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苏武传》王芬2022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苏武传》王芬2022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苏武传》王芬2022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苏武传》王芬2022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苏武传》王芬20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531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苏武

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07:533苏武传——班固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虽才高八斗,但官卑位低,竟含冤被害。作者班固简介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性质。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汉书》简介: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史书体例史书形式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听读课文,正音正字:栘(yí中厩(jiù监且(jū)鞮(dī)单(chán)于(yú)缑(gōu王遗(wèi)昆(hún)邪(yé)王浞(huó)阏(yān)氏(hī)弩(nǔ)重(hòng)负国訾(ī)熅(yūn)北阙(què)窖(jiào)啮(niè)旃(hān)徙(ǐ)羝(dī)廪(lǐn)旄(máo)於(wū)靬(jiān)弋(yì)缴(huó)檠(qíng)棫(yù)辇(niǎn)劾(hé)斧钺(yuè)汤镬(huò)衿(jīn)秩(hì07:5310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07:5311研讨:赏析“自杀”情节思考: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读3、4两段,从中找出自杀之原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讨论: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节”是他自己的,“命”和“负国”都是国家的。他不愿被人审问,是个人的人格,这两句话体现了苏武对汉朝忠贞不渝,国家利益至上的品格。07:5313苏武的自杀行为,众人对此产生了怎样的反响?(可用原话回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感佩。所以,我们在自杀过程当中,可概括为:一惊,一哭,一壮。他要自杀,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他的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气节所打动了。这个行为突出了他对国家的忠贞。07:5314在当时发生意外变故的情况下,苏武是否只有自杀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一条路呢?假如你是苏武,你会怎么做?苏武,你为了国家尊严,宁死不辱,以死来承担责任,大义凛然,值得世人尊敬。但作为大汉使者,你的使命是缓和汉匈关系,谋求两国和平;然而,意外变故发生时,你却选择了自杀这种较消极的方式,有负自己的使命。我认为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要本着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尊严第一的原则,以自己大汉使臣的身份积极、主动的与匈奴沟通、交涉,化解矛盾,完成自己的使命。07:5315品读“反劝降”情节(探究)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课文第5段)①、“剑斩虞常已”“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恐吓②、“副有罪,当相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威逼苏答:“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跟我与国家没有关系。“本无谋”言外之意是:汉朝是清白的,体现了他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③、“幸蒙大恩,赐号封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利诱)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以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恐吓、威逼、利诱“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07:5316研讨:威逼利诱无法实现,精神上能不能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劝降了。那么,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阅读第7段)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讲的是苏武在这里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的,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这里,李陵设身处地的为苏武着想,把名节流传的信念推翻。07:5317②、“前长君为奉车……何久自苦如此”从李凌的口中得知,哥嘉弟苏贤自杀、母亲离世、妻改嫁、子女存亡不知(重大家庭变故)。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这里,李陵又一次设身处地为苏武着想,把家庭安全信念推翻。07:5318③、“且陛下春秋高……勿复有云”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再一次设身处地的为苏武着想,把效忠君王信念推翻。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名节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信念推翻,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07:5319

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是怎样反驳的?“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没有个人恩怨。李凌用个人恩怨的方法,在他面前毫无效果。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坚定。07:5320品读“北海牧羊”情节苏武在被流放北海牧羊之前曾两度要自杀,而在牧羊过程中又想方设法的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不矛盾。第一次自杀是他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所以苏武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体现了坚忍的品格。07:5321对苏武形象的总结(格式:苏武是……的人物形象)苏武是一个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和荣华富贵的诱惑,毫不动摇;面对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仍一片赤诚、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大汉使臣。走进文本探究内容理清思路: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文章分为三部分:一、(1-2段)出使匈奴,以求通好。二、(3-8段)三次招降,苏武不屈。三、(9-10段)汉匈和亲,白发归汉。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5、因厚赂单于6、置币遗单于7、单于益骄,非汉所望。1、介词,表原因,由于2、长辈3、使动用法,使……归4、以……身份(定语后置)5、趁机6、赠送7、更加重点词句梳理第一段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梳理第二段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2、以货物与常会:刚好以:介词,把货物:财物,古今异义第二段归纳:交待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了谋反行动。话告诉连累更加对不起假使1、其一人夜亡2、虞常生得3、恐前语发,以状语武4、事如此,此必及我。5、见犯乃死,重负国。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被活捉在夜里,名词作状语逃跑才梳理第三段第三段归纳:匈奴缑王谋反失败,殃及汉使。1、舆归营2、单于壮其节以……为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抬,扛。名词作动词梳理第四段

第四段归纳:苏武被单于审问,为免于屈节辱命,以死明志。梳理第五段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3、本无谋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5、空以身膏草野6、君因我降8、畔主背亲,9、反欲斗两主10、若知我不降明逐渐痊愈使动,告知定罪趁没有参加谋划满名词作动词,滋润通过通“叛”使动用法,使…争斗你第五段归纳:单于派卫律劝降,苏武宁死不屈。梳理第六段1、白单于2、天雨雪3、匈奴以为神4、羝乳乃得归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告诉名词作动词,下把…当作名词作动词,生育才隔离别的第六段归纳:威胁、贫贱不能动摇苏武对大汉的忠心。3、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以贫贱移其志(迫降)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1、武使匈奴明年2、不敢求武3、故使陵来说足下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5、扶辇下除6、子卿尚复谁为乎?7、皆为陛下所成就8、兄弟亲近9、子卿壹听陵言10、自分已死久矣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第二年访问劝说通“无”“现”台阶还提拔成为皇帝亲近之臣副词,一定,务必料定通“襟”“诀”梳理第七、八段5、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逼降、诱降)“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降)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6、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梳理第九段1、汉求武等2、得夜见汉使3、如惠语以让单于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寻求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责备道歉确实活着梳理第十段1、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2、始以强壮出,及还通“已”总共当初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忠诚、信念与意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一、详略得当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羊。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艺术手法探究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武不应。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从我始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死于前!”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以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了人物的正邪之别。这种对照、映衬分别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①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三种对照:一、张胜与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二、卫律与苏武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而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三种对比映衬的效果分析:三、李陵与苏武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而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效果: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翻译: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