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珩文学创作地位的提升
王迅是“建安七子”中第一位成功的作家。这是今天古典文学研究者所公认的。可是,当时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曹丕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典论·论文》)这是说,“建安七子”皆如良骏,并驰千里,不相上下。曹植说:“然今古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杨修)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与杨德祖书》)这是说,王粲、陈琳等人,个个自恃其才,各不相让。如此说来,他们在当时是不分高下的。在历史上首先指出王粲的文学成就超过“建安七子”中的其他六人的是刘勰,他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这个论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刘勰对王粲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有评论,本文拟对这些评论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刘勰认为王粲“文多兼善”,同时又指出,标志他的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是诗赋。这里先谈刘勰对他诗歌的评论。《明诗》篇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轡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文心雕龙》卷二)这一段话总论建安诗歌。刘勰认为建安时期是五言诗的繁荣时期。在当时诗坛上曹丕、曹植兄弟纵轡驰骋,王粲、徐干、应瑒、刘桢等人也争先恐后。他们都喜爱风花雪月,流连清池幽苑,称述恩宠荣耀,叙写酣饮盛宴,慷慨激昂地表现气势,光明磊落地施展才能。他们述怀叙事,不追求纤细精密的技巧,遣词写景,只求取明白清晰的效用。这是他们共同的特色,刘勰的论述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说建安作家“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确能抓住特征。但是,他把他们的作品的内容概括为“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是片面的,因为这只是他们享乐生活的写照。他们都有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写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写得慷慨而富于气势。《时序》篇论述建安文学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卷九)这里,刘勰认为建安文学的慷慨激昂、富于气势,是由于长期社会动荡,风气衰落,人心怨恨以及作者情志深刻、笔意深长造成的。这个分析深刻地道出了建安文学的特色,是极为精辟的。作为建安时期著名作家的王粲,他的诗篇当然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色。王粲诗今存二十七首。这些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建安时期的其他作家一样,反映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祖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如《七哀诗》三首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第一首,描写了他在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的变乱中离开长安所见的情景。诗歌一开始就点出李傕、郭汜之乱,正是在这次变乱中,他被迫离开长安的。一走出长安城的大门,他所见到的是什么呢?只有“白骨蔽平原”的凄惨景象。他还见到路旁的“饥妇人”,弃子草间,挥泪离去的惨绝人寰的事实。“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令人耳不忍闻,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南登霸陵岸,迥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透露了诗人生活在乱世而思念贤明的君主。“下泉”是《诗经》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一说“下泉”,即九泉之下,因灞陵是汉文帝的墓地,“下泉人”,指的是汉文帝。汉文帝是西汉贤君,这里也寄託了诗人思念明君,渴望政治清明的思想。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七哀诗》三首的第二首是写诗人寄居荆州思念故乡的诗篇,第三首是写边地寒冷,荒漠的惨景,都生动地体现了建安诗歌的特色。当然,王粲象曹植、刘桢等人一样,也写过“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作品,如《公讌诗》。这类诗歌除写“嘉肴”、“旨酒”、“管弦”、“杯行”之外,在结尾的地方往往加上几句歌功颂德的话,如“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奕世不可追”之类。