织的层级设置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组织的管理幅度;2.行政组织的层级设置还应综合考虑以下具体因素:(1)组织内部工作任务的相近程度。(2)组织内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3)组织成员的素质条件;(4)工作任务需要协调的程度。55第四章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职能目标原则完整统一原则法制原则精简原则职、责、权一致原则动力原则end56第五章

行政领导一、领导与行政领导1、领导:通常是指在一定组织和团体内,运用合法权力,统御和指引被领导者,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种高层次管理活动过程。2、行政领导:是领导的一种。是指国家系统中各级各类行政领导者和行政领导集团通过决策、指挥、监督、协调及控制等职能活动,依法行使其权力,发挥其影响,确定并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过程。57第五章

行政领导理解行政领导要把握以下方面:行政领导是一种社会关系即行政领导关系;是一个活动过程即行政领导活动过程;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兼备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

58第五章

行政领导二、行政领导的权力来源

血统论金钱论唯意志论法治论历史唯物论59第五章

行政领导具体来说,行政领导的权力来源有三:(1)

行政职位(2)

行政授权(3)

行政规章制度60第五章

行政领导三、行政领导的功能确立本组织目标;组织与协调下级的工作;协调本组织与外部的关系;激励下属努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及时予以评价和控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起用人才。61第五章

行政领导四、行政领导方式1、行政领导方式是行政领导者在行政领导活动过程中对部属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是行政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方式。2、行政领导方式

强制命令榜样示范物质激励疏导教育62第五章

行政领导行政领导类型集权民主放任63第五章

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方式类型的综合运用

要承认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

要系统综合发挥行政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要注意发挥各种行政领导方式的优势;

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领导活动更应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方式的运用。64第五章

行政领导五、行政领导者含义与特点:1、行政领导者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行使行政权力,在行政领导活动中承担相应责任,处于领导、决策地位的人员。2、他们具有一般行政人员所没有的特点:

(1)行政领导者的工作手段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监督;

(2)行政领导者的工作对象不仅是物质要素,更主要的是非物质要素,即行政信息;

(3)行政领导者的工作性质是脑力劳动、生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3、行政领导者是职位、权力、责任的综合体。65第五章

行政领导六、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和类型: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66第五章

行政领导七、行政领导者的群体结构与意义1、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是指行政领导者在领导群体或领导班子中的排列组合。其意义体现在:

(1)优化的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有利于行政领导者个体作用的发挥;

(2)优化的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有利于发挥行政领导群体的整体功能;(3)优化的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有利于行政领导群体的新陈代谢,使领导群体处于动态平衡中,实现行政权力的正常交接。67第五章

行政领导2、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合理形式专业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年龄结构68第五章

行政领导3、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的优化组合

(1)加强每个行政领导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是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优化组合的基础;

(2)从行政管理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优化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3)动态调整,维持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的优化组合;(4)面向未来,建设年轻化的行政领导群体。end69第六章

人事行政“人事”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特定涵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用人治事,力求人与人、人与事之间保持协调的管理活动。核心是用人归宿是“治事”。70第六章

人事行政一、概念:人事行政是人事管理活动的一种,是国家人事行政机关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措施,对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的管理活动。71第六章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概念包括以下内容:主体对象依据国家人事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国家行政权力和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

72第六章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的目标是:力求行政管理中人与人、人与事的协调,使各种行政管理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适才适用,最终达到事竟其功。73第六章

人事行政二、人事行政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德才兼备适才适用合理流动人事统一

74第六章

人事行政三、现代人事行政发展的主要趋势(一)

人事行政的发展过程

官僚恩赐分赃制功绩制75第六章

人事行政(二)

现代人事行政的发展趋势人事行政的地位更加突出人事行政业务范围扩大化人事行政队伍专业化人事行政法制化人事行政科学化76第六章

人事行政四、职位分类(一)国家公务员的概念国家公务员,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人员,又称“文官”。在我国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二)职位分类的概念公务员的职位分类是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繁简难易程度等因素,将复杂多样的职位排列成等级有序的职位系列,以此作为人员选拔、考核、培训、职务升降及其应享受待遇的依据。77第六章

