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课程详细辅导下载 教师ppt 课堂辅导专用_第1页
申论课程详细辅导下载 教师ppt 课堂辅导专用_第2页
申论课程详细辅导下载 教师ppt 课堂辅导专用_第3页
申论课程详细辅导下载 教师ppt 课堂辅导专用_第4页
申论课程详细辅导下载 教师ppt 课堂辅导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申论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简介

申论是考试科目,也是文体名称作为考试科目,2010版国考大纲即《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指出“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这表明申论是应用于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具有规范作答要求、相对固定程式的笔试科目,是测查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等具体能力的科目;

作为试题,是以给定资料为依据,按照规定要求作答,就特定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表达应试者的思想认识,说明事物的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主观试题;作为文章体裁,申论的答案主体是以论说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相对完整意思和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机关常用文书规范的议论文体裁

“申论”作为动词,有申述、论述、引申论述的意思,在申论考试的语境中,是指依据给定资料,对材料反映的事实、蕴含的观点展开引申论述,阐明并论证作答者的观点。以给定材料为依据,是申论考试的最本质特点,也是最基本的作答要求。

申论的概念申论,取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

申辩、论述、论证之意

在字典、词典里,“说明”、“申述”是

“申”的基本义项

“申”+“论”就像“导论”、“绪论”

可理解为“论说”的某种体式

申论、作文、策论申论,是在“作文”和“策论”两种写作形式基础之上形成的专用于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的一种新型考试形式。在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考试中以申论考试为主;在领导职务竞争上岗,或再高一级的干部选拔考试中,多以策论考试为主。申论的考试内容、方法及其测评功能,是策论和作文无法比拟的策论的概念策是策问,论是议论文

策,古代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成为“策问”,也简称为“策”

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

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策论的“三要”,“三不要”:要紧密结合时代,结合国家主要事务

不要脱离时代的空泛的高谈阔论要驾驭权力来拯救世俗的不良风气

不要发表刻薄的伪谬之论要象行云流水,论述立足点高,切中时弊

不要太锋芒毕露三者区别内容

申论借鉴了“策论”论题内容的政治性、现实性,但比“策论”突出了现实的针对性

形式

申论试题比“策论”内容更加灵活多变

写作技巧

申论借鉴了作文中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体申论≠写作文

申论≠论文申论≠一般议论文

申论≠一般公文☺

公文里不存在议论的成分,公文没有商量的余地,更不能主观发挥自己的观点。而申论不一样,可以议论,只是议论必须限定在政策的框架内

我们现在的申论形式是根据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借鉴我国古代“对策”(“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这种考试方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1、“申论”与“作文”的区别论据的使用不同“申论”论据:有一定限制性事实论据:主要突出使用的是所给背景材料和与

背景材料相近、相似的社会现实中的事实理论论据:主要是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

策,法律、法规

“作文”论据:基本没有限制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只要能服务于论点、论证论点的正确都可以使用。论证目的与结果不同

申论目的与结果:申论的论述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结果不仅证明观点的正确,还要最终要解决实际问题

议论文目的与结果:议论文中的论证,最终只在于证明观点的正确,而不要求证明结果是否必须具有实用意义与价值

2、“申论”与“策论”的区别“策论”内容相对集中,有一定的深度。一般要求应试者就一些明确的重大问题展开论述,论述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突出内容的政论性,侧重于考察应试者解决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故多用于领导干部选拔。

申论考前的准备工作一、充分熟悉申论考试要求1、仔细阅读《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申论考试说明和要求有: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150分钟,满分100分。要求应考者:A、认真阅读给定资料;B、按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对于“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有的省级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做出了比较明确和细致的解读,对于准确认识“申论”、指导作答实践较有意义:“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测试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给定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用文字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

从词语释义、作答要求、测查目标、材料内容、作答方法等几个层面,对“申论”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其中“准确理解材料”和“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这三个关键句,既是有条件关系的,又对把握申论要求具有特别实用的意义。申论命题的题材涉及哪些领域?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有的申论题材都没有超出这五个方面。具体的切入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高度、不同的门类领域。