一般地说,这类应酬的诗篇是了无足取的。王粲的《公讌诗》,今仅存一首,余皆散失。可见时间的评判是最公平,最无情的。另外,《杂诗》四首的第一、二首,写留连山水,欢乐忘归,都属于这类作品。在王粲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还有《俞儿舞歌》四首。《晋书·乐志上》云:“……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总为四篇。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句度。魏初,乃使军谋祭酒王粲改创其词。粲问巴渝帅李管、种玉歌曲意,试使歌,听之,以考校歌曲,而为之改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台新福歌曲》《行辞新福歌曲》,《行辞》以述魏德。”由此可知,王粲参加过曹魏的制礼作乐工作。不过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模仿《诗经》,在思想内容上只是歌功颂德而已,并没有么什价值。此外,还有一些赠答之作,下面将谈及,这里就从略了。王粲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遭乱流离,自伤情多”,所以他的诗歌主要反映动乱的时代,风格苍凉悲慨,沈雄豪健,表现了建安诗歌的基本特色。但是,有的研究者把王粲的作品以他归附曹操(208)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认为他前期作品“最能体现建安文学的特色”,而“归附曹操后,他政治地位起了变化,常与鄴下文人诗赋唱和,‘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内容”。(《王粲集·校点说明》)我们认为,把王粲后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如此概括是值得商榷的。王粲归附曹操后,建安十三年(208)“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六年(211)“迁军谋祭酒”,建安十八年(213)“拜侍中”,确是官运亨通。但是,他还是多次从曹操出征,如建安十三年十二月,随曹操自江陵征刘备,参加赤壁之战。建安十六年七月,随曹操西征马超。建安十七年十月,随曹操征孙权。建安十八年正月,随曹操进军濡须口。建安二十一年十月,从曹操征吴。(均据《王粲集》附录《王粲年谱》)艰苦的战斗生活仍然是他的诗歌创作的主要泉源。如《七哀诗》的第三首,写边城的荒凉、寒冷,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军行》五首写从军的苦乐,都写于后期。这些诗歌是王粲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表现了他的诗歌的基本特色。至于《公讌诗》之类的作品,的确反映了诗人生活的一个方面。不过,这仍然是次要的方面。刘勰论述四言诗和五言诗的特点时,又论及王粲,他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文心雕龙·明诗》)刘勰认为,诗歌的特点,四言诗以雅正、润泽为主;五言诗以清新、华丽为主。张衡、嵇康、张华、张协各具其中一种特点,而王粲兼善四言、五言,具备上述各种特点。这里对王粲诗歌的评价是很高的。王粲的四言诗今存只有四首,《文选》收入《赠蔡子笃》、《赠士孙文始》、《赠文叔良》三首。这三首诗都是赠别之作,主要是写离情别绪,有的流露出对“悠悠世路,乱离多阻”的感叹,有的表现了真挚的友情,有的是对奉使友人的劝戒,都是较好的诗篇。挚虞正确地指出:“王粲所与蔡子笃及文叔良,士孙文始、杨德祖及所为潘文则作思亲诗,其文当而整,皆近于《雅》矣。”(《文章流别论》,《古文苑》卷八《思亲为潘文则作》章樵注引)的确,王粲的四言诗显然受到《诗经》“二雅”的影响,具有雅正、润泽的特点。从《诗经》开始的四言诗,发展到建安时期,已渐趋衰落。曹操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四言诗,也无力东山再起了。曹操以后,王粲、嵇康、陶渊明等都有较好的四言诗,但已无法换回颓势,不得不让位给新兴的五言诗。较之四言诗,五言诗是诗歌形式的一个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五言诗比起四言诗来,虽然每句只多一个字,而实际上多出了一个天地,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刘勰看不到这一点,认为四言诗是“正体”,五言诗只是“流调”。这种看法是尊经思想的表现,显然是落后于文学发展的形势的。王粲的五言诗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著名的《七哀诗》和《从军行》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现在以《杂诗》为例,看看它的语言清新、华丽的特点。日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徊徘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巳冥。回身入空房,託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这首诗写诗人暮游西园,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忧思。这个友人是谁呢?很可能是曹植。刘履说:“此盖仲宣在荆州,昔因曹子建寄赠而以是答之。故其词意终篇相合。