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丹黄白法考》词语补正_第1页
《中国外丹黄白法考》词语补正_第2页
《中国外丹黄白法考》词语补正_第3页
《中国外丹黄白法考》词语补正_第4页
《中国外丹黄白法考》词语补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外丹黄白法考》词语补正

陈国富是中国著名的道教研究专家。他的《中国外丹黄法》是第一本关于道教外丹语的专业书籍。该书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并于1997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笔者在阅读道教经典时,发现《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以下简称《黄白法考》)在漏释词语、释义欠精准、误释方言词、臆改异体字、误释副词、句读有误等方面尚可笺释补正,故不揣固陋,略陈愚见,以就正于方家。一、固济固济法固济、固际(第64页)《黄白法考》列举了这两个词条,没有解释词义,仅释“际”为上下釜相合之缝。笔者以为,“固济”本应作“固际”,“济”当为“际”的音近假借字。“际”的确如《黄白法考》所言的“上下釜相合之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以六一泥涂釜口际会,无令泄也。”(18/796/上1)又如《太清经天师口诀》:“又云:覆以赤盐,封以六一炼丹者,当以铅丹和大醋为泥,捣千杵,以涂土釜口,即以赤盐盘盖之,重以铅丹泥泥其会际,令密,阴干十日。”(18/788/上)“固际”原本是一个词组,表示封固容器口边缘的缝隙。如东汉《周易参同契》卷上:“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又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先锻锡,方广六寸,厚一寸二分,以赤盐和灰汁,令如泥,以涂锡上,令通厚一分,累置于赤土釜中,率锡十斤,用赤盐四斤,合封固其际。”大约在初唐时凝固成词,表示“封固、密封”之义。如《云笈七签》卷七一“金丹”部引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六一泥者,味虽不多,用之极善,直云固际神胶。”因“济”与“际”音近假借,故其词形又作“固济”,如成书于宋代的《苏沈良方》之“阳炼法”:“乃入固济沙盒内,歇口,火煅成汁,倾出。”2又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丹青第十四》:“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旁盐泥紧固。”书中附有一幅“升炼水银”的图画,文字中描述的“釜旁盐泥紧固”,图画中在上面覆盖的釜上写着“固济”两字,比较形象地揭示了“固济”的含义,即封固、密封之义3。今《近代汉语大词典》沿袭《汉语大词典》释“固济”:“粘结、凝固。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时间,怎堵当,从来固济得牢,墙坚若石垒,铁裹山门破后石爻。”4《汉语大词典》对“固济”的释义有误,《西厢记诸宫调》中所谓“固济得牢”,是指军队将寺庙围得严严实实,“固济”仍然是“密封”之义。二、鬼型的硫黄与“热”的反应《黄白法考》:“鬼焰当是有烟之火焰。”(第211页)关于“鬼焰”一词的含义,除了《黄白法考》所释“有烟之火焰”外;另一种解释出自于《中华道教大辞典》,该辞典解释“鬼焰”为:“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带有黑烟的火焰。”5笔者以为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首先,“鬼焰”一词在外丹文献中习见,通常鬼焰产生的条件是硫黄熔化成汁后持续加热而形成的。