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花鼓戏原始阶段考述_第1页
孟州花鼓戏原始阶段考述_第2页
孟州花鼓戏原始阶段考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州花鼓戏原始阶段考述

孟州位于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远离九朝古都洛阳。孟州自古以来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有黄河沿境而过,而且当京、洛之要途,晋、豫之要冲,实乃南北交通之要塞,东西水路之枢纽,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孟州是韩愈之故里,戏曲遗产较丰富。孟州花鼓戏流行于西北岭区离县城25里的大马沟村。该村富户刘同德和城西三里西贺庄梁晓彦有姻亲关系。梁官居“江南盐运使”,私产万贯,家中有一戏班。刘年少时常随其祖母到梁家串亲,多次观赏迷胡戏的演出。十岁起又在梁家家馆读书五年。这期间,刘结识了该戏班的琴师周某,便拜师傅学拉“胡胡”。他15岁离馆回家后,日夜练琴,初通弓指。16岁与毕秀珍女士结为夫妻,二人年貌相般,志趣相近,酷爱弹唱,相互勉励,始有马沟花鼓的遗篇。刘同德家有良田百余亩,年及十八时,经梁举荐,在河阳(孟州古称)县衙做一小吏,他无心奉公,一意学琴。忽一日,有一家灾民父女三人在县城沿街边拉边唱,借艺行乞。刘尾随不舍,旋将这家艺乞安顿在西街一家民宅内,供其衣食,拜为师傅,改学“四弦”。三月有余,初通“四弦”。后又多次请教周师傅,苦练四年,已学会不少曲牌,常与其妻唱和。同治六年,刘同德经梁晓彦的多次劝勉,不得已复到河阳县衙供职。每逢月圆之夜,刘必携友归家,赏月歌饮。后来,与会人员不断增加,他二人把《西厢记》的通本改编成歌词,共分五折,即:《万寿山降香》《张生戏莺莺》《拷打红娘》《十里亭相送》《会佳期》等。众友又分角轮唱。在一次中秋节之夜,刘邀来众友,汇集于村西小庙前,大肆闹腾了一宵。当时马沟群众围观,欢欣异常。次日,他们又议会一天,建立了一个组织,名谓“君子学社”,选刘为“社首”,王世芝和乔相明为副,其余十四人为社友,共分为五组,每组负责修整《西厢记》全本的其中一折,并定为每月十五日为活动日。此谓花鼓戏的原始阶段。“君子学社”成立之初,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约定地点集中,商榷剧本的删改和创作问题。同治八年,春节来临,刘、王二人带领全体人员回家度节。正月初一这天,他们借村中空地,搭一帐篷,内设方桌六张,演员们便装素颜,围桌而坐,请来村中长幼,他们分角对唱,一直闹腾了五夜。村内村外群众争相围观,博得众口称赞。这一场地摊儿清唱过后,村中父老定要搭台上演,并定于元宵节起,化妆登台公演五天。一时村民们一面赶搭彩台,一面请亲动友。社首一面借戏具,买脂粉,一面又请来东赵和村一班吹鼓乐前来助演。这天,鸣统三响,演员、村民、众亲友齐聚台前,刘同德宣布“君子学社”改为“同乐会”。花鼓戏这天登台首演,刘不顾皇规官体,竟舍身从戏,扮饰莺莺,唱工做工,恰到妙处,观众不时报以掌声,所以有“不识莺莺看同德”之美传。这次首演反响很大,远村异乡的观众很多,车马轿乘难以数计。马沟地处岭区,井深水浅,村中仅有的三眼泉井全被吃干,至今还流传着“同治有八年,彩台把戏演。