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痘针刺治疗针灸经验_第1页
杨痘针刺治疗针灸经验_第2页
杨痘针刺治疗针灸经验_第3页
杨痘针刺治疗针灸经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痘针刺治疗针灸经验

杨美良主任是国家著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500名中国50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之一。他从事针灸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50多年。他出版了《针灸实用手册》、《中国钩针疗法》和《钩针理论与临床》等五本专业书籍。一些国家省级以上研究成果获得科研成果,其中钩针获国家专利,钩针技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百项中医临床技能研究和推广项目”。他曾在法、德、英、日、中、秦、外、香港工作和讲座,出版了70多年的国内外期刊。先生“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主张疗法互补,善用特种针法,对内科疑难杂症、运动性损伤,尤其是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有独特之处。几十年来,先生将脾胃理论运用于针灸临床,疗效甚捷,屡见奇效,曾治愈了众多的面瘫、小儿麻痹、中风偏瘫、慢性胃肠炎等急慢性疾病,同时治愈了不少诸如急性阑尾炎、机械性肠梗阻、急性胆道蛔虫症等急腹症。先生擅用八脉交会穴、特定穴、马丹阳十二穴等,使组方取穴少而精,以达到一穴多效、效专力宏的治疗效果。至于手法的运用,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治。凡虚寒证候,可针灸结合或侧重灸疗,针用补虚手法;实热证候一般重用针刺泻法。余忝列门墙,受耳提面命之幸,收益良多。现整理其多年的验案如下。1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医失眠患者,男,43岁,日本籍,初诊于1993年7月21日。现病史:半年来经常失眠,入睡困难,甚至辗转不安,通宵不眠,时觉眩晕心悸,面黄无华,精神不振,数月来均赖安眠药物强制入睡。追溯病源,患者于1992年5月突患脑溢血,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智力衰退,健忘,并导致失眠,非常痛苦。查:脉象沉缓,舌质淡、苔薄白。诊断:失眠。辨证:属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选用2组穴位,一组为三阴交、内关、百会,另一组为足三里、神门、印堂,交替使用。经治疗5次后,安眠药减量即能入睡;治疗10次后,不用安眠药物也能安然入睡。为巩固疗效,又继续治疗15次,睡眠一直保持良好。追踪观察2月,睡眠正常,精神振作。按:本案失眠起自脑部手术之后,乃气血戕伤,心脾不足,生化乏源,神失所养,致彻夜不寐。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三阴交为肝、脾、肾3经之会穴,用于培补气血,为治本之法。心脾健旺,气血自然充盈,则心安神宁,自能成寐。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神门为心经之输穴、原穴,均有安神宁志的功能。百会为督脉经穴,配印堂健脑益智安神力宏,4穴为治标而设。标本结合,故治失眠顽疾获得佳效。2见眼痛眼痛患者,女,40岁,已婚,教师,日本籍,初诊于1993年7月22日。现病史:半年来两眼呈持续性不适,有干涩感,并有阵发性疼痛,阅读时两眼极易疲劳,不能持久,阅读时间稍长,即觉眼球胀痛不已,甚则伴有恶心、心烦等症状。眼科检查无特殊异常,双眼视力1.5。半年来上述症状有加剧趋势。平时胃脘不适,有胃溃疡及痛经史,面色萎黄。查:脉象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诊断:眼痛(原因待查)。辨证:属肝脾两虚,目失濡养。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明目。