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姚:桥梁大师 李国豪_第1页
管姚:桥梁大师 李国豪_第2页
管姚:桥梁大师 李国豪_第3页
管姚:桥梁大师 李国豪_第4页
管姚:桥梁大师 李国豪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震中外的桥梁大师

管姚寒门骄子志存高远走出梅州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乐省梅县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出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母亲是位勤劳俭朴的农家妇女。生为寒门之子,但李国豪志向远大,发扬了家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他5岁便在村里上小学,课余帮助母亲做些家务和农活;13岁时,小国豪插班进入梅县县立中学二年级。在校3年,李国豪始终成绩优异,曾获全校演讲比赛奖。李国豪16岁时,将眼光投向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正在读高一的少年毅然走出梅州,只身来到上海,顺利考入当时以医科和工科名世的国立同济大学。在为期2年的德语预科班学习期间,外乡人李国豪格外珍惜机会,刻苦攻读,学业超群,到预科毕业时,他不仅能熟练掌握德语的听、说、读、写,还自学了英语,为以后的学习、进修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李国豪升读同济本科时,选择了工科,到三年级分系时,又从原来感兴趣的机械转向土木工程。李国豪193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而毕业前夕的一段实习经历,最终决定了他未来的事业方向:他到杭州钱塘江桥工地上干了一个月,从此,桥梁设计占据了他人生的首要位置。“从字面上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这是李国豪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他的人生传奇从此围绕着桥梁次第展开。留学德国“悬索桥李”名震欧洲毕业后,青年才俊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国豪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课程,这成为他其后几十年桥梁科研、教学与工程实践之路的起点。1938年秋,李国豪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前往德国达姆施塔德工业大学进修。该校历史悠久,土木工程系在德国高等学府中名列前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留学期间,李国豪一如既往地勤奋刻苦,保持着优等生本色,他的表现与潜能很快引起土木系新到任的教授克雷伯尔的注意。克雷伯尔是德国钢结构协会负责人,身兼著名的《钢结构》杂志主编一职,当时刚来工业大学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结构教研室主任不久。爱才心切的克雷伯尔相中了李国豪,破例将他招至门下攻读博士。伯乐很快就庆幸地发现,这是一匹天赋异秉的千里马。1939年春,李国豪结合当时拟在汉堡修建的一座主跨800米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工程,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他从二阶理论的弹性弯曲微分方程悟出,悬索桥的受力相当于一个受竖向荷载的梁同时受一个轴向拉力。由此他延引出从概念到方法都十分新颖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并用模型试验加以验证,从而以最优异成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同样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反响,“悬桥所李”的美名不胫而走,这一年,李国豪刚刚26岁。1942年,李国豪又以论文《钢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首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这位双料博士对悬索桥、桁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作出了创造性成果,提出桥梁建筑史上的变位理论实用计算方法,轰动易北河两岸和阿尔卑斯山间的整个桥梁工程界。他的论文至今仍作为经典悬索桥二阶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被各国教材所引用,尤其在德国,“悬索桥李”的大名更在土木工程界流传至今。

:J{[}:J{[}王恬绘儿名“归华”九死一生返回祖国尽管在异国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但李国豪始终记挂着战火纷飞的祖国。多年以后,他回忆说,最难忘的就是等待回国的那段日子,战争期间不少有钱的同学去了瑞士、法国,他没有钱,只能选择留下。1941年,汪精卫伪政权在德国搞了个“大使馆”,但李国豪坚决不与其联系,护照期满了,就把它寄到瑞士申请更换。留德博士发奋苦读之余,也在德国收获了爱情。1944年冬天,李国豪与在维茨堡大学医院工作的医生叶景恩博士结为伉俪。追忆往事,李国豪仍显得情意缱绻。他说,那段日子里,一切都显得匮乏,唯有感情生活使四周的灰色变得多彩而有生机,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前往遥远的维茨堡看望未婚妻。最难忘的是,他和妻子叶景恩在颠沛流离的归国之旅中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他们的大女儿李归华!归华显然意喻回归中华,而这个小生命果然为全家带来了好运!几个月后,他们终于坐上一艘从法国到越南的船只,于1946年3月到达西贡(现改名为胡志明市)。不久,李国豪带着叶景恩,带着归华,踏上了从西贡回祖国的归程。同行的还有后来担任山东省副省长的刘献之一家。好不容易到了上海,在四川路行政院救济总署心急火燎地等了3天,终于,在素昧平生、却同为留德归国学生的工务局局长赵祖康的关心下,获安排进了工务局结构处。其后,同济大学从四川迁回上海。李国豪重返母校,出任土木系主任。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国豪迎来了施展才华的黄金时期。1952年,同济大学院系调整,李国豪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教务长,他领导同济的专业建设,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并先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在此领域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3年后,他开始培养桥梁工程研究生;后来又出版了《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一书;1956年,他担任副校长,不久又创设工程力学专业,他亲自授课,培养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1954年,李国豪受聘为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一年后,他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技术部学部委员(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没多久,我国又于1958年开始着手筹建南京长江大桥,决定完全由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施工,这对成立不到10年、科技底子薄弱的共和国,不啻是一个严峻的自我挑战。面对一个个技术难关,谁能担起科研攻关的重任?历史又一次选择了李国豪。出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时,李国豪45岁。中国桥梁第一人的位置由此奠定,此后,几乎中国所有的重点桥梁—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虎门珠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长江口交通通道、杭州湾交通通道、琼州海峡交通通道等,神州大地的每一座标志性桥梁,无不与这位大师的名字紧密联结在一起。教书育人铸就同济百年校魂从1929年以16岁青涩少年考入同济大学预科的那一刻起,李国豪就与同济结缘,此后,除了在德国留学的8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1977年,李国豪劫后复出,出任同济校长,这所百年名校也在他任内焕发了青春。上任后,李校长重点做了两件事:其一,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由原来的理工医文兼具的综合型大学转为土建型专门大学。李国豪提出,要将之转变为以土建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其二:李国豪提出,要恢复同济大学过去的特色之一,也就是恢复与德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传统联系,采用德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之一。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提出了八项措施,如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师设置的课程,率先实行学分制等,这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举。就这样,李国豪以其恢宏气魄与出众才华,运筹帷幄,令同济卓然而成今日为国内外公认的一所理工医文管理兼具的综合性重点大学。1994年,81岁的李国豪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当年接纳李国豪留学的德国,也被这位桥梁大师取得的丰硕成果折服。1982年,联邦德国政府授予他歌德奖章,5年后,为表彰他发展中德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功绩,德国政府再授予他大十字功勋勋章。他当年求学的达姆施塔德工业大学更对这位杰出校友另眼相看。1979年,李国豪时隔30多年后重访达姆施塔德市,当年的导师克雷伯尔在大学里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