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植物意象4_第1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植物意象4_第2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植物意象4_第3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植物意象4_第4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植物意象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红叶(枫叶)意象1红叶意象的意蕴之一就是传情之物。这种意蕴来源于唐代红叶题诗的故事。孟棨《本事诗》:顾况在洛,乘间与一二诗友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流亦题云:“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后十余日,有客来苑中,又于叶上得诗以与况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又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衰悴,不顾备掖庭,尝书落叶随御沟水流出云:“旧宠悲秋扇,新思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顾况闻而和之,既达圣听,遣出禁内人不少,或有五使之号。况所和即前四句也。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北宋刘斧《青琐高议》所录张实《御沟流红叶记》:唐僖宗时,有儒士于佑晚步于禁衢间。于时万物摇落,悲风秋,颓阳西倾,羁怀增感。视御沟浮叶,续续而下。佑临流浣手,久之,有一脱叶差大于他叶,远视之若有墨迹载于其上,浮红泛泛,远意面面。佑取而视之,其上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佑得之蓄于书笥,终日咏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书于叶也。因念御沟水出于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佑但宝之,以为念耳矣。时时对好事者说之。佑自此思念,精神俱耗。一日,友人见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为我言之。”佑曰:“我数月来,眠食俱废。”因以红叶句言之。友人大笑曰:“子何愚,汝是也!彼书者无意于子,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子虽思爱之勤,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子之愚又可笑也,”佑曰:“天虽高而听卑,人苟有志,天必从人愿耳。我闻牛仙客遇无双之事,卒得古生之奇计,但患无志耳,事固未可知也。”佑终不废思虑,复题二句,书于红叶上曰:“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御沟上流水中,俾其流入宫中,人为笑之,亦为好事者称道。有赠之诗者曰:“君恩不禁东流水,流出宫情是此沟。”佑后累举不捷,迹颇羁倦,乃依河中贵人韩泳门馆,得钱帛稍稍自给,亦无意进取。久之,韩泳召佑谓之曰:“帝禁宫人三千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我舍。子今未娶,年又愈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我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佑避席伏地曰:“穷困书生,寄食门下,昼饱夜温,受赐甚久,恨无一长,不能图报。早暮愧惧,莫知所为,安敢复望如此!”泳乃令人通媒妁,助佑进羔雁,尽六礼之数,交二姓之欢。佑就吉之夕,乐甚。明日,见韩氏装橐甚厚,姿色绝艳,佑本不敢有此望,自以为误入仙源,神魂飞越也。既而,韩氏于佑之书笥中见红叶,大惊曰:“"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佑以实告。韩氏复曰:“吾于水中复得红叶,不知何人所作也?”乃开笥取之,乃佑所题之诗,相对惊叹,感泣久之,曰:“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曰:“吾得叶之初,尝有诗,今尚藏笥中。”取以示佑。诗云:“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闻者莫不叹异惊骇。一日,韩泳开宴召佑洎韩氏,泳曰:“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答曰:“吾为佑之合为天力也。”泳曰:“何以言之?”韩氏索笔为诗曰:“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泳曰:“吾今知天下事无偶然者也。”僖宗之幸蜀,韩泳令佑将家僮百人前导,韩以宫人得以见帝,具言适佑事。帝曰:“吾亦微闻之。”召佑,笑曰:“卿乃朕门下旧客也。”佑伏地拜谢罪。帝还西都,以从驾得官,为神策军虞侯。韩氏生五子三女,子以力学俱有官,女配名家。韩氏治家有法度,终身为命妇。宰相张浚作诗曰:“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无古,可以传千古。”蒋克勤《西湖竹枝词》:“题诗秋叶手新栽,好似阿侬红颊腮,寄与钱塘江上水,早潮回去晚潮来。”2红叶(枫叶)渲染一种悲愁的离情别绪。《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谓枫木。”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鱼玄机的《江陵愁望寄子安》“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春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三、思念故乡的羁旅之愁。代表作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刘长卿《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四、红叶意象和隐居生活的联系。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五、漫山红叶,美丽无比,象征着炽热、灿烂和希望。段成式《酉阳杂俎》:“史生游华山,有一红叶大如掌,随流而下。史接置怀中,见叶上粟粟而动,惊弃林中。须臾,白烟弥谷,下山未半,风雷大至。”红叶能够焕发出撼动天地的巨大能量,具有雷霆万钧之力。