花鼓一阵响,台下人万千,挤来如翻浪,扛去鞋一摊,踏麦二十亩,鳖灯熬五天,吃干井下水,俺去黄河担……”这样的顺口溜。至今还留着两个打麦场的遗名,一个叫“男场”,一个叫“女场”,这是当年台下观众划分为男东、女西两个场地的遗迹。同治十年,梁晓彦官升“转本御使”要职全家迁往北京。时逢梁七十大寿,由京返家,刘带着同乐会戏班前去庆贺,连演七天,深受梁的嘉奖。一日,梁问及马沟戏班的名称时,甚觉名实不符,随赐名谓“花鼓戏”,并说:黄戏有板,梆戏有梆,迷胡有胡,该以“鼓”字破题。今以花鼓命名,大小适中,雅俗兼并,名正言顺,较为妥帖。我的戏班已散,所有存物,悉数送你,以壮门面。经此一谈,刘不但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同时又得到一批可观的资助。四大、四小八个戏箱,满满当当的锦绣戏衣,四十多顶标致头盔,两捆枪刀剑把,几大包靴鞋,共拉了十几车,好似受到皇封御赐,满兴而归。第四天,时逢正月二十日,在村庄高搭彩台,宣布将“同乐会”改为“花鼓戏班”,举行“祭鼓仪式”,庆贺“花鼓”剧种的诞生,连唱三天,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赏,至今此地还流传着花鼓戏是:“姑娘头上十两银,夫人手推龙塑金,相公穿戴价十亩,丫环绣鞋一大盆,家郎院公披彩缎,不是戏台是宫门。”马沟人至今仍以花鼓戏受过封号而自豪。此后,该戏班不但走遍孟州大部分村镇,而且被邀至沁阳的大位、柏香、史村、王亮等村和济源的天将、彭庄、武山、苗店等村,以及鲁山县的大部分村镇演出。所唱曲牌有阳调、满舟、满江红、背宫、剪花、剪花垛、银扭丝等。琴师王世芝、张茂柱,京胡张克宽,鼓师赵良福,演员有刘同德(旦)、李葡萄(旦)、柴汝元(生)、张震海(外号盖九州,婆旦),所演剧目有《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姑贤》《柜中缘》《雷公子投亲》《对绣鞋》《张良卖布》《王妈妈下神》《拐豆腐》等二十多出。表演行当以生、旦为主。所用乐器有鞭鼓、鼓、大锣、小锣、镲、唢呐、笛、笙、四弦、京胡、二胡等。所到之处无不受赞。到清末民初,这个剧种已普及全孟州各乡镇。具备较好条件的关沟、田寿、田旺、城西街、南街、临泉、大仇、缑村、海头等五十余个村镇已建起“花鼓戏班”。例如:(1)西乡岭区“关沟村花鼓戏”(人称哼哼戏)。老板罗元新(生、旦当行),演员关元江(旦)、关孝家(末)、关孝举(生)、关振海(丑)、关元通、关元津等二十余名,琴师关孝宗,大锣关孝祖。演出剧目有《玩月》《双头马》《桂香推磨》《西厢记》《双跑山》《卖豆腐换老婆》《蝴蝶赶集》《老头送女》等。该戏班经常为古庙会或逢年过节而演出。(2)东乡“田寺村花鼓戏”(人称曲曲戏)。主要演员有杜耀勋(领班头,行当全通)、杜仁勋(花旦)、马遵行(小生)、刘发富(丑)等二十余人。演出剧目有《小姑贤》《拷打红娘》《十里亭相送》《丁郎认父》等十多出。(3)北乡“田旺村花鼓戏”。二十余人,演员有崔福云(生、旦)、韩瑞林(旦)、赵点点(丑)、赵全信(旦)、崔黑旦(丑旦)、韩景生等。拉四弦有崔柱、崔新、崔双银。演出剧目有《双孝廉》《哈巴狗告状》《于宽休妻》《三骑驴》《西厢记》等。(4)据南关花鼓老艺人崔家祯(84岁)口述,当时县城南街、西街都成立了花鼓戏班,人数均有三十余名,演出剧目不下二十个,曾与东街、北街黄戏相争,在县前街舞楼上和城隍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