所谓‘时鸟’,喻子建也。‘向我鸣’者,谓其赠诗以相劝也。风扬尘而白日冥,亦以喻天道之变革。至于託梦通诚,此可见其羁旅忧思之际,感子建之情念,而归魏之心已决然矣。”(《选诗补注》卷二)吴淇也说:“此诗与子建赠诗,不惟格调相同,且字句相类,如后人拟诗然。想亦答子建之诗。”(《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刘、吴都认为是王粲答曹植之作,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刘履断为王粲在荆州时的作品就不对了。因为此诗开头就说“日暮游西园”。按西园,即铜雀台园。曹丕诗云:“逍遥步西园。”(《芙蓉池作》)曹植诗云:“清夜游西园”。(《公宴》)游的都是铜雀台园。这所园林是曹丕、曹植与王粲、徐干、应瑒、刘桢、阮瑀等人聚会游宴的地方。左思《三都赋·魏都赋》张载注云:“文昌殿西有铜雀园,园中有鱼池。”(《文选》卷六)可见铜雀台园在魏都鄴城之西,即遗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王粲明明说的是暮游西园,排遣忧思。怎能说此诗写于荆州呢?吴淇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旧注谓粲在荆州,子建以此诗寄之。今复细玩,乃粲巳至鄴下。”(《六朝选诗定论》)这个推测是对的。刘、吴都认为王粲的《杂诗》是答曹植之作,现在我们看看曹植的原作《赠王粲》: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谁令君多念,遂使怀百忧。这首诗与王粲的《杂诗》写法极为相似。可以说:“重阴”二句之前都是逐句相拟的,只是最后两句的意思为王粲《杂诗》所无。黄节说:“建安诸子为诗,往往互相模拟。”(《曹子建诗注》卷一《赠王粲》诗注)所以这种现象也不奇怪。问题是究竟谁模拟谁的呢?根据刘履、吴淇的分析,自然是王粲模拟曹植的。而黄节认为:“粲诗或为植而发,植此诗盖拟粲诗作也。”(同上)与刘、吴的看法完全相反。我们且不论这两首诗到底是谁模拟谁的。从其语言风格上来看,都表现了清新、华丽的特点。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兼善则子建、仲宣”。二其次,谈刘勰对王粲辞赋的评论。《诠赋》篇说:“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于鸿规;士衡子安,底绩于流别;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文心雕龙》卷二)刘勰认为,王粲、徐干、左思、潘岳、陆机、成公绥、郭璞、袁宏八家是魏晋辞赋的突出代表。有魏一代辞赋家,这里提到的只有王粲、徐干二人。这一看法可以追溯到曹丕。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巵》《团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曹丕论建安之学,提到的辞赋作家也只有王粲、徐干两家。这一观点为刘勰所继承。徐干不属我们讨论的范围,现在来看看王粲的辞赋作品。王粲的辞赋今存二十六篇(包括残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文选》收录的《登楼赋》。《登楼赋》作于荆州。赋中说:“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王粲于初平三年(192),与王凯、士孙萌等离长安往荆州避乱,依刘表,到登楼作赋时已超过十二年,则此赋当作于建安十年(205)至十三年(208)间。王粲所登之楼在何处呢?《文选》卷十一《登楼赋》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云:“当阳城楼,王仲宣登而作赋。”这是说楼在当阳,六臣注《文选》刘良注云:“仲宣避难荆州,依刘表,遂登江陵城楼,因怀归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状。”这是说楼在江陵。俞绍初《王粲年谱》(《王粲集·附录二》)根据《水经注》卷三十二“沮水”云:“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又南迳麦城西,……又南迳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又“漳水”云:“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确定王粲所登之楼为麦城城楼,也有根据。稽之史籍,建安十三年,刘琮投降曹操,王粲随曹操进军江陵,于当阳长坂击破刘备,途经麦城,登楼作赋是有可能的。但是,仔细玩味此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感到确定此赋写于王粲劝刘琮降曹之后,与理不合。按王粲归曹之后,即辟为丞相掾,并赐爵关内侯,不应对曹操如此不满,似以李善说为是。《登楼赋》写王粲流落荆州,不为刘表所重视。他怀才不遇,因而产生思乡之情。登楼原为消忧,而触景生情,思乡更甚。全赋表达了他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这篇赋是全篇押韵的,根据用韵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登楼所见。一开头写登楼,而登楼的目的是为了“销忧”,紧扣主题。登楼之后,写城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先总提一句,概括地写出城楼的地势的显豁开阔,罕与伦比。下面详写,城楼下临清澈的漳水,背靠曲折的沮水中的长洲。北边地势高平,是广阔的原野,南边低洼潮泾,是可灌溉的河流。北边直到陶朱公范蠡的墓地,西边与楚昭王的陵园相接。