例如:(1)《庚道集》卷四:“用紫花益母草烂捣,取自然汁,煮硫半觔或一觔,不拘日数,试之无鬼熖或烟者方住。”(19/455/下)(2)《庚道集》卷六:“将煮了硫入内瓶底,用灰一两上盖顶,时时添上灰,时抄一两匙添,才觉黄烟起,便抄用水三十觔作五次添。”(19/477/上)(3)《庚道集》卷三:“先溶开硫黄作汁,次下汞,却以铁匙慢火炒,或成块,用柳木槌碾令细,再于慢火上炒,切不可令烟熖,如觉有黄烟起,急取銚离火。”(19/449/中)从例(1)可知,鬼焰和烟是硫黄加热后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现象,从例(2)、(3)可知,硫黄加热后是产生黄烟而不是黑烟,因此,《中华道教大辞典》将“鬼焰”解释为“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带有黑烟的火焰”,并不符合事实。因为硫黄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将产生黄色的二氧化硫(SO2),也即道经所描述的黄烟。其次,从异文来看,“鬼焰”并非“有烟之火焰”,而是指青色或紫色的火焰。例如:(4)《庚道集》卷八:“用文武火上炋煮了硫成汁,取起,离火,倾入痴汞,铁匙慢慢搅和得所成青金头,次用柳木槌研细,再于慢火上炒,不得有鬼焰起。”(19/490/下)例(4)表明,将硫熔成汁后添入水银研拌,再继续加热炒,将有“鬼焰”出现,而同样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在其他道经对反应现象的记载中,将硫黄气体燃烧时的焰色反应描述为“紫焰”或“青焰”,如:(5)《太清石壁记》卷上“太一小还丹”:“水银一斤,石硫黄五两,右研石硫黄为末,以白厚纸承之……又先以水银下瓶子中,微火温之令暖,又取一铛子镕硫黄,令如水,倾水银瓶子中搅之,少时,待冷,水银便如碎锡,可以为块,遂以前盏子盖之,还用前泥密固济,下炉中,即以微火傍瓶四边炙之,令固济处干,炉渐热,加火初文后武,令称瓶上火色紫焰出时,声动,其火令心虚。”(18/765/下)(6)《云笈七签》卷六八“金丹部”之“九还金丹二章”引“炼汞添金出砂品第二”:“取汞一斤,石硫黄三两,先捣研为粉致于瓷钵中,下著微火,续续下汞,急手研之令为青砂后,便将入于瓷瓶子,可受一升,以黄土泥紧泥其瓶外,厚可二分,以盖合之,紧密固济,致之炉中,用炭火一斤于瓶子四面养之三日,瓶子四面长须有一斤炭,三日后更以文武火烧之,可用炭十斤,分为两分,每一分上炭五斤烧其瓶子,忽有青焰透出,即以稀泥急涂之,莫令焰出。”(22/472/下)(7)《苏沈良方》“金液丹”:“硫黄十两,精莹者,研碎,入罐子……以瓦片覆罐口四面,炭五斤拥定,以热火一片,自上燃之,候罐子九分赤,口缝有碧焰,急退火。”2综上所述,“鬼焰”是硫黄在达到着燃点时所发出的青色或紫色的火焰。《黄白法考》依据《九丹诀》中“熔出作铤”,《诸家神品丹法》中“泻作挺”以及《集成》卷一之“同炋作锭”,认为“挺”、“锭”是“铤”的假借,同时据《广韵》:“锭,豆有足曰锭。”(第284-285页)笔者同意“挺”和“锭”是“铤”的假借,如《司牧安骥集》之蕃牧纂验方卷八“四时喂马法”:“贯众、皂角。以上二味入料内,同煮熟喂饲。每煮豆一石,用皂角五挺,贯众五两。”6同卷“洗肺散”:“人参、甜参、紫参、苦参、秦芃、何首乌、沙参。以上七味,各等分为末,每用药一两,酸浆水一升,蜜四两,不蛀皂角一挺,挼取汁,一处调灌。”6在释义方面,我们认为《黄白法考》所言有误。“锭”或“铤”在道经中并非指“豆有足”,而是指条块状的药物。如《诸家神品丹法》卷一“造六一泥法”:“将四神丹药末入气炉,烹成汁,泻作挺,打作一个金合子如鸡子样。”(19/224/下)“烹成汁,投丹一丸,搅令匀,倾出作锭子。”(19/225/上)以上道经所述均为药汁倒出来,试想液体倾倒后,只会流成一片,怎会变成“豆”这样的容器呢?(道经并没说倾倒入模具中)因此,所谓的“泻作挺”和“倾出作锭子”都是指将熔汁倾出作块状。此外,在其他医书中,“锭”表示块状物亦不乏其例,如明人赵献可《医贯》卷六“感应丸”:“丸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香熟,次下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药末,捏作锭子。”