第一,层次高度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内容有高与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之分。

高层次、宏观层面、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

2006年天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9年国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多主题复合型试题)。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2006年国考《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07年北京社会在职申论《城市摊贩管理》2008年上海《政府绩效评估》2009年江西《金融危机下改善民生》

第二,从门类领域来看申论考试题材有综合与专门、全面与局部、跨越多个领域与涉及单一领域的区别。典型的综合性、跨领域题材:2008年浙江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门性、单一性题材2007年湖北申论《保证食品安全》2008年江苏申论《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2008年陕西申论《治理行业不正之风》

第三,从出现的频率来考察申论试题以具体性微观题材、专门性单一题材居多,其中涉及具体的专门领域主要有:

经济管理:2006年浙江《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007年甘肃《消除垄断,维护公平》2008年北京《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规范市场秩序》2008年辽宁《改革招商引资体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密切相关。

政治文明:2007年北京《听证会制度的发展》2007年上海《树立公务员精神》2007重庆《遏制政府浪费》2008江西《预防职务犯罪》2008福建《强化突发事件中的政府责任》2009年黑龙江省A类、B类《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

《强化政府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责任,杜绝权力寻租》2009年春季福建《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与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密切相关

文化建设:2009年北京《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提高国民文明素质》2008年山东《弘扬感恩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008年山东军转申论《弘扬抗震精神,保持机关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2008年山西申论《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与弘扬主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相关。

社会管理:2007年山东申论《规范网络捐助》2008年吉林申论甲类《规范管理民间互助基金》2007年江苏、2008年广东申论《社会救助》2008重庆申论《发展养老事业》2008年吉林申论乙类《规范发展社会养老服务》2008年湖南申论《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安徽申论《规范考研辅导市场》2008年黑龙江申论《规范群租房管理》2008年天津申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

生态文明:2007年山西申论《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2008年国考《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题材三大命题规律一.普遍性

题材反映的是全国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蕴含的对策思路是全国要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或原则。如,2008年国考以怒江水电开发为题材,主题是科学发展;

2009年浙江省考以应对金融危机为题材,主题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2009年北京市考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主题领导经济建设、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建设是全国各级各地政府普遍面临的宏观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德建设与依法管理结合,是政府处理上述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二.时效性

申论命题在选题的时间范围上,突出当前热点;在当前一个时期的热点中突出当年热点,在当年热点中突出最“热”热点,这些热点问题与政府的施政重点通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重合。2007年前后“史上最牛钉子户”等话题显示出征地拆迁问题突出,当年国考主题为“土地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命脉”2009年浙江省申论主题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应对经济危机,加快经济转型。

在保持整体时效性的同时,申论命题也会表现出“反规律”性,即回避过于热门、社会关注过于集中的话题,增加命题的不可预测性,以免被应考者押中题目。例如2009年国考就回避了公众普遍关注的抗御自然灾害、保证食品安全、处理群体事件等问题,而选择了相对为人所忽略但又有一定时效性的应对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问题。

三.非敏感性

申论题材不可能是高度敏感性的话题,如涉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族、宗教、人权、外交、国防、腐败、刑事案件等问题一是不会涉及层次过高的问题二是不会涉及关系过于复杂的问题三是不会涉及争议性过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尚无定论的问题

应试者不必过多地关注敏感性、争议性话题,应把备考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一个具体领域如民生、经济、文化、教育、环保方面,放在一省一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对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等相对敏感的问题,要有所积累和研究,但要侧重技术层面,设想就事论事、如何妥善解决问题,而不要陷入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官员素质等方面的争议中去。