选用脾俞、足三里、肝俞、合谷、风池、攒竹、球后等穴,隔日治疗1次,上穴轮流使用,每次取穴3对,攒竹、球后、风池,施平补平泻法,其他穴位行补法,留针20分钟,中间重复手法1次。治疗3次后,症状稍有减轻;10次后,两眼较前舒适,平时已不干涩,眼球亦基本不痛,并觉精神好转;治疗20次后症状消失,食欲渐增,即使阅读时间稍长,也不再出现眼球疼痛。为巩固疗效,又继续治疗10次,针足三里、合谷以善其后。停治观察2月余,一切正常。按:本案乃脾气不足,生化乏源所致。肝开窍于目,目得血则能视,而血之不足,责之于脾之生化无源。治病必求其本,故先治其脾,次治其肝,双管齐下。治疗主取脾俞、肝俞,以增强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盈,气血上滋于目,目得养而疾自除,此为扶正固本之法。合谷、足三里均属阳明经穴,阳明多气多血,其经上循于面,此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风池为少阳经穴,肝胆互为表里,针之可以清肝止晕明目;攒竹主治眼疾;球后属经外奇穴,乃治眼疾之经验穴。治疗得法,故疗效卓著。3针刺泻泻法患者,男,49岁,农民,初诊于1972年5月20日。现病史:于昨晚8时许因饱餐之后即去户外劳动,不久出现腹部疼痛,始为全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伴剧烈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则有粪便样物吐出。查:腹部透视可见大片梯状气液平面。诊断:机械性肠梗阻。辨证:此乃为气血凝滞,阳明气机痞塞。法拟通里攻下,行气散结。针取上巨虚、天枢透关元、内关,均泻法,神阙温灸,留针15分钟,期间重复手法1次。同时胃肠减压、常规补液。针后腹痛即减,肠鸣漉漉,针后90分钟开始自行排气,腹胀立时大减,压痛已显著减轻。第3次针刺后,排出大便,全腹顿时畅快,继续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和胃,以善其后。按:急性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之一,为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肠结”范畴。先生曾观察114例,运用下合穴和募穴的透刺法为主治疗,治愈率88.69%,除13例无效中转手术外(术中见肠管狭窄、畸形、肠结核出现的肠粘连,因患者送院时间较晚,已出现肠管血运不好肠管坏死),其余101例均痊愈,其中以痞结型、瘀结型效果最佳。针灸治疗重用泻法。天枢穴为大肠经之募穴,上巨虚为阳明经之下合穴,有宽肠调气之功,内关有疏肝降逆止呃的功效;辅以艾条温灸、输液等措施,则更有利于梗阻的迅速解除。4胃虚和胃虚以和胃患者,女,40岁,已婚,教师,日本籍,初诊于1993年7月22日。现病史:半年来经常胃脘不适,饥饿时伴有隐痛,稍进食物即可缓解,喜温食,近来症状有加剧趋势,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曾于福井县预防医学协会做胃肠造影术,X线片示:胃大弯处有溃疡病灶。形瘦,面黄无华,纳食不香。无黑便史。查:11、12胸椎旁压痛(+),脉象沉缓,舌质淡、苔薄白。诊断:胃溃疡。辨证:属脾胃虚寒。治宜温中健脾。取穴以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为主,施行补法;再取内关,施平补平泻法,每次选3对穴位,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疗3次后,即觉脘部舒适;治疗10次后,食量增加,精神好转。第2疗程起配合捏脊,胃部隐痛消失。9月9日仍在福井县预防医学协会请同一位医生做胃肠造影术,摄片复查,X线片示:胃溃疡病灶已消失。患者食欲正常,11、12胸椎旁压痛亦不复存在。按:本案系胃溃疡,证属脾胃虚寒,故重用背俞穴,因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出入之处,具有温煦中焦、调理脾胃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内经》云“合治内腑”,可见此乃治疗脾胃病之要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疏肝和胃、宽胸利膈功著;捏脊具有温中健胃、通督振阳作用,善理虚寒之证。