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诗歌中的意象_第1页
论莎士比亚诗歌中的意象_第2页
论莎士比亚诗歌中的意象_第3页
论莎士比亚诗歌中的意象_第4页
论莎士比亚诗歌中的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莎士比亚诗歌中的意象

谈到绘画和艺术的关系,美国著名书法家克罗吉说:“艺术把兴趣放在绘画上。情感不能独立,形象只存在于情感之外。”。”对诗歌艺术而言,意象尤为重要,因为意象本身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而一首诗本身可能就是由多种意象组成的意象。(Lewis:17—18)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意象俯拾皆是,对它们的解读是理解这组十四行诗的一个关键所在。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意象主要分为两大类:来自自然界的意象和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意象。前者包括自然万物和天气季节及其变化,后者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学科艺术及各种想象等。(Spurgeon:44—45)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也大体分为上述两大类,特别是第二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在第23首十四行诗中,诗人把陷入爱河中的自己比作演技拙劣的演员:“像舞台上一个笨拙的演员,/慌乱中忘掉了自己的台词。”16世纪,英国戏剧盛旺,莎士比亚本人就既写剧本,还跑龙套,后来又投资剧院,自然对舞台表演非常熟悉,因此诗中出现和戏剧表演有关的意象也就不足为奇。在第105首的开头,诗人宣称:“莫把我的爱唤做偶像崇拜,/也莫把我的爱人当作崇拜的偶像。”在这首诗中,诗人竭力申明别人用“偶像”这一比喻套在他的爱上,着实不当,因为他的爱虽貌似偶像崇拜,其实非也。从莎士比亚对“偶像”这一比喻的否定可以隐隐感觉到当时激烈的宗教冲突。从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开始,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就贯穿了整个世纪。尤其在亨利八世(1491—1547)的大女儿玛丽女王(1518—1558)和小女儿伊丽莎白女王(1533—1603)统治时期,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更是此起彼伏。而天主教中的“偶像崇拜”正是新教首先要废除的陋习。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般认为是创作于16世纪90年代,是伊丽莎白女王时期(1558—1603),当时新教当道,天主教的“偶像崇拜”自然属于被革除之列。另外,部分意象还与一些谚语有极深的渊源,并借此赋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警言式的智慧。比如第17首第十行中诗人借世人的眼光把自己的诗稿比作oldmenoflesstruththantongue(饶舌胡说的老头),这个意象就来自英谚Oldmenandfartravelersmayliebyauthority(老头儿和远客都爱冠冕堂皇地撒谎)。(Tilley:437)第35首第二行:Roseshavethorns(玫瑰有刺)则来自英谚Norosewithoutathorn(玫瑰没有不扎人的)。(Tilley576)第35首第四行,第94首第十三、十四行,第96首第九、十行等诗行中所包含的意象也都和某些谚语有深刻的联系。除了时代性和谚语性之外,在众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还呈现出中心性、系列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对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解读而言,了解把握诗中意象的这些特点显得尤为重要。一、结构特征和主题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不仅种类、数量都非常丰富,而且时时还表现出统领全局的中心作用。在有些诗中,读者会发现整首诗其实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意象展开的。解读了这个意象,也就解读了全诗。比如第33首:多少次我见辉煌灿烂的晨光用尊贵的眼神爱抚峰峦山颠,用满面的金光亲吻青青牧场,用炼金神术把灰暗溪流镀亮;转瞬之间却容许卑鄙的乌云带着丑陋阴霾横扫他的圣面,从此他的脸躲开凄凉的人间,含羞带耻偷偷摸摸溜向西山:我的太阳在清晨也曾经灿烂,把所有辉煌都洒向我的额头;可是,哦,他与我只片刻相守,如今天上的乌云早把他遮掩。但我的爱却不因此消减半点;天上太阳有瑕,人间的亦难免。