人事行政(三)职系、职类、职级、职等的概念职系职类职级职等职系是指工作性质相同、责任轻重和工作繁简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不同职等的职位系列。职系是职位纵向划分的基础。78第六章

人事行政(三)职系、职类、职级、职等的概念职系职类职级职等职类又称职门。它由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系构成,是职位分类中最粗略的单位。

79第六章

人事行政(三)职系、职类、职级、职等的概念职系职类职级职等是指工作性质、责任轻重和工作繁简难易程度及所需资格条件基本相当的一群职位,是各个职系中不同级别职位的划分。

80第六章

人事行政(三)职系、职类、职级、职等的概念职系职类职级职等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而工作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相当,分属于不同职系的职位群。

81第六章

人事行政五、任用方式考录制调配制培训制考核制晋升制考录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和法定程序,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录用公务人员,并建立相应的公务员权利义务等法律关系的制度。1、公开原则;2、平等原则;3、竞争原则;4、择优原则

82第六章

人事行政五、任用方式考录制调配制培训制考核制晋升制调配制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务人员通过调任、转任、轮换等形式有计划地进行交流、配备的制度形式:调任转任轮换83第六章

人事行政五、任用方式考录制调配制培训制考核制晋升制培训制是指对国家公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知识进行培养训练制度的总称。培训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有:一是培训领导机构专门化;二是培训内容实用化;三是培训组织严密化;四是培训机构多元化。

84第六章

人事行政五、任用方式考录制调配制培训制考核制晋升制考核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依照国家公务员法规和既定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等,对所属公务人员进行考察、评价的制度。公务人员考核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是单纯对工作实绩的考核;二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85第六章

人事行政五、任用方式考录制调配制培训制考核制晋升制晋升制是有关公务人员职务提升和级别提高制度的总称,是人事激励的重要制度。

晋升包括晋职和晋级

公务人员晋升的形式主要有考试晋升、功绩晋升、年资晋升和越级晋升四种。

86第六章

人事行政六、工资与福利制工资制是公务人员以其能力、学识、技术以及时间和精力为行政机关服务而按一定标准获得报酬的制度。福利制是国家行政机关为满足公务人员生活和其它方面需要而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发放各种补贴,采取多种福利措施等的制度。87第六章

人事行政工资制应坚持的原则

统一原则明确原则定期提薪原则公平原则平衡原则适应原则88第六章

人事行政公务人员福利待遇的内容公务人员享受的福利待遇主要有经济补贴、休假、社会保险等。经济补助主要包括结婚补助、生育补贴、进修补贴、休假补贴和抚养子女补贴等;休假包括年休假和其它休假制度;公务员享受的社会保险一般有养老保险、残废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89第六章

人事行政七、国家公务员的权利、义务与道德规范权利:公务人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制度对公务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享有利益的确认和保护,具有可选择性。义务:公务人员的义务是指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公务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尽的责任,是对公务人员行为的约束,具有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

道德规范:公务人员的道德规范是指公务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除遵纪守法和履行义务外,应遵循的行为准则。90第六章

人事行政八、监督监督制就是对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否遵守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进行监察和督导的一系列规定。内容主体政治监督法制监督品德监督

工作作风监督行政监督法制监督社会监督行政监察

日常工作监督

职务活动监督审计监督91第六章

人事行政九、惩戒制惩戒制是对国家公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予以惩罚以促使其改正错误的有关规定。惩戒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惩戒的教育作用原则;惩处的种类与条件相适应原则;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惩处原则等。end92第七章机关管理一、机关管理的涵义与功能