7三、“沥”之义,即“干”“控”“放”以足砂《黄白法考》释《金华玉液大丹法》中“悬胎煮后控干”,根据《说文解字》:“控,引也。”谓控干是用布引去之,使药干也。(第178页)笔者觉得将“控”解释为“引”,实为不妥。窃以为“控”在道经中应是表示“沥”之意,例如:唐《上洞心丹经诀》:“作神室法:用好鸡弹(蛋)八个,醋浸略去弹(蛋)皮。顶上微开一小窍,约小指拇大,慢慢倾去黄白,洗净,控干。然后磨上等京墨,浓磨墨汁,倾入鸡弹中,摇转令上下皆遍。微于火上炙干,令遍黑。”(19/398/下)此处是说将倾去黄白的空蛋壳洗干净,沥干,此“控”即表示“沥”之义。又如《诸家神品丹法》卷四:“煮朱砂成宝法:朱砂……用绢袋盛裹了,缠绵袋子,米醋内半蘸过,入铁器内用米醋半斤,水二升,木芙蓉枝叶共二两,同煎一伏时,慢火为妙,取出,控干,拣择朱砂,余药不用。”(19/233/下)此例是说将包裹朱砂的绢袋在溶液中煎煮后,再取出沥干。元人笔记亦见其义,如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金果》:“成都府江渎庙前有树六株……,实如枣而加大,每岁仲冬,有司具牲馔祭毕,然后采摘,以刀逐个劙去青皮,石灰汤焯过,入熬熟,冷蜜浸五七日,漉起控干,再换熟蜜。”8道经中的“控”当为一方言用语,在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和陕西北部的晋语中“控”可表示“沥”的意义,如“捞面得控一下儿水”,“涝过的米要把水控尽才能上碾子压”等9。四、道经中的“浚”字,仅以“钳”为名《黄白法考》:“《诸家丹法》卷五第十一页《葛仙翁紫霄丹经内伏火硫黄法》:‘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按钤误,应作铗或夹。”(第172页)笔者以为,道经中的“钤”不误,“钤”即“钳”的异体字,如《篇海类编·珍宝类·金部》:“钤,其廉切,音箝,与钳同。”10同部:“钳,其廉切,亦作钤。”“钤”和“钳”一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如《庚道集》卷三“李洞玄神丹妙诀”:“硃砂五两和前砒五两……煅成汁,即掺少生砒投之,再引起死砒,不住扇,直候砒尽见清,乃硃砂熟也,即钤出,候冷。”(19/454/上)又卷九“葛仙翁长生九转灵砂大丹”:“却以前药甘锅入炉,亦作汁,以钤钤出硃。”(19/500/中)五、为真织物同社旋走、旋煅、旋入、旋倾等(第128页)《黄白法考》将道经中常见副词“旋”释为“旋转”,大误。“旋”是一个时间副词。如《庚道集》卷七《结庚砂》:“用真麻油半盏,入瓜蔓子一粒同煎,候药子黄,又下一粒,共下七粒为度。旋入白胶香,六七分重,同煎少时,旋倾旋挤,结了。”(19/484/中)此段“旋入白胶香”是指旋即加入白胶香,“旋倾旋挤”,也是指旋即倾倒出来,旋即压挤,其中的“旋”均为时间副词,表示“旋即、随即”之义。六、第4章土浆细磨道《黄白法考》:“《太清经天师口诀》‘蓰蒸之’。《集韵·上声纸韵》:‘蓰,物数也;五倍曰蓰。’”(第173页)按:《黄白法考》误将“簁”作“蓰”,再加上句读有误,从而导致释义错误。《太清经天师口诀》的原文是:“赤釜者,土釜也。作法:取鸡府土赤黄色者,细末,绢簁,蒸之。从旦至日中下之,取薄醋和之为泥,捣之令熟,以作土釜。”(18/788/上)上述道经介绍作土釜的方法,其中一个步骤是将土捣成细末,再用绢进行筛析。其中“簁”即“筛”。如《急就篇》卷三:“簁箄箕帚筐箧篓。”颜师古注:“簁,所以箩去粗细者也,今谓之筛。”11《篇海类编·花木类·竹部》:“簁,音筛,下物竹器箩也,可以除粗而取精也。”10《齐民要术·大小麦》:“种瞿麦法:以伏为时,亩收十石。浑蒸,曝干,舂去皮,米全不碎。炊作飧,甚滑,细磨,下绢簁,作饼,亦滑美。”12《黄白法考》:“《庚道集》卷六《丹阳术·第一先制杖子法》:‘开通钱润好者,放甘锅内炋成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