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_第1页
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_第2页
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_第3页
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基本达到高峰,但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粮食问题主要是持续提高粮食获取能力,消除贫困引起的局部性的粮食不安全,并不断提高粮食质量,保证粮食安全,并防止粮食供给过剩造成的损失。只有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引起粮食不安全的原因,才能真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一、确定警情指标,建立科学预警的基础导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子系统、预测模拟模型子系统、警示信号预报子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警情分析辨识和提前发出警示预报。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第一,提出能衡量和反映粮食安全的若干指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粮食安全(风险)警情指标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第二,对警情指标进行警度分级(重警、中警、轻警、无警),利用历史数据和适当分析方法,对不同警度的警情区间进行划分,确定反映粮食不安全(风险)程度的警限(每警度级别相应上下限)。第三,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等,筛选和确定粮食安全(不安全、风险)警兆指标,即警情指标的先导或同步指标。第四,选择适当的方法如经济计量学方法、警兆指标(指数)波动趋势预测方法或专家调查法等,对粮食安全警情指标进行预测或模拟推断。第五,对预测的警情指标及其综合指标(指数)进行预警分析,对未来(近期)粮食安全与否及不安全程度做出判断,根据不同警度发出信号警示预报(红、黄、绿、白、蓝灯等)。第六,在出现或存有潜在粮食风险时,追溯警兆指标及相关变量发展态势,寻求导致粮食不安全(或供求平衡缺口风险)的主要原因(警源),并给出若干消警对策或政策调整方案,再对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和预测,从而防止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的局面出现。二、粮食安全预警评价指标进行粮食安全预警,首先要选择能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警情指标,因而选择科学、实用指标并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粮食安全预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根据可能发生的粮食不安全或风险的不同程度及其影响,对警情指标进行警级分类和警限确定,然后才能根据目前或预测的警情看指标落在何警区内,发出相应的警示灯信号,使人们能直观地识别粮食安全状况。我们对粮食安全及预警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家宏观层次上,因而粮食安全及预警衡量指标也主要是针对宏观层次的。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警兆指标和警情指标。警情指标是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指标,警情指标体系是由粮食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状况及与粮食供求平衡状况紧密相关的系列指标构成,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警兆指标是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先兆性指标,警兆指标预示着粮食安全警情指标的情况。与粮食供给相关的警兆指标,包括粮食播种面积变动率、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粮食良种覆盖率、农用机械总动力增长率、年末役畜拥有量增长率、四季度化肥销量增长率、一季度农药销量增长率、一季度农膜销量增长率、受灾面积系数、粮食亩成本纯收益率、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化肥销价指数(农药销价指数、农膜销价指数)、财政支农资金比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人员增长率等。与粮食需求相关的警兆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率、猪牛羊年末存栏头数增长量及增长率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讨论警情指标体系。三、警情指标和相应的警种(一)食物和膳食能量的平衡指标1.食物des及膳食能量供给有效全国人均每日食物能量摄入量平衡状况,可从总体上反映我国食物能量供给满足食物能量需求的程度,进而衡量和反映国家食物获取综合能力。DES的估算:将库存(储备)、本期生产、可能净进口之和减去损耗、必要期末库存及种子用粮等估算各种食物数量,然后按能量等价系数折算为能量单位,并考虑人口数量,得出人均膳食能量供给(DES)。DER的估算:根据粮食安全要求,健康人维持正常工作、日常活动的平均定额(可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确定为人均每日饮食摄入能量2220千卡。膳食能量供求差额与供求差率计算:供求差额即DE=DES-DER,供求差率即差额与膳食能量需求的百分比(DE/DER×100%)。按膳食能量供求差率将膳食能量供求平衡状况划分为7级。2.谷物供需估计谷物类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差额可反映我国食物安全的主要方面。谷物总供给量估算:将期初库存、预测的本期生产量、估计的可能净进口量之和减去必要的期末库存,得到当期谷物总供给量。不同种类的谷物根据一定标准折算。谷物总需求量估算:谷物总需求包括了口粮需求、饲料需求、工业用粮需求、种子用粮及收获后的各种损耗等。口粮预测:根据价格水平、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等因素预测;饲料需求、工业用粮等分别根据畜牧业、轻工业等发展要求预测。谷物总供求差额及供求差率计算:供求差额即C=TS-TR;供求差率即(C/TR)×100%。按谷物类粮食供求差率将谷物总供求平衡状况划分为7级。3.比优供差率与粮食总供差率食物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指数是人均每日膳食能量供求差率与粮食总供求差率按7∶3的比例加权平均所得。根据其大小分成7个档次,分别表示不同的粮食安全(或不安全)警示级别。(二)粮食生产波动指数v国内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国家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及食物能量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粮食生产波动可通过波长、波幅、方差、变异系数等来描述。这里我们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来衡量,为:V=(Y-Y′)/Y′。其中Y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粮食产量预测值,Y′为一定时期内(如1952年以来)仅考虑时间因素的趋势产量。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三)粮食需求量波动粮食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衡量粮食是否安全的重要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经济扩张、收入增长等因素或引起口粮需求增加,或引起饲料或工业用粮增加,最终导致粮食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一方面可能导致粮食供求缺口的出现,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粮食安全特别是相对低收入人群的粮食安全。粮食需求量波动可以通过方差、变异系数等描述。这里,通过粮食需求量波动指数衡量粮食需求变化。粮食需求量波动指数为:W=(R-R′)/R′。其中R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粮食需求量预测值,R′为一定时期内仅考虑时间因素的趋势需求量。粮食需求量波动系数反映了本期粮食需求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需求量的程度。(四)确定的粮食储备率粮食储备包括营运储备和风险准备,前者也称周转库存,后者也称缓冲储备。上世纪70年代中期FAO确定了19%~20%的全球粮食储备率水平(12%的营运储备,7%~8%的缓冲储备),上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对粮食储备率水平下调至15%~19%。但对于我国这样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明显、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粮食储备的要求则相对较多。(五)净出口需求与国内东南角的比率国内粮食生产、库存及国内需求的缺口问题可通过国际粮食贸易解决。国内供需出现正缺口(供不应求)则需要依赖于净进口弥补,国内粮食过剩时可向国际市场净出口,净进口(进口减去出口所得净额)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净出口需求与国内总需求的比率即粮食国际贸易依存度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对国际粮食市场依存程度的指标。粮食国际贸易依存度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明该国粮食安全受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影响越大,如来自全球粮食生产与供给波动、主要贸易伙伴的生产供应或需求波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等的影响。(六)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国内粮食价格粮食价格是一把双刃剑,价格过低,特别是生产者价格低迷对未来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价格过高,会影响消费者特别是贫困人口的食物购买能力,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必然对国内粮食安全产生影响:一是对整个国家粮食进口能力的影响;二是对国内粮食价格及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影响。相对稳定的粮食价格是实现持续性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七)粮食不安全风险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是上述各指标得分值(各指标对应的警级数值)的加权平均值。其中,食物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指数、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粮食储备—需求比率、粮食国际贸易依存度系数、粮食及食物市场价格稳定性指标得权重分别为:0.3、0.2、0.2、0.1、0.1。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是各项粮食安全指标的综合得分值,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总体水平,反映了实现粮食持续安全的综合能力。依据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可对粮食安全总体水平发出信号灯警示。粮食不安全既包括长久性粮食不安全也包括暂时性(突发性)粮食不安全,只有增强粮食稳定供给能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