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研究_第1页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研究_第2页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研究

心理学领域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本能理论”认为攻击是基于本能。例如,洛伦斯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依赖于攻击能量的积累。一旦积累的攻击能量受到适当的外部刺激,它将释放并显示攻击行为。大多数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攻击行为可以通过模仿和强化来进行。假设多德的“挫折攻击”假设,挫折将导致攻击行为。以奇怪为代表的信息加工理论家认为,攻击不仅取决于事件中的社会因素,还取决于个人对事件信息的处理和解释。人们需要处理情况的信息五个加工链接。一、攻击行为加工过程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从知觉到社会线索到发生攻击性行为,依次经历了译码、解释、搜寻反应、决定反应和执行反应五个心理加工过程。(一)收集和译码这是感知觉操作过程,个体选择性地输入情境中对他重要的特定线索,也就是从周围环境中收集相关的信息。例如,一个儿童想要向同伴借玩具,同伴对他的表情和动作就是重要的线索,儿童首先必须对这些线索进行译码,才能进一步做出解释和反应。如果情境中呈现威胁性(如愤怒)或需要高度警戒(如惊慌)的线索,个体就可能以报复性的攻击行为出反应。(二)个体对线索的解释个体在知觉了情境中的线索之后,他首先必须把这些信息与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和比较,然后为所获得的线索做出可能的解释。例如,上面那个儿童被同伴拒绝了,他就要领会、推测同伴这样做是开玩笑还是出于故意。个体对线索的解释是一个主观的有意义的认知解析过程,受个体年龄、知识经验的影响。假若个体曲解了从情境中获得的线索,对中性或模棱两可的信息做出敌意归因,就可能发生攻击和报复反应。(三)亲善的行为反应个体对某一情境线索做出解释之后,便要去寻找可能的行为反应,如考虑对问题情境做出亲善的还是攻击性的行为反应。个体的社会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都会影响个体可供选择的反应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如果个体受媒介或周围他人的影响,经验中充满了攻击与暴力行为技巧,个体就可能以攻击或暴力对情境线索做出反应。(四)反应及其成功程度儿童在搜寻各种反应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评估,预测各种反应的效果,然后再确定将采取哪种反应(是做出善意的反应还是做出敌意的反应)。对各种反应如何评价将决定儿童采取何种行为反应及其成功程度。例如,如果儿童受自身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影响,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危害他人利益的一种行为,那么他做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五)动作技能对行为的影响在选定行为反应后,个体就进入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最后一个阶段——执行该项反应的阶段。个体过去的经验、通过观察和练习所获得的语言及动作技能对行为的发动有决定性影响。个体一旦缺乏这类技巧,将无法成功地表现出适当的行为反应。二、不同加工阶段的儿童攻击行为认知缺陷(一)攻击倾向儿童的选择性信息道奇等人对译码阶段的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大多输入很少的情境线索,Gouze(1987)研究证实,有攻击倾向的儿童会选择性地输入具有敌意的信息。道奇和Frame在1981年的报告中指出,攻击性的儿童倾向于注意并较容易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因此,译码阶段儿童不能正确地感知情境线索是其将来可能做出攻击反应的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因素。(二)故意归因偏差已有不少研究指出,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可能明显地倾向于将情境中不明晰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甚至根本就误解了信息本身的意义。Nasby(1979)等人将儿童这种误解信息的倾向称为“故意归因偏差”。道奇和弗雷姆1982年所做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攻击性儿童归因偏见的存在。在这项实验中,利用假设情境,实验者让攻击性和非攻击性儿童接受一个意图不明的伤害(如在操场上被一个球打中后背),要求被试对行为者的意图做出归因。结果发现:攻击性的儿童倾向于做出敌意性的归因,而非攻击性的儿童倾向于做出事故性的或善意的归因。(三)攻击反应次数对儿童攻击受害者的影响Spivak和Shure(1974)对儿童反应搜寻或建构新反应的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通常比一般儿童缺乏甚至无法构想出可解决问题的反应。他们发现,儿童的攻击反应次数与“构想出可解决问题的反应”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负相关的程度随儿童年级的上升而有下降的倾向,年龄稍大的儿童“问题解决反应质量”可能比“问题解决反应数量”更能对攻击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道奇(1982),Quiggle(1991)等人则发现攻击性儿童大多以“具有敌意的内容”做出反应,并且反应方式也缺乏弹性。(四)必须重视攻击行为的性质和结果的评估个体对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估计与个体的攻击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青少年之所以偏爱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攻击行为会产生为其所预期的实质性的、社会的和象征性的报偿,并且在认知方面过分地缩小了攻击行为有害的和惩罚性的结果。也即攻击性儿童在考虑攻击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时,大多数倾向于做出正向的评估,他们认为攻击反应可带来物质酬赏、获得同伴认可、减少负面结果、提高自尊和正向情绪感受等积极结果。例如,波瑞等人就发现,犯罪青少年更加相信攻击行为会减少他人的讨厌待遇,并且可能产生有形的报偿;Boldizar(1989)等人的研究指出,攻击性儿童和青少年认为过多的利他行为会带来负面结果,他们赋予攻击行为相当程度的加权比重。这些有关攻击行为的结果的预期支持了。三、社会信息加工是预防儿童攻击行为的基本保障和目依据道奇的理论,个体从环境中输入信息,依次通过五个认知加工环节而后做出反应。如果儿童不能按顺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或者在某个加工环节发生偏差,出现认知缺陷,就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因此,有些研究者就试图通过针对每一个加工阶段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来预防或矫治不良儿童的攻击行为,Chandler(1973)就尝试通过观察和了解社会线索来矫治不良少年的攻击行为。也可以在对线索进行解释这一个环节对儿童进行教育训练,降低他们对环境信息进行敌意归因的可能性,从而控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例如,挫折、受排斥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但如果教育者能引导儿童把挫折、受排斥看作是正当的、无意的,就会大大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又如个体的社会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会影响可供选择的反应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就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有意识地为儿童树立一些正向、积极的行为,消除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的示范,从而影响儿童的知识经验,降低儿童做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同时,还必须帮助儿童内化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并据此对各种行为反应进行评价,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但还有一些教育训练虽然改善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些训练只是针对信息加工过程中单一加工环节的问题,因而他们的矫治预防训练是比较片面的。而攻击行为却是经由多个加工环节才产生的,因此,要确实预防(矫治)儿童的攻击行为,就必须通过多方向的努力。Hammond(1991)等人设计了一个多方向的认知行为训练课程,内容包括问题的确认、降低生气、问题解决、沟通协调等,训练的结果非常有效。显然,依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来控制儿童的攻击行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加工环节的协调配合,从整理上做出综合的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