按照154首十四行诗现在的顺序,诗人在第33首诗中第一次对“爱友”颇有微词,(Vendler:178)但诗人的态度仍非常温和,不怒不躁,保持着原有的低姿态,尽力为友人的背叛开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诗人使用了一个中心意象:太阳。按照ababcdcdefefgg的韵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常常分为四部分:三个四行和一组对句。但按照诗的内部逻辑关系,第33首十四行诗在结构上应该分为三部分:前八行为第一部分,第九行到第十二行为第二部分,最后的对句为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诗人围绕太阳描绘了一个自然世界。奇妙的是,虽然写的是太阳,可在这八行中,“太阳”一词自始至终都未出现,然而每个读者都不会误读这些诗句,因为每一行确实写的都是太阳,这一手法颇有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其实,这八行又分为两部分。前四行歌颂了太阳的灿烂光辉:使山巅明媚、绿草油亮、灰蒙蒙的溪流放光。后四行则写太阳光辉的不持久:任由云雾阴霾在他脸上肆虐,遮挡他的光辉,迫使他悄然西落。第二部分仍然是以“太阳”为中心,并在第九行明确点出了“太阳”的存在,不过与前八行不同的是,这四行描写的是一个人间世界,此处的“太阳”是人间的“太阳”,即像“太阳”一样的爱友。这四行和第一部分的八行一样,也分为两部分,前两行写人间“太阳”,“爱友”的优点,即给予诗人友爱和光辉;后两行写人间“太阳”,“爱友”的缺陷,即光辉和友爱被人间的乌云遮没。在最后一部分——对句中,诗人申明即使遭爱友背弃,自己也会谅解,仍会深爱对方,因为正如自然界的太阳有时会被乌云遮蔽,人间的太阳也难免如此,责任不在太阳本身,而在可恶的乌云。因此,这首诗中的“太阳”即“爱友”。了解了诗人对“太阳”优缺点的态度,也就明了了诗人对爱友的复杂情感。第54首的主题是歌颂友人的真美。全诗围绕着一个中心意象——芬芳的“真玫瑰”,并用没有香味的“野蔷薇”来进行反衬。通过真玫瑰与野蔷薇的对比和较量,诗人点明此诗主旨——友人是一朵真玫瑰:哦!美将怎样愈加美奂美纶如果用美德来做甜美的装潢!玫瑰本娇美,但我们觉其更美因它花中包裹着醉人的芬芳。野蔷薇怒放之时也色艳如染恰似馥郁的真玫瑰色彩烂漫,当夏风撩开它们蓓蕾的面纱,它们俏挂在刺丛,搔首弄姿;但除了姿态,它们无一所长,绽放时无人爱,凋零时没人望,独自枯亡。芬芳玫瑰却不这样,它们的芳骨提炼出最浓的芳香:你也一样,美丽可爱的少年郎,当美消逝,你的美真提自诗行。对这首诗的解读,关键在于对“玫瑰”这个意象的解读。了解了真玫瑰的美,才会更鄙视野蔷薇的假,也才会明白友人高贵的纯真美德。此诗分为三个四行和一组对句四部分。第一个四行写真玫瑰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内在的芬芳。第二个四行点明野蔷薇的外部特征和真玫瑰无二:一样秾丽的色泽、一样在枝头绽放。第三个四行却陡转笔锋,前两行半直击野蔷薇,揭露其真面目:她们的好处只在外表,内心却一无是处,因此只能在人们的不理不睬中凋零、死亡。真玫瑰则不然,即使枯亡,仍然可以提炼出香液,从而获得永恒。最后一部分——双行联韵诗句是全诗的总结,点出“可爱的友人”就是一朵芬芳的真玫瑰,即使青春消逝,他的“美真”仍可从诗人的诗行提炼,获得永恒。中心意象往往贯穿全诗,对整首诗的结构和意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第7首中,整首诗的中心意象是“太阳”,解读了太阳一天中自东升到西落的行程就清楚了一个人从年青到衰老的一生。诗人在最后点明主题,为了留住青春,青年友人还是早日结婚生子为妙。而在第122首中,理解了“笔记本”这个中心意象,也就明白了诗人对友人永远的爱戴,因为诗人的内心就像写满了字的笔记本,装满了对友人的爱。二、诗的美与时间的成为对美的追求一首十四行诗里的中心意象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读者对这首诗的解读一气呵成,但并不是在莎士比亚所有的十四行诗中都能找得到一个中心意象。莎翁之所以饮誉诗坛,其诗技之高超也是原因之一。就意象而言,其手法也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十四行诗就不是仅仅围绕一个意象“起承转合”,而是含有多个意象。仔细分析之下,读者会发现这些意象常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属于同一系列。这种共同性就像一条暗线,把一首诗中的大部分意象有机地贯穿起来,共同为主题服务。比如第65首十四行诗:既然铜石大地和无边的海洋,在无常的威力下都一一投降,娇柔如花,力量单薄的美啊,又如何能与此等暴虐相抗?哦!夏日的甜美芳香如何抵挡无情岁月毁灭性的狂暴进攻?在时间侵蚀下,磐石不再坚固,钢铁大门也不再是那么牢靠。哦!可怕!唉!何处能藏世间珍宝,使它不会被装进时光的棺木?还有哪只巨手能阻止岁月飞跑?还有谁能禁止美被时间毁掉?哦!没有。除非这个奇迹有效,借我的诗我的爱将永远闪耀。这首诗歌颂了诗人自己诗作的永恒和不朽。在此,莎士比亚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手法。首先通过一系列事物来与时间进行较量,结果都惨遭失败,最后才点明只有依靠他的诗行,“美”才能战胜时间,获得永恒。