白朴《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二、草意象草意象肇端于《诗经》,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孤,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1、草不能常绿,容易枯萎的特性在诗人笔下成为引发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感叹的诱因。《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汉武帝《秋风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徐干《室思》其二:“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已日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唐彦谦《春草》:“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2、送别怀远。《楚辞》中的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从那以后,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古诗十九首》中写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江淹的《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劳劳亭歌》:“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金陵送别范宣》:“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春思》:“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杜牧《代人寄远六言二首》:“绣领任垂篷髻,丁香闲结春梢。剩肯新年归否,江南绿草迢迢。”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泪下,何必更残阳。”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一首诗反其意而用之,谓虽以春为期,然草荣枯有时,与怀人并无干系: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宋李重元《忆王孙》:“凄凄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朱淑真《谒金门·春半》:“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断肠”一词则把芳草的“无情”写向了极至。三、感时伤世,盛衰兴败的历史沧桑之感。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红犹似坠楼人。”《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4、表达闲适的情趣。司马光《闲居》:“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诗人借草咏怀,流露出闲适之幽趣。姜特立《庭草》:“一簇墙阴绿正繁,不依朱户傍雕阑。竹光苔色深相映,只许闲人静处看。”5、卑微的叹息。刘敞《春草》云:“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茎。似嫌车马繁华处,才入城门便不生。”6、和明媚的春光相联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三、梅花意象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指出梅“以花贵,自战国始”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如萧纲《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道洽《池州和同官咏梅花》:“苔封鹤膝枝,流水绕疏篱。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风流无俗韵,恬澹出天姿。霜月娟娟夜,吾今见所思。”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范成大撰《范村梅谱》,张锱撰写《梅品》(收录在周密《齐东野语》)1梅花与脱俗高洁的贞士情操。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诗人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鲍照《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涸池积槁叶,茆屋围疏篱。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雪点满绿苔,零落尚尔奇。我来不须晴,微雨正相宜。临风两愁绝,日暮倚筇枝。”《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价乾坤万里春。”《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2、梅花与凌寒不屈的形象梅花在冰中育蕾,雪里开化,具有一种不畏严寒,独步春早的精神。陆游《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3、梅还担当春的使者。陆诏珩说:“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朱庆馀《早梅》:“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4梅花与隐者。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的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5梅花的美人姿态。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隋开元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与语,但觉芳香袭人。至酒家共饮,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久之东方已白,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张雨《中吕.