机关管理的涵义

在行政管理中,机关泛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组织的固定机构,即行政组织,而在本章中它特指办公地点,是组织的工作人员处理其日常工作的活动场所,是与外界人事或其他机关接洽公务的地方,并为该机关收发、汇集和典藏文件的所在地。

93第七章机关管理一、机关管理的涵义与功能

机关管理的功能(1)具有发动的功能,是整个机关工作的发动机,使整个机关运转起来。(2)具有控制的功能,即协调、控制机关工作的开展。(3)具有代表的功能,即狭义的机关是泛指机关(行政组织)的代表,其意志、行为都代表一个行政组织。

94第七章机关管理二、机关管理的原则

依据客观规则运行的原则

资财公私分离的原则

文书主义的原则

技能转移的原则

例外原则相同事务集中管理的原则

机械化、自动化的原则

95第七章机关管理二、机关管理的内容环境管理

财物管理文书管理

档案管理

日常工作制度

后勤管理

一、空间环境管理(1)地方宜清静;(2)有足够的面积;(3)位置适中;(4)考虑机关的特殊需要

二、自然环境管理

(1)视觉环境的管理:机关的各类物材与设备要整齐和洁净;机关办公室的墙壁、地板、天花板等表面的颜色要适宜;光线的选择要适度。(2)机关管理不能忽视听觉环境。(3)机关管理不能忽视空气环境。96第七章机关管理二、机关管理的内容环境管理

财物管理文书管理

档案管理

日常工作制度

后勤管理

(一)机关物材采购(二)机关物材保管(三)机关物材使用

97第七章机关管理二、机关管理的内容环境管理

财物管理文书管理

档案管理

日常工作制度

后勤管理

(一)文书的处理与要求。一是发文处理;二是收文处理。包括撰拟、审核、签发、文印、校对、封发和归卷等程序。收文程序包括签收登记、分发、拟办、承办、催办、清退和归卷等内容。(二)文书的立卷。文书立卷就是要按一定的原则把纷繁零散的文书材料整理成系统有序的分类案卷,以此方便有关人员的查找和使用,同时为有价值的文书资料的存档做好准备。98第七章机关管理二、机关管理的内容环境管理

财物管理文书管理

档案管理

日常工作制度

后勤管理

原则:(1)档案管理要集中统一;(2)档案必须案卷完整。内容包括:收集、整理、鉴定、编目、装订、保管、提供各种服务和统计等。99第七章机关管理二、机关管理的内容环境管理

财物管理文书管理

档案管理

日常工作制度

后勤管理

(一)机关办公制度。包括办公时间、办公秩序和考勤制度等。(二)会议管理。会议不能不开;会议召开要简化;召开会议要做充分准备;会议进行要严格有序;会后要及时总结汇报、整理资料。

100第七章机关管理二、机关管理的内容环境管理

财物管理文书管理

档案管理

日常工作制度

后勤管理

机关的后勤管理。广义的后勤包括机关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如环境管理、物材管理、档案管理和食宿交通等生活管理。狭义的后勤仅指与生活起居有关的问题,即保证机关运转的生活条件问题。

end101第八章行政道德一、道德及行政道德的涵义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所谓行政道德,是指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行政道德调整的对象是各级国家公务员的职业活动关系。行政道德调整的范围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02第八章行政道德二、行政道德的特点第一,行政道德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第二,行政道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第三,行政道德具有很强的表率性。

103第八章行政道德三、行政道德的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104第八章行政道德四、行政道德规范是行政道德原则的具体化,是行政道德关系和要求的反映,是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和遵守的行政道德准则,是行为范例和行为禁条的统一。

内容:忠于政府\忠于职守\公正廉洁\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团结协作end105第九章

行政决策一、行政决策的概念它是指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或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在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行动方案设计、评价和选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二、行政决策的特点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2、行政决策的结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3、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4、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非营利性。106第九章

行政决策三、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2、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从根本上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107第九章