例如,2006年国考以《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题,涉及到“非典”、工业事故、密云观灯人群踩踏伤亡、禽流感、自然灾害等事件,所提到的事件只是以访谈中一笔带过的方式出现,没有深入追究其中的政府责任,经过试题的处理已不具备敏感性;2008年山东安置军转干部考试以《机关干部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题,提出了要从“瓮安事件”中反思什么的问题,瓮安事件属于敏感性的群体事件,但在出题时已经得到了妥善处理,贵州省委书记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深刻反省得到了舆论的高度肯定,因此事实上已不具备敏感性。

申论的背景材料,选择的都是社会公共事件,其具备五个明显的特征:

1.是普遍性的、具备相当影响力的大问题

2.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需要国家发挥职能去解决

3.对于国家的发展具备明显的现实意义

4.都是国家内部管理事务。不涉及根本制度、不涉及军事、外交,不涉及敏感话题(考生须自行理解)

5.一般在距离考试一年之内,该问题有突出事件发生

把握住了这五个基本特征,我们就可以对申论材料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筛选、鉴别的能力。只要同时符合这五个特征的事件或问题,一定是申论的热点。如果不能同时符合这五个尤其是前四个特征,那么这个事件即使再“火爆”,也不大可能成为申论热点。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变化

一、题型设置上尽管目前,每年的公务员考试申论都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感觉无从把握,防不胜防,部分题要求不够明确,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有两大主干题型始终保持稳定,即概括材料题和最后文章写作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变化2009年国考试申论第一题,概括材料中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题,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这就是申论题型设置规律之一——在变之中始终有不变的东西。在目前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多变、提问方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背景下,申论各种题型背后的命题重点与规律在于概述题与文章、写作这两大主干题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年求新、求异、求变,会有若干新题型出现,可以将这种命题规律归纳为,2+X,即:1、两大主干题型基本稳定(概述题与文章写作题)2、每年都有可能会有新题型出现,或者同一种题型变更一种灵活的提问方式,而这种题型又不固定,今年考了,明年可能不考,故称之为X题型;3、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型中的X题型,命题频率较高的为:单独的小对策题、分析原因题尽管申论总是有这些灵活多变的X题型出现,但由于任何社会问题在逻辑上都是由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原因、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对策来构成的,简称社会问题的四大要素,这就决定了,无论这些题如何变化多端,其背后考察的无非还是四个要素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让你就某个观点谈谈想法,作答时无非紧扣四大要素,这观点具有什么意义,会带来哪些积极的、不良的影响,这一观点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对策)。

二、给定材料的规律及其利用上既然任何申论题型都是围绕着四大要素的,而材料又是申论的基础,那么无论材料无论看上去多么纷杂凌乱,材料背后的规律在于——以不同的方式和线索展现出问题的四大要素,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材料最终是为了体现四个要素而存在的,阅读目标—如何从材料中寻找和提炼问题的四大要素

在对材料的利用方式上,概述题和文章这两大主干题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映成趣的风格和要求,考察两种不同的能力:

1、概述题是客观忠实于材料,对材料加以简练的概括,客观中立地概括材料中的问题、相关人士对问题的看法、相关方面或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等,考的是在公务员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助手,对问题加以客观、全面、简练地整理汇报,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能力。

2、文章是对材料的合理升华、提炼、转换、扩展,考的是在公务员的高级阶段,作为决策、管理者,他对一个具体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该方面的潜能,文章是站在主观的角度驾驭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我所用

如何利用材料?一方面,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可以将材料中提到的政府部门的正确经验做法提炼、加工为自己的对策,也可以将材料中指出的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相关人士对问题或原因的看法,经过转换改造,形成对策另外一方面,文章以及文章中的对策是需要一定思想性、条理性的,可是材料虽然是对策的源泉和基础,但杂乱、琐碎、肤浅、粗糙、委婉而不够直接,需要考生平时对当前社会发展有过反思、分析和总结。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