喜春来》:“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6梅花传情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红楼梦》妙玉赠梅于宝玉:可见女尼易感眷恋红尘之心。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四、梧桐意象1渲染一种高雅氛围与气质。韩诗外传》:“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未见凤凰,唯思其象……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止帝东囿,集帝梧桐,没身不去。”这则古老的神话传说首次将凤凰与普通之木梧桐联系起来,使梧桐身上自此具有了神奇的色彩。《庄子.秋水》“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幸愿见雕琢,为君堂上琴。”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2和男女爱情相关。梧桐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3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友情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人引梧桐为知己,也把知己比作梧桐,梧桐意象中含有知己之意;二是梧桐意象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友情与别情;三是"丝桐"是唐代诗人传递友情的工具。梧桐意象出现在表现友情的诗作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唐吕岩的《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4梧桐意象的思乡怀远意义。梧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古人常常将其栽植在自己的庭院中或井栏边上,唐诗中也常称梧桐为“庭梧”“井梧”“井桐”等。因此“梧桐与家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诗人身在他乡时,梧桐便成了他记忆中家乡的符号、家园的象征。元稹《桐孙诗》:“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5、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梧桐因是阔叶乔木,叶面如掌,秋雨滴落,其声倍感凄凉,故民间俗语这样说:前不种杨,后不种柳,当院里不种鬼拍手(梧桐的俗称)古人一般将梧桐种在窗前。由于梧桐枝叶宽大,树荫浓厚,在晚上就会带来视觉上的压迫感,巨大的黑色影子更加重独居之人的寂寞感觉。若是加上夜雨,因为黑夜而显得更加清晰的雨打桐叶的声音,更使独居思亲之人难以入眠。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五、松柏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天保》“如松柏之木,无不尔或承”《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我国文化史上有松象喻的传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局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1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品格。如李白的《古风》“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魏晋刘桢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陶渊明诗充溢着对青松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赞叹之情。《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在东园里的青松,被各种各样的繁茂的杂草淹没,使其挺拔的姿态完全不能展现出来。这本来是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一个“没”字,将青松与杂草的关系及鲜明表现出来。原本俊秀的青松,由于身在东园的杂草之中,杂草出尽了风头,人们爱这柔嫩可人的杂草甚至还胜过爱青松。直到有一天,“凝霜殄异类”之时,原本生长得千娇百媚的各种藤蔓杂草,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原本趾高气扬地盖过青松之姿的杂草,一瞬间就倒在青松脚下了,于是青松便“卓然见高枝”了。在众草被“殄”之后,青松卓尔不群的形象便展露出来了。清人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三说:“此篇语有奇气,先生以青松自比,语语自负,语语自怜。”《擬古九首》“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松柏虽然冬夏常青,然而非不知时令之变化也,霜雪之寒岂能无感乎。这里作者以松柏比喻自己的卓然独立,自己和松树一样本性如此,不会随四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这里显示出作者独特的个性。《和郭主薄二首》之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松菊在严霜打击下,菊花开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松树长得既挺拔又青翠碧绿。范云《咏寒松诗》“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唐成彦雄《松》“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清陆惠心《咏松》“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2表示卓异不凡。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皇甫松《古松感兴》“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松树和神仙、隐者相关联。“青松”在不死神话原型中有深层的象征内涵。道教列仙之一赤松子就是以松为名的。据《列仙传》说赤松子“能人火自烧,随风雨而上下”,他的这种出神入化的仙术很有可能就与松的不死原型有关。