花果遮遍原野,庄稼布满田畴。荆州的景色如此美好,物产这样丰富,而诗人却认为:“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王粲没有受到刘表的重视,自己有才能而不能得到施展的机会。怀才不遇使他更加思念故乡,而思乡之情却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忧愁。第二部分写诗人眷眷怀归之情。王粲流落荆州巳十二年以上了,思乡之情十分殷切。他凭栏远眺,遥望北方。当时的帝都长安,王粲的家乡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都在北方。诗人面向北方,表示眷怀故都,思念家乡。向着广阔的北方平原望去,却被荆山遮断了视线。归去的路啊!曲折而又漫长;途中的河流啊!长而又深。想到故乡阻隔,,不禁使人涕泪横流。这是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感情激荡,写得真实感人。由于自己深深地思念故乡,自然联想到历史上一些人物对故土的怀念。孔子在陈国,曾有“归欤!归欤!”的感叹。春秋时楚国人钟仪,曾被郑国所俘,转献给晋国,晋国国君让他弹琴,他弹的是楚地的乐曲。战国时越国人庄舄,本是出身微贱的人,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他在病中仍操越音。这些人都怀念故土,那里会因为贫困和显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心情。王粲引用这些典故藉以说明古往今来人们的思乡之情总是一样的,以此表达他的思乡之苦。第三部分写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苦闷。时光消逝,而太平日子却遥遥无期。希望天下太平,他就可以凭借帝王的力量来施展才能。令人担心的是,自己象瓠瓜,白白地悬着,无人食用,象井水,污泥掏净了,无人汲取。王粲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自己的品德才能都好,担心无人用他。这里从正面点出王粲的思乡实由怀才不遇引起的。此时诗人在城楼上徘徊,眼看着太阳就要西下了。只见寒风四起,天空暗淡无光。野兽慌慌张张寻找它们的同伴,鸟儿相对悲鸣,展翅高飞。原野上一片寂静,无人劳作,只有征夫在赶路。眼前凄凉的景象,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衬托作用。诗人内心悲伤,情怀凄惨,沿着楼梯下来,郁闷之气充满胸膛。直到夜半仍不能入睡,辗转反侧,想来想去,十分惆怅。王粲登楼,本为消除忧愁,结果是触景生情,愁上加愁。这篇抒情小赋,从登楼写到下楼,从白天写到傍晚,以时间和游览活动为顺序,段落分明,脉络清晰,并注意前后照应,充分表现本篇结构紧密、写情细腻的特点,这大概就是刘勰所说的“靡密”吧!在表现手法上,诗人把写景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人感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感情,使人感到作品充沛有力。这也许就是刘勰所说的“发篇必遒”。应该指出,“发篇必遒”,通行的本子“篇”作“端”。“发端必遒”,如结合《登楼赋》等王粲的辞赋来看,实在看不出来。唐写本《文心雕龙》,“端”作“篇”是正确的,从《登楼赋》来看,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王粲的辞赋,今存的多残缺不全。曹丕提到的《初征》、《登楼》、《槐赋》、《征思》等赋,除《登楼赋》之外,均已残缺。如《思征赋》(当即曹丕所说的《征思赋》)仅存两句。今天,我们对这些作品分析评判是有困难的。不过,从王粲所有的辞赋来看,刘勰所说的特点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如《羽猎赋》写打猎的情景: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拊流星,属繁弱。选徒命士,咸与竭作。旌旗云扰,锋刃林错。扬辉吐火,曜野蔽泽。山川于是乎摇荡,草木为之以摧落。禽兽振骇,魂亡气夺。举首触网,摇足遇挞。陷心裂胃,溃脑破颊。鹰犬竞逐,奕奕霏霏,下鞴穷緤,搏肉噬肌。坠者若雨,僵者若坻。清野涤原,莫不歼夷。这里,先写曹操乘轻车,手执弓箭,带领徒众出猎。只见旗帜如云,利刃如林,发出的光辉和碰击的火星照遍原野和沼泽。山河为之动摇,草木为之凋零。然后写禽兽受惊,丧魂失魄。那些飞禽走兽,有的触网,有的被击,有的心碎胃裂,有的脑溃颊破。为苍鹰所搏击的,坠落如雨;被击毙的猎物,堆积如小丘。打扫猎场,禽兽全部被歼灭。这是描写曹操出猎的情景。晋人挚虞说:“建安中,魏文帝从武帝出猎赋,命陈琳、王粲、应瑒、刘桢并作。陈琳为《武猎》,粲为《羽猎》,瑒为《西狩》,植为《大阅》。凡此各有所长,粲其最也。”(《文章流别论》,《古文苑》卷七王粲《羽猎赋》章樵注引)这里告诉我们王粲《羽猎赋》写作的原因,对我们理解这篇小赋是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看出挚虞对此赋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今天看来,这也还是有道理的。一般地说,魏晋的抒情小赋,较少用铺叙,而这篇小赋用铺叙的手法描写曹操打猎的情景,极为细密,而且表现得也比较遒劲有力。同样的例子,如《游海赋》描写海中的珍宝,五光十色,使人眼花缭乱。《浮淮赋》描写作者从曹操南征,写淮水行舟的情景,颇为壮观。这些描写都是用的铺叙手法,都有细密,遒劲的特点,与刘勰“靡密”“发篇必遒”的评论完全吻合。最后,谈刘勰对王粲其他作品的评论。王粲除诗赋以外,还有一些其他作品。刘勰在《哀弔》篇中说:“胡阮之弔夷齐,褒而无闻(间);仲宣所制,讥诃实工。