乍一看,很少有考生能看出是什么意思,只有你平时多关注社会问题,有过思考和关怀,有过分析和总结,知道自主研发能力的欠缺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你才能更好看透这个材料,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更好地驾驭材料,从而写出既有立足于材料,又高于材料的对策,提高农业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完善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要挟与控制,这样的对策既有针对性,又有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深度三、社会问题的把握上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的社会问题的两种考察方式第一、社会问题的主题单一、集中、明显第二、社会问题的主题分散、模糊、问题中纠缠着问题、不易准确把握其宏观主旨。那么如何把握社会问题及其材料中的主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大类:一、政府管理、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二、社会公平与社会公益事业、民生问题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四、社会道德伦理与精神文明、文化发展创新、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保护五、社会风险的应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经济危机、社会群体事件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六、法律保障:公民权利、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产权清晰(具有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七、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涉及的两个具体的问题,粮食生产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报考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需要写一篇视野开阔、统筹兼顾的文章,那么这两个具体问题就应该放到一个更大的主题之下,这无疑就是,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问题或用党的文件的话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果考生的语感和知识背景不足以准确、有把握地确定材料的主旨,怎么办呢?以下技巧和规律可供参考:第一,可看文章本身题干中的要求如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干中描述道,“当前,如何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请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议论文”这就明显、直接地点明了材料主题。

第二,可看另一大主干题型,概述题的题干要求通常也可以帮助考生最终确定主题

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包含的两个具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和产业升级问题,它们共同的宏观主题是什么?考生自己确定不了,文章题干也没有明确表述,考生就可以回顾概述题的题干要求是怎么规定的

例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考生就会豁然开朗,整个材料说的不就是经济发展问题吗?进一步推断,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无非就是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跑题——申论考试低分杀手根据自己背诵的国家时政方针来答题根据新闻舆论来答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答题根据自己的感情喜好来答题☺务必记住并严格遵循申论考试答题的要求:根据材料来答题!

根据自己背诵的国家时政方针来答题考试设计的题目,固然不会和国家的时政方针,理论政策相冲突,但是国家的理论政策是针对宏观的全国情况的,而我们的材料是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有它自己的特殊点,因此完全按照国家理论来答题,必然疏忽了材料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因此不可能得高分

根据新闻舆论来答题

申论每年都会根据时政热点问题来出题,这些时政热点在报纸杂志上会有相当的报道,有些考生作了有心人,把这些文章背下来,上了考场就按这些文章的观点来答题。

文章的采写角度和申论考题不会完全一致

不按考试材料却按新闻舆论来答题,必然导致答题偏差。我们不反对多了解时政背景知识,多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但是,它们绝对不是现成的答案!

媒体报道的和给定材料所选取的具体案例会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答题设计考题时,要规避专业知识的影响,因为我们是面向不同专业的考生来考试的。如果今年考一个题目只有理工科的学生能回答,明年再考一个题目只有医学专业的考生能回答,后年再考一个题目只有学历史的才能回答,那考试就没有公平、公正、广泛性可言了。所以根据专业知识来答题也是不对的

根据自己的感情喜好来答题

每一年的考题都是选取具体的时事政治问题,这些问题没能处理完好,要求考生来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有些考生只是自顾自地在那里述说政府的失误、表达自己的愤慨等情绪,缺不去按照要求答题,这种答案的方向肯定是错误的。考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考生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分析和解决,来测查考生是否具有从政的能力。只会发泄自己的愤慨,批评他人的不是,能解决什么问题呢2、把握好申论的四个环节