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所以服食松叶、松根便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列仙传》“毛氏,字玉姜,在华阴山中。山客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亡,流亡入山,道士教食松叶,遂不饥寒,身轻如此。西汉时,已百七十岁余年矣。”正因青松在道教神话中被推崇为长生寿考的象征,所以道教徒都特爱松树。《南史·隐逸传》说南朝著名道教宗师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观四周种满了松树,常以听松为乐。陶渊明《杂诗四首》之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学界公认这是一首咏松诗,但对于它的寓意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借青松阐发道教导引长生之理的玄言诗。诗中“养色”即养颜,“津”指口液,“气”指精气,“心理”指神理。所谓“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精气以及养神理等道教用以养生的重要导引术。诗中的“童子”暗喻长生。因为在道教看来,长生不死的表现之一就是童颜永驻,如《庄子·大宗师》中的寿者女偶便是“色若孺子”。陶渊明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隐含其中的长生意蕴已不言自明,更何况在诗的末尾他还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年的道教导引术——含津吸气、颐养神理。《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有三个意象:松,山,云。六、红豆意象1红豆意象的文化成因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集注引唐李善注引晋刘逵注引东汉刘熙曰:“相思,大树也,其材理坚强,邪斫之则有文,亦可作器。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东治理有之。”东治即今福建福州,“相思之树”即红豆树,“其实赤如珊瑚”,指红豆子色如红珊瑚。刘熙是汉末著名学者,刘熙此段文字是现存记载红豆树的最早文献。晚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相思子》条:“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邪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稨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可见晚唐以前,红豆又名相思子,已经家喻户晓。《古今诗话》是现存记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的最早文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木部·乔木类·相思子·释名》“红豆”条引北宋李颀《古今诗话》:“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余怀《板桥杂记》载明末佳丽寇湄逢甲申之变,以千金求人赎身,匹马短衣,携一婢归,“归为女侠,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暮,嗟红豆之飘零也。”(《虞初新志》卷二十)大自然赋于红豆一种特质:质坚如钻、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其外形及纹路,皆为“心”字形。真的是大心套小心,心心相印。传说是心有相思之苦的人,落泪树下,难以化解,最终凝结而成。在民间,相思红豆和玉一样,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象征爱情超越于相思双方之间的阻隔之上,超越于生死之上,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2意象的本义唐代诗人王维在《相思》中吟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王维诗中,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无崖“情丝寄纸鸢,托风诉心恋。鸳栖红豆树,相思落片片。”《云谣集杂曲子.竹枝子》:高卷珠帘垂玉户,公子王孙女。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修书传与萧娘,倘若有意嫁潘郎,休遣潘郎争断肠。该词描述了一对青春觉醒的年轻恋人两相倾慕互许终身的情景。作者先从女子的门第、年龄、服饰诸方面着力渲染其美丽动人。通过男子几乎是怨恨的口气,不仅巧妙的展现了男子急切成婚的心理状态,也从反面刻画了女子愿意嫁给他的情真意切。“口含红豆”暗示相思的细节;“几度遥相许”突出了她的多情主动;萧娘,唐代女子的泛称,指男子所爱恋的女子。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第二首:“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深烛”谐“深嘱”,“围棋”谐“违期”,呈现款款情思。红豆一名相思子,而骰子多为骨制。以骰子安红豆来喻入骨相思,纯用寻常事物作比喻,设想机巧,别开生面。但读来不觉晦涩,反而觉得“眉目清秀”,饶有风趣。这种双关修辞手法,用得巧妙,别有情致,但寓意深刻。此外,前句“玲珑”两字,貌似形容骰子,却暗示了恋人的一颗“七巧玲珑心”,而后句“知不知”三字,爽脆委婉,回环复问,带有听觉上的特殊冲击,也极富感染力。晚唐韩偓《玉合》:“罗囊绣两凤凰,玉合雕双鸂鶒。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唐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拈双凤金线。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人前不解,巧传心事,别来依旧,孤负春昼。