第一个四行诗节中的“铜”、“石”、“陆地”、“无边的海洋”和“一朵花儿一样的美”先与时间展开了较量。“铜”、“石”、“陆地”和“无边的海洋”这些意象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面强大,但在“时间”的洪流中却都一败涂地。通过这些意象的惨败,时间的残酷性立刻被衬托了出来。坚固强大如“铜”、“石”、“陆地”、“无边的海洋”尚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更何况如“花儿”一朵的“美”?!诗人的用意非常明显:在“美”和“时间”的较量中,“美”几乎不可能获胜。在第二个四行中,“坚硬的岩石”、“钢铁大门”和时间继续较量。此处“夏日的甜美芳香”仍指“美”。结果,“岩石”与“钢铁大门”继续败北。与它们相比,“夏日的甜美芳香”显然也不可能取胜。通过这两场较量,代表“美”的“花儿”与“夏日的甜美芳香”这两个意象在与时间的争斗中似乎败局已定。因此在第三部分,诗人不禁慨叹:还有更强大的巨手来拖住时间飞奔的脚步吗?还有谁能制止“时间”对“美”的毁坏?看来,这场“时间”和“美”的较量真的要以“美”的全面败北而告终?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但在最后两行诗句中,诗人终于使出了杀手锏——“他的诗”。只有他的诗能神奇地战胜时间,使爱友的美获得永恒。在这首十四行诗中,“铜”、“石”、“陆地”、“海洋”、“岩石”、“钢门大门”等意象是一个系列,都表面强硬无比,似乎坚不可摧,却毁灭在时间的威力下。“花儿”与“夏季芬芳的气息”属于另外一个系列,暗示了友人的“美”。它们能借诗人作品永存,赢得与时间的战争。时间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关于时间的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经常使用诸如第65首中的系列意象来表达“时间”的残酷性,并借此来颂扬唯有他的诗才能永久地留住“青春”,留住“美”。比如第19首中“雄狮的爪子”、“猛虎锐利的牙齿”、“长寿的不死鸟”等系列动物意象,它们表面上都是时间强劲的对手,但实际上残酷的时间还是会“磨钝”狮爪、“拔光”猛虎的利牙、“活活烧死长寿的不死鸟”;第55首中的“大理石”、“纪念碑”、“石头”、“雕像”、“砖石建筑”等系列意象也是如此,它们即使再坚固,也都将毁灭在时间的残暴之下。而相比之下,他的诗却愈久弥新,万古流芳。最脍炙人口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中的意象——“夏日”、“五月的花蕾”和“太阳”具有相似性,那就是它们的美都不恒久,因此属于同一系列。狂风会摧残五月的花蕾,明媚的阳光会被乌云遮蔽,美丽的夏天也会转瞬即逝。自然界所有的美丽都会因为偶然的变故、时光的流逝或季节的变换而凋零、消残。可是朋友的光彩却永远不会黯淡,因为他在诗人不朽的诗句中获得了永生。三、运用矛盾意象表达复杂情感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为了表达复杂矛盾的感情,莎士比亚常把看似截然相反的词语放在一起,构成一组组充满矛盾的意象。在修辞学上,这种手法又叫“矛盾修饰法”(Oxymoron)。Oxymoron来自希腊语,意为“sharp-dull”,其本身就是一个“Oxymoron”。(Holman:338)传统观点认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要写给两个人:一位是他的一个男性贵族朋友,风流倜傥、相貌俊美;另外一位是他的情妇,肤色幽暗、其貌不扬却“放荡成性”。(梁实秋:10)这两位和诗人的关系都非常亲密,也是诗人写诗时心中念念不忘的人儿。因此,虽然诗人发觉了友人和爱人对他的背叛,并赋诗表示自己的不满,但总是热烈的情感占据上风,诗中的谴责也更像温柔的牢骚。在提到爱友和爱人时,莎士比亚就多次使用一组组充满矛盾的意象来表达自己这种复杂感受。比如第35首最后三行:“我心中爱恨交织,互相斗争,/不觉中作了你的帮凶/助你这个可爱的强盗来劫掠自己。”在这首诗中,友人显然对诗人不忠,但诗人却想尽一切为友人的错误开脱。在内心深处,他也非常明白自己强词夺理帮友人开脱罪行的作法是不妥的。爱友至深使自己为友人伤己的错误行为辩护,同时却又责己过严,自己成为自己道德上的控告方。此刻,诗人内心矛盾重重、爱恨交织,只有借助“可爱的强盗”这一自相矛盾的意象来称呼爱友,因为非此不能表达诗人复杂的爱恨之情。在第40首的第九行,“可爱的强盗”变成了“温柔的强盗”:“我原谅你的劫夺,温柔强盗。”此处的“劫夺”是指诗人的爱友夺走了诗人的爱人,两人同时背叛了诗人。可是对于爱友,诗人显然有些曲意奉承,屈尊取悦,开口就说“把我爱的都拿去,亲爱的朋友,都拿去”。言下之意是何况区区一个女人?!闭口还是一再强调“尽管辱我杀我,我们可不要成为仇人”,言外之意是把我的女人抢走就抢走吧,我不恨你。但被背弃,心中毕竟不甘、不满,然而面对亲爱的友人,又不能义正辞严地去谴责,因此只能用诸如“温柔的强盗”这样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感情。相似的意象也出现在第1首、第148首和第151首等诗中。在第1首第十二行,诗人借“温柔的吝啬鬼”这一矛盾意象来温和地劝说那个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