阅读材料—概括要点

—提出对策—进行论述3、重视答题的限制性要求(1)字数限制

(2)指令性限制(3)“虚拟身份”限制

(4)文体限制

4、养成正确的答题思路有针对性、有可行性、有重点的答题思路

5、适当进行模拟训练

(二)注意日常积累

1、知识积累2、方法积累

(三)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1、自信2、不自卑

3、不自负4、不紧张二、合理安排时间

申论考试时间150分钟,推荐的时间安排是阅读材料40分钟,写作答案60分钟,四道题思考时间平均每题10分钟共40分钟,最后留10分钟检查。

申论给出的材料近几年都是七千多字,要求考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把材料读完。经过测算,一个大学毕业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面,应该可以阅读完八千字左右的材料。可是,由于不少考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如果是阅读速度稍微慢点还没有关系,但极限时间是60分钟内读完材料。否则,后面的答题就会受到绝对的影响。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就有大量的考生,在材料阅读问题上吃了大亏。有很多考生,读了一遍材料以后,根本弄不清楚材料究竟描述什么问题,于是紧张地去阅读第二遍,才隐隐约约知道材料大概讲的是什么内容。为了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再去第三遍阅读材料。三遍阅读之后,终于弄明白材料所讲的内容了,开始答题,可惜时间已经不够了,写了第一题第二题的答案,考试的终场铃声就响了!所以这一年有很多的考生没有时间把最后一道大作文题写完,甚至还没有开始动笔。不少考生只得了二三十分。答案长度要求四道题总字数限制在大约2000字。根据测算,大学毕业生正常的写字速度,在60分钟时间内可以写大约2000字。如果阅读材料消耗的时间超过60分钟,最后写答案的时间就会不够。而考生在现场紧张的状态下,60分钟一般写不了2000字,因为他要边写边思考,不是单纯地写字。如果赶时间,在少于60分钟的时间里飞快地把答案写完,就会导致卷面潦草和错误增多。也有的考生写作速度很慢,远不能在60分钟的时间里把2000字的答案写完。这样的考生需要练习加快写作速度。还有的考生思考的速度很慢,总是要思考再三,才敢下笔,写的时候还要继续思考,结果时间往往不够。要求量分幅度满分好中等差

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13

13-9

9-6

6--0

叙述言简意赅概括性强,有条理

4

4-3

2

2--0

文面整洁句子顺畅标点准确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2字数为150字左右

1超过或少于10%,酌情扣分根据要求,酌情给分概括主要内容或问题的评分参考标准申论试卷结构试卷分为三个部分:

1.注意事项:解释申论、考试时限、考试要求、答题时间方面的参考建议等。

2.给定材料:几年的发展,现在的国考材料字数已经稳定在5000-8000字之间。一般为分段材料,每段材料一般为几百字,材料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事例案例、说明性文字、数据、材料、采访记录、纲领性文件等,材料的排列大都没有规律性、顺序性、逻辑性,显得杂乱无章。

3.申论要求:答题内容、要求、字数等。

申论的作答要求从内容上来说,是稳定不变的三种基本题型:

(1)概括整篇或某段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一般为150-300字。

(2)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有些题目会让考生先进行原因分析)。一般为300-450字。

(3)就某一主题(给定或自拟题目)发展自己的见解。一般为1000-1200字。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这三个题型存在严格的程序性特征,是个层层深入的过程,也就是说,必须按顺序作答,不能颠倒、不能跳跃。

从形式上来说,前面两个题型相对简单,就是便笺式和提纲式的简要文体,而第三个篇幅较长的题型除了议论文之外,有时还会采用其他一些文体,如:讲话稿、通知、报告、请示等。

另:08国考题申论部分作答要求从难度和测查方向上,把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考生的题目区分开来

总的趋势:难度增加、题型尤其概括题型变化较大、分析能力的要求加强。中央公考:站在国家层面上看问题大政+国计地方公考:地区特色+民生

申论考试应试方法1、审读资料——概括重点

——提出对策——进行论证2、四个环节的关系

审读资料是基础

概括主题承上启下

提出对策是关键

进行论证是核心

审读材料:(1)先通读

(2)再精读

(3)重点阅读时间分配:1

:6

:3

共30分钟概括重点

抓住重点

语言简洁明了

条理清晰提出对策

合理

合法

有针对性

可操作性

成本

风险小

语言准确

具体

言之有物进行论证

明确论点

拟好标题

安排结构

语言严谨

拟提纲申论考试的特征1、考试内容的广泛性2、测试具有较强针对性

3、测试答案的不确定性

4、内容的非专业性

5、回答问题知识的综合性

1、考试内容的广泛性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评。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