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想韶颜非久,终是为伊,只恁偷瘦。”前蜀牛希济《生查子》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通过红豆寄托了男女的朝暮相思,情深意长。宋·黄庭坚《点绛唇》“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宋赵崇嶓《归朝欢》“翠羽低飞帘半揭。宝簟牙床凉似雪。窗虚云母澹无风,隔墙花动黄昏月。玉钗鸾坠发。盈盈白露侵罗袜。记逢迎,鸿惊燕婉,灯影弄明灭。蜀雨巫云愁断绝。罗带同心留绾结。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染衣香未歇。夜阑天净魂飞越。正锁凝,一庭秋意,烟水浸空阔。”宋·刘过《江城子》“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与个中人。”王沂孙《三姝媚.樱桃》“红樱悬翠葆,渐金铃枝深。瑶阶花少,万颗燕支。赠旧情。争奈弄珠人老。扇底清歌。还记得樊姬娇小,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芳意荼蘼开早,正夜色瑛盘。素蟾低照,荐笋同时。叹故园春事。已无多了,贮满筠笼。偏暗触天涯怀抱,谩想青衣初见。”高明《商调.黄莺儿》“几番血泪见红豆,”明人伍瑞隆的《竹枝词》写道:“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庭前种得相思树,落尽相思人未归。”作者浓墨渲染了庭前相思树花开花落、红豆“落尽”而“人未归”的情景,凸现了闺中少妇长久相思的深切情怀。清·吴绮《醉花间》“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近代诗人刘大白也写有一首红豆词:“一封书,珍重缄将两粒珠,嘉名红豆乎。树全枯,却重苏,生怕相思种子无,天教留半株。”情意缠绵,表达了对红豆的珍爱。清·曹雪芹《红豆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黃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滿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3红豆意象的引申意义在王维的《相思》之后,人们又给红豆诗注入了思乡、思国等相思之情。温庭筠《锦城曲》中的“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表明红豆在那时已成为寄与友人作为纪念的物件。明末抗清志士屈大均《红豆曲》:“江南红豆树,一叶一相思。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己时。”作者将相思与怀念故国融为一体。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丘逢甲,早年写作《台湾竹枝词》40首,其中第20首云:“牛车辘辘走如雷,日日城东去复回。红豆满车都载过,相思载不出城来。”台湾漫山遍野皆植相思树,丘逢甲借“红豆满车”为载体,抒发了思念台湾人民、抗击外敌的爱国情怀。清代的一些红豆诗还把主题内容拓展到思书、思友和评价历史人物得失的新领域,纪晓岚曾为自己的书斋题写一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以红豆作喻,表现了作者夜深人静孤灯苦读的勤学精神。七、菊花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陶渊明不但爱松,而且喜菊。龚自珍《杂诗》云“陶潜酷似卧龙像,万古浔阳松菊高。”八、莲花意象1莲花意象的文化起因“爱情与亲情、友情一样,是人间最伟大最高尚的情感,而且爱情是圣洁的,就像那淡雅素美的水莲花。她的引人迷醉的甜蜜,有如水莲花那幽远馥郁的气息;她的曲折动人的情节,有如水莲花那婀娜娉婷的身姿;她的振撼心魄的热烈,就像水莲花在火红的骄阳下灿烂的摇摆;就是她的忧郁与苦痛的片段,也像是水莲花经受了凉风的微扶,略略地低头,给人以沉思冥想的机会。”这样一段文字,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莲花与爱情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莲花成了古代文人表达爱情主题的意象之一,成为爱情的象征。其根本原因来源于莲花最初是生殖崇拜的对象。生殖崇拜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一方面源于本能,一方面起因于生产力水平限制而对人口繁衍的格外追求。黑格尔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以雌性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于是,一些有特别形状的动物、植物被用来作为男根、女阴的象征。先民浙江余姚、西安半坡等古遗址出土的一些陶器植物纹样的辩识,有人认为,那些四叶纹(柿蒂纹)具有模拟女阴的性质,这无疑是远古人类对女性生殖器进行崇拜的很好见证。印度先民也是以莲花象征女阴的。公元前七世纪早期印度象岛石窟毁灭湿婆三面像中,左边的女神便手持象征女阴的莲花。莲蓬是莲花的子房,在印度梵文中,“莲蓬”与“子宫”就是同一个词,这恰恰说明了印度先民对多籽的莲蓬寄以生殖繁盛的象征。在中原的婚俗美术中“鱼儿戏莲”、“鱼儿闹莲”、“鱼儿钻莲”等比比皆是。按照女性生殖崇拜的过程:“象征女阴———象征女性———象征男女配偶———象征爱情”,文学作品中,莲花最突出的象征就是爱情。2在汉朝开始,文坛上就出现了大量的采莲诗,采莲诗的内容,多数是描写情爱、性爱的。其代表之作可以说是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闻一多先生解释说:“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梁武帝《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赞誉。李白《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日照新汝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阳,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躇空断肠。”生动描述了河岸上的小伙和水中的采莲女邂逅相逢和离别后的惆怅,以莲花之景来抒发男女爱慕之情。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则是借同心芙蓉来寄托男女的爱情。3莲花是美妙女子的比喻。莲花与女性的渊源关系,让后世文人对莲花爱不释手,大量与莲花有关的文学作品涌现,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则借莲花描写了女子的美貌。这类诗文往往将莲花喻为美丽、纯情的女子形象。杜衍的《荷花》:“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杨万里《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浣花女《潭畔芙蓉》:“芙蓉花发满江红,尽道芙蓉胜妾容,昨日妾从堤上过,如何人不看芙蓉。”等等。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