行政决策四、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是行政决策活动所应遵循的准则,也是行政决策活动规律的反映和要求。这些原则主要有:信息准全大胆创新动态调整民主参与依法决策科学预测系统分析对比择优程序适当切实可行108第九章

行政决策五、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科学预测,确定目标科学设计,拟定方案综合评价,选择方案实施检验,调整完善109第九章

行政决策六、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咨询信息中枢end110第十章

行政执行一、行政执行的概念含义

行政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将行政决策付诸实施,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

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二是行政执行担负的任务是将行政决策付诸实施;三是行政执行不是一瞬间的活动,而是包括从决策作出起到决策实现止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111第十章

行政执行二、行政执行的特点目的性经常性强制性灵活性实务性实效性112第十章

行政执行

三、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次,行政执行是检验和修正行政决策的最好尺度。再次,行政执行是行政领导的一项主要责任。最后,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113第十章

行政执行四、行政执行的步骤与环节准备实施总结

法律准备、计划准备、组织准备、思想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114第十章

行政执行四、行政执行的步骤与环节准备实施总结

指挥、沟通、控制、协调。

115第十章

行政执行四、行政执行的步骤与环节准备实施总结

目的: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改进工作。

116第十章

行政执行五、影响行政执行的因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决策因素环境因素客体因素117第十章

行政执行五、影响行政执行的因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组织因素个人因素领导因素群体因素118第十章

行政执行六、行政指挥及其作用是指行政领导者在执行决策过程中,按照既定的目的和计划,发令、指导、调度和协调下属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作用:第一,保证作用;第二,推进作用;第三,激励作用;第四,预防作用。119第十章

行政执行行政指挥者必备的条件(一)指挥者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是拥有指挥权(二)敢于指挥(三)善于指挥

120第十章

行政执行行政指挥的方式

口头书面会议121第十章

行政执行七、行政沟通的意义和作用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层级之间、人员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过程。

目的:交流思想,统一认识;消除误会,解决问题;互相信赖,增强参与意识;正确行使行政权利,保证行政协调;发挥整体效应,共同完成任务。122第十章

行政执行行政沟通在我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表现:(1)行政沟通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2)行政沟通是提高行政管理有效性的保证;(3)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条件;(4)行政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123第十章

行政执行八、行政控制含义:

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根据计划目标的要求,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保证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

目的:是在于指出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和纠正,以保证实际工作能和计划相一致,使各项活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达到期望的目的。124第十章

行政执行行政控制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有计划;二是要有组织机构。

行政控制的基础是信息。检查监督是实行行政控制的主要手段。125第十章

行政执行行政控制的方法自我控制行为规范控制预算控制程序控制组织控制法律控制126第十章

行政执行九、行政协调

概念:是指行政领导者引导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组织内部各种关系之间建立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和谐关系,以实现决策目标的管理活动。127第十章

行政执行九、行政协调作用

凝聚作用平衡作用放大作用128第十章

行政执行九、行政协调原则一是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力求平衡的原则二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29第十章

行政执行九、行政协调方法会议协调组织协调信息协调end130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一、涵义和特点1、涵义:是指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情况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它是一种法制监督。2、特点:第一,行政监督主体的广泛性第二,行政监督对象的特定性。第三,行政监督的法制性。131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二、种类依照主体系统关系实施时间监督内容主体对象关系组织形式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132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二、种类依照主体系统关系实施时间监督内容主体对象关系组织形式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133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二、种类依照主体系统关系实施时间监督内容主体对象关系组织形式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134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二、种类依照主体系统关系实施时间监督内容主体对象关系组织形式一般监督、专业监督。

135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二、种类依照主体系统关系实施时间监督内容主体对象关系组织形式直接监督、间接监督。136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二、种类依照主体系统关系实施时间监督内容主体对象关系组织形式有组织的监督、无组织的监督。137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三、行政监督的原则1、确定性原则2、公开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经常性原则138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四、作用与要求