申论测试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范围广,内容多为人们所熟知,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结论。例如目前人们关注的网络、留学教育低龄化、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干部与群众关系、彩票热销、"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等多种问题,都可以作为申论考试试题的选题范围

选择"中观"的而不选用"宏观"和"微观"的材料

宏观是以国家/社会为单位分析问题微观是以企业/个体为单位分析问题比如宏观经济学,就会说,如果利率上升多少,汇率就会怎样,证券市场就会怎样什么的微观经济学就会说,如果工资上涨多少,企业的利润会怎样,成本会怎样什么的

2、测试具有较强针对性虽然申论测试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测试考查的目标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因此,考生应认真地阅读给定资料,仔细梳理出材料中预设的环境和条件,在充分把握资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回答和论证问题。

3、测试答案的不确定性

从材料背景来看,申论材料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的社会问题,所以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惟一的标准答案

如提出对策部分,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能不一样,更何况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

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绝不会有一个具体惟一的标准。

因此论证(作文)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惟一的标准。

☺必须指出的是,在应考申论时,考生不要把申论要求的几部分割裂开来、分别作答,而应当统筹考虑、前后衔接。概括的过程既是熟悉材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几个部分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和印证。4、内容的非专业性申论考试是一种素质测试,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这些常识来源于考生日常的积累,不是突击性地死记硬背某一专业知识就可以圆满完成试卷的。除按类别进行申论考试的情况之外,申论考试试题不会向某种专业性知识特别倾斜。因为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或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有很大差异,所以要求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必须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

2000年试卷,粗看所给材料,可能以为学法律专业的考生会占便宜,从法律角度去讨论应如何去打这场官司,这就与测试目标相差甚远,其实红星新村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并不是从法律角度就能解决的问题

2001年的试卷,看似医药卫生问题,其实问题的解答与医药卫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并无关系。可见,申论考试的试题一般涉及的内容和观点都不会有所偏颇或有太大争议,这样对学不同专业或从事不同工作的考生才是公平的。

5、回答问题知识的综合性随着申论考试命题经验的积累,近两年来,在命题中资料反映方式、反映内容和答题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2006年试卷给定的资料以记者采访和网络交流形式出现,涉及问题是公共安全问题,但问题回答要综合运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政府职能转变、法制建设等内容。

2007年又出现对专业术语的解释与论证.申论考查考生的以下七种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2、综合分析能力

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

5、文体写作能力

6、时事政治运用能力7、行政管理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分析事物和概括问题的敏捷性和准确度。阅读理解能力强,就是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要善于从各类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分问题的类别、性质、主次、轻重、缓急,发现同中之异,捕捉异中之同,正确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恰当地解决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是申论中对考生最基本的首要的考核

读懂所给材料的意思,这是解决后面题目的基础。由于试卷中提供的材料在排列顺序和内容上往往是杂乱的,没有清晰的线条,所以要求考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并概括提炼出材料背后所反映的主旨。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决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准确性第二至第五个问题决定阅读理解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2、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在正确理解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地筛选、加工,梳理出逻辑思路,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这种能力是公务员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必备的,在论证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可以比较成功地测试出考生的这种能力。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针对问题能够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方案,这是考生能力测试的关键方面。公务员在管理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许多问题是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的,必须由管理人员针对随机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时快捷地解决。因此在申论考试中测试考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其核心的目标。在论证时,提出对策和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这种能力将得到集中全面的体现

4、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借助于语言文字将考生的思想、意见和看法等表达出来。

语言表达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表现。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前面三种能力再强,也无法让阅卷者了解和知晓。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侧重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考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再现出来,使之逻辑清楚、层次分明、用语准确、结构严谨,并能够深入浅出说明问题,及时中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始终贯穿在整个申论试卷的答卷过程中