诸穴配合,相得益彰,故病得速愈。5治气阴也不证患者,男,6岁,初诊于1983年4月5日。现病史:家长代诉,患儿左腿发跛2月余,始因发烧38.8℃持续3天,某院诊为“上感”。经西医治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出现左下肢乏力,易摔跌,不能跑步。家长误认为病后体弱无力,后经中西药治疗半月不效,且患肢出现肌肉痿软,步履不稳,跛行加重,而请求针灸治疗。据述曾未坚持按期服用小儿麻痹预防药。查:左下肢肌张力差,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痿软且轻度痿缩,足轻度外翻,行走呈跛行;脉象沉缓,舌苔薄白。辨证:此乃高热伤津,经筋戕伤。脾主肌肉,主四肢,气血不布,失其濡养则痿躄而跛行。拟宗《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主取阳明、太阴经穴,选用足三里、髀关、梁丘、三阴交、血海、环跳、阳陵泉等穴,并辅助以推拿治疗,每次取4~5个穴位,均行补法,隔日1次,共治疗25次,症状均消失,随访至1990年底,行走正常。按:综观脉证,本案当属痿躄无疑。《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此乃治痿之大法。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得其生化以奉养全身。针刺足三里、梁丘,前者为阳明之合,后者乃阳明之郄穴,有补益中土、生化气血之功;三阴交系肝、脾、肾3经之会穴,用以健脾益气固本;血海为治血之要穴,用以活血通络,再针髀关通经利节;取胆经环跳、阳陵泉,意在壮筋骨、和血脉、利关节。诸穴协同并辅之推拿,则肌肤得以温煦,气血通畅,阴阳调和而痿躄愈。6泻热上治,固本保护“崩漏”患者,女,43岁,已婚,工人,初诊于1957年7月10日。现病史:2年来每至经期,则淋沥不止,缠绵不净。本次月经来潮已十数日,3天前因家务操劳,突然量多如注,致头目眩晕,肢体倦怠,腰脊酸楚,胫软乏力,少腹隐痛,急去妇科急诊,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服安络血及补气摄血之中药无效,要求针灸治疗。查:患者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少津,面色胱白,精神萎靡。辨证:证属脾肾两亏,冲任失调,气不摄血。治拟健脾益肾,补气摄血。当即针足三里(施补法)、隐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百会。耳穴:子宫、内分泌,均埋针。翌日复诊述:当晚血量即明显减少,精神好转。连针3日,经血停止。1周后复诊,除略有眩晕,体力尚欠不足外,余症已去。复补足三里、脾俞治疗3次,以善其后,此后每至经期第6日起,按上法治疗2、3次,即血止如常,如此连续治疗3月,随访半年再无崩漏症状出现。按:经血淋沥不净,谓之“漏”;来势急骤、量大如注谓之“崩”。二者互为因果,并能相互转化,故一般统称为“崩漏”。本例患“漏症”日久,复有转“崩”之势,此为冲任二脉失调,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海不固所致。故治用补脾固摄法,针足三里,以固本益气;刺隐白以健脾敛血,脾胃互为表里关系,二穴同用可加强摄血扶正功能,督脉者统督诸阳,取百会穴以扶阳升举,下病上治也;耳者“宗脉之所聚”,配耳穴以调冲任,增强摄血功效,故崩漏得止。7“温床”以和胃患者,女,49岁,已婚,家务,初诊于1983年3月28日。现病史:于1982年6月某次食物中毒后脘腹隐痛,便下溏泄已10月余。进食菜肴之后,几乎必有轻重不等之腹痛,肠鸣不已;若食荤性油腻则疼痛加剧,甚则如绞如揪;凡进食生冷、瓜果之类尤感不适,得热饮则舒快。故每就餐而精神紧张。查:脉象濡细,舌质淡、苔薄白,形瘦,面黄无华。辨证:证属食伤脾胃,寒遏中州,运化失司。治疗:穴取①足三里、脾俞,均施补法,天枢温灸;②内关施平补平泻,公孙行补法,天枢温灸。2组穴交替施治。治疗2次后,症状减轻,经治10次,诸症乃去。随访2年,未复发。按:此乃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复为饮食不洁所致,中宫不健,运化乏权,故见上述诸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