预防作用补救作用改进作用139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做好监督工作的要求:第一,要提高对行政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行政监督意识。第二,要健全行政监督机构,加强行政监督人员队伍建设。第三,要切实保障人大的最高权力,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第四,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140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立法监督1、法制监督检察监督2、社会监督3、行政监察4、审计监督司法监督141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

1、法制监督2、社会监督3、行政监察4、审计监督概念:是指行政系统以外的立法、司法、检察机关依照权限和法定程序,对行政机关极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特点:1、国家意志性2、国家权利性3、国家强制性142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检察监督立法监督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对行政实行的监督立法监督的内容第一,实施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的情况。第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情况。第三,人民政府的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等有无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情况。第四,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重要人事任免是否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第五,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和批评意见的情况。第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立法机关的决议、决定情况。第七,本级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其执行的情况。第八,本级行政区域内财政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第九,重大行政措施实施情况。第十,本级行政区域内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问题。143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检察监督立法监督的方式主要有:第一,改变或撤销政府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第二,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三,审查和批准政府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决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

第四,对政府机关及其主要领导人提出质询和询问。第五,视察和检查政府工作。第六,组织对特定问题的调查。第七,罢免或撤销有关人员职务。第八,受理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控告、检举和意见。八、司法监督的涵义及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144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检察监督司法监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方式主要有两种:(1)行使违宪审查权。(2)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案件。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如下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当事人认为他(它)们依法不应承担某项义务,而行政机关硬是强加于他(它)们的,即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145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检察监督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检察监督包括法纪监督、侦察监督和监所监督等内容。法纪监督:法纪监督是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法律实施的监督。法纪监督的管辖范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叛国、分裂国家和严重破坏国家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的重大犯罪案件实施的监督。(2)对贪污贿赂犯罪的监督。(3)对渎职犯罪的监督。(4)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的监督。侦察监督:侦察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的侦察活动是否合法实施的监督。监所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于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施的监督。146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

1、法制监督2、社会监督3、行政监察4、审计监督社会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是法制监督的一部分。社会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公民、社会舆论等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的权力,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党政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147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

1、法制监督2、社会监督3、行政监察4、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是国家行政组织内专司监察职能的监察部门对其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的监督、纠举和惩罚活动。行政监察的特点:

第一、由政府所属专司监察职能的监察机关实施。第二,是范围广泛的综合性的行政监督。第三,是一种经常性的具体的行政监督。第四,行政监察机关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力,其监察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作用:一是通过监察活动,监察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为,保证其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促进和保证政府机关实现廉政。二是通过监察活动,监察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促进其不断改善和加强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勤政。148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五、专业监督与监察

1、法制监督2、社会监督3、行政监察4、审计监督社会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是法制监督的一部分。社会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公民、社会舆论等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的权力,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党政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149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一、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依行政法律规范行使行政管理职权,以行政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内容和程序实施管理的活动。150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二、我国依法行政经历的阶段和包括的内容。1、经历的阶段。①

萌芽并具雏形时期:1949年-1956年;②

曲折与困难时期:1957年-1977年;③

重建时期:1978年-1982年;④

发展并渐趋成熟时期:1983年至今。2、包括的内容。①

任何行政职权的存在,必须有法律授权,以法律为准绳,安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②

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必须规范化,行政执法的程序、方法必须符合法律要求,不能随心所欲;③

被管理者(公民、法人基其他组织)依据法律享受权利,履行义务;④

所有违法行政、行政违法者,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行政制裁。151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三、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2、依法行政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①

从行政机关自身建设看,为了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必须依法行政;②

从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看,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3、依法行政,是改革和发展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152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四、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1、提高政府的质量是切实推进依法行政的前提;2、严格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3、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是切实推进依法行政的保障;4、加强对依法行政的领导。153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五、加强对依法行政的领导。①

要加强党对依法行政的领导;②

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学法、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③

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154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六、违法行政法律责任及其特征

1、涵义:违法行政法律责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中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应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2、特征:①