5、文体写作能力

申论考试中,文体写作应用能力,在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体现。概括主题或内容一般运用说明文;解决问题措施一般运用应用文;给出部分观点,找出与给定资料观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对不相符的或错误的观点加以论证,一般运用说明文和议论文;以调查报告、起草讲话稿等形式提出自己的对策、方案或见解,一般运用实用公文;对见解、方案、措施、方法的论证,综合运用各种文体。

准确运用给定材料迅速作答

给定材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试作答申论的基础。精读并利用有价值的材料,略读并扬弃没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这是作答申论试题的前提。

一、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

所有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材料,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万变不离其宗,按其性质都可从根本上归结为事实或理论两类,同时也有两者混合一体、交叉出现的情况。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实例、做法、经验、数字用于反映事实

理论:访谈、讲话、官方文献、理论文章、网上言论所透露出的观点用于说明理论观点两者交错互见的,则属混合性材料,混合的形式并不能改变材料本身为事实或理论的本质。

二、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和干扰性材料

按照给定资料对于作答有无价值、价值大小、起什么作用,可将材料分为必须依据的、只需参考的、干扰作答的三种,即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干扰性材料。

1.依据性材料

典型的依据性资料有两种情况:

A、是客观再现资料内容类试题的依据:2009年浙江省考申论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18”提供的信息,整理一份情况反映。给定资料1-18均为作答这一题必需的依据。

B、是主观作答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作文立意的依据2009年上海市申论材料2,陈述事实与观点,分析了农民子女接受教育难问题的两点原因: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二是相关政策没有充分落实是作答第二大题第1小题“分析我国教育不平等原因”的依据。

2.参考性材料

所谓参考性材料主要是作答主观题型的参考。材料的内容对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作文立意有参考价值,但不是必须利用,材料反映的观点和事实可以作为论据,也可不加利用;要以提炼出答案的思路,也可不加提炼。

2008年国考材料10,介绍了美国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水电资源实行综合治理、带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经验,对于《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一文的撰写,有其对策思路的借鉴价值,如可提出借鉴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治理经验,在开发水电资源的过程中完善流域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发展经济、使居民共享开发利益。但这种借鉴并非作答所必需,只属于一种参考。

3.干扰性材料

干扰性材料是与全部材料的主旨相脱离、与题意相背离、对作答没有利用价值,起干扰判断、增加试题难度作用的材料。干扰性材料不是所有的申论试题都有,但在给定资料中占有一定比例。

2009年北京申论第6条材料,新加坡对美国游客采取处罚措施,并非针对本国国民的文明行为进行管制,而是涉外执法问题,与答题没有直接联系。这是有意把阅读者的思路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属于典型的干扰性材料。

阅读材料的同时,要对材料的性质、作用迅速加以判断,认清哪些材料是反映事实的,对于概括问题、论述危害具有依据价值;哪些材料是说明道理和观点的,对于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具有参考价值;哪些材料是没有直接利用价值,起混淆视听、干扰判断作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利用材料,符合作答要求,才能节约时间精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

近年申论新题型1、提炼矛盾前些年的申论试题,往往要求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为加强对考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近几年开始要求考生提炼给定资料中某些问题中包含的矛盾。例如:08国考第一题: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该试题要求提炼“争议的焦点”实质就是要求提炼矛盾

08山东省第一题:给定资料1—3反映: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资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一是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得到回报,不必要求受助者以一种方式感恩。观察各方观点,请你说明:1、争论双方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什么?2、争论的焦点何在?

2、指出对策存在的问题并做修改补充例如:国家2008年申论试题第五题:给定资料11列出了其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

09国考第三题中第2题: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的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四点对策”……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达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该题与上题相似,要求指出对策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补充。这一题型是对策有效性分析题型的演变和拓展,是一种新的考查形式

3、分析比较是指对给定资料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如:09北京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录用考试第一题:请对新加坡、美国、韩国三个国家关于提高国民素质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比较。要对这三个国家进行比较,就要从资料中概括出各自措施的特点,并找出异同处。可见,该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种、对资料中某些问题的理解或评点如:08国考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