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研究6城市居民住房位置选择及变化问题研究6一、城市居民住房位置的选择居民居住迁移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常为同一城市内)居住地点的变换,也是住房的再选择过程。目前,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呈现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但不同人口之间迁移也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完成1—2题。1.
上海居民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最多的是A.退休的老年人
B.中小学的学生C.年轻的上班族
D.已经结婚的人1.C根据题意,居住迁移是居住点的变换,也是住房的再选择过程。首先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最多的不可能是中小学的学生,中小学的学生应该靠近学校居住,B错误。退休的老年人通常在市中心有住房,不会大量进行居住迁移,A错误。已经结婚的人多数已经有住房,并且短期内在上海市难以负担得起住房的再选择过程,D错误。所以上海居民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最多的应该是以租房为主的年轻的上班族,因工作和房租等原因选择了居住迁移,C正确。答案问题研究6居民居住迁移是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常为同一城市内)居住地点的变换,也是住房的再选择过程。目前,上海市居民居住迁移呈现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但不同人口之间迁移也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完成1—2题。2.
上海户口居民跨环线向外搬迁的主要目的是A.改善居住环境
B.缩短通勤距离C.减少搬迁费用
D.降低生活成本2.A上海户口居民跨环线向外搬迁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居住环境,追求生活品质,环线外区域环境质量较优,交通条件日益完善,居民向环线外搬迁延长了通勤距离,增加了搬迁费用,生活成本应增加了,A正确。答案问题研究6反思总结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反思总结: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研究6二、城市居民住房位置选择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人口变化/万人上海30.3-30.25215.42北京59.7-72.8300.9广州39.7129.12468.46深圳34.0116.88596.68问题研究63.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3.A读表可知,2010—2020年净增人口上海为-30.25+215.42=185.17万人,北京为-72.8+300.9=228.1万人,广州为129.12+468.46=597.58万人,深圳为116.88+596.68=713.56万人,说明四城市的总人口都有所增加,B、D错误。2010—2020年上海和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以外人口增加,故2010—2020年上海和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虽然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人口增加,但中心城区人口增加数量低于中心城区以外人口增加数量,说明广州和深圳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也是下降的,A正确,C错误。答案快速排除因为是四个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所以根据2010—2020年上海、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以外人口增加,可确定上海和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可快速排除B、C选项。问题研究64.
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4.D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各城市空间形态与人口变化特点关系不大,A错误;受资源、劳动力、交通等区位因素影响,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分工,主导产业并不趋同,B错误;材料中四个城市规模较大,往往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其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其他城市一般等级较高,C错误;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尽相同,D正确。答案问题研究65.
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5.B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四城市人口变化呈现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的特点,因而城市规划应该遵循人口变化的规律,引导人口从中心城区疏散,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聚集,A错误,B正确。中心城区经济发达,对人口的吸引力强,因此可以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引导人口向郊区转移,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压力,C错误;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布局并不均衡,D错误。答案问题研究6反思总结城市居住呈现郊区化倾向需要具备的条件(1)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城镇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2)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3)现代交通的发展,家庭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等。反思总结:城市居住呈现郊区化倾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研究6就业和居住是构成城市生活的两项最基本要素。在经济转型和郊区化进程中出现了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离、职住分离现象,该现象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下图为上海市不同区域示意图及2015年平均每日不同区域间通勤(由居住地到就业地)流动人数(单位:万人。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为“+”,流出量大于流入量为“-”)统计图。据此完成6—8题。6.
图示分区中,就业和居住人数相对平衡的是A.中心城北区 B.浦东新区C.中心城南区 D.近郊区6.B根据2015年平均每日不同区域间通勤流动人数图可知,流动人数越接近0,该地区的就业和居住人数就越平衡。图中显示,浦东新区的流动人数仅为-1.7万人,与其他地区相比,最接近0,所以就业和居住人数相对平衡的是浦东新区。故B正确。答案问题研究6就业和居住是构成城市生活的两项最基本要素。在经济转型和郊区化进程中出现了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离、职住分离现象,该现象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下图为上海市不同区域示意图及2015年平均每日不同区域间通勤(由居住地到就业地)流动人数(单位:万人。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为“+”,流出量大于流入量为“-”)统计图。据此完成6—8题。7.
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中心城南区主要是A.文化区
B.商业区C.行政区
D.居住区7.B根据图示数据,结合材料“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为‘+’”,可以得知中心城南区人口流入量最大。就文化区、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来说,商业区是消费人群最集中的区域,可以推测出中心城南区主要是商业区,故B正确。答案问题研究6就业和居住是构成城市生活的两项最基本要素。在经济转型和郊区化进程中出现了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离、职住分离现象,该现象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下图为上海市不同区域示意图及2015年平均每日不同区域间通勤(由居住地到就业地)流动人数(单位:万人。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为“+”,流出量大于流入量为“-”)统计图。据此完成6—8题。8.
上海市通勤交通压力最大的区域可能是A.远郊区到浦东新区之间B.中心城北区到浦东新区之间C.近郊区到远郊区之间D.中心城北区到南区之间8.D读图可知,浦东新区流动人数最少,与其他区域之间通勤压力较小,排除A、B;近郊区与远郊区的人口流动数量相对于中心城北区和南区的流动人口少,故中心城北区和南区之间的交通压力是最大的,C错误,D正确。答案问题研究6反思总结居住郊区化给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1)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①郊区原来是农业用地,随着居住郊区化,必然伴随着郊区城镇化,会使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②同时城市中心区的居住区可能发生改变,通过对旧城的改造,改变原来居住区的土地利用方式。(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利影响:①带来了郊区城镇化,对于分散城镇职能、减轻城镇化问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驾校文员合同协议
- 学校包车合同协议书范本
- 机械设备三方协议合同书
- 预定协议合同
- 快餐配送合同协议书文档
- 高新区转让协议合同纠纷
- 医闹协议合同
- 会员合同或协议
- 解约合同协议范文
- 竹林合同转让协议
- 《MCGS嵌入版组态应用技术》课件-项目6MCGS对象元件库构件的修改与制作
- 国家开放大学毕业生登记表-
- 丰华医院放射治疗室安全管理制度
- 企业重组所得税特殊性处理实务(深圳市税务局)课件
- 【公司利润质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 人力资源管理(黑龙江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哈尔滨师范大学
- 学生班级卫生值日表模板下载
- 拒绝内耗做自己-高中主题班会
- 直播电商基础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非对称十字形配钢SRC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共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