然则胡阮嘉其清,王子伤其溢,各志也。”(《文心雕龙》卷三)这是评论王粲的《弔夷齐文》。刘勰认为,后汉胡广的《弔夷齐文》和三国魏阮瑀的《弔伯夷文》,只有褒扬而无批评。王粲的《弔夷齐文》云:“知养老之可归,忘除暴之为世(仁);洁己躬以骋志,愆圣哲之大伦。”大意是说,伯夷、叔齐知道周文王善于养老人就去投奔他,却不懂得周武王讨伐殷纣,为民除暴就是“仁”,他们洁身而实现自己不食周粟的志向,却违背了“圣人”所倡导的君臣大伦。这是对伯夷、叔齐进行了批评。刘勰肯定这种批评是比较好的。他认为胡广、阮瑀赞美伯夷、叔齐的清高,王粲不满他们的狭隘,是各人的思想认识不同的缘故。刘勰的分析当然是对的,不过,还应看到王粲批评伯夷、叔齐和他投奔曹操的生活经历有关。《杂文》篇说:“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观枚氏首唱,信独拔而伟丽矣。及傅毅《七激》,会清要之工,崔骃《七依》,入博雅之巧;张衡《七辨》、结采绵靡;崔瑗《七厉》,植义纯正;陈思《七启》,取美于宏壮;仲宣《七释》,致辨于事理。自桓麟《七说》以下,左思《七讽》以上,枝附影从,十有余家。”(《文心雕龙》卷三)这里评论枚乘《七发》以后,汉魏西晋摹仿《七发》写作的作品,其中包括王粲的《七释》。枚乘《七发》,后世仿作很多,梁卞景有《七林》十卷,又有《七林》三十卷(《隋书·经籍志·总集类》),所以萧统《文选》列有“七”体。刘勰对枚乘的《七发》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他说:“及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夸丽风骇。盖七竅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之子也。”(《杂文》)这是说,《七发》是枚乘首先创作的,它繁富的文辞如云涌,华丽的描写如风起。这是指出《七发》的语言特点。《七发》的内容是写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要言妙道七件事。刘勰把它概括为“七竅所发,发乎嗜欲”是不准确的。在表现方法上是“始邪末正”,目的是为了告戒贵族子弟。枚乘《七发》从内容到形式的特点,巳成为后来“七”体作品的模式,王粲的《七释》当然也不例外。王粲的《七释》巳残缺不全,不过其基本内容还是可以看出来。文章开头写潜虚丈人避世隐居,无为无欲。有××大夫劝他与世人一样“进德修业”,不要藏身深山,无所事事。并用七件事来开导他:一写饮食之美,有“霜熊之掌,文鹿之茸”,有“,展宿”,山珍海味,美不胜收;二写“邯郸才女,三齐巧士”的“名唱秘舞”,使人“乱精荡神”;三写田猎,“僵禽连积,陨鸟若雨”,人人满载而归。四写“丽才美色。”他们“丰肤曼肌,弱骨纤形。发云鬓,修项秀颈。红颜照曜,晔若苕荣。戴明中之羽雀,杂华镊之葳蕤。珥照夜之双珰,焕焴爚以垂晖。”皆倾国倾城。最后讲的是“圣人在位……登俊又于陇畝,举贤才于仄微。置彼周行,列于邦畿。九德咸事,百僚师师。于是四海之内,咸变时雍,普天率土,比屋可封。是以栖林隐谷之夫,逸迹放言之士,鉴乎有道,贫贱是耻”。大意是说,当时“圣人”在位,居住于乡野的杰出之才皆登朝为官,出身微贱的有才之士也被举荐。贤能的人当朝,各种好事都做到。当时四海清平,全国人民都很善良。因此隐士们也应明白这些,以贫贱为羞耻了。这大概就是所谓“要言妙道”。由于全文残缺,照例要说的七件事,只剩下五件,而且这五件事也都不完整。不过大致内容是可以了解的。从整篇文章来看,的确如刘勰所说的“致辨于事理”,即致力于事理的辨析。《论说》篇说:“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代(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文心雕龙》卷四)刘勰认为王粲能考核名实,推论事理,所以长于撰写议论文字。《三国志·王粲傅》注引《典略》云:“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于此可见一斑。至于王粲的《去代(伐)论》,据《隋书·经籍志》儒家载:“《去伐论集》三卷,王粲撰。”刘勰认为,王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343-2025老年人沐浴鞋
- 汽车维修知识的普及与宣导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的青岛房屋租赁合同》
-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 2025企业短期贷款借款合同模板
- 2025项目管理咨询合同协议范本
- 2025企业租赁合同范本(版)
- 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流程试题及答案
- 2025建筑工程楼房建设合同
-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招标文件
- 消防更换设备方案范本
- 合伙开办教育培训机构合同范本
- 嵌入式机器视觉流水线分拣系统设计
- GB/T 14689-2008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和格式
- 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导学案(1、2课时无解析)
- JC∕T 2634-2021 水泥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粤教版(含答案)
- 跨境电商现状与发展趋势跨境电商行业分析跨境电商的发展课件
- 唐太宗-李世民
- 项目部二级安全教育内容
- 统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