违法行政法律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包括行政相对方。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那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中对其行使职权所要求的程序与实践性义务的约束,并且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③

违法行政的人员要承担违法行政行为产生的行政法律责任,并且根据性质的不同受到相应的行政法律制裁。155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违法行政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政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通常有惩罚性方式和补救性方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有:①

通报批评;②

没收、追缴或责令退赔违法所得;③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纪过、纪大过、降级、降职、留用、察看、开除)等。

2、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有:①

赔礼道歉,承认错误;②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③

返还权益,恢复原状;④

履行职责;⑤

撤销违法决定;⑥

行政赔偿。156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行政处罚的涵义和特征及其与行政处分的区别1、

涵义:2、

特征:3、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①

行政处罚是以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义务为前提,只有在当事人违反行政规范所规定的义务时,才能实施。②

行政处罚的适用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其它组织。它与刑罚有区别。③

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是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它与行政处分有区别。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对行政机关内部的公务员及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失职行为,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或者违反行政机关内部的纪律而采取的强制性制裁措施。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在于:①

制裁的对象不同。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违法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行政处分的对象限于行政机关隶属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②

制裁的行为性质不同。行政处罚属外部行政行为,行政处分属内部行政行为。③

制裁的原则不同。行政处罚是基于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行政违法行为而给予的制裁。行政处分是基于职务违法或行政违纪行为给予的制裁。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及法定的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实施的制裁措施。157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行政处罚要遵循的原则1、

处罚法定原则。2、

公开公正原则。3、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158第十二章

依法行政行政处罚的目的、作用及种类。1、

目的。是行政机关通过采取一定措施,惩戒违法者的违法行为。2、

作用。主要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

种类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159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一、行政方法的涵义和特点。行政方法是指在行政管理领域中,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为开展行政工作,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也叫行政管理方法。特点:1、实践性

2、条件性

3、策略性

4、创造性160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二、我国传统的行政方法1、

认识问题的传统方法①“开诸葛亮会”的方法。②“解剖麻雀”的方法。③“走马观花与下马看花”的方法。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161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2、

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①“蹲点、种试验田”的方法。②“抓中心环节”、“牵牛鼻子”的方法。③“弹钢琴”的方法。162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3、

思想教育的传统方法。①说服教育的方法。②典型示范的方法。③“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163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三、现代行政方法的涵义和特点。1、

涵义:现代行政方法是指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心理学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的技术方法。2、

特点:①系统性②技术性③量化性④主导性164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四、系统、系统方法、运用系统方法的原则和步骤1、

系统2、

系统方法3、

运用系统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系统方法就是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把任何事物都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效果的方法。①整体性原则。

②综合性原则。

③层次性原则。

④优化性原则。

⑤动态性原则。

⑥模型化原则。165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系统方法的应用步骤;首先,确定系统目标。有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有整体目标和子系统目标。其次,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第三,设计和评估方案。比较选择最优实施方案。第四,建立模型。模型要定量化和标准化。166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五、目标管理的涵义、特点、作用和程序1、目标:

2、目标管理:概念:目标是指组织内全体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控制作用。具有差异性、多元性、层次性和时间性等特征是一种以目标为主线的现代管理方法。即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来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制度与方法。167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四个特点:①以目标为中心。②重视成果的管理。③注意“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④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168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作用:①有利于行政领导机关加强客观管理。②有利于提高行政工作的整体效应。③有利于提高行政领导的领导能力和行政人员素质。④有利于将竞争机制引入人事管理,把对人与事的管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69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程序:①目标制定阶段。②目标实施阶段。③目标成果评价阶段拟定目标要具体明确,做到定量化。既先进管理,又要切实可行。实施目标是目标管理全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其工作内容一是对下级分权与授权,让每个行政人员自我设计,独立自主地实现个人目标;二是加强领导和管理;三是加强检查督促。170第十三章

行政方法六、网络规划技术1、

涵义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